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作品实质性相似侵权判定
内容
内容推荐
实质性相似是版权侵权判定的核心问题,学界与司法界对这一问题尚缺乏统一认识。本书从事实与法律、局部与整体、相似与差异、行为与结果、大众与专家、共性与个性六个维度剖析既有争议,展现实质性相似问题的全貌。以此为基础,本书进一步提出体系化的版权侵权判定思路,明晰了实质性相似判定服务于作品侵权属性的判定,并提出“排除独立创作可能性-市场替代-均衡分析”三步走的实质性相似分析思路。
本书适合知识产权领域从业人员(如研究人员、法官、律师等)及对版权尤其是抄袭判定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初萌,出生于1990年,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师资博士后,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博士。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知识产权师职称考试培训特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基础理论、著作权法、科技法、民法。在《科学学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私法》《知识产权》《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北方法学》《科技与法律》等杂志发表论文近二十篇。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知识产权相关课题十余项。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结构安排
第二章 “作品相似侵权”的历史之维与价值之维
2.1 “作品相似侵权”概念及其产生
2.2 作品相似侵权判定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品相似侵权判定的传统标准:“接触+实质性相似”
3.1 判定思路的演变
3.2 “接触”及其判定
3.3 “实质性相似”及其判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现有实质性相似判定标准的反思
4.1 实质性相似的基本定位
4.2 实质性相似的判断内容
4.3 实质性相似的判断视角
4.4 实质性相似判定与作品类型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品实质性相似侵权判定方法之改造
5.1 版权侵权体系化视角下的“接触+实质性相似”
5.2 从“接触+实质性相似”到“实质性相似”
5.3 “排除独立创作可能性一市场替代一均衡分析”三步分析法
5.4 排除独立创作可能性分析
5.5 市场替代分析
5.6 均衡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质性相似侵权判定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6.1 当前司法实践的误区:从两个典型实例说起
6.2 “非作品性使用”不应被纳入实质性相似判定中分析
6.3 诉讼中的特殊考量
6.4 新技术场景下的适应性考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实质性相似成为版权侵
权判定的核心问题,是技术
变迁、产业发展与浪漫主义
哲学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
独创性理论、“思想-表达二
分”理论、公共领域理论和
读者反应理论为作品实质性
相似侵权判定提供了理论基
础,“保护著作权利”“鼓励
自由创作”和“促进社会文化
繁荣”为作品实质性相似侵
权判定提供了价值指引。
历史上的作品侵权判定
标准经历了从“抄袭”“不当
利用”两项标准并存,到“抄
袭+不当利用”,再到“接触
+实质性相似”的演变。目
前,“接触+实质性相似”已
经成为公认的版权侵权判定
标准。与相对易于证明的“
接触”不同,对于“实质性相
似”,虽然司法实践中已发
展出普通观察者测试法、内
外部测试法、“抽象-过滤-
比较”测试法等主要判定方
法,并以反比规则、几近相
同标准、最小使用和自由使
用原则作为补充,但这些标
准存在矛盾且较为模糊、主
观性强,并未澄清“实质性
相似”的具体内涵,反倒平
添了不少混乱。
基于中国与美国的学理
观点和司法实践,从“事实
与法律”“局部与整体”“相似
与差异”
“行为与结果”“大众与专
家”“共性与个性”六个维度
剖析既有的争议,能够还原
“实质性相似”的本质。反观
接触要件,于实然层面,其
在网络时代日益呈现出不证
自明的特性;于应然层面,
其合理性因如下三个原因而
被削弱:一是对“接触可能
性”的过分依赖导致版权专
利化,二是错误预设了接触
与独立创作之间的互斥关系
,三是与公众接触权产生矛
盾。取消接触要件的独立地
位,将其合理内核纳入实质
性相似考量,是可取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实质性
相似的地位与内涵得以进一
步明晰。在体系化的版权侵
权判定思路中,实质性相似
判定服务于“作品具备侵权
属性”这一判断,与“未经授
权”“公开传播”共同构成版
权侵权判定的三要素。实质
性相似判定的核心是“排除
独立创作可能性”判断,其
具体展开方式为:假定被控
侵权人未接触权利作品,在
将两部作品中同时存在的明
显错误转化为正确内容且排
除权利作品中的特异性元素
的前提下,若此时仍存在完
成被控侵权作品的合
理可能性,则实质性相
似不成立。通过引入“本领
域普通创作者”视角,有助
于实现排除独立创作可能性
判断的客观化。在排除独立
创作可能性判断基础上,同
时考察作品的消费市场和被
控侵权人的创作自由利益,
应将“被控侵权作品是否存
在对权利作品美学吸引力的
替代”“均衡分析”纳入考量
,形成完整的“排除独立创
作可能性-市场替代-均衡分
析”三步分析法。此外,实
质性相似判定在诉讼中的合
理运用,还需以作品比对举
证责任的正确分配、专业信
息的充分挖掘为依托;合理
处理实质性相似与停止侵权
救济的适用之间的关系,也
应纳入考量。
改造后的实质性相似判
定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司法实
践中的疑难问题,亦有助于
消除“排除独立创作可能性”
与“均衡分析”混同、商标思
维与版权思维错位等现象;
对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创作
、侵权判定领域的适用,亦
能够有效应对。总体而言,
这一实质性相似侵权判定方
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前瞻
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作品实质性相似侵权判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初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084925
开本 32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23-01-01
首版时间 2023-01-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404
CIP核字 2022228149
中图分类号 D923.4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