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拷问心理学
内容
编辑推荐

该书是作者以30年的心理学实践和思考,对心理学进行的一次彻彻底底的反思。

人类的心灵万分复杂、曲折、奇妙、脆弱,心理学不能对它作出恰当的解释;今天我们的心灵需要特别的慰藉,心理咨询和治疗不能完成慰藉心灵的任务。心理学需要回归哲学,回归文化,回归价值,回归艺术与美学。

本书带你“以科学家的态度面对物理的世界,以哲学家的态度面对心灵的世界,以文化学家的态度面对世俗的世界,以艺术家的态度面对梦想的世界。”

内容推荐

心理学家常陷入一个巨大的陷阱,那就是他常常把一己之见(his own standpoint)和他所谓的心理事实(mental fact)混为一谈。我可真要把这种超凡绝伦的想法叫做“心理学家的谬见”(psychologist's fallacy)才是呢。……恰如我已经说过的,心理学家经常自外于其所描述的心理事实,他把自己所说的东西和实际存在的东西看做是同样的一件事儿。……心理学家顺着那些用自己的方法所产生出来的、自己所认可的那些观点思考下去,就会很自然地有这样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那些观点的产物):心理的事实原本就是按照他们所设想的那样发生的。然而,不幸得很,实际的情形与之相差甚远。无数虚幻的谜团就是这样地被引入到我们的科学中来了。

目录

缘起 我为什么要“拷问”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从何而来

 人从何而来:一个并不确实的答案

 科学、神学与哲学

 心理学是一个投错了胎的婴儿

 理性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中国文明的情理精神

第二章 心理学从一开始就不是科学

 科学的前提

 科学是什么

 走错路的心理学

 且看心理学如何“实验”

 进化论给心理学带来的是灾难

第三章 名目繁多的心理学流派流向哪里

 冯特:“心理学家的谬见”的始作俑者

 构造主义“构造”什么

 心理学中的另类:心理分析

 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从人到动物

 格式塔:回归哲学

 认知学派:心理学中的修正主义者

 “认识发生论”产生不了人类的道德

第四章 尴尬的病理心理学能摆脱尴尬吗

 心理学中的旁门左道

 精神病学家的尴尬

 分裂的精神病学

 正常与异常:一线之差

第五章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道路通向何方

 心理咨询:社会乱象中的“显学”

 含义模糊的“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哲理中的常识

 心理咨询:价值的回归

第六章 绕不过去的现象学

 生命解释学

 胡塞尔:一个叫心理学家头疼的人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心理主义和唯灵论之间的中间路线

 胡塞尔最终没有破解意识之谜

第七章 解构的心理学

 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先行者

 福柯的颠覆

 解构主义

 心理学一开始就解构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终不能达到救赎的目的

第八章 心理学究竟是什么

 心理学永远不能扣开我们的心灵之门

 走出科学,回归哲学

 寻找文化的根

 心理学与社会学

 心理学与美学

结尾 我的忠告

试读章节

欲问心理学从何而来,先问:人是从哪里来的?这对我们追问心理学从何而来或许有些启示。

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圣经》“创世纪”说,人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创造这个世界,只用了七天时间:第一天创造了光,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和水,第三天创造了陆地、海和各类植物,第四天创造了日、月、星辰并确定了昼夜、节令、日子和年岁,第五天创造了各类动物,第六天上帝按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第七天创造工作完毕,上帝该喘口气,休息了,并赐福给这一天,定为圣日——我们今天有星期天可休息,实在该感谢上帝才对。

上帝造人的信念,根深蒂固,持续两千多年之久,直到距今一百多年前的1859年——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本年发表了《物种起源》——才发生改变。就是在这本划时代的著作里,达尔文用大量的考察数据符合逻辑地推论出,人是由于在生物界中存在着不断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经过漫长的种族进化过程而来的。人是整个生物进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也是迄今为止的最高环节。

前者是神学的态度,后者是科学的态度。自西方十七、十八世纪以来,经历过启蒙运动的洗礼,见证了无数科学的事实,享受了太多由于科学发展带来的物质进步的好处,看到了人是万物进化的顶端,坚定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接受了太多的科学观点的人们——生活在今天的世界上的人们,当然应该相信后者的说法。在我们的时代,相对于神学,我们宁愿相信科学。这是我们时代的精神。

如果要进一步问我们何以相信人是从其他动物物种进化而来,我们可以回答,那是因为自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以来,已经有太多无可置疑的证据来说明、来让我们相信:进化论是确定的,而我们却始终找不到上帝造人的终极证明。换言之,我们之相信进化论,在于它是一种确切的,可以得到实证的知识。

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说:“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11页)我们的心灵相信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得到证实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就叫做科学知识。

用知识的确切性来区分和判决神学与科学,是一种简单而易行的办法,让我们一目了然。那样多的证据就放在那里,你难道还不相信吗?中国人喜欢讲“眼见为实”。在证据面前,眼之能见,耳之能闻,难道还有假吗?可是,问题并不是那样简单。

科学时代的基本精神是证据精神,而证据是从客观存在的现象中得到。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所创立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给科学树立这样的基本原则:科学的定律是通过也只有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归纳方能得出。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我们要留意,孔德在这里隐含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拒斥通过理性对感觉材料的把握。(参见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但单靠实证主义并不能证实真理。早在孔德以前,英国怀疑主义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就提出了科学中证据的有限性以及有限的证据不可能排除将来有一天可能会出现的“例外”情形。在怀疑主义者看来,再多的证据都是有限的。在一千个红苹果中,只要出现一个“例外”的绿苹果,我们就不能作出“苹果是红的”这样的断言。这个观念,后来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以“可错性”原理(falsifiability)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在波普尔看来,在真实和错误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没有理论可以被证明是对的,但有些理论可以被证明是错的。因此,任何科学理论就只能说是还没有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参见Popper: The Logic of Science Discovery)

从这个道理出发,在人类的起源这个问题上,证据本身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一万个证据从逻辑上并不能排除第一万零一个反证。只需要一个反证,整个理论就被“证伪”,理论的大厦就会倒塌。这是人所具备的思辨的心灵所必然要带来的结果。人除非不存在思辨的心灵——可是思辨的心灵正是人类的根本——我们就不能全盘接受达尔文的学说而彻底拒斥上帝造人的说法。

还有一个事实让人类思辨的心灵迷惑不已:人的身体实在太完美了。只要想一想人类温润光滑的肌肤,曲折可爱的皱褶,柔软的毛发,凸凹有致的曲线,各个部位绝佳的比例,还有那光洁的牙齿,温柔的嘴唇,熠熠生光的双眼,修长的四肢,更不要说精密的内部结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法国哲学家弗朗西斯·费内隆(Francois de Fénelon 1651-~1715)惊叹道:这样的人体,除了理解为上帝的杰作而外,我们还能想象出什么呢?(参见费内隆《上帝的存在》)我相信:任何美学的专家,包括理论家和艺术家,都会告诉我们,人是世界上最美的一个存在。尽管我并不相信神学,尽管我接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尽管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我的脑子里早已根深蒂固,但我非常同情费内隆——也许还有更多的人——的想法。

但达尔文自有达尔文的道理,他用了大量比较生物学的证据向我们表明,非要我们相信人类和动物是一脉相承而来不可的。他说,“人在构造上是和其他哺乳动物按照同样的模式或样板的。人身骨骼系统中所有的骨头可以拿来一根根的和猴子、蝙蝠或海豹上相应的骨头相比。就他的肌肉、神经、血管和内脏来说,情况也是一样。”(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商务印书馆,1986年,8页)在此,我的理智和感情发生了分裂:我的理智或许会相信,但我的感情绝不能接受——这样完美的人居然是从那个丑陋的猴子进化而来。

也许我们应该同意达尔文提出的上述生物比较学证明,但达尔文所作的进一步证明——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灵上,人类和动物也有传承的关系,确实叫人有些匪夷所思了。达尔文告诉我们,在心理上,“低等动物,与我们相同,也受同样的一些情绪所激动,这是早已经确立而尽人皆知的一个事实……恐怖在它们身上也像在我们身上一样起着同样的作用,足以使肌肉颤动,心跳加快,括约肌松弛,而毛发纷纷直竖。由恐怖产生的猜疑,是大多数野兽的一大特点。”(上书,103页)

可是,就是在这里,达尔文把我们,更把心理学引入了歧途——所谓比较心理学由此发轫。比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我们忍不住要问:人类的心灵可以和动物心理进行比较吗?对动物心理学的研究究竟给人类心理学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人类的理性、意志、爱情、道德、智慧、灵性、人格、良心,以及焦虑(我在我的另一部著作《中国人的焦虑》中已经作了充分的阐述)等等,可以用比较心理学来研究吗?

不唯伟大的达尔文,迄今为止的所有科学家都不能说明,人类独有的心灵和他的“生物学前辈”那里有什么传承的关系?这个问题,我在后面还要专门讨论。P11-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拷问心理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纪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421439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6: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