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发现论语
内容
编辑推荐

《发现论语》一书有系统完整的思想,很有见地。作者对孔子的学说作了独特的解释和发挥,反映了现代人对古代哲学的一种开掘。本书不仅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的著作、语言学的著作、哲学的著作和历史学的著作,而且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的文化学的著作。

内容推荐

一部《论语》括了全部伦理学和政治学的重要内容。本书作者发现,中华文化经典具有与以往任何注释者所注释的完全不同的面貌。

本书通过对《论语》一书的文字、语言及其思想逻辑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文化层次的崭新探讨,不仅令人信服地向人们揭示了孔子的伟大人格与伟大思想,而且清晰如画地向人们展现了当时中国促使孔子及其弟子必然地这样言说、这样思想、这样行动的社会历史的整体面貌。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的著作、语言学的著作、哲学的著作和历史学的著作,而且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的文化学的著作。

目录

一、学而第一

二、为政第二

三、八佾第四

四、里仁第四

五、公冶长第五

六、雍也第六

七、迷而第七

八、泰伯第八

九、予罕第九

十、乡党第十

十一、先进第十一

十二、颜渊第十二

十三、予路第十三

十四、宪问第十四

十五、卫灵公第十五

十六、季氏第十六

十七、阳货第十七

十八、微予第十八

十九、予张第十九

二十、尧曰第二十

试读章节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解]

孔子说:“人们在学习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在与自己所学习的对象相习为伴、密切交往,这种与自己所学习的对象的相习为伴、密切交往的活动岂不是令人欣悦欢喜的吗?因为人们在每一次的学习活动中都可以使自己获得一些崭新的知识,因此这种学习活动仿佛就是在不断地结识一些自己以前从未结识过的来自远方的朋友,这种不断结识一些自己以前从未结识过的来自远方的朋友的活动,岂不是令人幸福快乐的吗?纵使那些从未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的人们,并不能理解并欣赏我们从自己的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那些多么丰富而又多么珍贵美好的快乐,我们从自己的学习中所获得的那些多么丰富而又多么珍贵美好的快乐也不会因此而遭受到任何的损失,因而我们也丝毫没有必要因此而感到怏怏不快、闷闷不乐以至于放弃自己的学习,而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坚持对知识的追求,并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从知识的追求中获得幸福,这正是生活在整个人类之中的那些堂堂正正的君子们所具备的特有的品质。”

[注释]

学:认识,觉悟,《说文》:“学,觉悟也。”但“学”并不只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认识,而是指通过系统的学习所达到的一种理性觉悟的状态。“学”相对于“教”而言,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之下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由此所达到的理性的真正觉悟或觉醒。因此“学”是和抽象的思辨与系统的探索研究相联系的。人们从“学”之中所要获得的也并不是个别具体的知识,而是要获得一种思辨和探索研究的方法与技能,从而获得知识的新发现的能力。因此“学”这个字一开始便带有学园的气息。

习:它本由“羽”和“白”字构成(上下结构)。“羽”意为翅膀和翅膀之运用,即飞翔,双鸟的飞翔——比翼双飞。“白”意为表白,使人明白。《说文》:“白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可见,“习”指的是鸟群的活动——飞翔与歌唱,引伸山为人们间的相互接触与交往所达到的相互理解、相互适应以至亲密无间的状态。再引伸为人们通过与外界事物的密切接触而使自己逐渐地熟悉习惯于外界的事物。现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可以听到的词语“习惯”、“习性”、“习俗”以及“练习”、“演习”、“实习”、“温习”、“复习”等等,都和“习”的本意密切相关。从字源学与构字学的角度来看,“习”与古文的“友”字与“舞”字具有相互关联的意义,因为在它们的构成之中都具有“羽”这一重要的字素。

说(yuè):愉悦,快乐,听起来令人快慰的话语。本字由“言”和“兑”构成,而“兑”又由“八”、“口”和“人”构成,其意思是人们在分别(“八”)时彼此所说(“口”)的话:祈祝、祝愿、祝福,而这种祈祝、祝愿或祝福的话语显然是令人快慰的(“兑现”一字的本意也许是使彼此间的祝愿成为现实)。在古代,“说”与“悦”常常不加分别地使用,这是因为“说”(令人快慰的话语),总是要必然地在人们的心灵中引起令人快慰——“悦”——的结果。但严格说来,从文字本身来考察“说”与“悦”这两个字,两者是有区别的。

朋:肉体靠肉体,引伸为兄弟般的亲密关系,或关系密切的人们。泛指彼此生活在一起的人。“朋”的更古老的文字形式指的是两只始终形影不离的比翼鸟——凤凰。

愠(yùn):内心郁闷,不愉快,闷闷不乐,一种心灵的情感被囚禁而无法表露的状态,它是“悦”的反意词。“怨恨”、“愤怒”只是“愠”的本意的一种转化和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的结果,因此它们只能是“愠”的本意的引伸。  君:能够主宰自己的言行并使之符合天意的绝对道德的主体,是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的人。在“君”的原始的符号形式中,它的直接的意思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环抱(“尹”)世界的整体(“口”)。因此“君”也就是那种掌握了自己存在的世界本源与本质,从而超越了自身片面有限性的个体存在的普遍无限的世界的存在者和以普遍无限的世界为目的的道德的存在者。因此“君”是人类所能达到的绝对智慧与完美道德的光辉典范,它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国君”这一名称反映了我们的古老祖先对于理想国王的信念,即只有那种作为人类所能达到的绝对智慧与完美道德的光辉典范,那种具有哲学家式的理想人格的人们,才能充当一国人民的领袖并掌握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正因为“君”指的是绝对智慧与完美道德的化身,他只使自己的全部情感、理性和意志服从于宇宙道德的绝对令律,因此他也是那种不为自己内心的私欲所左右,也不为外在的邪恶所动摇的人,是那种把宇宙的道德和内心的贞洁看得至高无上以至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人.

应该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之间具有相互比附的意义,即把学习这种认识活动对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的认识比附为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交往和由此所建立起来的友谊的关系——朋友关系。

事实上,孔子在这段话之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学习就是一种经验,一种经历和一种交往,学习就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与学习的对象打交道,因此学习也就是克服人们与自己所不熟悉、所不认识的事物之间的疏离性,并重建整个外在世界与人们之间的被人们有限的感官所分割了的一体性和统一性,使自然万物不再作为我们的对立面而存在,而是作为我们的朋友而存在。因此学习、认识、研究自然万物就是和自然万物密切交往,并使之成为我们的朋友。

孔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因而也是一个真正学习过的人对于学习的一种真正深刻的体验:学习是快乐而幸福的,一个运用自己的心灵不断进行理性探索的人,完全可以从这种理性的探索活动本身获得美好的滋养。P1-3

序言

杨润根君很久以前就开始写作他的《发现老子》、《发现论语》系列。当我读到他赠予我的著作时,觉得非常愉快,好像吹来一阵春风,为人们开拓了新的思路。

听杨君介绍,他的这些发现来自于二十年前他读到李约瑟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作时受到的启迪。他当时作出的一个最直接、最简单的逻辑推理是:如果中国古人在科学技术方面是如此的杰出卓越,那么他们在哲学思维领域就绝不可能像汉代以来的先秦典籍的解释者向我们展示的那样低劣和无能。基于这样的推论,他从原文出发,发现了我们几千来年钻在文字堆里所忽视的经典最具魅力也最能发人深思的哲学思想,从而对先秦典籍作出了全新的哲学思想性的解释。这种解释也许与传统乃至权威的解释大异其趣,但也自成体系。我们现在强调创新,文化创新显然应该鼓励这种探索。

对于杨君的解释,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也想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老子》、《论语》微言大义,语文精练,加上年代久远、语文变迁,以及古人做学问的习惯和今人照样不能避免的局限性,于是对于《老子》、《论语》的解释往往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乃至买椟还珠、郢书燕说、死读死解的情况亦是在所难免。

杨君的《发现老子》、《发现论语》则做了完全不同的尝试,他在重视和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尽量运用现代世界与中国哲学研究的成果,以现代意识来对《老子》、《论语》二书作出新的发挥和论述,给人以别开生面和焕然一新之感。

做学问应该是做活的学问、与时俱进的学问,前人的经典虽然已经定型,却仍然留下了与时俱进的广大空间,就看我辈怎么学习,怎么领会,怎么思考了。老子、孔子从生活从宇宙出发,创立了极有特色的天才理论。这样的理论具有普遍的公理性,它们的活性、能动性、伸延性与灵性是无限的。老子和孔子的理论富有动感、生长感乃至爆炸感,它们不是一个模型,一个沙盘,一个千雕万琢后完成了的艺术品,而是一个仍在生长的森林,一个仍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宇宙,一个仍在繁衍增殖的奇异的谱系,一个超高智商与超高语言符号建成的正在裂变和产生新的能量的反应堆。这正是老子、孔子几千年久盛不衰的魅力所在。这样,对于老子、孔子的阐释就不可抱残守缺,自足自恃。

我们至少可以也极有兴趣与杨君讨论他对于《老子》、《论语》的挖掘、阐发、引申与体味,得《老子》、《论语》之逼近原旨与饶有新意的发挥解释而切磋之研习之探求之乃至争拗之,人生之乐也,我期待着对于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研究的新进展。

书评(媒体评论)

《发现老子》《发现论语》二书有系统完整的思想,很有见地,对老子、孔子的学说作了独特的解释与发挥,反映了现代人对古代哲学的一种开掘。

——王蒙

虽然我难以接受书中的许多新解,但我热忱希望此书能及早面世,以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并在讨论中趋于完善。

——庞朴

墨守成规、因袭前说是学术研究的大忌。杨润根君对《老子》《论语》的思想逻辑的发现,可谓前无古人,石破天惊。

——万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发现论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润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2121
开本 16开
页数 4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48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2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