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改变孩子从自己做起(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好妈妈书架
内容
编辑推荐

最有效的教育,应该是父母自己“上所施”,让孩子“下所效”,从而“使之作善”。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孩子做个好样子,让他去效仿。只有父母端正了自己的言语行为,才会在孩子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改变孩子从自己做起(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由鲁鹏程编著,本书从如何教孩子做人、做事,怎样培养孩子的孝心,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陪伴孩子等七个方面,为父母提供了具体的教育方法,是榜样父母的行为指南。父母努力让自己作出改变,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内容推荐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对孩子有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人生的好榜样。鲁鹏程编著的《改变孩子从自己做起(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首先帮我们剖析了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又从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处事,如何让孩子富有孝心、热爱学习、充满智慧及如何陪伴孩子等方面,《改变孩子从自己做起(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父母教育孩子必须“从自己做起”的道理和方法,是为人父母的行为指南。

目录

第一章 我们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

第二章 做人:教育的根本应该是教给孩子学做人

第三章 做事:重要的是自己要做对

第四章 孝心:家里的第一筷子菜到底应该先夹给谁

第五章 学习: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成绩

第六章 智慧:有正确的观念才会拥有教育孩子的智慧

第七章 陪伴:最有价值的付出就是用心陪伴孩子

试读章节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一句话:“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说出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在难以忍受的情况下说出的。而听到这句话的人,大概也会心灵一颤,感觉这样的责问真的很刺耳。作为那个被责问的孩子的父母,不知道听到这句话后是什么感觉。是习以为常,还是对说话的人愤怒不已,还是会打骂孩子“以暴制暴”?其实,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反思,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哪里出了问题,然后作出改变。

说到教养,那到底什么是教养?教养,是指一个人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其实,在中国古代,人们就早已在《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中对“教养”做了着重解释,特别指出教养是一个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良好规矩、规范,在待人、接物、处事时应该具备一种敬重态度。在西方,英文中的“教养”也是指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从古至今,教养都被认为是一个孩子做人立世之本。有教养的孩子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成长之路自然会比较顺畅,随之而来的也自然是幸福的人生;相反,没有教养的孩子总是遭人排斥,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上还是在求学的路上就免不了处处碰壁,人生也自然成为了一场悲剧的演绎。

遗憾的是,今天很多孩子在教养这方面都做得不太好。

在儿童游乐园,一个两岁的女孩刚学会荡秋千,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但很快就过来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一把推倒小女孩,独自荡了起来。小男孩看到被推倒的小女孩,没有任何反应,而站在一旁的小男孩的妈妈也没有对儿子的行为作出任何反应。

儿童节来临,电影院为儿童和其家庭推出特价电影票。每次电影放映结束,保洁阿姨都要对儿童放映区进行全面保洁,因为食品包装袋、瓜子、卫生纸、饮料瓶随处可见。保洁阿姨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维护公共卫生?

公共汽车刚停靠在某小学一站,一批刚放学的学生便一拥而上。上车后,一些学生为了占到座位就在车厢里跑动起来,差点儿撞倒其他人。公车开动后,车厢就像炸开了锅,喧哗声不绝于耳,搞得一位老太太不断摇头,并自言自语说:“太吵了!”

不会谦让、不知道主动问好、不懂得维护公共卫生、在车厢内大声喧哗的孩子在这个社会比比皆是,孩子不懂礼貌、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知道为别人的感受考虑等问题都说明,孩子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导和养育,也就是说,这样的孩子就是“没教养”孩子的典型代表。

如果不掩饰地实话实说,则可以这么说:孩子为什么没有教养?因为他的父母没有教养。孩子为什么不学好?因为他的父母不学好。作为已经成人的父母,不改变自己,不为改变社会环境做点努力,社会环境就会更加恶化,到时候自己的孩子也难以避免地会受到伤害。要知道,孩子就像水里的鱼,水污染了,鱼能不受害吗?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有教养。那么,如何让孩子变得有教养?这个教育环节主要由谁来完成?由家庭?由学校?还是由社会?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的“树人”指的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一个孩子是否能够成才、成功,并拥有幸福的人生,关键看他是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孩子在一生中所接受的教育往往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来完成,那么,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形式中,哪种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呢?答案当然是家庭教育。

小李被朋友邀请去家中做客,朋友的父母做了丰盛的菜肴招待他。席间,小李毫不客气地吃着自己喜欢的菜,狼吞虎咽,很快就把一盘菜吃了个精光。小李走后,朋友的母亲认为小李不会吃饭,缺乏教养,因此不支持儿子与这样的朋友交往。

也许有人会想到,吃饭不是人人都会的事情吗?连刚出生的婴儿都会本能地吮吸乳汁,怎么还会有不会吃饭的人呢?当然,“会吃饭”和“礼貌用餐”是两码事。在家庭中,孩子是否能够礼貌地用餐可能不被父母重视,可是,等孩子离开家庭,外出参加各种或大或小、或重要或普通的宴席时,孩子的用餐礼仪一下子就会显现出来,孩子的教养也会一览无遗。

那么,类似吃饭等事项,到底由谁来教呢?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每个孩子在进入学校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他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行为都是先由父母来教。孩子在家中学会说话、走路、吃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生活技能,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习惯,身心得到了发展,个性也逐渐形成,孩子在养成一定的基本行为倾向后,才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即使进人学校、走人社会,家庭教育也仍旧在进行中。

所以,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他性格养成、人格塑成的重要基地。家庭与孩子的关系就如同土壤与小树苗,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如同肥沃的土壤可以帮助孩子成才,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学校就能帮助自己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那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能代替家庭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

一位校长这样说:“作为学校,我们实在没有能力来改变不良家庭教育影响下的学生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在短期内吸收很多知识,但是所有的知识教育都无法解决孩子长期的、潜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也无法帮助他们得到良好的、稳定的前途和快乐的生活。”

没错,今天的学校教育是以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的,它可以帮助孩子获取知识,但无法决定孩子是否有教养。孩子的教养无法通过试卷上的成绩展现,却会在他的举手投足间显露,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人生。家庭教育造成的问题,是任何学校教育都无法弥补的。所以,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

而一切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和社会生活就更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了。孩子也许能够通过文化宫、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电影院等地方接受一些对自己身心发展有益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的影响力并不能持久,因为,它只能帮孩子建立一些正确的观念,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已养成的行为习惯。

P2-5

序言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严肃的事,容不得半点的马虎大意,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次“单程旅行”,是不可逆的,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也就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成长发育期,由此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虽然我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可是我们的教育效果似乎并不是那么明显,为什么?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教育”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但到底什么才是“教育”呢?

东汉的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有这样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所以说,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将孩子“丢”给老师,让他们去传授孩子知识就算完成了。最重要的教育,应该是父母“上所施”,孩子“下所效”,从而“使之作善”。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让他去效仿。

在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看来,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榜样,它们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人生成长的好榜样。

另一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主张,在教育孩子时,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他树立榜样。他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他说:“无论给孩子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产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

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认为,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要让孩子进一流幼儿园和一流学校,更重要的是必须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可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品质、人格、习惯和处世态度,对他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教导孩子和吩咐孩子时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我国古代家训教化中也非常注重父母的道德修养,要求父母正身率下,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不得偏私。只有父母能够以身立范,孩子才能真正得到良好的教育。

早在25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如果管理人员本身品行端正,那么即便不发号施令,别人也会以其为榜样去做事;但如果其本身品行尚不端正,即便是强硬地命令他人,他人也不会听从。这就是身教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身教,也就是榜样的作用,比任何老师包括父母对他的说教都要管用得多;父母树立的好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比那些座右铭的影响要更为深远。

所以,要想孩子怎样做,我们先要做出来;要想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我们先要具备那样的习惯。“上行”为善,“下效”自然也会为善,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会效仿。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孩子作出表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最重要、最高超的教育艺术。事实上,对孩子来说,父母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在无意中发挥的,但这种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而且,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效仿的榜样,父母起到的示范作用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

在给孩子树立榜样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始终如一地严于律己,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自然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我们得体的言行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会给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留下深刻的烙印。

第二。懂得只有正己才能化人。

想让孩子做到的事,我们一定要先做到,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跟上我们的脚步。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孔子也曾说?欲教子先正其身”,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孩子生下来时是纯真无邪的,他身边最亲近的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他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无论这些举动是好是坏,都会给他一种示范作用,正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如果我们是一个懒于学习、懒于动脑的人,就是对孩子说再多的“要好好学习,善于思考”的话也无济于事。因为在我们身上,孩子根本就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更没看到我们认真读过一本书。

第三。摒弃不良的言行举止。

孩子在最初学习时,都是把父母作为参照物,总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好的行为被效仿,当然很好,但如果坏的被效仿了,那就麻烦了。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摒弃不良的言行举止,一定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要知道,孩子正踏着我们的脚印跟随着我们呢!  ‘

没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做好父母,但无论做父母的现在处于什么状况,只要愿意为了孩子有不断改变自己的意识,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行为,就会在无形中奠定孩子一生不可磨灭的德行基础。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孩子撑起健康成长的生命之帆,为孩子点亮人生道路的明灯。

衷心祝愿每一位父母都能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好榜样可以效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改变孩子从自己做起(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好妈妈书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鲁鹏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441977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2013230422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