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庆云医话 |
内容 | 内容推荐 医之有话,如史之有传。医话就是关于医药的话语,本书重点是中医药之话语。本书共分5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史料、朴实的文字,展示了古今中医药文化丰富多彩的医人、医事、医著。每一则医话篇幅不大,但重点突出、语言流畅、生动有趣,读之有启发、有借鉴。对中医研究者及中医爱好者进一步了解中医学术发展历史,理解中医诊疗精髓均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可供中医工作者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孟庆云,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从事中医药理论与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973”计划第二届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专家组咨询专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荣誉教授,中国中医信息学会养生分会会长。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第二版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年鉴》资深编委等。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著有《中医理论渊薮》《孟庆云讲中医经典》《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百话》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发展五十年》等。 目录 一 走近名家 上医医国第一人 ——孙中山的医学题词 医科进士伍连德 话说扁鹊 朱肱与小柴胡汤及《活人书》 橐驼种树,所在全活 ——金元四家魁首刘完素 医中之王道 ——记补土派大师李杲 山庄扫叶煮龙团 ——诗文、书画、武艺全才的医学家薛雪 古文经学常州词派 ——清代通儒名医张宛邻 知一堂主道在一 ——纪念清代医学家王清任逝世170周年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读尚天裕主编的《中国接骨学》 壮怀谁料付青囊 ——记晚清遗老儒医恽毓鼎 稗史风人,医经济世 ——医文双绝的医家陆士谔 为报寰中百川水 ——龙伯坚集解《黄帝内经》 一树独先天下春 ——读钱超尘著《黄帝内经太素研究》 华盖难灰志士心 ——扬麦青教授和他的《伤寒金匮教学文集》 凌寒独自开 ——本草学家尚志钧和他的《本草人生》 上海城隍后裔八绝秦伯未 突围“码头效应” ——忆国医大师朱良春 晚翠雄风眼更明 ——贺王雪苔教授八十寿诞 愿来世仍为医士 ——方仁渊和《倚云轩医集》 亦开新宇亦堪师 ——陆广莘教授之德懿 日日勉之,至于自发 ——陈邦贤公《自勉斋随笔》初读 鉴医资学,莫善于史 ——读李经纬著《中医史》 二 医史钩沉 古代中医药的志徽 ——阴阳鱼 神农尝百草 关注儿童骨健康 至道在微,肺官形耳 ——右肺切除25年后右耳垂萎缩1例分析 河图与洛书 三折肱成良医 五运六气:中国古代的灾害预测学 古代中医的手术 唐代诗文中的眼外科手术 唐代已有疝托 杜牧《清明》诗与绍兴“三六九”伤科 宋代儒医与中医文化建设 淮南王·炼丹术·豆腐 魏晋玄学与中医学 元代医家尚从善及《伤寒纪玄妙用集》 邃密商量蔚深沉 ——话说河间与易水之争 明代正统铜人在圣彼得堡冬宫被认定 清代名医金九渊先生与《冰壑老人医案》 百年考古发现与中医学 《达生编》作者考 俞樾及他对中医学的贡献与困惑 回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医学术 瘟疫与中华民俗文化 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杀手 ——不可忘却的流感世界大流行 从即毒消灾到种痘免疫 鼠疫在中国的流行及预防 礼赞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 印我青鞋第一痕 ——忆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实验室建设 当代中医药目录学的新成果 ——读《新中国六十年中医图书总目》有感 读《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 三 学蕴杂陈 杏林佳话论医德 治多达妙谈“经验” 心正药自珍 诗赋文化与中医药学 医者意也 天佑苍生创歧黄 ——中医的养生之道 从《黄庭经》看道家养生 造化生机颐天年 ——太极拳与气化 谈谈中医驻颜术 通神明之道 ——话说中医气化理论与组方 珠玉一篇是生涯 ——中医论文与阅读经典 案头书宜少心头书要多 ——谈医生的背功 请君细品方后注 治皮肤病六字诀 食医食药趣谈 二月茵陈三月蒿 牛黄在新生儿及小儿胎毒之应用 古代笔记小说中的医方 考索三则:支饮、奔豚、二至丸 御医与草泽医 庸医与江湖医 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五十五周年赘絮 算算人到底可以活多久 中医理论天上来 ——读《中医发生学探微》 医林之宏篇不朽之盛业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中国传统医学》卷 一部考辨精细的巨著 ——刘氏父子新校注的《本草纲目》出版 弘扬造化灿现辉煌 ——赞大型浮雕《岐黄之光》 缣卷由来翰墨香 ——中医药文化杂志2008(5)卷首语 五行与诗联 医话诗文三则 坐堂与打公堂 四 杏林雅故 中医药店铺的招幌 御书诗匾赐太医 ——康熙的医学实践 陈修园的出版公案 医国匪吾事,活人聊自怡 ——揭秘清末名医力轩举避祸医隐庐 章太炎:“我是医学第一” ——章太炎先生的医学夙缘 名家无处不传神 ——大鹤山人郑文焯行医卖画 张山雷自作挽联 “大说家”名医恽铁樵 刘一帖诗斥汪精卫 窃得医方济世人 ——古代行医中的捋叶子与鬼把子 《研经图》题文颂国医 ——兼论陆仲安治愈胡适“糖尿病”公案 医文俱佳谢利恒与经社八才子 陈寅恪与中医学 蒋兆和为李时珍画像 尼克松总统访华与美国的“针灸热” 记载天花流传的诗联 方药名联谐妙趣 医界状元 于右任亡命哭孝陵 中医大家与京剧大师的交谊 说说辟邪防瘟的屠苏酒 五 医理探寻 《黄帝内经》的问答体与岐伯的实在 病机何以十九条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元构建 中医学对人体时间结构的认识 造化生生自机缘 ——说说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 生成论人体观的蕴义与机遇 浅议中医的学派 穴位的八种性能 辨证论治套路的运用 新故相资新其故 ——期待辨证论治的返本开新 四诊合参与凭一而断 中医辨证论治探源 从自然到必然 辨证论治的控制 序言 医话就是关于医药的议 论,是作者以散文随笔形 式述及中医的理论见解、 临证体会、读书心得、医 典考证、轶事逸闻等而成 编。以往认为宋代张杲( 字季明)《医说》为医话 的开山,当代有原浙江中 医学院的徐荣斋教授认为 南齐褚澄的《褚氏遗书》 属于医话,这是指医话的 专著而言。如果从专篇而 论,南朝刘义庆在《世说 新语》的《术解·殷中军妙 解经脉》和《排调·谢公始 有东山之志》两则,是编 人笔记小说中的两篇医话 ,一篇是说殷浩诊治使年 垂百岁老母一剂痊愈的事 ;另一篇是桓温问药于谢 安,谢未作答,参军郝隆 以“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 草”一语,点破谢安有东山 之志。由此也知道,撰写 医话者除医家外,文人学 士也常写医话。魏晋之际 ,文人常以达药知医为敬 孝之道,他们喜欢谈医论 药,在阅读方书切脉疗病 时,常带着搜奇寻趣的情 愫,记下掌故佚闻。就连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著《三 国志》时,也曾把曹公遗 书太史慈,只寄当归无道 于书面文字的事,写进《 吴书·太史慈传》。这类事 ,后来则被写成医话。这 些文入学士写的医话,在 宋元明清的笔记小说中多 有所载。除清代陆以淮撰 《冷庐医话》外,多是为 篇而未成专著。医家写医 话,大兴于诗话盛行的明 清之际,已经成为一种与 医论、方书、歌诀、药书 、医案并列的文体。医话 以医事为经,以文化氛围 为纬,所表达的理意往往 不在话中而在话外的语境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书 是音符,谈话才是歌。”简 洁的文论也可以归人医话 ,比起大块庄肃的论文, 读起来更有贴切顺溜之感 。明黄承吴的《折肱漫录 》、清魏之绣的《柳洲医 话》,均以其内容丰富、 文笔流畅而令人耐读。医 话有启导理论,传达经验 ,展述学案,存记史料和 鉴赏批评的功能,医话又 有体裁不拘,文字流畅, 医文兼通,内容丰富的特 点。因此,中医医话是中 医文化内容之一。 我开始写医话,是在20 世纪70年代主持编辑《中 医药学报》的时期,因排 版的需要写过数则医话。 当时是铅字排版,为图省 事,稿件交铅印室检字时 不画版式,以至排出的版 面有空白,需要编辑用相 应字数的短文予以补白, 以此写了数则急就章的医 话。1995年主持《中国中 医基础医学杂志》,虽然 是计算机排版,也有补白 问题,也写数则急就章的 医话。期间我还在几家医 学报纸上发表过一些医话 。退休后,也许是太爱用 笔,也许是太喜“涉猎”,我 又不知不觉写了一些医话 或医话形式的文章并发表 在不同的报纸杂志上。在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鼓 励与帮助下汇集整理成《 庆云医话》出版,如有机 会被您读到,是我的荣幸 ,恳请批评指正,不胜感 激! 在期待批评的同时,我 要对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和张碧金老师致以深切谢 意,是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这本医话才得以出版。 非常感谢! 在此,还要感谢我的家 人,没有他们的帮助与支 持,恐怕此书也难付梓, 谢谢! 导语 中医名家人文思考:孟庆云先生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师从岳美中、方药中等中医大家,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本书是孟老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述及其中医理论见解、临证体会、读书心得、医典考证、轶事趣闻,从思辨哲学和人文思考的高度,将文理、医理、哲理与文化融为一体。 启导理论存记史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充分的史料,展示了中医药文化丰富多彩的医史、医人、医著,勾勒出古今医坛群星璀璨的星空,对中医研究者及中医药爱好者进一步了解中医学术发展历史、理解中医诊疗精髓、领略中医逸闻轶事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精彩页 “博施济众”是孙中山先生1923年对海上名医丁甘仁的褒扬。丁甘仁(1865—1926),字泽周。生于江苏常州武进县孟河镇。清季以降,“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有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门系。丁甘仁幼年学医,师从孟河名医马仲清、丁松溪和马培之,又与当地坐堂名医余听鸿为忘年之交,深得学术泽益。丁甘仁在苏州行医四年后,又在上海拜伤寒派大家、新安汪莲石为师,乃能于温病、伤寒、内外科、喉科等方面,取得深邃的学识,奇验的疗效和崇高的名望,以成一代宗匠。如以龄资而论,丁甘仁属晚辈,但以其自成一家的学术影响,近代医界还是称费、马、巢、丁为“孟河四大名医”。丁甘仁在上海,先后在广益善堂、仁慈善堂、仁济善堂、一善社等行医和出任董事、理事。丁甘仁于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营办了抵沪后的第一个诊所。这是他岐黄生涯的新起点。在1912年上海两次痧疫大流行期间.丁甘仁以高超的医术和救济措施,受到市民的赞扬和上海道衙门的嘉勉。 丁甘仁以近代中医教育的领军人物被称为“中医祭酒”。为振兴中医,丁氏联合夏应堂等集资办学。1915年,向北洋政府申请备案。成为兴办中医教育援以立案的先例。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创办,聘请谢立恒担任第一任校长,曹颖甫为第一任教务长,尔后在沪南、沪北开办两所广益中医院为教学实习基地。其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为以后继起的中医院校乃至当代中医高等院校的先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中医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其诸多学生中如程门雪、秦伯未、许半龙、黄文东等皆为名医,称“丁门四才”。孙中山先生对丁甘仁弘扬中医的贡献,以大总统名义题词颁颂。款为“丁泽周:博施济众”,下署为“中华民国十三年一月”。 著名中医金诵盘(1894一1958),江苏吴江黎里人,祖父和父亲都悬壶济世。金诵盘自小接受救世济民思想的熏陶,立志学医,普救众生。 金诵盘与蒋介石、戴季陶是结拜兄弟。他清光绪二十年(1894)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禀承父教,在中医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好悬壶济世,并以一手精妙医术与良好医德闻名四乡。2l岁时,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曾于民国五年(1916)任浙江督军府军医,不久辞职,在上海开设私人诊所。由于他能将中、西医融会贯通,医术高超,病家纷纷前往求治。经他医治后,常见奇效。当时适逢禁烟法令颁布,凡吸食鸦片者一律勒令戒除,瘾君子多前往求治。他用酩酊法戒除,半个月后必除恶疾,效果显著。经沪上富商、姑苏前辈席子佩等人扶助,于1918年在萨坡赛路上开办了崇仁医院。其中西医结合,治病功夫了得,尤以诊治无名肿毒等疑难杂症见功底。就是通过门诊,金诵盘有幸结识了旅居沪上的孙中山先生等人。这位憎恶帝国主义列强和反动军阀的金诵盘大夫,对孙中山先生甚为崇敬,治病开药从不收费,还常以医院的收入资助革命党人。为此.孙中山为他的医院题写了门匾“杏林翘楚”。 P3-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庆云医话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孟庆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10160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1 |
出版时间 | 2022-10-01 |
首版时间 | 2022-10-01 |
印刷时间 | 2022-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94 |
CIP核字 | 2022090428 |
中图分类号 | R2 |
丛书名 | |
印张 | 2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