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余秋雨,当代知名学者、散文家、作家、艺术理论家,以其独特而又深刻的历史文化散文享誉文坛。他凭借自身渊博的文史知识,以优美的字句,带领读者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二十多年来,他以不懈的努力守护着华夏的璀璨文明。

曾一所著的《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通过对余秋雨散文的文化解读,力求向读者展示“余式散文”的文化内涵,以全方位的深度剖析重新认识余秋雨其人其文,感受“余味”之中所蕴涵的文化气息。

内容推荐

曾一所著的《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通过对余秋雨代表作的详尽阅读,综合各界对“余氏散文”的文学见解与文化解读,从小处着眼,用轻松活泼的笔触,引领读者去领略中国文化广阔的天地,借以打通中国古今文化的屏障。如果读者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质疑,那么就请从这本书开始——翻开第一页,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对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语的撷取中,用心去鉴赏、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识以外的文化内涵,细细体悟这份绵延不尽的文化“余味”。

目录

前言

第一味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黑土地上的中国脊梁

◎汩汩流淌的黑龙江

◎东三省“改旗易帜”

 三晋大地话苍茫

◎走西口的无奈与机遇

◎三晋山水三晋人

 豫州不言自沉厚

◎汴梁自古帝王都

◎妙笔图成意自深

 姑苏一败云无色

◎苏州山水清且嘉

◎五湖范蠡载西施

 十里洋场看浮沉

◎上海的前世今生

◎上海文明首创者

 万里王程三峡外

◎三峡流泉几千里

◎都江堰水沃西川

第二味 忠孝节义,碧血丹心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十月胎恩重

◎雪中送炭暖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

◎相知何必骨肉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男儿窗前六经读

◎落红化泥更护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千磨万击还坚劲

◎善读书者可医愚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味 东篱把酒,返璞归真

 学而优,未必仕

◎一己之私毁社稷

◎仕途路上多坎坷

 宗教之于仕途

◎诗人的入世与出世

◎佛教之于文人

 放旷心怀天地间

◎走遍万水千山

◎魂归激流柔波

 在行走中感受自我

◎月是故乡明

◎我心之所至

 归心隐性品自在

◎孤舟独钓寒江雪

◎我寄愁心与明月

第四味 华夏文明,震古烁今

 洞中一日,繁华千年

◎辟开混沌鸿蒙窍

◎却是桃花源里人

 渐行渐远的原始文化

◎戏曲舞蹈的活化石

◎贵池烟雨自成诗

 那些凝固的历史

◎莫高窟的眼泪

◎散落的文明

 藏书之富,甲于天下

◎志欲尽读天下书

◎澹生堂中储经籍

 读书乃立学之根本

◎琴声长伴读书人

◎书院:打破沉默

 抑扬顿挫中国话

◎汉语是一场宏大的演出

◎实力也是“说”出来的

第五味 荣耀遗恨,永恒交织

 柳颜二公奈若何

◎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浓墨淡彩总相宜

◎诗中有画画中诗

◎无聊笑哭漫流传

 昆曲的无双之美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昆曲如花,六百韶华

 流云漓彩话琉璃

◎从“流蠡”到“琉璃”

◎沉默华彩琉璃瓦

 吾辈知耻而后勇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废墟之下的奢华耻辱

后记

试读章节

黑土地上的中国脊梁

◎汩汩流淌的黑龙江

这是一条离我更为遥远的河流,遥远得无法忧伤,也没有必要绝望。它几乎就是另一个天域的存在,抽象地横卧在中国地图的上方。

——《霜冷长河》

文化的形成与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最早的生命就是起源于水,正所谓“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而关于水的文化也被称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傍河而立。河流与水不仅为人类解决了衣食之忧,而且不管在任何时候,它都将是作家和诗人的灵感源泉。余秋雨先生也不例外,他不仅将自己的一本散文集题名为《霜冷长河》,还在该书的自序中倾情叙述了自己与河流的关系。“我出生的村庄有河,但那河太小,我心中翻滚的一直是从未见过的大河,银亮亮,白茫茫,并不汹涌,也并不热闹,而且不止一条。”余秋雨先生对河流的喜爱,并非只停留在童年的回忆和心中的想象,而是有所践行。他写道:“长大以后,我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大河,每次都会产生异样的激动。有时,请旅伴们在路边坐一坐,我要停下来看河。哪怕在再穷困的地方,一有大河,便有了大块面的波光霞影,芦荻水鸟,也就有了富足和美丽,而且接通了没有终点的远方。后来我着迷游泳,一见大一点的河流就想脱衣挥臂,直到有一年在钱塘江被一个水底旋涡所裹卷,差点上不了岸,才稍稍有所收敛。”其爱河程度,可见一斑。

在中国提到江河,必然会想到长江和黄河,余秋雨先生自然也没有错过,只是他提到的不是长江、黄河,而是长江和黑龙江,并且将更多的笔墨留给了后者。长江的雄伟似乎已不需多加涂抹,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之所以提及黑龙江,余秋雨先生将其归因于自己与河流的神秘缘分,特别是与黑龙江。他这样描写它:“(黑龙江)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黑龙江,一条神奇、美丽的北方大河,幽静地横卧在我国北疆,日夜不息地奔流,从兴安岭的群山走出,一路欢歌奔向辽远的鄂霍次克海。黑龙江在我国境内的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是我国第三大河,世界第九大河。其年径流总量达2700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珠江,也居于全国第三位。黑龙江水域辽阔,同长江、黄河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在它的怀抱里诞生了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也诞生了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早在距今两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已经有远古人类活动的迹象了。

黑龙江有两个源头:南源额尔古纳河和北源石勒喀河。这两个源头在祖国北极漠河以西的恩和哈达交汇、合流后,始称黑龙江。顺江而下,黑龙江沿岸历史遗存丰富,古迹极多;风景优美,如诗如画。畅游黑龙江,还可以欣赏到绝美的异域风情。

黑龙江流经的古城岛,是古战场的遗址,是当时雅克萨战役的清军大本营。在古城岛上,仍可寻觅城堡与炮台的遗迹以及生满锈迹的箭簇。透过箭镞,似乎还能闻听当年的萧萧铁马声。雅克萨战役的两次胜利是那些保家卫国、为祖国收复失地的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黑龙江流经呼玛县境,呼玛县城是个美丽、幽静、极富地域特色的小城。附近的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是一个十分适合了解少数民族风情的地方,它和位于塔河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都是定居在黑龙江上游的鄂伦春民族。过了呼玛后就是胡通镇,形似巨龙探水的龙头山正在向人们讲述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期,黑龙江并不叫“黑龙江”,而叫“白龙江”。因为当时江里住着一条白龙,它经常在江里兴风作浪,给当地的人们带来很大的灾难。人们对白龙痛恨至极,却又毫无办法。山东有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竟十分离奇地生下了一条小黑龙,可是姑娘的舅舅却将小黑龙看成一种怪物,趁它不注意,残忍地砍断了它的尾巴。因为小黑龙没有父亲,就跟着妈妈姓李,当地人就叫他“秃尾巴老李”。没有了尾巴的小黑龙来到了今天的黑龙江边,发现了兴风作浪的白龙,就下决心为乡民们除害。终于,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善良勇敢的小黑龙经过激烈的战斗,赶走了作恶的白龙。而且小黑龙还经常帮助乡亲们开荒种地,并且负责管辖白龙江,令其永不泛滥成灾,好让当地的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过上美满的生活。乡亲们为了感激小黑龙的恩情,就用它的名字命名了这条江,所以就有了“黑龙江”。

当地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人们在黑龙江上乘船或是打鱼作业的时候,一旦出现了险情,就会有人高声吆喝道:“船上有没有山东人?”如果有人回答:“有!我就是山东人!”江面就会马上恢复风平浪静。

P3-5

序言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一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开拓眼界、增长智慧的机遇,每一次在字里行间的穿梭,都是荡涤心灵的寄托。无论是行走在路上还是纸上,都是对生命的一次审视。读余秋雨的散文,就如同读一本轻松的旅行散记,一本厚厚的中国历史。每次都会在跋涉中得到些许感悟、某种寄托,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蕴涵其中。相信所有读过“余氏散文”的入都会深深地感受到余秋雨先生洞达人情世故的睿智,以及那份中庸和谐的处世态度,特别是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见解与阐释,更令人为之感叹和折服。

一粒沙可以折射出一个世界,一朵花能够映衬出一座天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文化的传承却是没有止境的。把无限放在掌心,让永恒来收藏刹那,这是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见证。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文化沧桑在人类的记忆中越磨越淡,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宝贵记忆。所以,本书通过对余秋雨代表作的详尽阅读,综合各界对“余氏散文”的文学见解与文化解读,从小处着眼,用轻松活泼的笔触,引领读者去领略中国文化广阔的天地,借以打通中国古今文化的屏障。如果读者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质疑,那么就请从这本书开始——翻开第一页,从本书对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语的撷取中,用心去鉴赏、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识以外的文化内涵,细细体悟这份绵延不尽的文化“余味”。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的转型时期,我们接触到的世界越来越多元化,各种文化都在不断运动,或融合,或交流,或碰撞,共同推动着世界的不断前进。然而中国传统的国学艺术,无论是在音乐、书法、绘画,还是风俗、历史、文学等诸多方面,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理由、有责任、有义务保持住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因此,现在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了解前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了解我们可以继承的文化传统,以利于更好地理解、利用中西方文化资源,进而发掘中国文化的渊博精深。而对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发掘得越深,就越能发现其珍奇可贵。

余秋雨曾说:“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挫折。”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埋首于砖块般典籍中的余秋雨,突然涌起了向苍天大地释放自己内心深处无限呐喊的渴望。一直以来震撼着心灵的澎湃思想犹如一阵滔天巨浪,要求超脱现实的束缚,寻求最终的寄托。这是一次对岁月人生的不断雕刻,也是一次对生命价值的不朽承托。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日渐强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21世纪是中华文明开始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国文化,将是未来世界的关键词。余秋雨曾深情地说过:“在即将跨越这道千年山梁时,不能不回头看看以前的那几道千年山梁……每一道千年山梁上都有中国人的脚印,而且这排脚印没有中断,一直排到今天中国人的脚下。当年我们的祖先身边应该有一些陌路人吧,他们都到哪里去了?他们的脚印消失在何处?他们的身影飘逝于何时?也许,他们还有行李寄放在哪个山洞里了?”……

后记

余秋雨,当代知名学者、散文家、作家、艺术理论家,以其独特而又深刻的历史文化散文享誉文坛。他凭借自身渊博的文史知识,以优美的字句,带领读者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二十多年来,他以不懈的努力守护着华夏的璀璨文明。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相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区域历史,来寻求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意蕴,以及人格的构成与人生的真谛。他用冰冷的手笔但并不冰冷的文字将地理写成了历史,将历史写成了文学,又将文学写成了最最直白的感受。他不是一位批判家,却无情地在文字间批判着现实社会的残酷无情;他不是一位社会学家,却用敏锐的目光把历史拉回现实,把现实推向未来;他只是一位文化人,用文化人的细腻来感受与体会人类的天空下遗留的魅力、辉煌、丑陋、卑劣……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可以说,余秋雨的散文,已经跨越了纯文学的界限,走向文化领域。

本书通过对余秋雨散文的文化解读,力求向读者展示“余式散文”的文化内涵,以全方位的深度剖析重新认识余秋雨其人其文,感受“余味”之中所蕴涵的文化气息。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为使书中所述内容更加准确、详实,作者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得到众多学者及媒体朋友的大力帮助,掌握了诸多丰富完备的信息与一些观点独到的资料。作者以此为基础,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筛选、整合与重新诠释,大大丰富、完善了本书的内容与结构。

在这里,作者对所有提供帮助与支持的学者及媒体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鉴于作者能力有限,难免会有不到与疏漏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朋友予以谅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25981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6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