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陶渊明传论/李长之作品
内容
内容推荐
《陶渊明传论》以陶渊明的两个著名先辈陶侃和孟嘉为切入点,佐之以陶渊明的诗歌、书信等作品,通过对相关史料抽丝剥茧的分析,梳理了陶渊明的思想来源及发展变化,解读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人生追求,完整展现了陶渊明从传统文人向隐逸诗人转变的思想脉络和陶渊明创造的理想生活。
作者从人性和人心角度出发,将把他视为精神知己,又视作孤独的隐者。本书是著名文史学家李长之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介绍陶渊明生平的经典通俗读物。资料翔实可靠,内容丰富深刻,观点鲜明,多有新见,是一部价值很高、不可多得的传记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1978),初名李长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山东利津人。于北京大学预科甲部毕业后,转入清华大学,初习生物,继攻哲学。其治学以有自然科学之条理奠其基础,哲学之超越精神扩其眼界,故思想缜密而不拘滞,所涉学术范围极为广泛而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先后任教于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著有《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韩愈》《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孔子的故事》是他写给青少年的通俗读物,也是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目录
陶渊明的两个重要先辈——陶侃和孟嘉
一 关于了解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的一点线索
二 被人轻视的善战的溪族
三 自强不息和反对浮惰
四 陶侃是桓玄刘裕一流人
五 魏晋风度的实际意义和桓温系的孟嘉
六 陶渊明所受两方面的影响
陶渊明的一生及其作品
一 引子——陶渊明诞生的时代
二 陶渊明的一生的总括
三 早年的生活和教育经历
四 十二年的矛盾生活的开始
五 矛盾的继续
六 桓玄政变时期的陶渊明
七 最后的摇摆——《归去来兮辞》的创作动机的分析
八 步入二十二年的躬耕生活——他的思想的成熟
九 再度处于改朝换代时的陶渊明
十 陶渊明的死
十一 尾声
陶渊明论
一 论陶渊明的政治态度
二 论陶渊明的思想态度
附录
我所了解的陶渊明
陶渊明真能超出于时代吗?
序——为陶渊明和庄子的文章而写
陶渊明的孤独之感及其否定精神
关于《陶渊明传论》的讨论
谈陶渊明——陶渊明逝世一千五百三十周年纪念
大诗人陶渊明的前后
新中国成立后陶渊明研究的报春花——说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
长之自订年谱
李长之传略
序言
关于陶渊明,我时常
要给他写一个传或者评论
。也曾起过几次草,但都
没有完成——时日稍过,
自己的见解也随着变了。
现在写出的是在较长的时
间内比较固定一些的看法
。主要的是企图解决两个
问题:一是陶渊明和晋、
桓玄、刘裕的关系如何,
以及他对农民的态度如何
,总之是他的政治态度;
二是他和儒家、道家、佛
教等的关系如何,究竟应
该肯定他有几分儒家思想
,有几分道家思想,以及
他自成为一种什么样的思
想面目,总之也就是他的
思想态度。我觉得他的政
治态度和思想态度也都有
一种发展,文中也就附带
地加以阐明。为了准备论
据,必须先有一个较详的
传记,并且对他的作品创
作的时日也须有一个考订
,这也就是书的前半部分
的内容。这些见解都不够
成熟,是不成问题的,只
有请读者们赐教!同时这
些见解也有大部分是继续
了前人以及当代人的研究
成绩,这点则是应该声明
,并表示感谢的。鲁迅先
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
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
:“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
,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
,也不能忘掉‘死’,这是
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
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
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
的人物罢。”我们现在的
看法也有些和旧说不同,
但未必能达到鲁迅先生的
期望。本来还想论陶渊明
的艺术成就和生活态度,
但因为有些其他工作耽搁
太久了,所以姑且暂告一
个段落。
导语
李长之治学严谨,注重史料的选择与提炼,对陶渊明的研究,有百余条注释,几十余种参考书,真正做到了下笔有出处,言必有据,这些都凝结着他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
资料翔实,考据有据,解读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哲学。
精彩页
一 关于了解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的一点线索
陶渊明的性格和政治态度,是和他的两位著名的先辈有密切关系的。这倒并不是仅仅由于生理学的或遗传学的看法,如果那样,便未免是机械唯物论了。问题是,陶渊明对于这两位先辈,的确有着异乎寻常的崇拜;因为崇拜,就容易受着影响。在事实上,陶渊明的风度、爱好、习惯,我们也都可以在他那两位先辈的传记里找到鲜明的影子,那么,关于陶渊明的政治态度,也就在他这两位先辈的政治态度中可能得到一点线索了,虽然这不是唯一的线索。
二 被人轻视的善战的溪族
陶侃是不是陶渊明的曾祖,曾经有过争执。阎若璩、阎咏父子和洪亮吉都是主张陶渊明并非陶侃的直系后代的,何焯、钱大昕以及大部分研究陶渊明的专家则肯定他是。
这事情确有可疑。因为,虽然沈约的《宋书》上载明“曾祖侃”,但和陶渊明的同时代诗人并且又是陶渊明的好朋友的颜延之作的“诔”却只有“韬此洪族”四个字,并没有提到他的曾祖是谁;更奇怪的是陶渊明自己的《命子》诗,提到陶侃时,只是说“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竟缺少明确的交代,而《赠长沙公》一诗,序文“长沙公于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在族祖之间的句读又有两种读法,再加上下文更淡淡地说出“昭穆既远,已为路人”的话,这就越增加了读者的迷惑。所以朱自清所写《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一文,索性说:“至世系年岁,则只可姑存然疑而已。”朱自清的文章是带有总结性的,这就是说,这个问题就现有的史料论,已证明是不可能得出更明确的答案了。
因此,我们对这问题可以不必纠缠在陶侃是否是陶渊明的曾祖上。
我们现在要指出的乃是纵然陶侃不是陶渊明的曾祖,他们的关系是不是很密切呢?答案是:也仍然是的。这就是他为他的外祖父孟嘉所写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所说的:“(孟嘉)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那么,他的外祖乃是陶侃的女婿,也就是,他的外祖母乃是陶侃的女儿,这却是千真万确的,这关系难道还不够密切么?一个外祖母是很可以向外孙谈谈自己的父亲的,那么,陶侃的一生可能对陶渊明有很深的印象,不也很自然么?
再看,陶渊明在《命子》诗里对陶侃的崇拜:
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言外是说他比桓温、桓玄、刘裕都高明得多。
陶侃是陶渊明这样关系密切又这样崇拜的人物,他应该给陶渊明以极大极深的影响。事实上也确是如此。 这种影响可分两方面说,一方面是性格、爱好,一方面就是政治态度。
先说性格、爱好方面。陶侃的出身是寒微的,在当时并不是名族。我们看他初入宦途时困难的情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日:“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髭,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日:“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日:“卿可去矣,至洛阳,当为关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啤、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贤媛》
P2-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陶渊明传论/李长之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长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079594
开本 32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1
出版时间 2022-06-01
首版时间 2022-06-01
印刷时间 202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74
CIP核字 2022067779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6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