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
从前,在瑞典南部一个名叫斯康耐的地方,有一个男孩子,名字叫做尼尔斯,他大概十四岁左右,看来此人出息不大,因为他最乐意做的事情是睡觉和吃饭,再就是爱调皮捣蛋了。
有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这个男孩子的爸爸妈妈准备到教堂去。“太棒了,”男孩子想道,“这下我就可以把爸爸的鸟枪拿下来,放它一枪,也不会有人来管我了。”
不过,爸爸似乎猜着了男孩子的心思。“既然你不愿意跟我和妈妈一起上教堂去,”他说道,“那么我想,你起码要在家里念念福音书”。妈妈动作迅速地取下了圣训布道集。“这篇训言一共有十四页半呢,”妈妈又叮嘱了一句,“要想念完的话,你必须坐下来马上开始念。”
他们总算走了。窗外阳光明媚,一片春意。树林虽然还没有绿遍,但是含苞吐芽,已是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其实爸爸和妈妈并不是很放心地走的,他们为这个儿子牵肠挂肚。他懒惰得要命,待牲口非常凶狠,待人也很厉害。“但愿他能变好。”妈妈伤心地说道。
男孩子觉得自己上了圈套。他一边念着布道集,一边打盹儿,最后竞呼呼地睡着了。后来他被窸窸窣窣的轻微响声惊醒了。
男孩子面前的窗台上放着一面小镜子,镜面正对着他。他一抬头,恰好朝镜子里看。他忽然看到妈妈的那口大衣箱的箱盖是开着的。一个小精灵正跨坐在箱子的边上聚精会神地沉迷在观赏外祖母遗留下来的好东西。
男孩子看到小精灵并不特别害怕。面对那么小的东西是不会使人害怕的。男孩子便想道,要是恶作剧一下作弄作弄他,那一定是十分有趣的。男孩子拿起一个苍蝇罩一下就把他扣住。小精灵苦苦哀求放掉他。“多年来我一直为你们一家人做了许多好事,”他说,“你肯放掉我的话,我将会送给你一个银勺和一枚金币。”
男孩子马上就答应那笔交易,可是正当小精灵差一点儿就要从苍蝇罩里爬出来的时候,男孩子忽然一转念,想到他本来应该要求得到一笔更大的财产和尽量多的好处。于是他随手又摇晃起那个纱罩想让小精灵再跌进去。
就在男孩子刚刚这样做的时候,他脸上挨了一记重重的耳光,他觉得脑袋都快被震裂成许多碎块了。他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屋里只剩下他一个人。那口大衣箱严严实实地盖得紧紧的,而那个苍蝇罩仍旧挂在窗子上原来的地方。他的脸颊仍然热辣辣地生痛,他知道方才发生的一切不是一场梦。“我最好还是坐下来重新念布道集。”他说着朝桌子走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房子好像长大了。那把椅子也大了。他要坐椅子必须要往上爬。桌子也是一样,他不爬上椅子的扶手便看不到桌面。那本训言布道集也变得很大,他要站到书上去才能念它。
他念了两三行,无意之中抬头一看,眼光正好落在那面镜子上。他立刻尖声惊叫起来:“哎哟,那里又来了一个小精灵!”因为他在镜子里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很小,很小的小人儿,头上戴着尖顶小帽,身上穿着一条皮裤。“那个家伙的打扮同我一模一样!”他一面吃惊地叫喊,一面两只手紧捏在一起。这时,他看到镜子里的那个小人儿也做了同样的动作。男孩子又揪揪自己的头发,拧拧自己的胳膊,镜子里的那个家伙也照做不误。
这下可把他吓坏了,因为他明白过来,原来小精灵在他身上施展了妖法,他在镜子里看到的那个小人儿,正是他自己。“再等一会儿,我保管还会变成人的。”他想道,并且紧闭起双眼。过了几分钟后,他睁开眼睛,一切还是原封不动,他仍旧还像方才那样小。“我一定要同小精灵讲和。”他想道并且开始到处寻找小精灵。他一边寻找,一边呜呜地哭泣起来。他苦苦地恳求,而且还许愿以后再也不对任何人说话不算数,再也不调皮捣蛋,念训言时再也不睡觉了。
可惜不管他怎么许愿,恰一点用处都没有。
院子里有一群麻雀见到男孩子,突然高声喊道:“看呀,看呀,快来看放鹅倌儿尼尔斯!快来看拇指大的小人儿!快来看拇指大的小人儿尼尔斯·豪格尔森!”院子里立刻咯咯的啼叫声闹成一片。“喔喔喔呃,”公鸡呜叫说,“他真是活该,喔喔喔呃,他曾经扯过我的鸡冠!”“咕咕咕,”母鸡们齐声呼应,“他真活该!”
“我已经变成小精灵了,所以我才能听得懂它们的话。”尼尔斯想道。
牛棚的窗户里传出来了怒吼声和哞哞声。“哞,哞,哞!好极了,世界上还有公道!”男孩子想张口问问小精灵在哪里,可是奶牛们却个个怒气冲天,都把角直对着他。“你上这儿来呀,”五月玫瑰吼叫道,“我要让你吊在我的犄角上跳舞!”
“你过来,你曾把马蜂放进我的耳朵里,现在我要你得到报应。”金百合花狠狠地咆哮着。
“你上这儿来,你干了那么多坏事,我要让你得到相应的惩罚。有多少次你从你妈妈身下抽走她挤奶时坐的小板凳!有多少次你妈妈提着牛奶桶走过的时候你伸出腿来把她绊倒!又有多少次你气的她站在这儿为你直流眼泪!”
P2-6
在拉格洛夫温柔的手中,学校里的一切科目都在课程干枯的荒漠里开出鲜花,出现歌声和泉水潺潺声,而且可以确信她教的课程会牢牢地扎进青少年们的记忆中。
——克拉拉·约翰逊
拉格洛夫的手法独具一格,完全可以与其他国家的最优秀的作家相媲美而毫不逊色。
——克拉斯·阿内斯坦特(19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半个世纪之前,身为森林里的孩子,我在阅读尼尔斯的故事时,从中感受到了两个预言:一个是不久以后自己也能够听懂鸟类的语言;另一个是自己也将与亲爱的野鹅结伴而行,从空中飞往遥远而又令人神往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大江健三郎
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
《骑鹅历险记》使拉格洛夫成为蜚声世界的文豪,赢得了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齐名的声誉。
《骑鹅历险记》既是一本冒险小说,同时又是一本成长小说、童话和非常实用的知识类书籍。
凭借着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拉格洛夫把这部作品写活了,赋予了原本没有生气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山以生命,使得世上万物都有了思想和感情。
——石琴娥
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
——《骑鹅历险记》译后漫话
石琴娥
《骑鹅历险记》是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1858—1940)的代表作。她于1904年夏天开始准备撰写,于1906年至1907年分上下两册出版。自该书第一次出版到1940年拉格洛夫去世,它总共已经发行了350万册,此后,每隔几年又再版一次,是瑞典文学作品中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作品之一。此书迄今已被译成50余种文字,也是世界上被译成多种文字的一部瑞典作品。这部作品不仅使拉格洛夫饮誉瑞典国内文坛,而且也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本文就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及其局限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塞尔玛·拉格洛夫于1858年11月20日诞生在瑞典西部风景秀丽的丰姆兰省的莫尔巴卡庄园,并且在那里度过了童年、青年和晚年。她的父亲是位陆军中尉,结婚后一直居住在莫尔巴卡庄园,从事农业劳动。他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不但能弹奏、唱歌,而且十分喜爱文学,劳动之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朗读诗歌和小说。父亲酷爱文学这一特点以及热爱丰姆兰家乡风俗习惯的传统是塞尔玛·拉格洛夫从她父亲那里获得的两项极为宝贵的遗产,对她的文学生涯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她的作品中,尤其是描写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作品中,父亲往往成了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她在世时,每年父亲生日,8月17日,她总是要邀请庄园里和附近的乡亲们来庄园聚会庆祝,以示对父亲的怀念。
除了父亲以外,祖母和姑妈对拉格洛夫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她们两人心中装着讲不完的丰姆兰民间传说和故事,尤其是祖母,讲起故事来语调感人,表情丰富,孩子们喜欢围着她,从早到晚听她讲故事。
拉格洛夫出生后不久左脚不幸成了残废,3岁半时,两脚完全麻痹不能行动,从此以后她总是坐在椅子上听祖母、姑妈和其他许多人讲传说和故事。7岁以后开始大量阅读,书籍给她病残的身体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一天,她读到一本关于美国印第安人的冒险传说,激发起将来要从事写作的欲望。
她的麻痹的双腿经过多次治疗后能像健康人一样行走,但是走起路来脚仍然有一点儿跛。
瑞典和北欧的诗人、作家以及丰姆兰地方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极大地影响了拉格洛夫艺术的早期阶段,正如她有一次自己承认的那样:“莫尔巴卡庄园有着古老的传统和丰富的传说,在那里居住的人温柔而又友爱,如果我不是在这样的庄园里成长的话,我是决计成不了一个作家的。”
1881年夏,拉格洛夫在妇女运动积极分子、女作家爱娃·弗里克赛尔的鼓励下,决心一面写作,一面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女教师。她不顾父母反对设法筹借到一笔款子,于同年只身前往斯德哥尔摩求学,次年考入高等女子师范学院。1885年毕业后到南部的兰兹克罗纳女子学校任教,教学之余,她积极参加政治集会,投身世界和平运动,深夜则伏案创作。
19世纪初期,瑞典兴起炼铁、锯木和造纸工业,到了19世纪70年代,也就是拉格洛夫出生后不久,瑞典先后出现了银行、铁路、电报、邮政和航运业,资本主义日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随之而来的是自给自足的庄园小生产经济逐渐破产解体,庄园主日趋破落。作者儿时的庄园同瑞典其他庄园一样也从兴旺走向了破落,最后于80年代末被卖掉了。她十分依恋田园生活,第一部作品《古斯泰·贝林的故事》(1891)以强烈的怀旧感记录了庄园传统和生活习惯,抒发了自己的恋乡之情。她在作品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为了追念一个已经逝去的——也许永远不会回来的——伟大的时代……既然无法阻挡毁灭的车轮,她只希望能将往事在记忆中保存,只希望通过文学的媒介,使荒凉的家园重新变成充满生气和英雄事迹的繁华世界”。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古斯泰·贝林的故事》以古斯泰·贝林牧师为中心,记述了19世纪20年代寄居在乡间地主庄园上的一群食客的故事,作品着重描绘昔日贵族和食客们的豪华放纵,并且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食客冒险故事和颂善驱恶、颂扬忠贞爱情的民间传说巧妙地穿插在一起,浪漫色彩极为浓厚。但是这部作品在瑞典国内起初非但没有多少人问津,相反文学评论家们,包括文学权威人士,如瑞典学院秘书长卡尔·达维·维尔生等人,还发表了颇带贬义的评论,认为这本书是“神奇梦幻和宜人描写大杂烩的失败之作”等等。拉格洛夫面对国内冷淡的反映没有气馁,开始着手创作故事。但是处女作的失败毕竟使她受到打击,在故事集的创作中,她常常感到疲惫和缺乏勇气。
1893年1月,拉格洛夫的文学生涯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时刻。世界著名的丹麦文学评论家乔治·勃朗兑斯在哥本哈根的《政治》报上发表了赞扬《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的评论文章,这不仅使此书在丹麦受到欢迎,而且也改变了瑞典国内评论界对这部作品以及对拉格洛夫本人的态度。1894年当她的短篇小说集《无形的锁链》出版时一下子售出了3500册,这在19世纪90年代的瑞典是十分罕见的。这一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拉格洛夫的创作热情,她辞掉教员工作,走上了专心从事写作的职业作家之路。
1895至1896年拉格洛夫同好友苏菲·埃尔康一起到意大利旅行,一年以后发表了长篇小说《假基督的奇迹》,这是以意大利社会生活为题材,探讨社会主义的一部问题小说,也是她唯一的一部不以瑞典和瑞典传统为背景的作品。
……
作者笃信基督教的“爱一切人”的教义并且把它奉为自己的人生观,这在作品中有十分明显的反映,如狐狸斯密尔一直对大雁和尼尔斯紧迫不舍,企图吃掉他们,后来狐狸终于被关进动物园,可是当尼尔斯获悉有人要来买狐狸,让他们到一个遥远的岛上去自由奔跑时,尼尔斯却赶紧把这一好消息通报给狐狸;又如老鹰是食鸟的强盗,但是当大雁阿卡发现雏鹰高尔果没有母鹰喂养而濒临饿死时,她费尽心血为他捕鱼,教他飞翔,高尔果长大后像其他老鹰一样捕食鸟类,阿卡虽然气愤得把他逐出雁群,但是当听到高尔果成为笼中之囚时,阿卡又要去拯救他。善良而有爱心,能够理解一切人,爱一切人甚至恶人,这是拉格洛夫要在《骑鹅历险记》中宣扬的观点。此外,她还把改变贫困面貌、摆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聪明能干和有才智的人身上。她通过那位给小学生讲乌普兰省由穷变富的故事的老奶奶之口讲出了这一观点,那位才奶奶在故事末尾说道:“世间的事情再公道不过啦,聪明能干可以使乞丐变成王侯,这个道理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可以看出,拉格洛夫在作品中宣扬的这些思想反映了她那深受基督教教义影响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以上这些不足和局限是由拉格洛夫的出身及成长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庄园家庭,家中不但拥有房屋、土地和森林,还拥有为庄园劳动的佃农。对在这样一个富裕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说来,她不熟悉工人、农民,她的作品反映不出劳动大众的疾苦是自然的。
篇幅过于冗长是《骑鹅历险记》的一个明显缺陷。40余万字的洋洋巨著使孩子们阅读起来未免太费劲。为了集地理、历史和文化于一书,有些章节似乎显得有些牵强附会,由于过多叙述地形地貌,有些章节显得比较平淡单调,也还有一些重复。
《骑鹅历险记》尽管存在这种不足、那种局限,而且自作品1907年问世至今,80多年来瑞典发生了很大变化,譬如她所描述的昔日阿尔恩岛上林立的锯木厂已经不复存在,荒漠上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树木,猖獗一时的肺结核得到了控制,昔日往北美的移民早已停止,与此相反的是大量外国人向瑞典迁移。尽管如此,《骑鹅历险记》一书仍旧不愧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欣赏性于一身的、介绍近代瑞典的优秀读物,不失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1989年12月于北京
《骑鹅历险记》是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的代表作。故事讲述了家住瑞典南部的的小男孩尼尔斯不爱读书,调皮捣蛋,被小精灵用妖法变成小人儿,骑在鹅背上走南闯北,漫游瑞典各地的趣事。他在鹅背上饱览自己祖国的奇峰异川、旖旎风光,学习了地理历史,听说了许多故事和传说,同时也吃了不少苦头。当他重返家乡后,不仅变成了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孩子,而且成为一个温柔、善良、乐于助人而且勤劳的好孩子。《骑鹅历险记》迄今被译成50余种文字,成为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的经典童话作品。
《骑鹅历险记》是惟一一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儿童小说,也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最有名的作品,更是一部著名的集文艺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教育性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小男孩尼尔斯被小精灵施魔法变成了一个拇指大小、能懂鸟语的小人。在智慧大雁阿卡和她的雁群的带领和帮助下,骑在鹅背上冒险旅行。途中遇到狐狸的追踪、遇到滔天大浪的冲击、遇到凶猛的大鹫、遇到狡猾的乌鸦、遇到生活上的种种艰难,还遇到了神奇的海底城市、遇到魔笛和黑压压的老鼠群、遇到操纵魔法的猫头鹰,尼尔斯由此从一个懒惰、不爱读书、老是欺辱小动物的男孩变得懂事、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