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灿烂千阳
内容
编辑推荐

私生女玛丽雅姆在父亲的宅院门口苦苦守候,回到家却看到因绝望而上吊自杀的母亲。那天是她十五岁的生日,而童年戛然而止。玛丽雅姆由父亲安排远嫁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几经流产,终因无法生子而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阴影之下。

十八年后,少女莱拉的父母死于战火,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在战乱中失踪,举目无亲的莱拉别无选择,被迫嫁给拉希德。玛丽雅姆最初与莱拉水火不容,但在烽火连天的世界,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顿和家庭的暴力,两人逐渐建立起姊妹情谊,甚至产生近似母女的感情。虽然胡赛尼谈论起《灿烂千阳》相当低调。但《灿烂千阳》所提倡的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看到希望的温暖阳光这一积极美好的主题,特别是女性对家人的爱与牺牲这一主题,比《追风筝的人》“背叛与救赎”的主题更能打动人心。

内容推荐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与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多年的骗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她们将做出如何的选择?她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

试读章节

五岁那年,玛丽雅姆第一次听到“哈拉米”这个词。

那天是星期四。肯定是的,因为玛丽雅姆记得那天她坐立不安、心不在焉;她只有在星期四才会这样,星期四是扎里勒到泥屋来看望她的日子。等到终于见到扎里勒的时候,玛丽雅姆将会挥舞着手臂,跑过空地上那片齐膝高的杂草;而这一刻到来之前,为了消磨时间,她爬上一张椅子,搬下她母亲的中国茶具。玛丽雅姆的母亲叫娜娜,娜娜的母亲在她两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只给她留下这么一套茶具。这套瓷器的颜色蓝白相间,每一件都让娜娜视若珍宝,她珍爱茶壶嘴美观的曲线,喜欢那手工绘制的云雀和菊花,还有糖碗上那条用来辟邪的神龙。

从玛丽雅姆手中掉落、在泥屋的木地板上摔得粉碎的,正是最后这件瓷器。

看到糖碗,娜娜满脸涨得通红,上唇不停地抖动,那双一只暗淡、一只明亮的眼睛死死地、眨也不眨地瞪着玛丽雅姆。娜娜看上去十分生气,玛丽雅姆害怕妖怪会再次进入她母亲的身体。但妖怪没有来,这次没有。娜娜抓住玛丽雅姆的手腕,咬牙切齿地说:“你这个笨手笨脚的小哈拉米。这就是我忍受了一切得到的回报。一个打碎传家宝的、笨手笨脚的小哈拉米!”

当时玛丽雅姆没有听瞳。她不知道“哈拉米”——私生子——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她还小,不能理解它所包含的歧视,也并不明白可耻的是生下了哈拉米的那些人,而非哈拉米,他们惟一的罪行不过是诞生在这个人世。但由于娜娜说出这个词的口气,玛丽雅姆确实猜想到哈拉米是一种丑陋的、可恶的东西,就像虫子,就像娜娜总是咒骂着将它们扫出泥屋的、慌慌张张的蟑螂。

后来,玛丽雅姆长大了一些,总算明白了。娜娜说出这个词语的口气已经让玛丽雅姆觉得它特别伤人——更何况她还边说边吐口水。那时她才明白娜娜的意思;才懂得哈拉米是一种人们不想要的东西;才知道她,玛丽雅姆,是一个不被法律承认的人,永远不能合法地享受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诸如爱情、亲人、家庭、认可,等等。

扎里勒从来没这样叫过玛丽雅姆。扎里勒说她是他的蓓蕾。他喜欢她坐在他的膝盖上,喜欢讲故事给她听,喜欢告诉玛丽雅姆说赫拉特…,也就是玛丽雅姆1959年出生的那座城市,一度是波斯文化的摇篮,也曾经是众多作家、画家和苏非主义者的家园。

“你要伸出一条腿,准能踢到一个诗人的屁股。”他哈哈大笑说。

扎里勒跟她讲加瓦尔·沙德皇后的故事,他说15世纪的时候,她建造了许多著名的尖塔,当做是献给赫拉特的颂诗。他向她描绘赫拉特绿油油的麦田和果园,还有那藤蔓上结满果实的葡萄,城里带圆形拱顶的拥挤市场。

“那儿有一棵开心果树,”有一天扎里勒说,“在树下面,亲爱的玛丽雅姆,埋着的不是别人,正是伟大的诗人雅米。”他身体前倾,低声说:“雅米生活在五百年前。真的。我带你去过那儿,去那棵树。那时你还很小。你不记得了。”

这是真的。玛丽雅姆不记得了。虽然她在一个步行便可以到达赫拉特的地方度过了生命中的十五个年头,玛丽雅姆将不会见到故事中的这棵树。她将不会走近参观那些著名的尖塔;她也将不会在赫拉特的果园拾果子或者在它的麦田里散步。但每逢扎里勒说起这些,玛丽雅姆总是听得很入迷。她会羡慕扎里勒的见多识广。她会为有一个知道这些事情的父亲而骄傲得直颤抖。

“说得跟真的一样,”扎里勒走后,娜娜说,“有钱人总喜欢说谎。他从来没带你去过什么树下面。别中了他的迷魂药。他背叛了我们,你深爱着的父亲。他把我们赶出家门。他把我们赶出他那座豪华的大房子,好像我们对他来说什么也不是。而且他这么做还很高兴呢。”

玛丽雅姆会毕恭毕敬地听着这些话。她从来不敢对娜娜说自己有多么厌恶她这样谈论扎里勒。实际上,在扎里勒身边,玛丽雅姆根本不觉得自己像个哈拉米。每个星期四总有那么一两个小时,当扎里勒带着微笑、礼物和亲昵来看望她的时候,玛丽雅姆会感到自己也能拥有生活所能给予的美好与慷慨。因为这个,玛丽雅姆爱扎里勒。

即使她只能得到他的一部分。

扎里勒有三个妻子和九个子女,九个合法的子女,对玛丽雅姆来说,他们全都是陌生人。他是赫拉特屈指可数的富人。他拥有一家电影院,玛丽雅姆从未见过,但在她的恳求下,扎里勒曾经向她描绘过它的形状,所以她知道电影院的正面是蓝色和棕色相间的陶土砖,还知道它有一些包厢座位和格子状的天花板。推开两扇摇摇摆摆的门,里面是贴着地砖的大厅,大厅里面有些玻璃橱柜,展示着各种印度电影的海报。有一天扎里勒说,每逢星期二,儿童观众可以在零食部得到免费的冰淇淋。

他说到这句话时,娜娜忍住笑容。等到他离开泥屋,她说:“陌生人的孩子得到了冰淇淋。你得到了什么呀,玛丽雅姆?你得到的是冰淇淋的故事。”然后她神经兮兮地笑起来。

除了电影院之外,扎里勒在卡洛克有地产,在法拉有地产,有三家地毯商店,一家服装店,还有一辆1956年出厂的黑色别克路王轿车。他是赫拉特人脉最广的人之一,是市长和州长的朋友。他有一个厨师,一个司机,家里还有三个佣人。

在她的肚子开始鼓起来之前,娜娜曾经是他的佣人。

当那件事发生之后,娜娜说,扎里勒的家人全都张大了口,把赫拉特的空气一吸而光。他的姻亲发誓不会善罢甘休。他的几个妻子命令他将她扔出去。娜娜自己的父亲生活在附近的古尔德曼村,是个地位低微的石匠。他觉得面目无光,和娜娜断绝了关系,打点行李,踏上一辆前往伊朗的客车。自那以后,娜娜再也没有见到他,也没有他的消息。

“有时候,”一天清早,娜娜在泥屋外面喂鸡,她说,“我希望我的父亲有胆量把他的刀子磨利,去做他该做的事情。那样对我来说可能更好一些。”她又将一把草籽撒在鸡群中,沉默了一会,看着玛丽雅姆。“也许对你来说也更好。这样的话,你就不会因为知道你是什么人而苦恼了。但他是个懦夫,我的父亲。他没有勇气做那件事。”

扎里勒也没有勇气去做他该做的事情,娜娜说。他没有挺身反抗他的家人、妻子和姻亲,没有为自己做过的事承担责任,而是关起门来,为了挽回面子,匆匆和家人达成了一项交易。第二天,他让她从佣人住的房间,她一直住的地方,收拾起她仅有的几件东西,然后把她送走了。

“你知道他为了开脱自己,对他那些老婆怎么说吗?他说是我勾引他。他说过错全在我。你明白吗?在这个世界,做女人就是这样的。”

娜娜放下喂鸡的碗。她用一根指头抬起玛丽雅姆的下巴。

“看着我,玛丽雅姆。”

玛丽雅姆躲躲闪闪地看着她。

娜娜说:“现在我教你一句话,你好好记住,我的女儿: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你要记住这句话,玛丽雅姆。”

P3-7

后记

2006年初,我拿到世纪文景公司送来的The Kite Runner(《追风筝的人》)翻译样书。样书的封三赫然印着一个广告,称作者的新书《泰坦尼克城之梦》(Dream In Titanic City)将于2006年夏季出版。自那时起,我便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亟盼早日看到卡勒德·胡赛尼的这本新作。然而2006年夏季过去了,该书却毫无动静,到了秋天,这才从美国传来消息,书名已经改为A Thousand Splendid Suns,其时正在修改之中,定于2007年5月在美国出版。等到今年1月中旬,我终于见到了本书的电子文档。

说实话,因为一鸣惊人而后销声匿迹或者后继乏力的作家并不少见,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曾经以为它很难超越这个星期仍高居《纽约时报》平装本小说销售排行榜第4位的《追风筝的人》(上榜周数121周);但是,1月份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已经知道从内容来看我先前的预设完全是错的;而现在,本书自5月22日出版以来的六个星期里,总共有五个星期位居《纽约时报》精装本小说销售排行榜第一名(上个星期短暂地退居第二名),我明白就畅销程度而言我先前的猜测也将肯定是错的。

相比《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的情节安排更加巧妙,语言也更加纯熟优美。此前我曾撰文指出前者文笔略显稚嫩,但这个问题在本书已经消失了,书中某些段落之曲折优雅,较之福克纳和纳博科夫的作品也毫不逊色。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则延续了《追风筝的人》的成功。前后文的相互呼应和几个感染力极强的隐喻让人感动之余,更添钦佩。

《追风筝的人》出版之后,许多读者来信和我分享他们的阅读经验。他们有的年过古稀,有的才念初中;有的是定居美国的华人,有的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同胞。我很高兴他们和我一样,也被卡勒德·胡赛尼的文字深深感动,并且从中得到了启发或者动力。我更感谢他们为我指出译文中某些失当之处,令我有学习和改正的机会。

和《追风筝的人》原文一样,本书原文亦有不少用英文字母拼写的法尔西语单词,译者未作音译保留,均据原意译出。由于译者5月底方始翻译此书,期间杂务繁忙,时有分心,况且限于个人能力,译文或恐有个别不妥之处,在此先行致歉。读者如有发现错漏,恳请不吝拨冗指正。至于被本书感动的读者,如想表达谢意,个人推荐各位访问作者的网站:kttp://www.khaledhosseini.com/,可在该网站给作者留言。因为翻译无非嫁务,译者不敢掠美。

李继宏

lijihong@rlotmail.com

2007年7月7日

书评(媒体评论)

“阿富汗三十年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自我救赎的动人故事。”……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

——《出版商周刊》

胡赛尼对于日常生活本质的洞察及对人类情感细致入微的刻画增添了小说的生动性与曲折性。……《灿烂千阳》不愧是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后的又一佳作。

——《洛杉矶时报》

《灿烂千阳》甚至比《追风筝的人》更胜一筹。它更突出地表现出胡赛尼极具感染力的叙事能力,以及他对个人和国家悲剧的敏锐感受力。在这个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中,绝望与微弱的希望同时呈现。

——亚马逊网站

继《追风筝的人》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21周之后,卡勒德·胡赛尼带着这本优美动人、令人难忘的新书,再度走进我们的视线……《灿烂千阳》同样表现出卡勒德极高的叙事天分,它是一部“阿富汗30年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因爱得救的极其动人的故事。”……胡赛尼让我们看到,女人对家庭的爱竟能够让她们投入不可思议的英雄般的自我救赎,而依凭对爱的回忆,就能让苦难中的女性活过沧桑。

令人晕眩的伟大成就……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

——《出版商周刊》

很难想像还有比超越《追风筝的人》更艰难的事:作为一位无名作家的第一本小说,且描写的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所知甚少的国度,《追风筝的人》在全球的销售量已奇迹般地高达600万册。然而,当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本小说《灿烂千阳》出现在亚马逊的时候,读者表现出前所未见的热情。一些读者认为,《灿烂干阳》甚至比《追风筝的人》更胜一筹,它更突出地体现了胡赛尼极具感染力的叙事能力,以及他对个人和国家悲剧的敏锐感受力。在这个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中,绝望与微弱的希望同时呈现。

——亚马逊网站(Amazon.com)

作者胡赛尼由此证明,在以畅销书扬名文坛之后,他有能力再完成一部成功的作品。……胡赛尼熟练地勾勒出了其故土在20世纪后期的历史。与此同时,他还描绘了微妙的、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双重肖像。他的写作简单,朴实无华,但是他的故事却动人心弦。强力推荐。

——《图书馆杂志》

在以畅销书开场之后,胡赛尼继续回顾20世纪后期阿富汗的风貌。这一次,是通过两位女性的眼睛。……胡赛尼的第二本鸿篇巨制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剧风格,是对阿富汗的苦难与力量悲伤而又优美的告白。喜爱《追风筝的人》的读者,一定不能错过这一令人难忘的续作。

——《书目报》

不管书评怎么写,《灿烂千阳》肯定会大为畅销。但或许你有兴趣听听在下的意见。它是否和Ⅸ追风筝的人》一样好?答案是不是。它更好。……《灿烂干阳》是通俗小说的精品,是一部有关勇敢、荣誉与宽容的书。  ——《华蛊顿邮报》

胡赛尼凭借其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一举成名,虽然他的第二本小说让其忠实读者苦苦等待,但《灿烂千阳》的确没有令他们失望。胡赛尼在小说中展现出了更为精湛的叙事才能,讲述了一个为了留住希望与快乐而作出必要牺牲、用爱的力量战胜恐惧的故事。真是精彩极了!

——《纽约每日新闻》

胡赛尼对于日常生活本质的洞察及对人类情感细致入微的刻画增添了小说的生动性与曲折性。……《灿烂千阳》不愧是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后的又一佳作。

——《洛杉矶时报》

继超级畅销的《追风筝的人》之后,卡勒德·胡赛尼在新作《灿烂千阳》中通过两位女性的视角,精心讲述了一个关于他的祖国的故事……阿富汗的兴衰对于略知国际新闻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是通过小说的渲染,这一切以全新的方式震撼着我们。它迫使我们思考: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将何去何从?

——《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

出生于阿富汗,在美国受教育,反而敢于拥抱被很多人视为过气的老式说故事艺术;不畏煽情催泪、安排巧合的剧情转折,这些都是被当代美国作家视为禁区的东西。……即使通俗与文学性的界线在此被模糊,至少我们很幸运拥有胡赛尼这样的作家。 他拥有说故事的远大抱负,用这部宽宏的小说为我们诠释了阿富汗的文化和历史。……为了探寻已吞噬了阿富汗的暴力的根源,胡赛尼透过这些女性的生命片段为我们揭示了几许微弱的希望之光。

——《迈阿密先驱报》

个人在困境中挣扎的旅程,家庭里那些似乎无穷无尽的秘密。胡赛尼的两本小说以及小说中的各个角色都以不同的方式在追问以上的问题,而答案也不尽相同。在阿富汗,在美国,我们每个人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这本略显散乱却更为睿智的小说中,胡赛尼延续着他那富有同情的叙述方式,以及简练、引人动情的语言特色。

——《圣路易斯邮讯报》

卡勒德·胡赛尼完成了一件极其艰难的工作:《灿烂干阳》的力度和深度都超越了其处女作《追风筝的人》……通常,第二部作品相较于前作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但这部备受瞩目的作品成功地把读者带进了那个残酷、绝望、苦难和贫困的世界,同时又以希望、救赎和爱来抚平痛苦……

——《夏洛特观察家报》

《灿烂千阳》获得了《出版人周刊》、《柯克斯书评》、《图书馆杂志》和《书目报》的热情赞扬,所有的表扬无疑都是应得的。故事线索清晰,写作言语简练,隐喻精当,读者宛如走人故事主角的生命之中,感同身受……胡赛尼对语言的表现能力有着非凡的鉴别力和控制力,总是能以极准确的描述来反映现实,同时又能引发读者内心深层的感触。

一——About.com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灿烂千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卡勒德·胡塞尼
译者 李继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2107
开本 32开
页数 4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3.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