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两汉中小型墓葬。通过对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将中国南方地区划分为四个考古学意义上的分区。在分区基础上,根据各区墓葬材料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考古学分期研究,由此建立起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的年代框架。在分期基础上,对各区墓葬进行文化因素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因素的势力消长关系,来考察各区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继而对各区墓葬所展示出来的地域特色进行归纳,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及宗教因素,分析各区地域特色文化的形成原因。最后将中国南方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概括汉文化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形成过程,总结中国南方地区汉文化的特点,并结合当时中国南方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及政治经济等因素来探究其特点的形成原因。 本书可供从事考古学、秦汉史、美术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 第二节 发现与研究简史以及研究现状 一、发现与研究简史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目的 一、研究思路 二、本书的主要研究目的 第二章 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的分区 第一节 关于文化的区域研究与秦汉历史文献中的地理分区 第二节 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的考古学分区 一、两湖区 二、东南区 三、岭南区 四、西南区 第三章 各区墓葬的形制分析 第一节 中国南方地区汉墓形制分类 第二节 各区墓葬形制介绍 一、两湖区 二、东南区 三、岭南区 四、西南区 第四章 各区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及墓葬的分期 第一节 墓葬分期断代的依据 第二节 两湖区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及墓葬分期 一、鄂西区墓葬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及墓葬分期 二、湘—鄂东区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及分期 第三节 东南区墓葬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及墓葬分期 一、皖分区 二、苏浙赣分区 第四节 岭南区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及墓葬分期 一、广州西汉早期墓葬年代的讨论 二、对岭南地区出土米字纹陶墓葬的考察 三、岭南地区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 四、岭南地区两汉墓葬的分期与年代 第五节 西南区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及墓葬分期 一、西南区墓葬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 二、西南区墓葬的分期与年代 第五章 中国南方地区两汉时期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节 汉文化的定义及中国南方地区汉代文化因素构成 一、汉文化的定义 二、中国南方地区汉代文化因素构成 三、有关“汉文化”内涵的认识 第二节 各区文化因素分群和文化发展过程研究 一、两湖区两汉时期文化发展过程研究 二、东南区两汉时期文化发展过程研究 三、岭南区两汉时期文化发展过程研究 四、西南区两汉时期文化发展过程研究 第六章 各区地域文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探讨 第一节 两湖区地域文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一、鄂西分区 二、湘—鄂东分区 第二节 东南区地域文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一、东南区地域特点 二、东南区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第三节 岭南区地域文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讨 一、岭南区地域特点 二、岭南区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第四节 西南区地域文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讨 一、西南区地域特点 二、西南区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第七章 中国南方地区汉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第一节 汉文化在中国南方地区形成过程探讨 第二节 中国南方地区汉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一、中国南方地区汉文化的特点 二、中国南方地区汉文化特点的形成原因 第八章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 汉文化作为一个多元结构文 化,是在原有六国文化和秦 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汉初六 七十年的渐变过程,到西汉 中期时才形成了完整形态的 汉文化,其主要内涵来自秦 的政治、经济制度,楚地的 黄老思想以及六国的文化传 统。①从考古学的视角来看 ,正是由于汉文化继承了六 国文化的传统,因而在汉文 化形成过程中不同区域都显 示出各自的区域性特点,因 此在汉文化形成过程的研究 中,区域性考察就成为一个 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国南方 地区虽然远离汉代中央政权 的中心区域,但是到了西汉 中晚期,整体上表现出较为 一致的文化面貌,已纳人汉 文化的大潮之中。因此,研 究中国南方地区在汉文化形 成过程中走过了什么的道路 ,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表 现出什么样的区域特点,亦 成为俞伟超先生关于汉文化 形成过程研究这一重大课题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研究》一 书,即是通过对中国南方地 区汉墓的综合研究,来考察 中国南方汉墓的区域性分布 、汉文化在各区域的形成过 程以及相关问题。 在该书中,作者全面、 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南方地区 两汉墓葬的资料,在对墓葬 形制和随葬器物进行精当的 类型学分析基础上,建立了 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的时空框 架,对墓葬中所包含的文化 因素进行分析,厘清了由墓 葬所体现出的汉文化的多元 结构和形成过程。作者还考 察了中国南方化地区汉文化 的动态发展过程,并进一步 对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中 国南方汉文化形成过程,以 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考古学 的观察和历史学的解读。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南方 地区汉墓研究的基础论著, 主要内容是对遗存的类型学 分析,讨论墓葬的年代,辨 识不同的文化因素等,在这 些看似基础的研究中,作者 不仅显示出扎实的考古学研 究功底,而且在一些具体问 题上又表现出作者所具的实 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和灵活多 样的处理方式。如在对不同 地区的墓葬进行分期时,并 没有拘泥于首先对遗存进行 类型学分析,然后在排列出 器物发展逻辑序列的基础上 进行墓葬分期和年代判断, 而是充分考虑到各地区已有 的考古发现和原有的研究基 础,而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比如对东南区中的皖分区和 苏浙赣分区两个子分区所进 行的分期与年代的研究,就 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皖分区 是通过对墓葬中出土的随葬 器物进行类型学分析,结合 墓葬形制的变化,排列出墓 葬的相对年代序列;然后根 据随葬器物组合的变化,结 合墓中出土的纪年器物对墓 葬进行年代判断,最终形成 这一区的年代框架。而对于 东南区的苏浙赣分区,由于 在这一地区发现了8座纪年 墓,年代从西汉中期一直延 续到东汉晚期,中间没有缺 环,因此首先是对纪年墓的 年代进行考察和确认,初步 建立起其随葬器物的年代序 列;然后对其他出土与纪年 墓相同随葬器物的墓葬,将 其与纪年墓进行横向对比, 对照其器物组合和形制,来 确认这些墓葬的年代;对于 未出可与纪年墓进行对比的 随葬器物的墓葬,则是将其 随葬器物与纪年墓所出器物 进行类型学的排比,然后据 此纳入上述年代体系中,最 终形成整个区的分期序列。 其他的分区中,作者也都是 充分考虑和利用了已有的研 究成果,各自采用相应的方 法进行了分期和年代体系的 建立,读者可通过阅读相关 章节以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而这样处理分期与年代的研 究,正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研 究方法具有多样性的体现。 目前已发掘的中国南方 汉墓数量巨大,资料庞杂, 不仅墓葬形制多样化,而且 随葬器物数量多,且大多为 器形简单的陶器,缺少让人 眼前一亮的精美器物,且每 一种器物又存在着或多或少 的细微差异,这使得对汉代 墓葬进行研究成为一个需要 付出巨大耐心、时间和努力 的浩瀚工程,如果没有坚定 的学术信念作为支撑,很少 有学者能将这项研究进行下 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 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研究》 虽然未能就南方地区两汉墓 葬的分类以及其所反映的社 会阶层等问题进行讨论而稍 显缺憾,最后也未能上升到 更加宏观的视角对中国南方 汉墓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 但作者对6000多座南方汉 墓进行的细致、踏实的研究 工作,为将来进一步全面的 研究汉代墓葬,以及汉文化 的形成、发展等问题提供了 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 葬研究》一书是作者余静在 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 改而成的。余静于1998年 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学习 ,2002年因学习成绩优秀 被免试推荐就读战国秦汉考 古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 成为我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由于我的研究领域多在先 秦时期,因此特别希望有学 生能够在汉代考古学研究方 面有所贡献,和余静经过多 次讨论后,在2007年初选 定将中国南方地区汉墓作为 她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 。2007年10月,余静作为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 究生到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学 习,一直到2008年10月回 国。在以色列期间她参与了 希伯来大学考古系几门专业 课程的学习,希望从这些学 习中使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