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间天堂(菲茨杰拉德代表作)
内容
编辑推荐

《人间天堂(菲茨杰拉德代表作)》(作者:菲茨杰拉德)主人公布莱恩外表俊美、家境富裕。他曾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让他看清了时代和人性的一些本质。退伍后的他更加迷茫、颓废、愤世嫉俗,盼望来一场革命,把自己推到社会顶峰。小说以作者自身为原型,精彩再现“迷惘一代”的精神面貌。

内容推荐

《人间天堂(菲茨杰拉德代表作)》由菲茨杰拉德编著。

《人间天堂(菲茨杰拉德代表作)》简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美国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喧腾年代,国家呈现出一种不寻常的面貌。小说主人公艾莫里·布莱恩,便是那个年代迷惘、彷徨和失望的年轻人的代表。他英俊而家境优渥,他的雄心勃勃、意气昂扬、受挫失望、悲观迷惘,都是菲茨杰拉德本人和他同时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沉溺于漫长的、日以继夜的梦幻之中,最后必然要走出来,走进那个肮脏的、灰色的旋涡中去追求他们的爱情和骄傲。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浪漫的自我主义者

第一章 比阿特里斯的儿子艾莫里

第二章 尖顶塔楼和怪兽状滴水嘴

第三章 自我主义者的反思

第四章 美少年下岗

第二部

第一章 初试锋芒的少女

第二章 重整旗鼓的实验

第三章 自我嘲讽

第四章 高傲的牺牲

第五章 自我主义者成为重要人物

试读章节

第一章比阿特丽斯的儿子艾莫里

艾莫里·布莱恩继承了他母亲身上的每一个特征,除了那些不屑一提的细节之外。这些特征使他得天独厚,受益不浅。他的父亲为人拘板,不善言辞,欣赏拜伦,可有个习惯,一看《大英百科全书》便昏昏欲睡。三十岁时他因两个胞兄的逝世而致富——他的那两位兄长都是芝加哥走红的经纪人。当初他脑袋发热竞认为世界是属于他的。他去了巴港①,在那里邂逅比阿特丽斯.奥哈拉。结果,斯蒂芬·布莱恩近六英尺高的身材和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的习性传给了后代,这两个表征都出现在他儿子艾莫里的身上。多年来他在家庭生活中位居二线,沉默寡言,软绵绵没有生气的头发遮掩了他半张脸,自始至终“照料着”他的妻子,自始至终为没有和不能理解她所困扰。

可是,比阿特丽斯·布莱恩是一位真正的女人!她年轻时,无论在她父亲位于威斯康星州日内瓦湖镇附近大庄园上拍的照片,还是在罗马圣心修道院拍的照片都显示出她当初容貌端庄秀丽,衣着打扮简朴高雅。她去的那所罗马修道院在她年轻时是专为特别富有家庭的女子设的教育机构。可见她是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青春年华是在文艺复兴的辉煌中度过的。她通晓现代版的那些古罗马家族的秘闻轶事。她作为一位美国富豪的女儿,她的名字为维托里主教和玛格丽特皇后①,以及必定受过很好文化教养的人才听说过的名流雅士所知道。她在英国学会了喝酒,喜欢威士忌加苏打水,胜过葡萄酒。她在维也纳一个冬天与人围炉闲聊的内容在两个意义上增进和扩大了她的见识。一般来说,比阿特丽斯·奥哈拉接受了那种以后不可能再有的教育:它是一种用接触到人与物的多寡来衡量的教育,这些人与物既有令人鄙视的又有令人钦羡的;或者说它是一种具有各种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虽然已处于精英时代的末日,思想贫乏,但通过去芜存菁,像一个伟大的园丁一样剪除所有次等的玫瑰花,以求生长出一株完美的花蕾。

在她不甚得意的时期,她回到了美国,遇到了斯蒂芬·布莱恩,跟他结了婚——这几乎完全因为她那时有一点点慵懒疲倦,一点点悲伤不快。她唯一的孩子是在一个心烦意乱的季节里怀上的,在一八九六年春天的某一天出世的。

艾莫里五岁时已是一个带给她愉悦的好伴侣。小男孩长着一头金褐色的头发,一双大而漂亮的眼睛,他的魅力随岁月的增长而增大。他还有一个敏捷而富于想象的头脑,喜欢奇装异服。从四岁到十岁,他跟着母亲开着他父亲的汽车周游了这个国家,从科罗拉多南下直到墨西哥城。在科罗拉多的一家豪华宾馆里,他母亲感到心情郁闷,患上了神经衰弱症。在墨西哥城,她染上了轻度的肺结核病。这个病使她很高兴,后来她利用它作为她内在气质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经历了好几次重大挫折之后。

所以,当一些多少称得上幸运的富家小男孩在纽波特港的海滩上顶撞家庭教师时,或者当他们受惩罚,遭训导,或要求听朗读什么《敢作敢为》或者《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法兰克》①时,艾莫里却在纽约市沃尔多夫大酒店里对那些唯唯诺诺的男侍者大发脾气。他对室内乐和交响乐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憎恨。他从母亲那里接受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

“艾莫里。”

“是,比阿特丽斯。”(他心想母亲怎么会取这样一个怪怪的名字!她支持他的这个想法。)

“亲爱的,不要急着起床。我一直认为年轻时早起会使人神经紧张不安。待一会儿克洛希尔会把你的早餐端上来。”

“好的。”

“我今天觉得自己很老,艾莫里。”她时不时叹气,脸上浮现出一种痛苦的表情,声音哀婉动人,她的一双手像伯恩哈特②一样挥洒自如,风度十足。“我的神经要垮了,快受不了了。我们得明天就离开这个鬼地方,去寻找阳光。”

艾莫里那双微微发绿、深邃的眼睛不时透过他呈三角形的头发看着他母亲。即便在他这般年纪,他对她已不抱有幻想。

“艾奠早。”

“哦,我听看。”

“我要你洗一个热水澡,热到你能忍受的温度,放松一下你的神经。如果你想做的话,还可以在浴缸里阅读。”

在他十岁以前,她就给他念《高老头》①的片断,十一岁时,他便能凭记忆跟人大侃勃拉姆斯、莫扎特和贝多芬。有一天下午,他独自留在温泉市的旅馆里,尝了尝他母亲的杏仁甜酒,酒的醇香使他很快活,直至喝得微微发醉。这让他高兴了一阵子,不过在异常亢奋时,他尝试了一支香烟,却留给他俗不可耐、下里巴人的印象。虽然这件事吓坏了比阿特丽斯,不过她也暗暗窃喜,因为在下一辈人的眼里她跟他们气味相投,用他们的话说是“一路人”。

“我的这个儿子,”有一天他听到她在对一屋子面露惊讶又赞叹的妇女说,“非常老成,又很可爱,就是有点娇气,你们知道我们这些人都有点娇气。”她喜气洋洋地用一只手在自己优美的胸前打了一个手势;然后把声音降得很低,给她们讲述了一遍杏仁甜酒的事。她们听得津津有味,因为她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娓娓道来,毫不保留,不过那天晚上很多人都给自家的酒柜上了锁,以防自己的孩子也来上这一招。P3-5

序言

中国读者对美国作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并不陌生,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外国文学畅销书排行榜上多年来常常名列前茅。作者的其他一些作品,如长篇小说《夜色温柔》、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五一节》、《富家子弟》等也都已被陆续介绍给读者,并颇受欢迎。遗憾的是他的成名之作《人间天堂》却迟迟没有见到中文译本面世。一些喜爱菲茨杰拉德的读者和朋友曾不止一次鼓励我译出此书。正在此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吴继珍女士(她是我的拙译《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责任编辑)告诉我该社拟将此书列入出版计划,并希望我一试。当时我正准备去美国探亲,女儿家离普林斯顿大学不远。菲茨杰拉德年轻时曾就读于这所大学,《人间天堂》就以小说主人公艾莫里·布莱恩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生活作为主要背景。为此,我曾两次访问了该大学,根据小说中提及的地名与建筑物等,按图索骥,对它们逐一作了较仔细的寻访,到学校的图书馆与书店里搜集有关资料,惊喜地发现实景与作者在小说中的描述非常吻合。它不仅表明小说有很强的纪实性,也十分有助于我对作家和小说的理解,提高了我翻译此书的兴趣,增强了我译好此书的信心。

《人间天堂》是一部具有双重性质的小说,既有很强的自传性,又不乏纪实性,小说主人公艾莫里的经历和性格特征都有菲茨杰拉德的印记,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同时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情景,特别是美国中西部和东部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记录了青年学生的校园生活、思想情感的成长与变化,揭示了他们的人生观、爱情观、战争观等。尽管小说的背景有着特定的时间和地域,甚至肴人称它为“爵士乐时代”的编年史,但是,小说又超越了这个具体的年代和地区,而从各个角度观察和讲述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他们经历的磨炼、挫折、成功与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欢乐、欣喜、痛苦、迷惘和幻灭。小说是对青年一代探索人生意义和追求人生目标的绝好描述,因而具有很强的普遍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小说能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强烈共鸣,博得广大读者的喜爱的原因。

关于作者的生平,我在拙译《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序里曾作过较详细的介绍,无须赘言,但是我觉得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间天堂》,还有必要在这里重复几句。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以下简称为菲氏)一八九六年生于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个商人家庭。他早年随父母去美国东部,在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等地生活和学习。父亲失去工作后,他又随之返回西部老家。一九一三年,他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求学,他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多大兴趣,而热衷于写作和社交活动。当时文学青年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是:什么是伟大的美国小说?美国有没有人写出过伟大的小说?如果有,是谁写的?……他雄心勃勃,立志要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他曾对他的同学、后来美国文学的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这样说过:“我想要成为当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不想吗?”而且据说他说这话时是很严肃的。可是,一九一七年,即在他毕业的前夕,美国对德国宣战,他报名参了军。他没有被派往欧洲战场,而被送到南方亚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近郊的军营里受军训。他没有忘记自己的雄心壮志,在紧张的军训期间开始写作,决心要写出一部“为后人记住的小说”。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题材着手创作长篇小说,取名为《浪漫的自我主义者》。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日以继夜地工作。与此同时,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名叫姬尔达·赛尔的名门淑女,也是遐迩闻名的美女。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但当她和她的父母知道他无力让她过上舒适奢华的生活时,拒绝了他的求爱。这件事给年轻的菲氏很大的打击。一九一九年欧战结束,他退伍后去了纽约,决心要挣大钱,赢回姬尔达。开始时他白天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晚上伏案写小说。后来他干脆辞去了工作,回到父母身边,闭门写作,最终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书稿一完成,他便立即寄给出版公司,但书稿很快被退回,要求他修改,修改后再次被退回,屡改屡退,直至一九一九年九月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的资深编辑、文学评论家麦克斯威尔·帕金斯独具慧眼,鼎力推荐,称小说为一部“优秀的天才之作”。最终出版社接受了书稿,并建议改用《人问天堂》为书名。据说当邮递员送来出版社决定采用他的书稿的消息时,他欣喜若狂,“在街上狂奔,拦截过往的汽车,他要把这一消息告诉他的至亲好友”。一九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小说正式出版,并大获成功,使年仅二十四岁的作者一夜成名。他立即去到南方,四月三日便和姬尔达火速结婚,并偕着他“花容月貌的新婚太太”,匆匆登上欢度蜜月的旅程。书的出版让菲茨杰拉德真可谓名利与爱情双双丰收,也坚定了他当一名“伟大作家”的决心。

婚后,他们的生活就像《人间天堂》里描写的人物一样,放荡不羁,狂欢纵乐。他们在纽约的公共喷泉池里游泳,坐在出租车的车顶上去参加宴会,与酒店里的侍者打架,甚至在餐桌上跳舞。生活变成了通宵达旦的鸡尾酒会,然而,菲氏还必须写作挣钱,以维持巨大的开支。一九二二年,他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美与丑》和短篇小说集《爵士时代的故事》。小说集的题名后来成了一个时代的名称。他急切地希望《美与丑》能比他的第一部小说受到更大的关注,实现他成为一名“伟大作家”的愿望,而不是像他在普林斯顿的同学、此时已成为文学批评家的埃德蒙·威尔逊在看完《人间天堂》样稿后所预言的那样:“你会毫不费力地成为一名受欢迎的通俗小说作家。”菲氏曾坦言他写《美与丑》的意图是“要塑造一个作家,他并无真正的创作灵感,却有着艺术家的种种情趣和弱点,最后他和他的娇妻成了在‘穷奢极欲’海滩上的一条沉船的残骸”。他在小说中再次大量使用自传性的材料,引起了读者的好奇,销售尚好,但评价不高。一些评论家认为小说具有与他第一部小说同样的弱点,仅仅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浪漫化的翻版,写法杂乱,构思不精,有的地方故作深刻,却只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感受而已。

一九二二年七月,他开始酝酿他的第三部小说,也就是他完成的四部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在写信给帮助他出版《人间天堂》的编辑麦克斯威尔·帕金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这一次要写出新的东西来——不同凡响的,优美的,质朴的,布局精细缜密。”他还充满自信地说,“我感到我现在身上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我现在正在写的那本书将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作品。”

一九二五年四月《了不起的盖茨比》正式出版了,受到了不少好评,却没有带给他预期的报酬,因为书卖出的本数还不及他前两部小说的一半,所得的稿酬刚够他还清欠出版社的债。在以后的两年里,他很少写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时期“有的是没完没了的宴会,惟独没有工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于一九二七年去了好莱坞,靠编写电影脚本来维持生计。直至一九三四年,他才出版了他的第四部小说《夜色温柔》。小说书名引自英国诗人济慈的诗《夜莺颂》,取材于他和他妻子在欧洲的一段经历。小说写得亲切动人,描写细腻,对三十年代的美国价值观念作了人木三分的谴责,但是批评家们严厉地指责他不写大萧条,而去描写那些患有精神病的美国人,他们爱欧洲,不爱自己的国家。一年之内该书只售出了一万三千多本。从一九三。年开始姬尔达患上了精神病,经常住院治疗,医疗费高昂,不堪负担,菲氏本人想借酒消愁,结果嗜酒成癖。他再度靠为好莱坞编写电影脚本来挣钱。一九四。年他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时年仅四十四岁,死时留下一部未完成的小说《最后的大亨》。

菲氏的一生及其作品都充分说明,他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有成功与辉煌的一面,又有苦涩和失意的一面,曾被称为“失败的权威”。他的生命交织着雄心和现实、成功和失败、得意和潦倒、纵欲和颓丧、爱情和痛苦、美国文明和欧洲文明的矛盾、东部和西部的冲突、梦想和幻灭……这一切都在他的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人间天堂》的出版使菲茨杰拉德开始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小说的成功之处是他抓住了当代青年人的脉搏,让读者深切地感受美国的“青年文化”,有较深邃的思想内涵。《人间天堂》可以说是美国第一本渗透到青年人内心世界的严肃小说,较深刻地反映美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小说最终能在一九二。年出版,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先期展示了美国上世纪的一个特殊年代——“喧腾的二十年代”,描绘了这个国家出现的一种不同寻常的面貌,预示了战后的经济繁荣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观念产生的巨大变化。青年们嫌弃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的道德风尚,追求更自由放纵的生活方式。他们跳舞狂欢,饮酒作乐,寻衅闹事,谈情说爱,乃至以接吻取乐。小说开启了“爵士乐时代”的一扇窗户,使读者清楚地看到当时在社会上泛滥的享乐主义思想,追求奢华生活给青年人的影响。

小说另一个成功之处是作家写作时所表现的青春活力。菲茨杰拉德全身心投入于创作之中,他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读者。小说一出版就受到了好评,首次印刷数只有三千本,但在三天之内便告售罄,这在美国文学史上当属罕见。作者在表现青春活力时,激情奔放,意气昂扬,故事既浪漫夸张又凄楚动人。小说所着力表现出来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年轻人的生活理念,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背叛精神几乎成了人们认识社会的权威典籍,也几乎成了年轻读者解读人生的生活指南。小说主人公艾莫里从雄,fl,勃勃,意气风发到受挫失望,悲观迷惘,这正是对作家本人和他周围青年人的真实写照。艾莫里在小说结尾反省自己的种种经历时,曾喊出了他同时代年轻人的心声:“这里是新的一代……沉溺于漫长的、日以继夜的梦幻之中,最后必然要走出来,走进那个肮脏的、灰色的旋涡中去追求爱情和骄傲。这新的一代比上一代更惧怕贫困,更崇拜成功;他们长大成人后发现所有的上帝都死了,所有的战争都打完了,所有对人类的信心都动摇了。”最后,他对着晶莹剔透、光芒四射的天空张开双臂高声大喊:“我了解我自己,但仅此而已。”他套用古希腊先贤的格言“了解你自己”来总结自己的经历,表达他对前途感到迷惘和惆怅。这让我们生动地理解为什么菲茨杰拉德与他同时代的一些作家,如海明威、艾略特、吴尔夫等被称作美国文学史上“迷惘的一代”。

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质量也是作品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人间天堂》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语言天赋。他词汇丰富,运用自如。在描写景物时,细致入微,有时十分精准,使人如见实物,身临其境,有时又飘飘悠悠,如入梦境,充满浪漫的气息。同样,在刻画人物时,既能抓住人物的外表特征,又能深入其内心世界。譬如小说中艾莫里与四个女孩子相恋相爱,四人都花容月貌,但各不相同;她们的性格更是各有特质,她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精雕细刻,栩栩如生。读者无不为作家高超的语言能力而击节叫绝。作家在小说中还大胆创新,突破了体裁的界限,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插入了诗歌、书信和戏剧等多种形式。据统计全书有近三十处的诗文,有讽刺诗、抒情诗、儿歌和民谣。长的几首都在五六十行以上。小说第二部的第一章采用剧本的形式,写得有声有色,是一个完整的剧本,完全可以作为独幕剧上演。

小说在叙事的手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细腻或粗犷的描写,也有简练逼真的对话,遣词造句恰如其分,合乎说话人的不同身份,其中还插入滔滔不绝的雄辩或大段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作者掌握多种文体的写作风格。菲氏在这部作品中展示的写作技巧、艺术风格和语言能力受到了许多美国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和好评,如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H.L.门肯给予《人间天堂》很高的评价,认为它“确确实实是一部令人赞叹不已,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小说——在结构处理上颇有独创性,艺术表现手法极为精湛,常有神来之笔,在美国文学中实属少见,”他还说,“这是我近来所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小说。”

但是,菲茨杰拉德的这部处女作并非完美无瑕,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甚至某些明显的缺陷。作家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同窗好友埃德蒙·威尔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间天堂》的一个主要不足之处是,它并没有透彻地讲清任何道理,它所涉及的理性内容和道德问题似有装腔作势之嫌。此外,故事本身在构思上也不很成熟……在小说创作中可能出现的一切违反常理的现象在《人间天堂》里都有所反映。”对于威尔逊以及其他一些评论家对小说的中肯批评,我在翻译此书过程中也时有此感觉。譬如艾莫里在探求人生的意义,在对时事政治发表评论,或者在对美国一些作家和作品高谈阔论时,难免使人有意犹未尽之感,甚至难以捉摸其真正的意思。作家在引用典故或运用象征和比喻时大多很恰当贴切,增加了文采,但有时则不够凝练精辟,或过于华丽虚饰。当然,这些不成熟或不足之处对于一个年轻作家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瑕不掩瑜,事实证明《人间天堂》这部小说已在美国文学史上稳固地占有一席之地。

从我接受翻译《人间天堂》的任务开始到完成全部书稿历时近三年,有许多原因使译事进展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懒惰和畏难情绪,对自己某些部分的翻译总是感到不满意,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现在我终于完成了全书的翻译,这里首先要感谢吴继珍女士,是她的对美国文学和菲茨杰拉德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对我的信任和宽容,使我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鼓励我迎难而上,永不放弃。我还要感谢我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他们为我搜集书籍和资料,陪同我参观普林斯顿,特别有趣的是,我的小外孙女彭炫,只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我翻译的间隙,常常将原著拿走,坐在角落里悄悄阅读,有时还轻轻朗读几段,她说她很喜欢这本小说。她的喜好鼓舞我译好这本书,意愿送给她和所有爱好菲茨杰拉德的朋友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间天堂(菲茨杰拉德代表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菲茨杰拉德
译者 姚乃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95292
开本 32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9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2013014900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