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8中国最佳短篇小说(精)/太阳鸟文学年选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坛猪油

迟子建

一九五六年吧,我三十来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上头的两个是儿子,一个九岁,一个六岁。老小是个丫头,三岁,还得抱在怀里。

那年初夏的一个日子,我在河源老家正喂猪呢,乡邮递员送来一封信,是俺男人老潘写来的,说是组织上给了笔安家费,林业工人可以带家属了。他让我把家里的东西处理一下,带着孩子投奔他去。

老潘打小没爹没娘,他有个弟弟,也在河源。那时家里没值钱的东西,我把被褥、枕头、窗帘、桌椅、锅铲、水瓢、油灯统统给了他。猪被我贱卖了,做路费;房子呢,歪歪斜斜的两间泥屋,很难出手。我正急着,村头的霍大眼找上门来了。霍大眼是个屠夫,家里富裕,他跟我说,他想要这房子做屠宰场,问我用一坛猪油换房子行不。见我犹豫,他就说老潘待的大兴安岭他听人说过,一年有多半年是冬天,除了盐水煮黄豆就没别的吃的,难见荤腥。他这一说,我活心了,跟着他去看那坛猪油。

那是个雪青色的坛子,上着釉,亮闪闪的。先不说里面盛的东西,单说外表,我一眼就喜欢上了。我见过的坛子,不是紫檀色的就是姜黄色的,乌秃秃的,敦实耐用,但不受看。这只坛子呢,天生就带着股勾魂儿的劲儿,不仅颜色和光泽漂亮,身形也是美的。它有一尺来高,两柞来宽,肚子微微凸着,像是女人怀孕四五个月的样子。它的勒口是明黄色的,就像戴着个金项圈,喜气洋洋的。我还没看坛子里的猪油,就对霍大眼说,我乐意用它换房子。

我掀开坛子的盖儿,闻到了一股浓浓的油香,只有新炼出的猪油才会有这么冲的香气啊。再看那油,它竟然灌满了坛子,不像我想的,只有多半坛。那一坛猪油少说也有二十斤啊。猪油雪白雪白的,细腻极了,但我--还是怕霍大眼把好油注在上面,下面凝结的却是油渣。我找来一截高粱秆,想探个虚实。我把高粱秆插进猪油的时候,霍大日艮在一旁叹着气。我插得很慢,高粱秆进入得很顺畅,一直到底,些微阻碍都没有,说明这油是没杂质的。我抽出高粱秆来的时候,霍大眼说,这坛猪油是新炼的,用了两头猪上好的板油,他嘱咐我不能把猪油送给别人吃,谁想舀个一勺两勺也不行,一定要自己留着,因为这坛猪油他是专为我准备的。他说我若给了不相识的人吃,等于糟践了他的心意。我答应着,搬起这坛猪油出了院子。

我领着仨孩子上路了。那时老大能帮着干活了,我就让他背着四只碗、一把筷子、五斤小米和一个铝皮闷罐。老二呢,我也没让他闲着,他提着两罐咸菜和一摞玉米饼子。我编了一个很大的柳条篓,把我和孩子的衣服放在下面,然后让老三坐在上面,这样我等于背了衣服又背了孩子。我怀中抱着的,就是那个猪油坛子。  那是七月,正是雨季。临出发时,老潘的弟弟送了我一把油纸伞。我把它插在柳条篓里。老三在篓子里待得没意思时,就把它当甘蔗,啃个不停。

我们先是坐了两个钟头的马车,从河源到了林光火车站。在那儿等了三个钟头,天傍黑时,才上了开往嫩江的火车。那时往北边去的都是烧煤的小火车,它就像一头刚从泥里打完滚儿的毛驴,灰秃秃的。小火车都是两人座的,车上的人不多。别的旅客看我拖儿带女的,这个帮我卸背篓,那个帮我把孩子手中的东西接过来。还没等我们安顿好呢,火车就像打了个摆子似的,咣当咣当地开了。它这一打摆子不要紧,把站在过道上的老二给晃倒了,他的头磕在坐席角上,立时就青了,疼得哇哇大哭。我一想直后怕,万一老二磕的是眼睛,瞎了眼,我哪还有脸去见老潘呐。

我把猪油坛子放在了茶桌下面。一到火车要靠近站台时,就赶紧猫腰护着,怕它像老二一样被晃倒了。

带着仨孩子出门真不容易啊。一会儿这个说饿了,一会儿那个说要拉屎撒尿,一会儿另一个又说冷了。我是一会儿找吃的,一会儿领着他们上厕所,一会儿又翻衣服。天黑以后,车厢里的灯就暗了,小东西们折腾累了,老大斜倚着车窗,老二躺在坐席上,老三在我怀中,都睡了。我不敢睡,怕迷糊过去后,丢了东西和孩子。熬了一宿,天亮时,我们到了嫩江。

P1-3

目录

一坛猪油

我的家族与英国

西江月

阿来小说二题

杏花仓不是最后的仓

积木

松树镇

幸福的味道

抓胎

脚背

大飞机

惚恍小说(四篇)

新闻线索(三题)

杀人

照片

棋语·枷

“崔记”火车

离歌

镜子与刀

大暑

东北平原写生集

像鞋一样的爱情

樱花碎

良宵引

序言

当我读完这部短篇小说的年度选本,必须要将纷杂的感受提炼成某种说法的时候,我最终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这句看起来并不惊人的话,其实赋予了小说以独有的使命,也赋予了这些作品以意义。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非小说不能发现的东西,没有了小说,有些东西将永远封存于黑暗之中。也就是说,当我们要追问为什么要有小说,为什么必须要有小说的时候,回答应该是——因为它能够发现并书写出那些用别的方式不能发现的东西。这就是它的使命、意义和伦理,它必须要存在的理由。现在,对于读者将读到的这些小说而言,该说法同样适用。在我看来,它们各自从生活的某一隅、某一点上,揭示了我们所置身的但又所知寥寥的时代的秘密、各种命运与遭遇。这样的秘密,用任何其他的文字都是无法记录和复原的。

昆德拉写道:

从现代的初期开始,小说就一直忠诚地陪伴着人类。它也受到“认识激情”(被胡塞尔看作是欧洲精神之精髓)的驱使,去探索人的具体生活,保护这一具体生活逃过“对存在的遗忘”,让小说永恒地照亮“生活的世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理解并同意赫尔曼·布洛赫一直顽固强调的: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存在的理由。一部小说,若不发现在它当时还未知的存在,那它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知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

无论是“对抗遗忘”、“照亮生活”、“发现当时还未知的存在”,都可谓是至理箴言了。但如果要让我接上昆德拉的话再加一句,并且把它变成“广告”的话,那就是:你应该阅读这些小说,否则关于这时代的某些秘密,某些人的遭遇与命运,你将永远不会知晓。

而你愿意做蒙在鼓里的人吗?

一 短篇小说:合法性会成为问题吗

这问题看起来有点多余,文学的合法性自然永远不会成为问题,前面所引的话已证明了这一点。但小说应该关注和发现什么、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应该如何在变中不变或不变中变,却是问题。“知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这样的话之所以有道理,是它对“发现未知”的强调,但小说类似19世纪的那种“认识论意义”,如今已被20世纪以来的“勘探”与“烛照”的功能所代替。因为很显然,20世纪以来资讯文化的空前发达,矮化了其他文体包括小说在内的认识论功能,因而这“知识”的内容本身也变了,不再是艾布拉姆斯所说的“镜”与“泉”,即“摹仿”与“表达”,而是变成了“灯”——精神的发现与烛照之灯。在现今,唯有这一点无法被代替。当我的同行或朋友们说,我已经不读小说——理由是现今读小说还不如去读《南方周末》呢,“文学”已不在作家和文学期刊那里,而是在报纸的新闻里,今天的生活要远比文学生动离奇——的时候,我确实同意他们的说法,但我还要问,在今天,有什么样的资讯能够像文学一样发现心灵的秘密,发现人性深处无法言喻的隐秘与复杂?他们还是找不出替代品,谁也找不出替代品。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能够深入人的无意识世界,深入命运的底部,被包裹在“现实”内部的令人瞠目的“真实之核”,并且将这一切戏剧化地和盘托出。这就是小说“永恒的合法性”之所在。

但这也只是事实的一面,事实的另一面则是,今天的人们确实已经失去了对于文学的反映方式的耐心和兴趣。是的,今天的文学和作家确实有能力揭示出生存与生活的全部尖锐性,但今天的生活与生存本身的残酷与离奇性,却又确实远超过了文学虚构,许多时候类似《南方周末》所登出的新闻报道,确比小说更有震撼力。这是一个矛盾,小说家怎么写才能够重新召唤回读者?这是个难题,因为写作者也同样无权指责读者的懒惰和堕落,去命令他们读文学。当年老巴尔扎克为小说吸引读者所开出的秘方是“研究偶然”,他说“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因为“偶然是世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这个说法似乎为上面的观点找到了理由——新闻比小说更具有认识和震撼价值,但不要忘记,文学是通过心灵、通过有血有肉的生命经验与内心感受来揭示这一切的,新闻能够呈现事件本身,却不能像小说那样直接进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这就是它们的差别。因此巴尔扎克说,“我比历史学家作得更好些,因为我更自由”。

……

相比之下王手的《照片》在类似问题上可能处理得更轻巧些,它写了日常生活中的两个为无意识所支配的女人之间的交往故事。两个女人,一个聪明,叫李回真,一个蠢笨,叫柯依娜,两人既有友情,又暗暗较劲。柯给人介绍对象,还憨傻地陪同去旅游,结果同行的人很杂,生出些小尴尬,拍的合影照片无法向老公解释。结果还是李回真为之摆平了,她的智慧仿佛无所不能,这让柯感到自卑和沮丧。然而最后,并不服气的柯依娜发现,在外面自信神气的李回真其实早已被丈夫“离掉了”,她从这个秘密中找回了一丝自尊和满足。这个小说从题旨看似乎并无更大寓意,但枝蔓丛生的叙述,饶有生趣地将两个女人之间戏剧性的心理较量呈现了出来。令人暗自钦佩,真是手段不俗。

麦家的《杀人》在如今一片“写实”的风气中显得有点令人欣喜的孤独。这篇小说在细节以及叙述逻辑上也刻意求真,但整体看却有点强调虚构意味与形式感,颇有些先锋小说的遗韵。它写了一个连环的杀人与复仇的故事,缘自“文革”的一段无端之仇,一直延续在后人中间,由于“文革”中父亲被邻村人打死,其两个儿子也即“我”的两个哥哥便以牙还牙,杀了对方并潜逃失踪。多年后,居住在城里的“我”试图忘记这一切恩怨,但在偶然回乡为父母扫墓之时,还是冤家路窄,偏偏与仇家的后人相遇,对方通过语言羞辱与挑衅激怒他,但在搏斗中那对夫妇却失手自伤.“我”虽然没有直接杀人的罪过,但因为参与斗殴也被判入狱。小说突出了“偶然”与某种宿命因素,在叙述上非常有戏剧形式和试验意味,但人性探察或哲学寓意的深度上比之余华早期类似《现实一种》或《鲜血梅花》等作品,似乎要稀薄或暧昧些。这也许就是如今小说试验的某种追求吧,“超越因果”与“含混处理”,既标明小说试验趋向的新趣味与超越的努力,也显示了这探求试验本身的迷失与弱化。

徐则臣的《镜子与刀》也是具有试验色彩的叙事,它通过童年视角与语言屏蔽(暂时失语),营造出了不同寻常的陌生感与超现实意味,使叙事充满空白与悬疑,这在如今“写实”潮流几乎遮覆一切的背景下也显得多少有点孤独。但平心说,我还是更期待小说中的超现实因素,琐细的写真与具体的问题关怀,如今虽说拉近了小说与现实的距离,但却使小说的技艺停滞不前,使小说家越来越流于平面化的重复书写。我当然赞赏小说家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能力,甚至认为小说家能够把小说写得枝蔓丛生、琐细逼真还是了不得的硬功夫,但过于拘泥细节的仿真、物质环境的客观再现,某种意义上也是倒退。还是前面那句话,小说的认识论功能已经根本变化,巴尔扎克式的细节真实性固然重要,然而卡夫卡、博尔赫斯式的寓言深度,川端康成与沃尔夫式的心理与无意识书写,甚至纳博科夫、库切式的私密欲望与情感的揭秘,更是我们的小说家应该奋力掘进和勘探的方向。否则小说的力量还是要淹没在资讯的离奇与尖锐之下,淹没在时尚的虚浮与问题化写作的泡沫里。

建法兄用他温暖然而尖锐的目光,选取了这些小说,但就像研讨会上他通常的姿态一样,他选择了沉默,让别人去聒噪。他是聪明的,也是令人恐惧的,天知道在他温暖的、深不可测的、隔了玻璃镜片的目光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我架不住他的谆谆嘱托与仁厚兄长般的催促,聒噪了这些话,不知与他的旨意相去多远。我知道替别人说话总是愚蠢的,但没有办法,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无论如何,阅读总是愉快和享受的,而读者的愉悦和享受,也反过来印证了他那一贯正确的眼光。

2008年12月4日深夜,北京清河居

内容推荐

太阳鸟文学年选,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编委及分卷主编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对发表于2008年的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林建法主编的《2008中国最佳短篇小说(精)/太阳鸟文学年选》,偏重呈现贴近现实生活的世情、世态。选本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以积极参与的姿态关注生活,体察民众的阅读心理。

编辑推荐

“太阳鸟文学年选”丛书将锁定纯文学的佳作精品,以其独具的民间视野,爬梳整理着文学的年度精品。它恪守纯文学阵地,坚持编选的民间视角,逐年梳理,逐年集萃,自成风格。

选本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打开了文学的多元生存空间,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它更多的是参与其中,而不是以客观审视或居高临下的姿态亲近现实,它关注生活,靠近民众的阅读心理。因此,这套选本不奇异、不乖张、不空蒙、不小资,平实、亲切、生活、现场,就是它的特点。

本书为林建法主编的《2008中国最佳短篇小说(精)/太阳鸟文学年选》,是丛书之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8中国最佳短篇小说(精)/太阳鸟文学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建法主编
译者
编者 林建法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89344
开本 32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17-07-01
首版时间 2017-07-01
印刷时间 201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2017016873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8
14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