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系迄今为止全面、翔实的顾景舟人生轨迹大全。作者徐风足迹遍布大陆及台港地区,历时两年;遍访其故旧、家属、徒弟、学生,70余人的受访回忆,足堪佐证一代宗师的人生脉络。摒弃“报告文学”陈旧套路,以重返历史现场的文学笔调,将各种文体打通,文字清隽好读,对顾景舟各个阶段人生坎坷际遇,均有出彩描述。不虚美、不隐恶,观点力求不带偏颇,客观公正;顾景舟一生的风骨、秉性历历在目;精神史脉络贯穿全书。

本书通过对顾景舟一生的追溯,见证百年紫砂风云,近代以来紫砂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均有描叙;民国紫砂及新中国紫砂生存、挫折、发展状况,尤见详述;对文革紫砂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紫砂风潮,解剖犀利;通过一把紫砂壶链接江南文化史、器物史、手艺史,探究“紫砂为什么在宜兴”的奥秘,对培育顾景舟成为一代宗师的江南文化土壤,有全新解读和感悟。

内容推荐

徐风编写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对顾景舟制壶特点、工艺秘籍,有细致阐述;对他如何悉心培育徒弟、学生,有生动叙写;如何重视制壶工具、如何制作工具、工具在制壶中的作用,对泥料的独特认识,如何通过印章来管理自己的作品,娓娓道来;以较多细节展示他在紫砂古器鉴定上的不凡功力。

本书中配以100余幅顾景舟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图片,以及100多幅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图片;许多图片由其家属、友人珍藏提供,属于首次披露;顾景舟老友、国学泰斗冯其庸为该书题写书名,见于内封;该书装帧设计精美别致,分平装与精装两种;精装本配有两枚精美的藏书票,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目录

序章  紫砂版图

第一部 纤夫(1915-1949)

 第一章 启蒙者

 第二章 《夜航船》

 第三章 天意乎

 第四章 上海,上海!

 第五章 归去来

 第六章 深沉夜,微月光

第二部 橹公(1950-1976)

 第七章 蜀山烟雨

 第八章 规矩与方圆

 第九章 蠡河波光

 第十章 提璧

 第十一章 狂飙

 第十二章 浮生有寄

 第十三章 刀下不留情

 第十四章 劫波心曲

第三部 舵手(1977-1996)

 第十五章 国宝重如山

 第十六章 天问

 第十七章 喜与哀

 第十八章 风骨入壶壶即风骨

 第十九章 为伊憔悴

 第二十章 文思越山河

 第二十一章 晚晴心绪

 第二十二章 情倾宝岛

 第二十三章 天高云淡

 第二十四章 魂牵紫砂

尾声景舟之后

附录

顾景舟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每天太阳落山之时,奶奶邵氏,总会踮起她的小脚在村口眺望,她喜欢看着长孙景舟在落日的背景下由远而近地走向她,脆生生地叫着奶奶,牵着她还沾满紫砂泥的手一起回家。暗夜的油灯下,奶奶在做壶,拍打壶身的搭子声,和孙子景舟的读书声,成为顾家黄昏的固定器乐。常常是,头遍的鸡啼和燃尽灯油的火苗提醒他们,该睡觉了。

上袁村旧俗,小孩不能上桌与大人一起吃饭。唯独顾家,长子顾景舟可以上桌,而弟弟们却不能。

“但凡你们将来念书,能有景洲哥哥这么优良,也可以上桌吃饭!”

邵氏的这番家训,无疑是对长孙偏爱的有力注脚。

一次,景舟生病,高烧不退。奶奶一连几天长跪在院子里,向上天祈祷。膝盖上,一片青紫。纷飞的纸灰里,一个虔诚老人的心愿,随着青烟绵延缭绕。

顾氏家人的记忆里,顾景舟少时,即对周边植物有特殊兴趣。家边小竹园,春天长笋时,顾景舟喜欢静坐于竹笋边上,默观其生长特点;一坐即是半天;南瓜,从开花到结蒂,都是顾景舟爱观察的。一把观音土,到了他的手里,三下两下,便能捏出一个柿子:用火柴梗,雕一个憨笑的罗汉,于顾景舟也是小菜一碟。

一日,村上有人家造屋。当地习俗,上屋梁时,主人家要“抛梁”,即从屋顶抛撒糖果糕饼,给前来凑热闹的乡亲,以求大吉。抛梁主事者扯开大嗓这般唱道:

此时全村老小都在屋场下抢寻食物,场面火爆。此等美事,一年之中难得谁都想上前讨个吉利。唯独顾景舟,于一旁冷观。一个白馒头滚到他脚边,他也没有弯腰去捡。奶奶问他,为啥不捡啊,肉馒头呢!

景舟答:嗟来之食,君子何求P

奶奶说,不对!做人要随和,别人家有喜事,捧场是应该的。

奶奶的眼睛里,闪烁慈光。

景舟若有所思:奶奶,我知道了。

先生教他识字,奶奶教他做人。

过年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新年里,村上跳马灯舞,人扮马匹,来回穿梭,器乐齐鸣,鞭炮震天。孩子们都加入进去,玩得像一阵风。起先,景舟缩在一边,奶奶鼓励他,爱玩的孩子才聪明,进去啊!

景舟的步履,开始有些拘谨,但很快,跳得轻盈起来。好一匹千里驹!人群里的奶奶,高兴得咧着瘪嘴笑了。

第二天,顾景舟凭空画了一匹马,让美术先生看到了。先生问:此马从何学来P景舟答:昨晚扮马,脚下似凉风习习,故胡乱画之。先生又问:何时见过马7景舟摇头:未见过真马。只是随爹爹上蜀山老街,见过年画上的马匹。

先生赞许地拍其肩:神形毕肖,神童也!  顾景舟小学毕业那年,家境已陷入困顿。有一天,他放学回家,见家里来了几个陌生人,在和父亲嘀咕什么,后来,那几个陌生人声音渐渐大起来,口气也带着些粗鲁。再后来是奶奶出面了,她语气平和,几句话就让那几个人的声音降低了许多。顾景舟终于知道,来者皆是债客,顾家实在没钱还债,奶奶做主,把家里的最后一块良田抵给他们了。

一户人家的败落,总是可以牵扯到它的前世。之前,在奶奶和父亲的回忆里,顾景舟幼小的心头曾依稀勾画过顾家早先的昌盛:原籍山西,数代为官。明末的时候,顾家的祖先官至顺天府尹,后任山西巡抚。无奈官场凶险,先人急流勇退,弃官归隐。后来顾家迁徙江南宜兴,择太湖之畔吴洋渚村定居。奶奶邵氏曾向他描绘,当年官船如何靠岸,有多少随从兵丁,上岸后家室人员如何行进,男人走在哪里,女人和小孩走在哪里等等。有一年大年初一,家族祭祀,景舟的祖上因与兄长不睦吵架,另辟一支而迁至上袁村。到祖父手里,豪赌而败家;父亲身子骨单薄,性情又好玩。风雨飘摇中的顾家,岂有不败之理?

田地没了,顾家的饭锅里,稀粥更薄了。奶奶总是偷偷地从锅底舀一碗干干的稀饭给景舟。而懂事的景舟又把稀饭舀出些,添给三个总是叫着吃不饱的弟弟。

其时正值民国江浙战争爆发,江、浙两军在宜兴、长兴间激战,后浙军攻占宜兴城,遭江苏军队反击而失利。卢永祥决定放弃长兴、宜兴,皖军王普部占长兴泗安镇,嗣后江苏军第五混成旅一团三营占长兴县城,军阀孙传芳率部开进宜兴,大街小巷枪炮隆隆,难民四散,物价飞涨。和桥、湖汉、乌溪一带百姓存粮遭劫。当时,宜兴城里出一种不定期小报,详细记载着军阀混战的种种景况。

兵荒马乱的年月,壶价一落干丈。上袁村靠抟壶为生的人家,纷纷外出寻工养命。不断的卖田还债,让顾家有限的田产只剩下最后的几分种子田。全家人的生计愈显渺茫。无论如何,让顾景舟继续念书,在顾家来说似乎是断无可能了。P18-21

后记

人世间的每一个日子,原本都是平淡的。

1996年6月3日,顾景舟先生平静离世。于是,对于这世上的许多人,便具有了特别意义。这个特别的日子,来来去去。

20年前,听到顾景舟先生去世消息时,我正供职于宜兴电视台,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指派编导、记者们外出拍摄专题、文艺类的节目。按理,顾老去世,完全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甚至,早就应该在他生前,为他拍摄一部专题片,留下一些珍贵资料。这些在当时很容易做到的事,我们却没有做。为什么?很多年后,我才明白,欣赏一座高山,我们至少要跋涉到山脚下,或者,爬到半山腰,才有仰望峰顶的可能。但当时,顾景舟老人,在我看来,就只是一个名声隆隆的紫砂大师,他的壶非常贵。这于我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交集,所以才会留下如此惭愧的记忆。这样一种不可原谅的愚钝,20年后,让我追悔莫及。就不说什么专题片了,近在咫尺,连拜访,也不曾有过。无法挽回的错误,足以让一个曾经的电视人抱憾终生。

一直到2007年,当我写完《花非花一一蒋蓉传》的时候,猛然抬头,发现面前还有一座巍然的高峰,那是顾景舟。

感觉,近在咫尺,却又非常遥远。

当时,并没有写一部《顾景舟传》的冲动,因为知道,那太难了。

之后若干年,一直在虚构或非虚构的紫砂文本里跌打滚爬。无论怎么写,总是绕不过那座高山。而且,时间愈久,那座高峰愈显苍翠、奇峻。道理很简单,当你被一把壶吸引、震撼、感动、总是想知道,壶背后的人。顾景舟,顾景舟,还是顾景舟。

想,什么时候,能够痛痛快快写一部关于顾景舟的书呢?

于我,那始终是一种奢望。

2013年夏天。叩开顾家的门扉,我相信,那是真诚和机缘的力量。

那一天,顾老的儿媳吴菊芬大姐,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从今以后,希望你能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一位长辈。”

我记住了大姐的话,还有,她眼睛里薄薄的泪光。

采访和写作的两年时问里,我常常在梦中见到顾景舟。高山,有时会化做云气;氤氲中,水波荡漾;风,柔绵的;丽日或朗月,都是清辉拂面;那个清癯的老人,面目慈祥,端坐在你面前,侃侃而谈。

一一一

不再是陌生的山峰了,是人,活生生的人;足自己的一位和蔼长辈。

随着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去读懂一颗高贵而寂寞的心灵。台湾,香港,北京,上海,南京、昆山,宜兴。斯人风貌,丝丝缕缕。从各处搜集、汇总的顾景舟资料,曾经有几百万字之巨,堆积在我的案头:还有大量的采访笔记、录音、视频。阅读、记录、梳理并且消化它们,在两年的时问里,成为我日夜兼程的功课。70多人次的采访,一点点地再现着一个百岁老人的风雨人生。遗忘如冰山,追忆如钝器,每一次新的细节的被发掘,都在提醒我,我所知晓、掌握的,只是冰山一角,太多的见证者、当事人已然老去,依稀的往事,从而变得脆薄。修复与还原,显其本真,还是要靠文学的力量,靠审美的观照,靠思想的引领。而留住至少两代人的集体记忆,于我,一个能力有限的书写者,充其量,只是尽到了一己之力。

顾景舟对紫砂最大的贡献是什么7他让一门传统的手艺,拥有了更多的尊严;他让紫砂拥有了更高的文化品位、更多的艺术含量。其实,到最后,他做什么壶,做多少壶,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风骨入壶,壶即风骨;他即是壶,壶即是他。而支撑风骨的内核,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内外兼修的“士”的良知。

一个手艺人,怎样成为紫砂一代宗师P养育顾景舟的文化土壤,有多少流失和嬗变7一份古老手艺的尊严,靠什么去守护7紫砂的人文精神,如何重建7这些问题,时时在写作中困扰着我,有一些,书中已经给出答案;有一些,还期盼读者与我一起探究。毫无疑问,这是我用力最多的一部作品。之前的紫砂文字,仿佛都是为写这部书所作的“热身”。上山的路途,时有坎坷,但时时被一种力量牵引而义无反顾。这本书的文献意义或将大于文本意义。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份真实的依据,让可能流逝的岁月凝固于笔端,供后人参考、怀想、深发。能做到这些,于心足矣。

列于书后的“参考文献”与“鸣谢名单”,显示出本书写作、采访中,得到如此众多的朋友、老师、长辈,提供的宝贵帮助。时年91岁的冯其庸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吾妻徐梅英,一路采访、风雨并肩,承担了录音、录像、摄影等工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黄小初社长、责任编辑赵阳女士帆、汪政、雷雨、何平等诸位学者、批评家,以及一切为本书出版谋划出力的人们,在此再表谢忱与敬意!

徐风

2014年12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84575
开本 16开
页数 4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26
CIP核字 2015120194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2
出版地 江苏
243
17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