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与行(亲历国际传播一线)
内容
内容推荐
自2009年按中宣部、教育部统一部署培养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以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已有12年时间,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加强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面向历届国新班优秀毕业生征集文章,结集出版。本书是几十位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毕业生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智慧结晶,他们中大多数仍然奋斗在国际传播工作的一线,还有一些虽未直接从事国际传播工作但却始终心系国际传播事业。他们的文字凝固了来自国际传播前沿的思考与感悟,展示了学校人才培养成果。
作者简介
胡芳,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硕士生导师。曾任新闻传播学部党委书记、副学部长。2009年起,主要参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的培养工作,担任项目负责人、班主任。主持、参与多项与国际传播相关的纵向、横向科研课题和教改项目。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的教改项目《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创新》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担任副主编的《香港内地传媒研究》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优秀著作奖”。
目录
立足国际传播前沿
守正创新,做新时代的全能式国际传播记者
站位、素养与融合:浅论时政报道后备人才培养
出校门进媒体:亲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的十二年
在国际舆论场讲好中国故事
在一线 在路上 在现场
新闻在前方,永远在路上
我的国际传播关键词
“中国立场 国际表达”:国传报道一线的三场“战役”
从东街1号到西街57号——我与国新这六年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新时代做好国际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
植根本土 放眼全球——关于国际传播的个人体会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我与国际传播的故事
亲历媒体驻外工作
祖国在心中 永远在路上
因为相信 所以看见——从日内瓦到巴格达的驻外感悟
我的非洲报道经历与思考
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写在我做“国新人”的第十年
星辰大海 不忘初心
记者,是记录者,也是思考者
难忘德意志:我做驻外实习记者的感与悟
来自公共外交领域的声音
从新闻人到“传播人”:对加强国际新闻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
从商务外交视角浅谈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万事须己运 奋斗正当时
我在孔院悟传播
关于国际传播教育的思考
春风化雨 术业专攻——对国新教育的再思考
坚守初心 践行使命
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记我与国新班的故事
感悟与成长
三个并重、三大优势助力国新人才成长
从“破局”到“蝶变”:我的国际新闻知行录
站在新闻报道一线
从“记”十年
展报道“精气神” 做舆论“定盘星”
感谢初心 感谢新闻带我看世界
在上海 看中国 观世界
梦想从这里出发
转身之后,我开始了新的远行
锤炼新闻本领 讲好中国故事
一个新闻人的职业起点与理想起航
拥抱媒体融合浪潮
新媒体舞台上的新闻传播
勿忘人民 做好全媒体记者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运用时政Vlog做好新闻报道
述而不作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国际传播实践
守正创新:新时代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序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
形态》一书中,提出“历史
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论
断,如今,这一论断已经变
成肉眼可见的现实。在多种
历史因素的交织中,人类社
会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
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密切,中
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
的事实。与此同时,全球思
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
甚,如何加快构建中国话语
和中国叙事体系,成为我国
国际传播面临的重大课题。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
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
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将中国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到了
一个全新的历史性高度,提
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
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培
养一批立场坚定、视野宽广
、本领高强的国际传播人才
是做好国际传播、争取国际
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作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
媒人才摇篮和信息传播领域
知名学府,1954年建校以
来,中国传媒大学就设置了
新闻系、无线电系和外语系
,新闻传播、语言传播、技
术传播的互融互通是我们培
育国际传播人才的基因优势
和学科特色。多年来,我们
初心不忘,使命不改,将培
养国家所需、时代所需,能
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
于国际舞台的国际传播人才
作为办学定位和目标追求。
1982年,我们开设了全
国首个英语(国际新闻方向)
本科专业,2000年开始招
收国际新闻方向博士研究生
,2009年,在中宣部和教
育部的部署下,实施国际新
闻传播硕士培养工程,2
()19年增设全国首批国际新
闻与传播本科专业,在我国
率先搭建起面向国家战略的
本硕博培养体系,努力让人
才队伍建设在“质”和“量”上
匹配我国国际地位,满足国
际传播战略需求。
在此过程中,国际新闻
传播硕士班成为先锋队,为
我校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设立的
12年来,我们积极贯彻党中
央、中宣部、教育部的指示
,集中全校优势资源,形成
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注重培根铸魂,将
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
程。我们始终将国家立场、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放在教
育教学的首位,引导学生坚
守立场、找准方向。我们将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
国实际紧密结合,推进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
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
、进头脑,努力将世界观、
价值观、新闻观的教育置于
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鼓励
学生投身主战场、成为主力
军。
二是因应媒介变革趋势
,强化学生的全媒体能力。
我们依托“小综合”的学科优
势,开设紧跟媒介发展的前
沿交叉课程,拓展多元样态
的课外教学方式,汇聚“政
产学研”等领域的多方资源
,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报道、
新媒体编创、数字媒体交互
设计等能力,在提升国际新
闻传播教育实效的同时,也
开启了面向全媒体时代的新
文科拓展之路。
三是坚持“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实践育人观
。我们引导学生深入基层、
体察国情、了解世情,在社
会调查与新闻作品采写中提
升思想水平与专业能力。我
们积极探索国际传播与社会
服务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师
生团队协同创作国际传播融
媒体作品,用实际行动向世
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通过精心培养,已经有
10届学生从国际新闻传播硕
士班毕业,为我国国际传播
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大量
毕业生进入主流媒体和外宣
机构从事国际传播工作,涌
现出了《人民日报》驻首尔
记者站记者,新华社驻欧洲
总分社记者、驻新加坡分社
记者,中央电视台驻肯尼亚
记者站记者,中新社驻韩国
分社社长、驻华盛顿分社记
者等一批优秀驻外记者。他
们曾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
等国家级奖项,多名毕业生
为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作出
了贡献,并获得国家级表彰

本书收录了40余位中国
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
班毕业生的思考与感悟,他
们从校园到实践,将在各自
岗位上的心得以及对国际新
闻传播教育的体悟凝结成文
字。他们中有的扎根在国际
传播一线,亲身参与国内外
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活动,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有的
积极拥抱媒体融合浪潮,探
索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创
新表达和话语形态;有的投
身理论研究,努力为国际传
播能力建设贡献学术智慧;
有的从事外事工作,发展同
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
化交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发光发热……本书
的出版,是对国际新闻传播
硕士班建设的阶段性回顾,
也是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培养事业的生动注脚。希望
本书能勉励更多有志于国际
传播的青年学子,在未来的
思与行之中有所坚信、有所
发现、有所前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传媒大学将高质量推动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
建设,努力建成立体式、分
层次、系统化的国际传播学
科与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
声音、全面展示中国作出新
的更大的贡献,为加强和改
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新
的中传智慧、中传方案和中
传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与行(亲历国际传播一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胡芳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11613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21-12-01
首版时间 2021-12-01
印刷时间 202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526
CIP核字 2021271822
中图分类号 G206-53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1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