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影道惟新(中国电影的创化与传承)/北京大学艺术学文丛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从教多年整理的论文集。本书从学派与创化、历史与传承、批评与愿景等角度分别阐述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并且重点讲述了中国电影发展中不可少的电影人或者历史阶段或影片本身。 作者简介 李道新,1966年9月出生于湖北石首。198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获电影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大陆首届电影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史研究和教学。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建筑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当代电影现实主义五十年》、《中国早期电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义》、《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等;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波德莱尔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目录 第一辑 中国电影:学派与创化 中国电影学派:知识构建、价值诉求与创新工程 郑正秋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 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史研究 作为方法的亚洲电影 对抗与争议——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历史叙述的一种动力机制 电影学术:对话与争鸣 第二辑 中国电影:历史与传承 电影作为新兴实业——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复杂境遇及其观念生成 “有害”甚或“有罪”:1920年前后清华学校的电影问题——以《清华周刊》为中心的探讨 “电影本事”的文体互渗与跨媒介运作 当小说遭遇电影——双重视域里中国“文艺电影”的发生 抑制的精神创伤与断裂的历史记忆——中国沆战电影的身心呈现及其文化症候 城乡放映的国家意志与大众梦想 中国电影2017:为了质量的生产与趋向常态的市场 第三辑 中国电影:批评与愿景 中国电影:走向参与性现实主义 专业精神、职业尊严与文化传承 电视影评的资源整合与魅力呈现——《今日影评》与电影批评的主流话语建构 电影的思想与批评的锋芒 显影于历史并执念于和解——《芳华》与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症候 《邪不压正》的俯仰美学与姜文的深微}生灵 《荒城纪》与中国电影的思想方式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影道惟新(中国电影的创化与传承)/北京大学艺术学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道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20646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3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5 |
出版时间 | 2019-11-01 |
首版时间 | 2019-11-01 |
印刷时间 | 2020-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64 |
CIP核字 | 2019263381 |
中图分类号 | J905.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1 |
宽 | 148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