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千年来的那些游戏/小放牛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小放牛丛书》把昔日“小放牛”生活的欢乐与哀愁,真实地记录与再现出来,为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真诚对话的桥梁。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主要钩沉古代儿童与青少年在白昼里的游戏与游艺活动。

内容推荐

小放牛丛书第一辑推出三本:一曰《两千年来的那些游戏》,主要钩沉古代儿童与青少年在白昼里的游戏与游艺活动;二曰《数百年间的那些战争》,专述近古以降,特别是明清以来各种传奇、小说中最打动儿童的古代战争故事及细节;三曰《夜幕下的讲述与倾听》,旨在追忆当我们还是“小放牛”时那些最激动人心的早期文化经验。本书为《两千年来的那些游戏》。

目录

拔河(李正爱)/001

拨浪鼓(孙爱月)/009

捕蝉(吴金香)/013

猜谜(陈永红)/021

抽陀螺(孙爱月)/028

蹴鞠(何世剑)/033

弹弓(李正爱)/041

弹棋(李正爱)/051

荡秋千(孙爱月)/061

钓鱼(陈永红)/066

斗草(吴金香)/072

斗蟋蟀(刘显)/080

放鞭炮(阮学)/087

放风筝(孙爱月)/098

放河灯(刘铁军)/104

过家家(刘铁军)/112

击壤(李正爱)/120

九连环(朱逸宁)/128

溜冰(刘铁军)/134

骑竹马(刘铁军)/142

乞巧(刘铁军)/148

石头、剪刀、布(朱逸宁)/156

摔跤(喻琴)/163

双陆(李正爱)/171

踢毽子(吴金香)/182

跳绳(吴金香)/188

投壶(刘铁军)/194

兔儿爷(喻琴)/201

围棋(何世剑)/209

舞草龙(李正爱)/220

戏水(何世剑)/229

下象棋(刘显)/235

雪中游戏(朱逸宁)/242

掷砖(李正爱)/248

捉迷藏(孙爱月)/255

后记(李正爱)/260

试读章节

蝉一般在初秋产卵,卵在泥土里度过漫长的冬天和短暂的春天。随着时间的流逝,卵悄悄长成了一个带有薄薄外壳的幼虫。它们在夏季的夜晚悄悄从地底下钻出来,爬上高高的树枝或低矮的灌木,用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蜕去外壳,露出鹅黄的身子和依然纠结的翅膀。在清爽的晨风里它的全身慢慢地变硬变黑。经过朝阳的照耀,不久便可以振翅飞翔,开始它们快乐而短暂的一生。

夏季,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们都可以捕蝉。晚饭过后是捕捉幼虫的最佳时机,因为幼虫一般选择这个时候出来。一放下饭碗,姐姐就拿起手电筒招呼我和弟弟,姐弟三人几乎成了夏夜里的一道风景:姐姐走最前面,弟弟提着空的广口瓶走最后,我呢,扛一根长长的竹竿雷打不动地走中间。

到达树林之后,姐姐用手电一棵棵地照那些树干。因为天刚擦黑。很多幼虫还没爬多高,有时一踮脚尖就可以把它们抓下来。还有一些幼虫根本就没开始往树上爬,已做了我们的俘虏。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能捉满满一瓶。这时候姐姐把手电熄灭,从弟弟手中接过瓶子,然后大步往家跑。我和弟弟则深一脚浅一脚地后面跟着。

回家后,我们先把那些幼虫用清水洗干净,晾干,然后油炸了或炒了来吃。物资匮乏的日子我们就靠这些打牙祭。看我们吃得香甜,有时父亲和母亲也会吃上几个。美味下肚之后,我们就躺在摆在庭院的竹床上,听父亲讲水浒,说三国,精神和物质都得到满足的我们很快就伴着夏虫的喃喃私语进入了梦乡。

有时不用照明,闭着眼睛用手在树干上也能摸到一些幼虫。但是除非万不得已我是不会那样做的,因为有一次摸到一只小壁虎,那种凉凉的触感惊得我半死。弟弟比我更惨一点,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竟然摸到蝎子,被狠狠蜇了一下。弟弟哭得昏天黑地。自此,每次出门母亲总提醒我们带上手电。

雨过天晴也是捕获幼虫的好时机。夏天的雨往往说下就下说停就停。我们总是顶着毛毛细雨赤脚奔向小树林,弯腰在地面上进行排雷式的搜寻。因为经过大雨冲刷。有些幼虫藏身的洞口会变大。那种寻找的乐趣就像不期然发现了宝藏。只要望见一个有小拇指粗细的洞口,我们就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蹲下身用食指一点一点地抠开小洞。蜷缩着身子的幼虫就暴露在视线之下。

小树林里的幼虫很少有逃脱的,即使有幸运儿躲过了晚上一劫,也不能保证是否躲得过我们早晨和白天的重重围剿。往往我和姐姐还沉浸在美梦中的时候,弟弟就蹑手蹑脚地来揪我们的耳朵了。他这个馋猫吃上了瘾,晚上精神头十足,早晨天刚麻麻亮就又来了劲。我和姐姐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只好起床,头不梳脸不洗拿上工具悄悄出门。

清晨的小树林静悄悄的,朦朦胧胧的。我们仰着头在树干上费力地寻找。总有一些幼虫或贪图地下的温暖,或不太幸运的是压在头顶的土层太坚硬,很晚才从地底下钻出来。它们没有充分的时间往树上爬,看到天空发亮它们等不及到树腰就开始脱去外衣。早晨我们就捉这些晚上侥幸逃生的蝉。刚蜕了皮的蝉是没有力气飞走的,要等到太阳出来,翅膀变硬后,它们才能栖上高高的枝头开始欢唱。

捕捉幼虫是为了一饱口福,而粘那些已经开始了新生的蝉则纯粹是为了娱乐。在炎热的酷暑,母亲总是要求我们午休,年幼的我们根本无意于此,于是我们会趁母亲熟睡之际拿上工具开溜。我们事先从家里偷出一把白面,用点水把面粉团成一团,再用水不断地洗,最后洗出一小坨黏黏的面筋,然后把它缠到一段细细的树枝上,再把树枝缚到长长的竹竿上去,用它去粘蝉的翅膀。

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必须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蝉是十足的聋子。小孩子的欢呼雀跃阻遏不了其酣畅的歌唱。但蝉的视觉却是十分的敏锐,稍有风吹草动,便逃得无影无踪。若无经验,往往竿子未到,它便撤下一泡尿飞走了。

捕蝉要从其背后,慢慢地移动竿尖。移动一段距离,静止一会儿,再前移,如此反复,着急不得。离尺把远时。再快速往蝉的一只翅膀上一摁。然后迅速地收竿。收得慢了。蝉会靠另一只翅膀拼命地挣扎。争取逃走。有时候,蝉飞走的同时,还会将面筋一块带走的。举着长长的竹竿,凝神静气,慢慢移动,很费气力。没有臂力的,往往在最后一击时,因手臂酸软而落空。面筋有时也会牢牢地粘在树干上。

这些都是小时候的游戏,所以玩了也就玩了,并不去深究游戏本身的渊源。后来读到《庄子》一书中关于驼背翁捕蝉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从树林中走过,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方知这种粘蝉的方法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把粘到的蝉装进秋天用来装蝈蝈的笼子里然后挂在屋檐下,过不了几天它们就不再为我们歌唱了。听蝉歌唱在古代也有记录,《清异录》中说:“唐世京城游手,夏月捕蝉货之。唱日:‘只卖青林乐。’妇妾小儿争买以笼悬窗户间。亦有验其声长短为胜负者,谓之‘仙虫社’。”可见以蝉为戏是由来已久的。

有时弄不来面筋我们就改用塑料小口袋来扣蝉了。长长的竹竿尽头扎着很大的袋子,袋口用铁丝圈成一个圈。炎热的空气中弥漫着阴谋,蝉却依然骄傲地唱着:“知了,知了!”听着它们的叫声我们会哑然失笑:你们知道什么呀。知道你们要成为我们的袋中之物吗?找准目标以后,我们便悄悄走到树下,把竹竿伸向空中,当套袋与蝉一样高时就停住,然后慢慢地把套袋向蝉靠近,在要触到它的刹那间,猛地把套袋罩到蝉的栖身地,又迅速就势把套袋移到地面上,最后把手伸进去取出蝉。就这样,一只正在歌唱的蝉就被捕着了。其实现在想来,我们的快乐是建立在牺牲它们的快乐之上的。

《吕氏春秋》中记载:“捕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振柳何益?”用这种方法捕蝉时,一般是在黑暗的夜晚,把灯笼放在树下,然后用力摇树,蝉向光而飞,候在旁边的人就可以趁机捕到它。这种捕蝉法《淮南子》谓之“耀蝉”。

夏夜晚饭过后,一家人坐在洒满月光的庭院里闲话家常,那朗朗的月光。夏夜里凉爽的风,父亲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一直是我童年最温柔的记忆。小树林里偶尔会有一只鸣蝉不知什么原因尖叫着栖上另外的枝头,每逢此时母亲就会说:“这片树林好倒是好,就是知了太多,有时吵得人受不了。”父亲一时兴起就叫上我们姐弟三人去林子里捕蝉。

父亲所用的方法便是古代的“耀蝉”法。我们从家里抱些干柴,然后按照父亲的指示放在林中空地上,父亲用火柴把干柴点燃。火燃起来了,树林里一下子亮如白昼。我们便分头去摇树,父亲挑粗一点的摇,胳膊粗细的就由我和姐姐对付。弟弟则手舞足蹈地看着那些蝉一个接一个地扑向火堆。

蝉是向光的,受到惊吓,它们就纷纷朝光亮处飞,那一刻的画面是凄美和令人神伤的。十数只蝉振翅飞向那比黑暗更危险的光明,顷刻间葬身火海。火堆噼里啪啦地响,一会儿就有一股香香的肉味钻入鼻孔。我们围着火堆玩乐直到它熄灭。

P14-18

序言

小放牛是农家孩子的专名,正如过去大户人家的孩子叫读书郎一样,放牛是农家孩子的人生必修课。

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变化之大,令人触目惊心,以至于当今的中国儿童,对于放牛出身的父母一代,以及在他们身上残存的属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话语、情感与生活方式,正在走向彻底的陌生化。这很可能就是代沟在当代出现得越来越早、几代人之间裂痕越来越大的原因吧!同时,它也是我们想旧事重提的主要原因。

至于做这套书的直接起因有二:一是时常觉得自己幼小的女儿无书可读、无游戏可玩,童年生活过于贫乏、无趣。这当然不是说当下生产的儿童精神食粮不丰富,而是痛感其中的“垃圾食品”太多,它们不利于一个孩子的身心甚至是想象力的健康成长。二是想纠正一种当代成年人的文化偏见。在进化论的幌子下,人们很容易把中国农业传统的一切都贬低、糟蹋得一无是处。而实际上,大凡有过放牛经验的过来人,都可以他们最纯洁的早期生命经验证明:那小小的放牛娃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它的深度、丰富与完美,也绝非当今的“大风车”、“天线宝宝”等所能取代的。把昔日小放牛生活的欢乐与悲哀,真实地记录与再现出来,为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真诚对话的桥梁,这既是我们内心一个隐秘而痛楚的愿望,也是希望达到的一个目的。

小放牛丛书第一辑推出三本:一曰《两千年来的那些游戏》,主要钩沉古代儿童与青少年在白昼里的游戏与游艺活动;二曰《数百年间的那些战争》,专述近古以降,特别是明清以来各种传奇、小说中最打动儿童的古代战争故事及细节;三曰《夜幕下的讲述与倾听》,旨在追忆当我们还是“小放牛”时那些最激动人心的早期文化经验。

《千家诗》上说:“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于今思之,感慨良多。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同时把它们献给那些当年的放牛娃与小二姐们。是为序。

刘士林

2005年12月30日于南京书衣坊工作室

后记

还记得幼时读过的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每每读到这样的诗句,遐思便飞越了时空,回到孩提时代的家乡,宁静而又美丽的鄱阳湖畔。在门前的河里凫水,摸蚌壳,摘莲子;在清晨与傍午时分骑在自家高大厚实的水牛背上出外放牧;在风中奋不顾身地爬上几十米高左右摇摆的乌桕树树杪上捣鸟窝;在杨柳发青的季节我们开始打砖、砸元宝、跳皮筋、滚铁环、捉迷藏、掷弹子、跳房子……这一切都让我觉得像那几千年前和我一样顽皮的少年,不知稼穑辛苦“也傍桑麻学种瓜”,目的只是为了秋收时候能够解一解自己好吃的小嘴的馋,或无忧无虑地在溪边剥食刚刚采摘来的青碧莲蓬。

这种最深的记忆一边是来自父亲,在莲子成熟的季节,无论怎样劳累辛苦,从田间工作回来的时候,都要下到深水中为我摘来一蓬蓬的莲子。我和姐姐很甜美地在堂屋的小板凳上端坐着剥食一粒粒的青色莲子,父亲则在一边很温情地看着我们欢喜的样子。一边是当年与小伙伴偷偷地跑到门前的大河边,沿着河岸寻找、勾取河中莲子时。无知生死的快乐心情的回忆。

心情快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少小的我们,那时是多么的欢快和不知忧愁,整日里除了玩耍还是玩耍,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一年四季里,玩着自古流传下来的种种游戏。“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于里,两小无嫌猜。”直到多年以后读到李白《长干行》这样的诗歌时,才明白起来,曾经和自己玩过过家家,一起骑过小竹马的少年伙伴,在自己的童年生命当中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那个曾经做过我新娘的女孩,在我人生经历的开始阶段,就已经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种诗一样忧郁的情绪,一种再难磨拭的美丽记忆。

回忆幼年的时光,总是那样的令人充满了甜美的印象,历历清晰的二十年前的往事就在眼前闪现,又倏忽快如白驹过隙,难以驻留片刻。不经意间,童年的美丽身影又让这个早已不再年少无忧的我时时产生一丝丝的哀伤。这种忧伤的心情会在某些适当的季节或是日子下,变得异常的凝重和多情起来。这都是因为那早已远去不见踪影的伙伴,因为那时天真无邪的欢乐和嬉闹,因为儿时的那种种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

转瞬间,童年已经远远地离我而去了,再也没有了那时候的少小无忌与天真可爱。“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童年时候的伙伴也多半不知道漂流何处,或者是早已经成家,儿女围绕在膝下嬉戏。看着与自己同辈人的儿女在身边嬉戏玩耍,玩着很多年前自己玩过的游戏,不禁会让我们这些还不曾年老体衰的人,感叹起岁月的匆忙与无情。而回忆又总是让我们将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多了一层淡淡的围篱,让我们日渐迟钝与麻木的感受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生命力,使我们这一代人还可以沉浸在曾经有过的淳朴自由的美丽世界。

每每回想起那时候的快乐,总要想到现在的儿童游戏生活。与现在孩子们只身沉迷在电脑游戏里相比,我们是该嫉妒现在的孩子还是该同情他们?是我们的童年太幼稚,还是现在的孩子太孤独?但不管怎样,我希望小时候的乐趣,儿时的伙伴会记起它,能讲述给他们的儿女听,让我们一起怀念它吧!我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做这本书的。做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快乐的。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刘士林先生,为我们策划了这样一个美妙的选题,使我们能够有机会将童年时候的许多美好记忆保存下来,让曾经有过这种美妙记忆的人们能再次重温往昔的心情,让更多的现在和未来的少年也能分享我们曾经的欢乐。本书的出版工作得到河南文艺出版社的单占生总编辑、冯保善老师许多指导和帮助,在此应特别予以感谢。还有我的好友,在南昌大学文学院读硕士的何世剑,在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工作的黄飞,也为本书提供了许多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李正爱

2006年1月2日于上海师范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千年来的那些游戏/小放牛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正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37700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8-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186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