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故都的秋(郁达夫专集)/笔尖上的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密勒士评选》曾评出当时中国文坛最具知名度的五位作家,郁达夫位列其中。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家,并且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现代文学和出版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在小说和散文中毫不掩饰的勾勒出个人生活的轨迹,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这本《故都的秋(郁达夫专集)》收录了由其创作的散文小说作品。

内容推荐

沉郁寂寥中的“故都之秋”,摧残扭曲后的“沉沦”者,孤独中前行的“零余者”……一声声愁苦感伤的呐喊,来自心灵深处,如冰下山泉,幽咽滞涩,但却绝非无病呻吟,而是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对祖国富强的盼望,以及对自由的热切追求……

这本《故都的秋(郁达夫专集)》收录了由郁达夫创作的散文小说作品。

目录

散文

北国的微音

零余者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一个人在途上

志摩在回忆里

钓台的春昼

杭州

故都的秋

超山的梅花

扬州旧梦寄语堂

过富春江

西溪的晴雨

江南的冬景

北平的四季

日本的文化生活

回忆鲁迅

小说

银灰色的死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迟桂花

试读章节

北国的寒宵,实在是沉闷得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不眠症者,更觉得春夜之长。似水的流年,过去真快,自从海船上别后,匆匆又换了年头。以岁月计算,虽则不过隔了五个足月,然而回想起来,我同你们在上海的历史,好像是隔世的生涯,去今已有几百年的样子。河畔冰开,江南草长,虫鱼鸟兽,各有阳春发动之心,而自称为动物中之灵长,自信为人类中的有思想者的我,依旧是奄奄待毙,没有方法消度今天,更没有雄心欢迎来日。几日前头,有一位日本的新闻记者,来访我的贫居。他问我:“为什么要消沉到这个地步?”我问他:“你何以不消沉,要从东城跑许多路特来访我?”他说:“是为了职务。”我又问他:“你的职务,是对谁的?”他说:“我的职务,是对国家,对社会的。”我说:“那么你就应该知道我的消沉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现在世上的国家是什么?社会是什么?尤其是我们中国?”他的来访的目的,本来是为问我对于日本对华文化事业的意见如何,中国将来的教育方针如何的,——他之所以来访者,一则因为我在某校里教书,二则因为我在日本住过十多年,或者对于某种事项,略有心得的缘故——后来听了我这一段诡辩,他也把职务丢开,谈了许多无关紧要的闲话走了。他走之后,我一个人衔了纸烟想想,觉得人类社会,毕竟是庸人的自扰。什么国富兵强,什么和平共荣,都是一班野兽,于饱食之余,在暖梦里织出来的回文锦字。像我这样的生性,在我这样的境遇下的闲人,更有什么可想,什么可做呢?写到这里我又想起T君批评我的话来了,他说:“某书的作者,嘲世骂俗,却落得一个牢骚派的美名。”实在我想T君的话,一点儿也不错。人若把我们的那些浅薄无聊的“徒然草”,合在一处,加上一个牢骚派的名目,思欲抹杀而厌鄙之,倒反便宜了我们。因为我们的那些东西,本来是同身上的积垢,口中的吐气一样,不期然而然的发生表现出来的,那里配称作牢骚,更那里配称作派呢?我读到《岐路》,沫若,觉得你对于自家的艺术的虚视——这虚视两字,我也不知道妥当不妥当!或者用怀疑两字比较确切吧——也和我一样。不错不错,我这封信,是从友人宴会席上回来,读了《岐路》之后,拿起笔来写的。我写这一封信的动机,原是想和你们谈谈我对于《岐路》的感想的呀!

沫若!我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在的,只有你说的“凄切的孤单”,倒是我们人类从生到死味觉得到的唯一的一道实味。就是京沪报章上,为了金钱或者想建筑自家的名誉的缘故,在那里含了敌意,做文章攻击你的人,我仔细替他们一想,觉得他们也在感着这凄切的孤独。唯其感到孤独,所以他们只好做些文章来卖一点金钱,或者竞牺牲了你来博一点小小的名誉,毕竟他们还是人,还是我们的同类,这“孤单”的感觉,终究是逃不了的,所以他们的文章里最含恶意,攻击你最甚的处所,便是他们的孤独感表现最切的地方。名利的争夺,欲牺牲他人而建立自己的恶心,——简单点说,就说生存竞争吧——依我看来,都是由这“孤单”的感觉催发出来的。人生的实际,既不外乎这“孤单”的感觉,那么表现人生的艺术,当然也不外乎此,因此我近来对于艺术的意见和评价,都和从前不同了。我觉得艺术并没有十分可以推崇的地方,她和人生的一切,也没有什么特异有区别的地方。努力于艺术,献身于艺术,也不须有特别的表现。牢牢捉住了这“孤单”的感觉,细细地玩味,由他写成诗歌小说也好,制成音乐美术品也好,或者竟不写在纸上,不画在布上壁上,不雕在白石上,不奏在乐器上,什么也不表现出来,只教他能够细细的玩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绝好的“创造”。

仿吾!这一段无聊的废话,你看对不对?我在写这封信之先,刚从一位朋友处的招宴会回来,席上遇见了许多在日本和你同科的自然科学家。他们都已经成了富者,现在是资本家了。我夹在这些衣狐裘者的老同学中间,当然觉得十分的孤独;然而看看他们挟了皮箧,奔走不宁的行动,好像他们也有些在觉得人生的孤寂的样子。我前边不是说过了么?唯其感到孤寂,所以要席不遑暖的去追求名利。然而究竟我不是他们,所以我这主观的推测,也许是错了的。P2-4

序言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在东京参与成立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回国后从事编辑、大学教师等工作,并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进步组织。1938年,前往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在苏门答腊的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著名新闻出版者胡愈之曾这样评价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

郁达夫在《五四文学运动之历史的意义》一文中认为:“五四运动,在文学上促生的新意义,是自我的发见。”个人意识的觉醒,促使郁达夫创作了诸多带有浪漫主义的伤感颓废色彩的文学作品,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

无论在小说还是在散文中,郁达夫都擅长制造忧郁的情绪,通过坦率直白的心理暴露,使读者跟随着自己的忧郁,一起表达自我的要求,一起发出对黑暗社会的诅咒。

郁达夫的作品是忧郁的,然而在这忧郁背后,则是其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他的成名作《沉沦》中,他便发出了期望祖国强大的呼唤。即便在他移居杭州期间所作的寄情山水的游记作品中,如《钓台的春昼》《过富春江》等,也时时流露出一位知识分子对祖国命运的关注。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其文学创作与个人生活是高度统一的。本文所选作品按照时间排序,便是期望通过文章还原郁达夫精彩的一生。因此,在阅读时,我们应打破体裁的界限,以时间为序,慢慢地发现作为文人的郁达夫的忧郁,作为爱国斗土的郁达夫的坚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故都的秋(郁达夫专集)/笔尖上的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郁达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434773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4300189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8
164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5 9: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