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非常品红楼
内容
编辑推荐

七天读透红楼真相,独特视角破解百年疑案,独家解密古典第一名著红楼梦中人背后故事!

《非常品红楼》以当代视野解析经典名著,袭承传统而不被常规所固囿,将时尚性与古典韵味完美地结合起来。作者以庖丁解牛式的缜密剖析,分析了宝玉宝钗缘何“金玉成空”?黛玉的最终命运为何跟刘姥姥有关?凤姐缘何长期疯狂敛财?宝钗为何有着畸形的女性禁欲观?鸳鸯拒婚背后存在怎样的政治因素?袭人作为底层小人物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奋斗经历?贾宝玉为何会身犯杀头重罪?……

内容推荐

《非常品红楼》以当代视野解析经典名著,袭承传统而不被常规所固囿,将时尚性与古典韵味完美地结合起来。作者以庖丁解牛式的缜密剖析,分析了宝玉宝钗缘何“金玉成空”?黛玉的最终命运为何跟刘姥姥有关?凤姐缘何长期疯狂敛财?宝钗为何有着畸形的女性禁欲观?鸳鸯拒婚背后存在怎样的政治因素?袭人作为底层小人物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奋斗经历?贾宝玉为何会身犯杀头重罪?……本书力图拨开人际关系中的层层迷雾,勾勒出不同性格在人情、世事、利益中交织出的不同命运之路。

目录

葬·玉

 林黛玉,花魂凝成情与痴

 天上掉下个女首富

 林妹妹挥金如土的两个豪奢事件

 贾母对宝黛相恋的保护举措

 红楼一大疑点:凤姐有什么事求黛玉

 林黛玉的最终归宿为何跟刘姥姥有关

 贾府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黛玉体弱多病

埋·金

 薛宝钗长期客居贾府的另一个真相

 薛宝钗的女性禁欲观

 “真淑女”还是“伪淑女”

 贾政夫妇对待宝玉婚姻问题的不同态度

 宝钗宝玉的“金玉成空”之谜

 宝玉和湘云最终的金玉良缘

顽·石

 贾宝玉,旷古铄今的绝世情人

 影响贾宝玉一生的两个同性恋人

 贾芸改变了“义父”

 贾宝玉的最终命运贾宝玉的男女观

悼·红

 晴雯疑案,双重身份遭受双重打压

 袭人秘事,底层小人物的奋斗史

 鸳鸯拒婚,机要秘书的政治抉择

 紫鹃和莺儿,宝黛钗的婚姻使者

悲·茗

 “三无”妙玉:无名无姓无佛心

 真实的妙玉深谙人情世故

 妙玉与钗黛的交情到底有多深

 蔑视贫穷的重财女尼

 最不受佛祖眷顾的女弟子

情·祸

 秦可卿与父子两代人的情爱纠葛

 宝玉的初夜和可卿的性启蒙

 尤三姐幼稚无知的婚恋观

因·果

 善恶到头说凤姐

 凤姐的“俗”,红楼第一时尚少妇

 凤姐的“毒”,无子所以自警

 凤姐的“贪”,当家不贪枉为权

 凤姐的“善”,乱世枭雄偶逢知己

 从贫穷到富裕:智慧让命运转弯

 从富裕再入贫困:向命运还恩

后记

试读章节

春尽花魂无觅处,人间再无潇湘子。有道是:万般磨难皆因痴。古今情场之中,还不尽的风月债,都只因太过执著。但普天之下,痴男怨女之中,却总有这样一群人,因痴情而被铭记,因执著而被流传,比如世外仙姝林黛玉。

红楼百万言,字字句句为薄命女儿立传,时时处处寄托着哀艳绝伦的情与痴。大观园里处处才子佳人,但作者曹雪芹却丝毫未落入以往古典小说才子佳人的窠臼,写才子不写金榜高中功成名就,写佳人不写闭月羞花倾国倾城,写痴男怨女但无暗订终身之直露,写风月情愁而无偷期私会之鄙俗。曹雪芹写出了一种大情感,是人世间亘古不变的大爱,看似家常絮语,实则磅礴之颂,是为世间女子奏响的哀歌!

曹雪芹极力歌颂的德性乃是常为世人所贬讽的“痴”,实在大有出人意料之感。当然,这个“痴”并非呆傻之意,而恰恰是真善美的代名词,而书中也并非人人都有福气担此“痴性”,唯有作者最钟爱的人物才能匹之。故而,艳冠群芳雍容大度的薛宝钗只得到作者的一个“时”宇,谓之“时宝钗”;又红又香又扎手的玫瑰花贾探春只得一个“敏”字,谓之“敏探春”;八面玲珑的当家少奶奶王熙凤得一个“酸”字,谓之“酸凤姐”;男性读者心目中的理想女友史湘云虽然有些“痴性”,但作者亦末舍得将“痴”字全部赋予她,只给她一个“憨”字,谓之“憨湘云”;与史湘云性格类近的香菱得一个“呆”字,谓之“呆香菱”;其余亦有如“俏平儿”、“勇晴雯”、“贤袭人”、“慧紫鹃”、“烈金钏”等女子。如此看来,虽然红楼众女子个个可歌可泣,但这个贯穿始终的“痴”字去却似乎是作者特意为林黛玉所预留的,书中谓之“痴顰儿”,足见这是曹雪芹最最钟情的“爱人”,林黛玉担得起红楼第一痴情女子的称谓!

两百年来,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第一位的美女形象,更成为了中国男人心目中的千古第一情人。病态、任性、绝世的才情和美貌,一个人性格的两极在她身上都有所体现。这样一个女孩儿,以她矛盾的特质深深吸引了历代读者的注意力。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第四十九回不高兴了,原本以为林黛玉是第一位绝色佳人,忽而来一宝琴,美艳超群,令众美人黯然失色,觉得心里不服气,这个半道上冒出来的小丫头,凭什么比潇湘妃子林黛玉还要漂亮。年龄渐长,阅历渐增,渐渐明白了世间的道理:第一流的佳人未必要有第一流的相貌,却一定要有第一流的气质和素质。

单以红楼诸钗的相貌来看,红楼第一位美人,并非钗、黛、湘、琴之流,而是东府里的秦可卿,能够兼钗、黛之美,是谓人间绝色。其次可卿之副香菱以及美艳绝伦的薛宝琴能够紧随其后。再则是艳冠群芳的薛宝钗、皇帝的宠妃贾元春以及风情无限的红楼二尤。而黛玉、湘云、探春、凤姐几位还要再随其后。

即便如此,林黛玉依然是最令人过目难忘的女孩子。首先她有贵气,贾母最钟爱的外孙女那份“通身的气派”是最无可挑剔的贵族风范,这是多年来生活环境以及家族遗传的结果,模仿不来,如同东施姑娘,即便整容成西施的模样,也能够让人一眼识破。再者,黛玉清气,不被世俗经济学问所浸染,她是最纯净的个体象征。另外,黛玉还雅气,生于诗书世家,又是个天才的女诗人,浑身的书卷雅气卓然不凡。

所以,社会中评判美人的标准一向是内在美和外在美兼具的。就像当今社会人们所推崇的气质美人,也许五官未必出色,但各方面的气质修养要出众,也就是素质!

说完了气质美女林黛玉的相貌问题,在此,还有必要说一下黛玉初次进贾府的年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很多读者都有混淆。我们都知道,张爱玲等红学研究者证明黛玉初进贾府的年龄是六岁,这引起了很多现代读者的疑问。  在读者眼里,初次进贾府的黛玉应该已经是个发育正常的少女了,这样的观点一般是受到了影视剧的影响。影视剧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总不能宝玉、黛玉一出场还是乳臭未千的小儿,所谓的“木石前盟”岂不成了不健康的早恋现象了?《红楼梦》不也就成了儿童剧了?当然实际并非如此。

在书中,贾雨村出任林黛玉的老师时黛玉只不过年方五岁,贾雨村教了她一年之后,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林黛玉不胜悲伤,于是贾府来信说要接黛玉去京都教养,这才有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红学界也有不少研究者一直在争论关于林黛玉初进贾府的年龄问题。因为关于林黛玉的年龄问题,作者一直没有给出过特别明晰的描写,这也正是作者出于刻画林黛玉没有面貌界限没有年龄界限的需要。但从文中的故事发展来看,林黛玉六岁时离开了家乡,即便在当时交通不畅的情况下,从姑苏到京城也不过一个多月的路程,所以,林黛玉来到贾府的确切年龄应该是六岁。而宝玉的年龄比林黛玉大一岁多不到两岁,那个时候的年龄应该是八岁。当然,这个年龄都是以古代的虚岁制来算的,因为在古代,把刚刚出生的小孩子的年龄算作一岁,实际上按今天的周岁制来看,黛玉初进贾府的年龄其实还是五岁。所以,日后的宝玉之所以把黛玉看得比宝钗亲密,很大一个原因是说自己和林妹妹“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如果宝黛初会时两人已经是成年人了,那何来“一起长大”之说呢?在电视剧中,林黛玉一出场就像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了,这并不符合原作精神,只是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需要而已。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寓意极深的一个女子,生于盛时,死于华年,是诗的精髓,是花的魂魄,符合花的秉性气质。在作者原书构思中,以故事的时间进度推移下去,林黛玉死亡的年龄是虚岁十七岁。当然,在古代,女孩子十五岁及笄,便是成年人了,可以嫁为人妇生育子女。但以现代人的年龄计算方法来看,还属于未成年。一个少女用她整个的青春期演绎了一段传世的绝恋。干净,纯真,绝望,黛玉的吸引力正在于此。她是花的精髓,是童贞的化身。好比西方入迷恋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茱丽叶》中的茱丽叶,从爱到死,也只是个十四岁的半大孩子。林黛玉也好,茱丽叶也好,我们给予一切美好的崇拜,但对于爱情本身,还是应该再作考量。年轻,所以会失败。这样的例子,不只林黛玉。P2-5

后记

清代道光年间,松江士人朱昌鼎喜欢看小说,尤其对《红楼梦》非常着迷。有朋友问朱昌鼎:“你为什么不研究经学?”朱答:“我也研究经学,不过我研究的经学,比别人的少一画三折。”繁体的经字少一画三折就是红,从清朝始,红学便是无数读书人心中的理想。

我也是爱读书的人,尤爱读《红楼梦》,和所有研究者一样,因为从小对原著的痴迷,便四处觅寻红学家们的论作,为的是解开八十回后的真正疑团。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难题。普遍的红学著作大多是面向红学业界专业人士的,故而在创作上便呈现出极强的“排外性”,对于那些刚刚入门但又希望多了解红学真相的读者而言,存在一定程度的阅读障碍,很多人原本高昂的兴趣就是在面对艰涩的专业术语时烟消云散,《红楼梦》便成了他们心头的一个“梦”,可望而不可及。再有就是内容涉及方面,很多学术著作偏重系统的专一性,一本书中往往只深入阐述一个议题,深度是有了,但广度却没能保证,满足不了中国大多数的“红迷”们想要了解红楼故事真相、读懂红楼人情世事的需求。

如何用普通读者都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讲一讲红楼真相,一直是我多年的梦想。于是,《非常品红楼》诞生了,我力图用最通俗最现代的表述方法来解构这古今第一名著中的层层疑案,赋学术以时尚,还经典以大众,读不懂《红楼梦》也好,没读过《红楼梦》也好,努力想去阅读但存在阅读障碍也好,都没关系,《非常品红楼》可以为你阅读原著提供兴趣和帮助,为你领晤红楼真谛引一条蹊径。

我向来提倡红学年轻态与生活化,学术不应该仅仅只站在殿堂里供学者瞻仰与膜拜,更要像通俗读物一样摆在寻常百姓家的屋里。如何把“红学”请下殿堂、引入厅堂,是我现在以及将来所要做的事情。《非常品红楼》为我的红楼寻梦带来了新的空气,又是春天了,每当春天,总有一些梦想令人感动,怀想起两百年前那一场春梦了无痕,淡化了时空,阖上厚厚的书本,今人往事,不妨一梦到红楼!

2008年2月于京

书评(媒体评论)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奇书,学生是要必读的,苏芩的《非常品红楼》从人物出发,把真故事讲了出来,是一本很好看的书。

——国务院国资委前司长 来光贤

 这不是一本说教的书,这是一本让人看了感觉不同寻常的书。

——人民日报杜新闻信息中心秘书长卢大波

当古典的印迹变得日益遥远而稀薄,通俗在时空的隔阂中也变得晦涩,我们需要新的阐释。《非常品红楼》新奇而不媚俗,沿袭传统却不囿于常规,是一部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年轻态”著作。

——中国教育台“父母大人”栏目主编雅姝

苏芩穿过文学大师曹雪芹构筑的恢弘殿堂,透析语言的潜台词,追寻人物的内心特质,还原一个水中倒影式的“新鲜”红楼。在她构建的现代话语世界里,红楼儿女展现出不一样的娇艳风采。

——《先锋中国评论》副主编 王劝

穿过蜿蜒的回廊楼阁,透过红楼群芳的笑颜莺语,苏芩在热闹纷繁中破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密码,这对现代人的人际交往也是大有裨益的。

——腾讯博客

《红楼梦》不是拿来看的,而是需要慢嚼细品的,一品柔情牵绕的儿女情怀,二品女人间没有硝烟的暗战,三品喜悲无常的家族兴衰史。

——搜狐博客

苏芩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穿越小说文本中设置的层层迷嶂,探求人物最隐秘的内心世界,追寻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这是在品红楼,更是在品人生。

——新浪博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非常品红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28241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9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5
16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