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秘书问题与行为决策(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庆顺著的《秘书问题与行为决策(精)》是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成果。

《秘书问题与行为决策(精)》基于一般秘书问题的决策情景,在回顾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即时间压力和观察成本两者在决策者决策策略和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影响和交互作用,然后通过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数据分析验证了研究假设,证实在一般秘书问题的决策情境中,时间压力和观察成本对决策者策略和满意度的影响。

本书适合作为作为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参考。

内容推荐

在当今快速多变的不确定性决策环境中,及时准确地判断与选择是人们提高决策绩效、赢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而一定数量与质量的信息搜索,是准确判断与有效决策的前提。秘书问题是一类序贯观察与选择问题,描述了每次观察一个质量随机分布、序贯出现选项的情境下,决策者如何命中选项、集中最优选项的问题。秘书问题是一种典型的、动态的信息搜索与决策过程,其实质是如何处理选项质量分布与到达的不确定性信息。而要获得这些不确定性信息,就意味着错过最优选择的可能性增加以及增加搜索成本。然而,如果不搜索或少搜索这些不确定性信息,那就意味着决策是非常盲目的,这是一个两难权衡的决策问题。因此,解决秘书问题的关键,不是决定去选择哪一个选项,而是决定何时停止搜索信息。

秘书问题的最优截止阀策略,主要是告诉人们应该如何选择才能最大化命中最优的概率,不过通常会偏离最优决策法则。研究发现,现实中人们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解策略进行选择,相比较最优截止阀值,而是存在停止搜索太早或者说搜索量太少的倾向。最优解策略基于决策者的完全理性假设,仅仅关注搜索次数,而“忽略”了搜索过程中选项值特征等“噪声信息”对决策行为的影响。而且已有研究假定人们在运用截止阀法则的过程中,能够完全理性地恒定于最大值标杆原则。基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假设与行为决策理论认为,选项值特征等“噪声信息”的干扰效应以及标杆策略的适应性运用,可能是导致人们偏离最优决策行为的原因之一。

刘庆顺著的《秘书问题与行为决策(精)》主要运用实验室实验的研究方法,对选项值的统计特征、序次特征、选项集规模以及选项值类型等“噪声信息”与搜索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另外,运用计算机仿真实验以及理论求解的方法,对人们可能运用的几种标杆策略及其对搜索数量和决策收益的影响作用进行检验和论证。研究结果发现,搜索过程中的选项值特征等“噪声信息”对人们的搜索行为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而且,决策者在运用截止阀法则_的时候,通常会适应性地采用不同的标杆策略。而标杆策略的适应性变化,进一步导致截止阀值和决策收益发生规律性的变动。研究结论及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选项值的统计特征对决策者的搜索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其中,选项值的离散程度与搜索数量呈负相关关系;相邻两个选项值之间急剧升高的幅度值,与决策者发生选择行为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由于受启发式认知偏差以及后悔厌恶等情绪心理的影响,决策者在序贯观察与选择过程中明显偏离了理性决策的最优目标。与选项值离散程度较低的情境相比较,在离散程度较高的情境下人们倾向于较少的搜索数量;而相邻两个选项值之间急剧升高的幅度越大,则会诱导人们倾向于停止搜索进而发生选择行为。

其次,候补者与非候补者选项连续出现的序次特征,对决策者的搜索数量具有一定的效应。其中,非候补者选项连续出现的次数与决策者的搜索数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候补者选项连续出现的次数与搜索数量也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手热效应”与“赌徒谬误”对人们的序贯观察与选择行为都具有显著影响。不过,在“候补者连续出现”的情境下“手热效应”大于“赌徒谬误”效应,而在“非候补者连续出现”的情境下“赌徒谬误”效应大于“手热效应”。

再次,由于受选项集规模这种“知识不确定性”信息的影响,决策者的搜索数量也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在决策者知道选项集数量较少的情境下,其搜索数量大于知道选项集数量较多的情境;在知道选项集数量为有限的情境下,其搜索数量大于知道选项集数量为无限的情境。不过,当决策者感到这种信息的知识不确定性程度很高时,其搜索数量与不确定性感知程度很低的情境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另外,由于受选项值类型这种“知识不确定性”信息以及信息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人们在观察选项真实值情境下的搜索数量明显大于相对排序值情境的搜索数量。而且,前者的决策收益也大于后者。

最后,《秘书问题与行为决策(精)》认为决策者在解决该类决策问题时,一般都采用截止阀法则以及适应性地运用最大值标杆、次大值标杆与均值标杆策略。若采用次大值标杆,决策者确定的最优截止阀值应该为选项集中间的位置(即50%n),如此选择则能保证最大化命中最优选项的概率(即25%)。而当采用均值标杆策略时,决策收益就其“决策最优度”来说显著优于最大值标杆策略;并且,决策效力最高的均值标杆是取样观察数量的20%个较优选项的平均值。另外还发现,决策者的平均搜索数量与决策收益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多数决策者普遍高估自己解决该类决策问题的能力,表现出明显的过度自信偏差。

目录

1 导言

 1.1秘书问题的由来

 1.2研究定位与研究目标

1.2.1研究动态及本研究定位

l.2.2研究目标

 1.3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意义

 1.4本书的组织结构

 1.5研究思路、方法与研究框架

 1.6相关概念界定

2 秘书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1秘书问题研究的历史回顾

2.1.1标准秘书问题的最优解策略研究

2.1.2松弛部分假设的秘书问题研究

2.1.3决策目标变化的秘书问题研究

 2.2秘书问题研究的最新动态

2.2.1标准秘书问题的启发式策略研究

2.2.2松弛部分假设的启发式策略研究

2.2.3多属性秘书问题研究

 2.3秘书问题情境下的搜索理论研究

2.3.1最低价搜索问题的经济决策模型

2.3.2工作搜索问题的行为决策模型

2.3.3搜索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4文献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3 序贯观察与选择行为模型

 3.1基于最优解策略的决策模型

 3.2行为经济理论及其决策模型

3.2.1有限理性假设与行为经济理论

3.2.2前景理论及行为决策心理

 3.3研究模型构建

 3.4假设提出及理论分析

3.4.1研究变量识别与界定

3.4.2选项值统计特征对搜索数量的影响

3.4.3选项值序次特征对搜索数量的影响

3.4.4选项集规模信息对搜索数量的影响

3.4.5选项值类型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3.4.6适应性标杆及其截止阀值与决策收益

 3.5研究假设小结

4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4.1实验室实验及其相关概念

4.1.1实验的分类与实验室实验

4.1.2实验的相关概念

 4.2实验前期准备阶段

4.2.1实验内容的确定

4.2.2实验设计与实验控制

4.2.3实验情境与实验材料

4.2.4实验平台及其实验程序

4.2.5实验指导书与问卷

 4.3预研究阶段

4.3.1预实验设计

4.3.2预研究过程及其结果

 4.4实验实施阶段

4.4.1实验对象及其分组

4.4.2正式实验过程实施

4.4.3数据收集及初步整理

5 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5.1初步统计分析

5.1.1截止阀策略的运用

5.1.2选项值特征信息的感知

5.1.3决策结果的性别差异

5.1.4决策结果的估计偏差

5.1.5小结

 5.2研究假设检验

5.2.1选项值离散程度与搜索数量之间的关系

5.2.2选项值序次特征与搜索数量之间的关系

5.2.3选项集规模信息与搜索数量之间的关系

5.2.4选项值类型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

5.2.5适应性标杆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

 5.3研究结果与讨论

5.3.1假设检验情况小结

5.3.2讨论及启示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本书的主要工作

 6.2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6.2.1主要研究结论

6.2.2研究结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6.3主要创新点

 6.4研究的局限性

 6.5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指导书

附录2 实验界面

附录3 实验材料

附录4 实验问卷

试读章节

拉丁方设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为了确定自变量主效应的拉丁方设计,二是为了控制顺序效应的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的行、列和实验刺激水平的数目必须相等,也就是说,各个分块因素处理水平的数目与实验刺激水平的数目必须相等。一般来说,拉丁方设计无法测量出交互作用效应有多大,但可以根据实验顺序对因变量的影响判断出实验刺激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因子设计有两个以上的因子(即自变量),每个因子有两个以上的水平,一般用来考察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最简单的因子设计是2×2因子设计,即有2个因子,每个因子有2个水平。实验对象被随机分派到4个实验组中,并进行后测(为了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因子设计一般采用无前测的方式)。

2)本研究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根据实验内容以及研究假设,本研究主要采取“只有后测加控制组”的实验设计方式。首先,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主要是高校在读大学生,而且对于实验内容来说对被试要求不高,因此具有被试数量充足的特点。这就能够保证实验对象随机化分组的基本要求。

其次,实验一、二、三的内容主要是单因果关系的实验,而且从理论模型与实验内容来分析,本研究也并没有测试变量间交互影响的必要。即使有交互影响,但从实验内容来看,通过控制组的设置也对此进行了控制。同时,这些实验的内容主要是测试被试判断与选择的结果,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进行前测,只要设置控制组进行对比就能凸显实验处理的效应。如果进行前测,不仅增加实验成本与时间,而且更关键的是被试容易产生测试经验效应。

最后,只有后测加控制组的实验设计方式,其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而本研究研究的问题就必须强调实验的外部效度。这是由于,序贯观察与选择问题的最优截止阀法则已经给出了最优“答案”,现在关键的是要实验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决策者在现实中究竟是如何决策的。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实验的外部效度优先。

3)本研究实验控制的内容

如前所述,控制是科学研究的本质,也是实验研究的精髓。实验控制主要包括对研究变量的操作,以及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从实验内容中可以看出,本研究主要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控制组与实验组,对研究变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使实验处理的效应最大化。

而对于无关变量的控制,根据已有此类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及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搜索成本、选项每次出现的时间间隔(或者说决策时间压力)、选项属性、决策情境等因素的控制。其中,对前两者的控制,只要让被试明确该实验关于决策的规则与内容就可以做到。而对于选项属性的控制,是通过实验材料的选取进行控制,控制内容主要是将选项的多属性评价转变为单属性评价。根据行为决策理论,对问题情境的不同描述,将会对决策者的判断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对该类决策问题设置了两个决策情境以控制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当然,在每一个实验中,还要控制实验变量间的“污染”效应。比如,实验一的实验变量是“选项值的统计特征”,那么,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就要控制“选项值的序次特征”对决策的影响。这主要是通过降低选项集中“连续出现候补者”,或“连续出现非候补者”的现象来实现的。而对于实验二,其实验变量是“选项值的序次特征”,那么也要控制“选项值的统计特征”对决策的影响。对于这一点,实验二使用的测试集直接就是选项值的相对排序值,被试根本就看不见选项的真实值,因此也就更不可能看见“选择值的统计特征”。

另外,从实验程序上来看,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计算机控制的实验操作平台。即被试每人一台电脑,按照电脑所提供的操作指示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平台是本研究根据实验内容与程序自行开发的。这样的实验操作平台,不仅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实验员“手工”组织实验所带来的可能影响,而且能更好地实现对该实验情境与实验程序科学简便的控制。为了避免被试对实验流程及其基本操作的查看,实验指导书采用的是纸质下发的形式。同样,为避免实验结束后被试上机操作的疲劳以及问卷填写不认真,问卷也采用纸质下发的形式。

最后,计算机仿真实验也是本研究自行开发的程序。仿真实验的设计与控制相对简单,因为实验对象是没有行为特征的“计算机”。只要输入事先设计好的实验参数,就会输出欲检验的实验处理效应。仿真实验尽管很难测试关于人的行为方面的实验处理效应,但是由于其省时省力、节约实验成本,所以也可以弥补实验室实验的不足。而且,实验四的内容也比较适合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

4.2.3实验情境与实验材料

实验情境的创建与实验材料的选取,事关整个实验实施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实验结论的信度与内外部效度。因此,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1)实验情境的创建

有关序贯观察与选择问题的决策情境非常普遍,但作为实验情境还需要慎重选择,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内外部效度。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因此要设置适合大学生容易理解与操作的实验情境。但是,实验情境还要准确体现该类决策的本质特征。

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选择“何时出售股票”的决策问题作为主要的实验情境,同时在实验指导书中选择“工作职位搜索”的实验情境。两种实验情境的共同使用,能让实验对象比较准确、通俗地理解该类决策问题的本质特征,以利于顺利进行实验且提高实验结果的效度。

在实验过程中,将“何时出售股票”而非“工作职位搜索”作为主要实验情境,原因是本研究认为股票价格更能准确直观的体现秘书问题的随机性、不确定性、无法反悔性等特征。尤其是,更加显著地控制了选项的多属性特征对决策行为的影响。而且通过一定的处理,即使没有一些股票知识的被试,也能够顺利进行“股票交易”。两个实验情境具体描述如下:

第一个情境:如何寻找工作?

假如你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已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许多工作职位提供给你进行挑选,但你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工作职位(或者是确切知道未来工作职位的数量),你的目标当然是从中选择一份最好的职位。

假定这些职位工作条件与待遇等综合打分,根据你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也没有分值相同的职位)。也就是说这些工作职位优劣不等、良莠不齐,尤其是它们的出现顺序是随机的。同时由于条件所限,你一次只能面谈一个工作职位,而且面谈完必须马上决定是否签约这个职位。如果你接受了这个工作职位,以后就没有机会再进行选择了,即寻找工作过程随即结束;否则,继续面谈下一个。但是不准反悔,即某个工作职位一旦被你拒绝,以后就不能再回头选择它。

当然本研究还假定,这些工作职位中的无论哪一个,只要你愿意都能够与其签约。请问,你如何才能选择到其中分值最高的那份工作职位?

第二个情境:何时出售股票?

假定你持有一支股票,在今天收盘之前打算以今天的最高价格卖出。同时假设该支股票的价格是随机分布的(由于只考虑一天的时间长度,尽可能的排除了大盘或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每次出现的价格都不相同;而且还假定股票价格出现的时间间隔是均匀的(比如5分钟出现一次价格,设交易所每天营业时间为6个小时,这样一天就出现12×6=72个价格)。股市行情变幻莫测、难以捉摸,那么你如何才能卖出今天最高的价格呢?

显而易见,对于当前出现的价格你必须在5分钟之内(因为5分钟就会出现一个新的价格)做出是否接受该价格的决定,接受了该价格就意味着交易活动结束;否则就继续观察下一个价格。这就是说,在下一个价格出来之后当前价格就“流逝”了,即使你发现之后的价格比当前价格更低,但也是鞭长莫及,过了那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P074-076

序言

面对不确定制的制胜策略:满意原则

——代前言

苏格拉底的爱情婚姻观

有一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问其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苏格拉底面带微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他及其他的学生们去旁边的麦田里拣麦穗。而且规定:一人只能拣一棵麦穗,谁拣到的麦穗最大,谁就是赢家。

结果,有的学生一进入麦田,就拾了一棵自己觉得很满意的麦穗。可是越走越郁闷,因为他发现后面的麦穗越来越大,但也只能望“穗”生叹。另外,有的学生走到麦田一半的时候,就忍不住拣了一棵麦穗。还有些学生,到了最后并未发现更大的麦穗,只能被迫选择了一棵不是很中意的麦穗。只有柏拉图,一直走到最后都没有拣一棵麦穗。因为柏拉图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总是不断地发现最大的麦穗,希望后面还会有更大的麦穗,结果并没有出现。

然后,老师苏格拉底问柏拉图为什么没有拣一棵麦穗。他说:“我本以为后面总有更大的麦穗,结果走到后面才发现麦穗越来越小。”苏格拉底告诉他说:“这就是爱情。”

其实爱情就是这样,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他(她)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正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把白马王子叫做Mr.Right的原因。因此,如果你现在还没有结婚的话,那就不一定非要去找最好的,而是要去找一个可以培养的伴侣就可以了。

后来,柏拉图又伺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老师苏格拉底就让他去砍一棵圣诞树回来。柏拉图不久拿了一棵叶子都枯黄了的树回来,苏格拉底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看天色已晚,且体力不支,所以随便拣了棵树就回来了。”苏格拉底点了点头,说:“这就是婚姻。”

婚姻就是这样,如果你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找到合适的人,那么就在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地点,随便拉一个人回家就行了。

如何选择一个结婚对象

也就是说,人们常常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最中意的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但是,由于老天爷在你的生命中安排的异性,并不是同时出现任你挑选。因此,无论你在何时选择结婚都是有机会成本的。也许你很早就结婚了,但是结婚之后却又不断发现还有不少更好、更适合结婚的异性,这就是结婚太早的机会成本。那么,是不是晚一点结婚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呢?很明显,回答也是否定的!当结婚太晚,你错过最好的异性的可能性也就更大。那么,一个人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最大可能地遇到最适合的异性,从而使缮为伴侣的机会成本最低呢?  我们不妨建立一个模型来考察。假设你是一个男孩,而老天爷在你20岁到30岁之间安排了20位适合你的女孩。这些女孩都愿意作为你的伴侣,但是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位。对于你来说,这20位女孩的“质量”是可以排序的,也就是说事后你可以对她们的“质量”排名。很明显,“质量”排在第1名的女孩,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而排在第20名的对你来说就是最差的。可惜的是,由于这20位女孩不是同时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供你选择,而是按时间先后出现,每出现一个你都要决定是否留下她或拒绝她。如果留下她则成为你的伴侣,你将再没有权利选择后面的女孩;如果拒绝她,则你还可以选择后面的女孩,但是对前面已经拒绝的女孩将没有机会从头再来(假定已经名花有主了)。

因此,这20位女孩的排名虽然可以在事后决定,但是在观察完20个女孩之前,你并不知道全部女孩的排名,你只知道已经观察过的女孩谁比谁会更好。而且,上帝是完全随机地安排每个时间段出现的女孩的“质量”。也就是说,出现时间的先后与女孩的“质量”是完全没有关系的。那么,你应该在什么时候决定接受一个女孩,并且使得你选择的那个女孩,属于最好女孩的概率最大呢?

可以看出,无论你什么时候选择都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即很难保证选择到其中最优秀的那位女孩。比如说,选择过早可能会错过后面更优秀的女孩;而选择过晚就有可能与最优秀的女孩失之交臂。不早不晚选择呢也不是明智之举,因为较差的女孩有可能正好都分布在中间这一段。而不假思索地随便选一个,则选择到最优秀女孩的概率就更低。

当然,你完全可以在碰到第一个女孩时就接受她。她的确有可能刚好就是最好的,但也很有可能刚好是最差的。当你接触到第二个女孩,你可以知道她和第一个女孩谁更好,但却不知道她们与剩下的18个女孩比又如何——前两个分别是最差的、次差的概率当然有,但前两个刚好是最好的、次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其他的概率情况也是有的。看来,要想尽可能挑到最好的女孩做伴侣还真是费神。

这个例子也可以改成其他的版本,比如:在20层楼中,每层楼都放着一棵宝石,每颗宝石的大小不一。现在你从第一层开始上楼,每到一层楼你都可决定要不要该层楼中的宝石。如果不要,不能回头。如果要,则以后不能再取。问:你应该如何才可以有最大的机会获得最大的那颗宝石?这个问题,据说是微软公司的面试题。但它的道理,与最大可能获得最优秀女孩的道理是一样的。

最优与满意的权衡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两种挑选策略,以便在不确定性中尽可能找到最好的女孩。

策略1:事先抽签,抽到第几个就第几个。比如,抽到第10位,那么第10个在你生命中出现的女孩就被事前确定为你的伴侣。而她刚好是最好女孩的概率是多少呢?答案是1/20—0.05,这种策略使你有5%的可能性获得最好的女孩。显而易见,这样的概率显然太小,很难发生。

策略2:把全部女孩分成前后两段,最先出现的10位均不接受,但了解了这10位女孩的质量,然后在后来出现的10位女孩当中,第一次碰到比以前都可爱的女孩,就立马接受。这是一种等一等、看一看的策略。这样的策略中,你得到最好的女孩的概率是:(10/20)×(10/19)-O.263。很明显,这个概率已经不算太小了。

一般来说,人们首先是取样约会一些女孩以获取一些决策信息(比如先约会前10位),然后只要遇到比这些“样品”更优秀的女孩,就可以考虑与她结婚。可是这样的话,有两种情况“损失”非常惨重。

一种情况是这前10位刚好是全部备选里面最差的,碰巧下一位又是全部备选里面的倒数第11名,结果你选择了这位女孩。

而另一种情况是,最优秀的女孩恰好就在这前10个“样品”当中,结果导致你设置了一个永远也无法达到的“标杆”。同时,你还担心如果取样太少的话,获取的信息可能并不准确。

但是如果将取样从前10个改为前30个或40个,那又如何呢?可想而知,如果你取样太多的话,决策信息倒是准确了,但极有可能错失佳缘良机。这是因为,那个“她”正好在取样约会中作为“样品”被“牺牲”掉了。

苏格拉底的选择策略,就包含着这种取样观察的思想。他认为,首先应该确定取样观察的比例。比如到麦田里去拣麦穗,应该将整块麦田分为3份。然后,取样观察第一个1/3份麦田的麦穗情况,并对这1/3份麦田里面的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随后,通过第二个1/3份麦田来验证刚才的这个分类,看看是否符合大、中、小三类。最后,若发现符合这个分类(实际上,一般都符合),那么就在第三个1/3份麦田中,选择属于大类中的一棵麦穗。苏格拉底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认为这种选择方法是会避免较大的“损失”,最大可能的成为赢家——即拣到一棵较大的麦穗。

当然,还有很多更感性、简洁的启发式策略,在书中我们还会详细介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凡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优难舍,满意易得。

本书系作者的博士论文研究成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秘书问题与行为决策(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庆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086145
开本 16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3290582
中图分类号 C931.46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7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