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时间荒原上(米沃什自选集)(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波兰的维尔诺,一座将巴洛克建筑移植到北方森林的奇异之城,曾是多元文化、语言与信仰交汇的十字路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光。之后数十年间,这座城市历经战火与巨变,昨日世界的一切似乎都被历史的残忍行径所否定了。
在这部跨越三十年的自选集中,米沃什从维尔诺的“街道词典”开始,勾勒出一部非正式的自传。作者游走于文学、神学和哲学的边界,记录他对属于东中欧、俄罗斯,乃至西方世界共同遗产的诸多作家的解读;分享关于诗歌、时间、现实、罪恶、幸福等命题的思考;并以动人的笔触追忆故人往事——生于同一时代的人们建立起牢固的纽带,就像大海漩涡中浮现的岛屿,是20世纪宏大命运的一份证词。
可以将本书作为一部漫游指南,通向与我们的历史经验更为接近的“另一个欧洲”所塑造的文学意识:它对于历史特性有着敏锐的感知,警惕任何禁锢心灵的力量,并试图毫不妥协地说出复杂的真相,为文明走出徒劳的循环往复寻找一剂解药。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从我的街道开始
维尔诺街道词典
与托马斯·温茨洛瓦谈维尔诺
献给N.N.的挽歌
《在记忆这一边》序言
寻觅中心:论中欧诗歌
民族主义
第二部分 知识乐园
狂热的代价
沙漏中的沙
现实
七宗罪
人间乐土
与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一次对谈
第三部分 文学与作家
东西方之间的诗人
斯威登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德怀特·麦克唐纳
杰弗斯:一次揭秘的尝试
论亚历山大·瓦特的诗
贡布罗维奇是谁?
论创作者
第四部分 两幅肖像
齐格蒙特·赫兹
约瑟夫·萨奇科神父
第五部分 诺贝尔奖获奖致辞
人名、地名译名对照
导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三十年散文自选集,中文版首次引进——从维尔诺的“街道词典”开始,找回来自过往的风景与人;游走于文学、神学和哲学的边界,关于诗歌、时间、现实、罪恶、幸福的思考;解读属于东中欧、俄罗斯乃至西方世界共同遗产的诸多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斯威登堡、薇依……
“但愿你们能原谅我把记忆像伤口一样赤裸裸地揭开”——“过去几十年发生的事件如此重大,对它们的认知或无知将决定人类未来的命运,但它们却在消散、褪色,失去连贯的逻辑”,而导致一场场浩劫的狂热、仇外、恐惧的幽灵仍在四处游走。米沃什把这一切都写了下来。在多元文化社会的愿景似乎正在消散的今天,他的文字依旧是我们的一座庇护所。
同一个世纪,与我们的历史经验更为接近的“另一个欧洲”——“作为一位诗人和一位思想家,米沃什勇于跟他的敌对者共存,仿佛他已告诉自己:要存活于这个时代,只有通过吸收它。”(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书评(媒体评论)
“米沃什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揭露了人
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处境。”——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词
“[米沃什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或
许是最伟大的。”——约瑟夫·布罗茨基
“他是20世纪最重要与最恐怖事件的目击者。
同时,对于这些事件,他是创新兼反叛的思想者与
触角。”——罗伯特·哈斯
“作为一个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伟大在
于,他具有直抵问题核心并径直作出回答的天赋…
…他是这样一种人,这种人拥有暧昧难言的特权,
能比我们认知和承受更多的现实。”——西缪尼·
希尼
“ [米沃什是]一位就在我们身边但令我们琢
磨不透的巨人。”——约翰·厄普代克
“他心灵的稳健,那不可思议的沉着,使之成
为20世纪最伟大的圣所之一,成为最终解放的预言
。他有一种罕见的天赋,懂得如何既保持不安但又
镇定。需要光的时候,他便是光;需要石头的时候
,他便是石头。米沃什的精神激情从未妨碍他对于
历史的清晰理解。他内心的自由似乎从未辜负过他
。他无比复杂的生平经历和作品,都证明了对真理
力量的根本信念。他有鹰的面容和鸽子的心。他与
岁月一般坚韧,或者说几乎如此。”——《纽约时
报》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对记忆的一种强烈的私
人反思,关于记忆可以拯救和救赎什么,以及它注
定要失去什么……虽然他的诗常常充满痛苦,但它
们是谨慎的,启发性的,而不是自传体的。其中最
优秀的作品面向世界,达到了一种神秘的简单和清
晰,以对细节的执着凝视为标志……他的声音总是
在寻找一种准确而诚实的方式来‘赞美事物的本来
面目’。”——《纽约书评》
“米沃什把这一切都写了出来——仇外心理、
寻找对我们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负有责任的敌人、承
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和意义的虚假理想的诱惑
。”——安杰伊·弗劳瑙塞克(《米沃什传》作者
精彩页
★鉴于全球合一的趋势,或许人的出生国也不那么重要了。毕竟,人类到处遭遇着存在危机,比起出生在同一国家,生于同一时代、成为同代人而结成的纽带是更为牢固的。作为侨民来到美国,我面临一个选择:要么把只存在于我记忆中的事物抛诸脑后,在身边寻找思考的素材,要么在不弃绝当下的同时唤回来自我过往的那些街道、风景和人。我对地理或历史细节的了解来源于亲身体验,而不是书本,这恰恰是我的财富。于是我选择了第二种解决方案,同时生活在此处与彼处,既在加州,也在我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维尔诺,也就是现在的维尔纽斯,一座刚刚随着立陶宛的独立斗争而为西方世界所知的城市。
★然而它还是同一座城市:它的建筑、周围地区的风光和它的天空塑造了我们俩。可以说,我们不能排除某些地理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我还认为城市或许都有着自己的精神或光环,穿行于维尔诺的街头巷尾时,我似乎还能用感官捕捉到那个光环。
★现在要我说说能在那里看到什么,我就得先解释,在那里的我既是个小男孩,同时也是少年和青年,于是多年目睹的景象都凝聚在一瞬间。
★我还记得他的脸,但已经忘了他的名字——这段经历像是记忆中的谜,一片折磨人的黑暗,从中只能找回一些随即消失的碎片。
★把那些年称为另一个“时代”(epoch),今天看来会觉得很可笑,当时毕竟才只过去十年而已。但我那时觉得熟悉那个年代的人仿佛都是从混沌的黑暗中出现,这可能是一条普遍法则在作祟:对每一代人来说,那些刚刚过去的事件、风格和时尚都显得遥不可及。
★撇开那些纯粹的个人因素,从整个国家短暂的开放氛围中,在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和三十年代末聚拢的黑暗之间,人们或许能觉察出一种情绪的高涨,与此同时必然预感到即将到来的恐怖。
★那是意气风发的下坡,竭尽体力的狂喜,近乎舞蹈的大步流星,要么就是彻底的绝望或者别的东西,最常见的有可能是一种精神状态,即年轻生命自发的喜悦,尽管它那饱受折磨的想象力产生过一些妄想。
★它更老式也更古板,是中世纪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组成的迷宫,我从未在华沙感受过这种隐匿的底色。因为这些被时间打磨出光泽的石块,维尔诺世界主义的碎片可能更接近巴黎而非华沙。
★我所探寻的其实是被时间净化过的真实,如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一样,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还有另一种解释。我在维尔诺度过了少年时光,当时我以为自己的人生将顺着平凡的轨迹展开;在那之后,生活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维尔诺成了我的参考标记——它意味着可能性,常态(normalcy)的可能性。也是在维尔诺,我阅读了波兰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还对未来偏离常态的命运有了朦胧的揣测,但即便那时最狂野的想象力也无法设想出我个人或历史的未来。
★我不想夸大自己的政治觉醒。我与任何政治信仰或行动都不相投合,为此还谴责过自己,但我从来始终牺牲个人主义,服从组织纪律。
★不过,我们得考虑到惯性的力量和这样一个事实:在意识形态的真空形成后,不论是在波兰还是在立陶宛,民族主义都会回归老路,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中都存在着重蹈覆辙。
★到了存亡攸关之际,一种由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结所构成的价值观突然显现,保护了人们并让其焕发活力。生在一个自然环境符合人本尺度、多种语言与宗教共处了几个世纪的小国,是一件幸事。我指的是立陶宛,一个神话与诗歌的国度。立陶宛的风光,也许还有它的精神,从来没有弃我而去。一座将巴洛克建筑移植到北方森林的奇异之城,一石一瓦都诉说着历史;一座拥有四十座天主教堂和无数犹太教堂的古城。一种宽容的无政府主义,一种能平息激烈争吵的幽默,一种有机的社群感,以及对任何集权的不信任。突然之间,这一切都被历史的残忍行径否定了——历史已具备了一个嗜血神祇的特征。
★如果在一个房间里,人们一致保持着缄默的密约,那么一句真话听起来就像一声枪响。说出真相的诱惑就像剧烈的瘙痒,它会成为一种执念,让人想不了别的事。
★过去几十年发生的事件如此重要,对它们的认知或无知将决定人类未来的命运,然而它们却在消散、褪色,失去了连贯的逻辑,仿佛弗里德里希·尼采对欧洲虚无主义的预言真真切切地实现了。
★对于来自“另一个欧洲”的诗人,“大屠杀”(Holocaust)一词所包含的事件是现实的,它在时间距离上如此之近,让他不敢奢望自己能从对它的记忆中解脱出来,或许只有当他翻译大卫的《诗篇》时能得到片刻缓解。他感到焦虑,因为“大屠杀”一词的意义在逐渐发生改变,已经开始只属于犹太人历史的范畴,仿佛受害者中不存在几百万波兰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其他民族的囚徒。他感到焦虑,因为他在其中察觉到一个凶兆,即在这不远的未来,历史将沦为电视上的信息,而真相由于太过复杂,哪怕没有被完全消灭,也会深埋进故纸堆中。还有其他的事实,离他那么近,离西方却很遥远,在他的头脑中证实了H。G。威尔斯在《时间机器》中的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时间荒原上(米沃什自选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译者:晓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225954
开本 32开
页数 43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24-02-01
首版时间 2024-02-01
印刷时间 202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32
CIP核字 2023238621
中图分类号 I516.6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