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全人教育的中国经验
内容
内容简介

《当代全人教育的中国经验》是一部探讨功利化、内卷化时代进行全人教育的经验之作,也是在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对中国教育实践的思考。

《当代全人教育的中国经验》中既有对当代中国全人教育实践宏观的、结构性的模式归纳,如“理念为先的快乐教育”“文化奠基的全纳教育”和“智慧传道的经典教育”;也有对个案学校呈现出的办学理念、组织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评价等微观因素的分析比较。

《当代全人教育的中国经验》所展示的中国经验正体现了“用世界听懂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这样的理念。

作者简介
张立平,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先后在《教育发展研究》《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教育学术月刊》《教育参考》《天津教育报》等期刊报纸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教材三部,被评为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译著《测量时代的好教育:伦理、政治与民主》入选2019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教育理论类第六名)和“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大众阅读推荐榜”(第二名)。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项、省部级横向课题一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三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述评

第三节 预研究:全人教育教师的“家族相似性”——基于质性分析的视角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框架

第二节 研究过程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效度和伦理

第三章 新学校行动:理念为先的快乐教育

第一节 “居家过日子”的学校

第二节 有“温度”的“全人课程”

第三节 包班教学

第四节 品牌教师共同体

第五节 快乐教育

第六节 理念为先的快乐教育特征

第四章 新教育实验:文化奠基的全纳教育

第一节 做积极的儒家教育

第二节 全人之美课程

第三节 创建共美教室

第四节 共同的精神生活

第五节 土地不拒绝种子

第六节 文化奠基的全纳教育特征

第五章 复兴的书院:智慧传道的经典教育

第一节 办有中国智慧的教育

第二节 “六艺”课程

第三节 正心诚意之学

第四节 教书“匠”

第五节 表现性评价

第六节 智慧传道的经典教育特征

第六章 全人教育的意涵:三种探索路径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全人教育的精神性范式

第二节 全人教育的人本主义范式

第三节 三种探索路径的理论契合探微

第四节 当代中国全人教育的一种意涵——以国民小学为例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讨论

附录

A 部分访谈提纲

B A市政府采购公告

C 国民小学刘小保校长在第一次内部培训上的讲话

D 新苗书院学生“评量”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当下事业,但教育目的的选择却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国古代教育中,孔子较早提出了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孟子的“大丈夫”、苟子的“大儒”、颜之推的“士大夫”等概念,也大致相当于当前的“全人”。清末王国维提出教育要把人培养成“知情意的综合体”,近代学者钱穆更直接提出“专门教育惟以教事,全人教育乃以教人”。古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均衡发展人的身体、道德、智力和审美;古罗马的教育目的是不懈地给青年灌输坚定、刚毅、勇敢、虔诚、自制、审慎和正义等精神;基督教提出了拯救灵魂的教育目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则关注绅士和廷臣的培养。现代科学兴起后,培根和夸美纽斯倡导的泛智教育,追求把知识纳入教育的视野,之后扩展为智力训练的教育目的;斯宾塞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而杜威则认为各种类型的完满生活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自身就是目的。

一般认为,教育的目的有着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之分。凯兴斯泰纳、涂尔干、赫尔巴特、孔德等认为,教育的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将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其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而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萨特、福禄贝尔等则持有与以上学者相异的观点,更侧重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教育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自然发展。随着时代变迁,学界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也从静止和僵化的二元对立,转向动态、情境化和发展的后现代观。社会是人的社会,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同时,人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空谈教育。此外,对教育目的的认识还应考虑所处的社会和文化传统,以及学校基于教育理念所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更加关注教育实践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从这个角度看,张立平博士的《当代全人教育的中国经验》一书,旨在从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探索在当代如何培养“完整发展的人”。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论述的,全人教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虽非同出一脉,但两者都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追求和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自身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全人教育强调开发人的理智、情感、身心、美感、创造力和精神潜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实质精神。

做这样的一种研究,作者是需要有强烈教育情怀的。张立平的研究针对当前局部或区域教育中的内卷化、工具化、功利化和非人化等异化现象,在批判应试教育论、唯智论、社会资本决定论和社会控制论的基础上,强调学校教育应该重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生命的意义,寻求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他研究的起点不是学校课程、教学、德育或管理等微观教育现象,也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国家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宏观分析上,而是以学校的整体实践探索作为对象,从中观层次考察学校如何在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中选择全人教育路径和模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全人教育的中国经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立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90477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字数 304000
出版时间 2021-08-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29.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