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能源新天地/少年科学大讲堂
内容
编辑推荐

从航天飞机到远洋巨轮,从高速列车到钻井平台,从摩天大厦到城市地铁,能源让发动机轰鸣,让机器运转,让黑夜和白天一样明亮。认识和使用能源,让人类走出石器时代,创造出灿烂的现代文明。但是,能源并非不竭的魔法石,如果失去能源,人类文明何以为继?面对日渐枯竭的石油和煤炭资源,清洁、强大、可再生的新能源,成为科学家的研究焦点。

内容推荐

从航天飞机到远洋巨轮,从高速列车到钻井平台,从摩天大厦到城市地铁,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发动机轰鸣,让机器运转,让黑夜和白天一样明亮?又是什么力量,让人类能超越自身极限,获得神话一样的速度和动力?如果视角再广阔一些,站在幽暗的宇宙空间俯视地球,我们忍不住要问,究竟是谁,在驱动这颗蔚蓝色的行星,让它能够创造出这样耀眼的文明成就?

没错,一切奇迹都来自能源和使用能源。随着传统能源逐渐耗尽,科学家们努力寻找,希望能找到清洁、安全、可以循环再生的新能源,让人类文明的引擎能继续轰鸣。

目录

前言

一、万物之源——太阳能

 太阳和太阳辐射

 太阳能制热和发电

 太阳能电池

 太阳池和海水淡化

二、澎湃的粒子——核能

 原子和核能

 核武器诞生

 核电站

 安全:核电的生命线

 核电池

 未来核技术:核聚变

三、最清洁的能源——风能

 风和风能

 风力发电机:化风为能

 风电:最洁净的能源

四、来自生命的能源——生物质能

 活能源

 农村新能源:沼气

 地里流出黑色金子:能源作物

五、地心能量:地热能

六、最理想的能源——氢能

七、电池大变身:燃料电池

八、蔚蓝的力量——海洋能

九、神话能源——反物质

后记

试读章节

太阳和太阳辐射

太阳,人类星空图里最重要的天体。正是因为太阳光芒普照,才有万物生长、日夜交替和四季轮回,太阳给地球带来多姿多彩的生命现象,带来冷暖寒暑变化,还给地球生命提供各式各样的能源。从远古时候开始,人们就崇拜太阳、膜拜太阳,把太阳当作一切奇迹和神力的来源,太阳符号出现在金字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它是光明、生命的象征。

在幽暗的银河系里,太阳却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中,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只属于中等水平。只是由于它距离地球最近,看起来才会那么耀眼。其他的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一颗,也比太阳要远上27万倍,在明朗的夜空里,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太阳看起来很平静,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和反应。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数是普通气体,其中氢大约占71%,氦大约占27%,其他元素加起来大约占2%。太阳从中心向外可以分成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太阳大气。核心区虽然很小,半径只是整个太阳的1/4,但却是太阳能量和地球生命的真正源头。太阳核心的温度极高,达到难以想象的1500万℃,压力也非常巨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不断发生,从而释放出浩瀚的能量。能量通过辐射区、对流区,到达太阳光球顶部,并且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出去。

太阳光球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的圆圆的脸。光球表面是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的气体,但厚度却有500千米,所以光球并不是透明的。太阳大气在光球层存在着剧烈的活动,用望远镜观察的话,你能看到太阳表面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斑点,很像一颗颗米粒,这是光球下气体剧烈对流动荡造成的现象,每一个斑点只持续不到lO分钟,温度也要比周围高出300℃到400℃。另外,太阳光球表面还有一些暗暗的椭圆形斑点,这就是太阳黑子,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漩涡,虽然在明亮的光球背景下看起来暗淡无光,但它们的平均温度都达到4000℃,如果把一个大的黑子单独拿出来,光亮就能和一轮满月不相上下。

紧贴着光球以上的一层大气叫色球层,只有在日全食的时候我们才能完整地看到它。当月亮遮挡住光球明亮光辉的一瞬间,人们就能发现日轮边缘上有一层玫瑰红色的绚丽光彩,那就是色球。色球层厚约8000千米,色球层里的物质密度和压力要比光球小得多。按照常识,当能量经过层层传递到达色球层以后,热度应该已经大大降低。奇怪的是,太阳的情况和常识完全相反,光球层顶部的温度大约是4300%,色球层顶部的温度却有好几万摄氏度,再往上,到了日冕区,温度陡然上升到上百万摄氏度。科学家对这种反常的现象感到迷惑不解,到现在也没有找到确切的原因。

简单地说,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能量穿过辐射区、对流区,来到了太阳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组成的太阳大气,并且最终以电磁波和粒子流的形式向宇宙空间辐射。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还不到太阳向宇宙空间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最主要的能量源泉。科学家们设想,如果在地球大气层外面放一个测量太阳总辐射能量的仪器,那么,在一平方米面积上,每分钟接收的太阳总辐射能量大约是1368焦,这个数值被叫做太阳常数。如果把太阳常数乘以用太阳到地球平均距离作半径的球面面积,就得到了理论上太阳每分钟辐射到地球的总能量——大约是2.273×10的28次方焦。这也就是说,太阳每年给地球输送的能量相当于1OO亿亿度的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最理想的能源。

太阳能制热和发电  在了解了太阳的强大能量以后,请先不要激动。千万记住一点:实验室里的理论数值,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往往会有天上地下的落差。在前面一节中,我们根据太阳常数计算出了理论上到达地球上的能量总数,却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本身也套着一件厚厚的棉袄,这就是地球的大气层。

地球大气层由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大气层组成。经历了漫长旅途的太阳能量在到达地面以前,已经被充斥在大气里的空气分子、水蒸气和尘埃细细梳理过一遍,有的被吸收,有的被反射回去,有的被漫无方向地散射到四面八方。所以,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实际由两部分组成:穿越了重重艰险,到达地面的直射部队,和遭到反射、散射,仍然幸运来到地面的漫射部队。这两部分全部加起来,还不到到达大气层外围的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也就是说,还没来到地面,一大半的太阳辐射已经损失掉了。

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好不容易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点不漏地收集起来呢?遗憾的是,这也是不太可能的。由于受到日夜交替、季节变迁、海拔高度和天气情况的限制,到达地面某一个特定地方,比如你们家门口的太阳辐射,是断断续续、非常不稳定的。具体来说,海拔越高,距离赤道越近,天气越晴好,时间越靠近夏天或者中午,太阳辐射就越充沛。而如果天阴下雨,或者在靠近南北极的地方,太阳辐射就很微弱,到了晚上太阳下山,太阳辐射就一点都没有了。

现在,人类对于太阳能的大规模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运用是把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光热转换装置中最普及的,就是居民楼上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了。有的太阳能热水器有着镜子一样光滑的外观,有的则好像密密麻麻的铁栅栏,这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集热方式造成的。镜子一样的太阳能热水器采用玻璃集热器,它能最大限度地把太阳光转化成热能,通过加热集热器附近的热水,使水箱内的水产生温度差异,冷水下沉,热水上浮,水箱里的水自然流动,最终让整个水箱均匀受热。铁栅栏一样的太阳能热水器采用真空管集热,原理和采用玻璃集热器的太阳能热水器差不多,但集热效率更高一些。在日照充足的宁夏、甘肃、河北、山西等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可是家庭的好帮手,一天劳累工作,晚上能舒舒服服地洗一个热水澡,既干净,又解乏。更关键的是。它不用电,不烧煤,把宝贵的能源节约下来给工业行业使用。一个优质的太阳能热水器能够正常使用20年以上,只要一下雨就等于清洗过一次,可方便啦。

太阳能可以转换成热能,就没有理由不能转换成电能。如果太阳能能够方便、快捷地转换成电能的话,生活该有多方便啊!由于发电站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我们现在使用的电,有的来自三峡大坝,有的来自秦山核电站,经过长途跋涉,穿越上千千米,才来到我们家中把电灯点亮。这样的传输方式,不但中途损耗巨大,而且风险很高。为了要让电能长途传送,必须把它加压到上万伏,甚至几万伏,这样一来,不但高压线非常危险,碰到就可能触电身亡;就是高压电流产生的强大辐射,也会导致多种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只要有阳光,太阳能发电设备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就近产电,就近使用,甚至每个家庭都可以安装一个太阳能发电机,自己发电自己用。

这可不是一个空想。2001年12月,三洋电机公司在日本中部的歧阜县里建立了一座高37.1米,全长315米,重3000吨的船型太阳能发电装置,并把它命名为“阳光方舟”,希望它像传说中的诺亚方舟一样,带领人类走向获取新能源的道路,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装置。“阳光方舟”由5046块电池板组成,发电功率为630千瓦,每年能发电54万千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水电站。更重要的是,它减少了煤的使用量,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为了配合“阳光方舟”,日本政府在关东建立了一个新型示范住宅区,所有的住宅屋顶上都装着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板直接连接输电线路。夜里和阴天,太阳能发电不够用的时候,电力公司就给居民供电,而在阳光强烈,太阳能产生的电力用不完的时候,又可以通过输电线路,把多余的电力传输到附近的电力公司储存起来。这套设备方便又好用,初次来到这个住宅区的人,往往会以为自己身在科学实验室里呢。不过,太阳能发电也有缺点,这就是价格太贵。就算使用了政府补贴,每度太阳能电,还是比水力发电厂输出的电贵一倍以上。现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希望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好让太阳能电力走进千家万户。

为了解决太阳能到达地面损失过多的问题,科学家们正在探讨建立宇宙太阳能空间电站的宏伟设想。有科学家提出,可以研制一种太阳能动力卫星,把它发射到距离地面3.5万千米的高空,正好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转。卫星在轨道运行,打开庞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然后再把电能用微波束发回地面。地面接收站通过巨型天线接收微波,并把它转换成电能。

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要建立大型太阳能空间电站还有一定难度,比如一个发电能力为一千万千瓦的空间电力站,要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达到64平方千米,而把微波发射到地面的列阵天线,占用面积也将超过2平方千米。此外,巨大的卫星需要分解成许多零件运送到太空进行组装,卫星安装后,还要经常检修维护,这都对现有技术提出了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太阳能储存技术也不过关。这并不是说科学家找不到办法来储存太阳能,而是储存太阳能的效率不够高,费用非常昂贵。从工业生产的角度看,如果成本太高,推广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谁会花好几倍的钱,购买一模一样的东西呢?

P11-18

序言

从航天飞机到远洋巨轮,从高速列车到钻井平台,从摩天大厦到城市地铁,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发动机轰鸣,让机器运转,让黑夜和白天一样明亮?又是什么力量,让人类能超越自身极限,获得神话一样的速度和动力?如果视角再广阔一些,站在幽暗的宇宙空间俯视地球,我们忍不住要问,究竟是谁,在驱动这颗蔚蓝色的行星,让它能够创造出这样耀眼的文明成就?

没错,一切奇迹都来自能源和使用能源。钻木取火,带来了温暖和美味的食物;饲养家畜,带来了定居和农耕生活;杠杆、滑轮和刀斧,带来了金字塔和古代世界七大奇迹;蒸汽动力带来了现代文明,最终把全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神奇的能,强大的能。可是,什么是能?在物理学上,能有很多种形式。燃烧产生热能,电力带来电能,位置带来位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水从高处流到低处,速度会逐渐加快,这就是位能转化成了动能;用燃料来加热水,让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推动发电机发电,这就是化学能转换成热能,热能再转化成电能。更神奇的是,各种形式的能无论怎样转换,它们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我们还是用水来举例,在高处的时候,静止的水只有位能,没有动能,流向低处的时候,因为高度降低,在重力场中失去了部分位能,转换成了相当的动能,从而产生了流动的速度。如果我们知道水失去的位能有多少,就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水的流速有多快(不考虑摩擦力)。

能量可以转换,当然也可以度量。还记得物理教科书上是怎么给“功”下定义的吗?功是能的量度,一个物体因为受力而产生了位置移动,位移乘以和位移同方向的分力就是功。对一个物体做功,就是把能传给这个物体。马克思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如果从物理学的观点看,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用工具来做功。无论杠杆、滑轮还是刀斧,都是用来做功的工具。最早,动力来源是人或者牛、马等家畜,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内燃机成为动力来源。热使水汽化,产生压力来推动蒸汽机,汽油燃烧,气体急剧膨胀产生高压来推动内燃机,都是在做功,把热能转化成机械能。

那么,是不是每一滴汽油燃烧所产生的热量。都会变成推动汽车前进的强大动力呢?在现实世界里,答案是否定的。汽油在内燃机里熊熊燃烧,把汽油和空气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活塞,带动转轴高速旋转做功,汽车因此向前高速奔驰。不过,如果这个时候你把手放到汽车排气管的地方,你会马上被烫得跳起来。把你的手烫得红肿的是汽车尾气,它也是在内燃机做功的同时产生的。对于一般汽车引擎来说,热转换成功的效率并不高,汽油燃烧产生的热大部分都随着尾气流失到大气里去了。

什么?大部分热量竟然流失了,而不是转化成动力,这多浪费啊!我们能不能把尾气的温度降低。让它不那么烫手,好节省一些热量,让汽车加一次油,能跑得更远呢?遗感的是,这个看起来很好的想法并不可行。如果要降低尾气温度,我们就要降低汽车汽缸的排气温度,但这样整个引擎系统都要在低温下运作,汽车没办法获得足够的瞬间爆发力,就只有像乌龟一样慢慢爬行了。能量守恒和能量转换,是人类利用能来改善生活,提高自己改造自然能力的基础。随着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人类可以利用的能源越来越多,能量转换的效率越来越高,拥有的能量也越来越大。

从现代工业的观点看,热和电是两种最基本的能的形式,凡是能产生热和电的物质都是能源。木柴、煤炭、油、天然气燃烧能产生热量,是能源;水库里的水从高处奔腾流下,带动电力机组运转产生电力,水也是能源;太阳、风力能用来发电,它们也是能源。

不过,并不是所有能源都能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上。有许多威力强大的能源,由于技术条件不成熟,我们还不能掌握和使用。比如,日本人曾经设想利用海洋洋流来发电,强大的洋流带动涡轮发电机,能给陆地上的人们带来比普通水力发电多得多的电量。不过。怎么样把巨大的涡轮发电机组固定在汹涌的洋流里,又怎么样把产生的电力传输到陆地上来,科学家经过种种试验,还没有完全解决。再比如说,闪电也拥有巨大的能量,一次天然闪电所携带的能量,比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一个月的发电量还要大。不过,闪电太不稳定,稍纵即逝,很难把它捕捉到并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

虽然理论上能产生热和电的能源有很多,但人类今天使用的能源类型和18世纪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重大飞跃。煤炭、汽油和天然气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耗的80%以上。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显著区别的话,那就是能源消耗量出现惊人增长。仅仅在20世纪100年时间里,人类消耗掉的石油和煤炭就超过了过去19个世纪的总和。考虑到以几何级速度增加的汽车、国际航线和远洋巨轮,科学家预测,人类在过去2000年消耗掉的能源,还不够21世纪用上50年。事实上,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的石油已经达到7100万桶,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消耗掉的所有石油还要多3倍,并且还在以每年2%的速度增加。照这样计算,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大约200年以后,人类就会用光地球上最后一滴油。而在2500年左右,煤炭供应也将消耗殆尽。另外,就算煤炭和石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燃烧所产生的废气也会带来严重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重大威胁。

一个没有能源、冰冷寂静的地球,或者是一个污染横行、面目全非的地球,难道这就是人类的未来?没有人希望这是一个二选一的游戏,科学家们努力寻找,希望能找到清洁、安全、能循环再生的新能源,让人类文明的引擎能继续轰鸣。

后记

铺天盖地的宣传资料告诉我们,能源危机好像张牙舞爪的恶兽,正在从文明和繁荣的影子里偷偷逼近,并且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是一百年后,也许就是明年元旦,把我们拥有的一切抢走。那时候,我们没有热,没有电,没有卡通电影、汉堡和薯条,更没有游乐园、网络游戏和PSP。我们只有长长短短的塑料盒子,以及大大小小点不亮的液晶面板。而这一切悲剧的原因。竟然是黑乎乎的煤和石油快用光了!

亲爱的小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相信你一点也不着急。这本书里讲了那么多新能源,每一种都储量丰富,潜力巨大,循环再生,永不枯竭。也就是说,只要这本书里讲的一件事情成为现实,我们就永远不用担心一觉醒来,噩梦成真。不过,我要提醒你的是,预测未来总是无比困难的。当科幻小说家描述基因的时候,没有人相信这个小小的东西几乎决定了一切生理特征;而仅仅在50年以前,还有大批科学家认为登上月球是不可能的。所以,请你不要忽视这样一些问题:海洋能和风能太过分散,能源集中的地方,我们不在那里;太阳能运用有限,高精度硅电池无比昂贵;核聚变和反物质只是理论,科学家甚至不能在实验室里轻松重复试验过程:至于生物质能和核能,如果你不想在家里挖一个沼气池,在院子里造一座反应堆,它们离你并不是那么近。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新能源这么丰富多彩,还是没有一个科学家敢保证,人类已经或者终将拥有不竭动力。相反,我们只能面对日渐减少的煤储量和高涨的国际油价,这才是理论以外的现实生活。所以,亲爱的小读者,请你理解唠唠叨叨的老师和妈妈,从随手关灯这样的小事开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今天的点滴努力,在将来看起来,都可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能源新天地/少年科学大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米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75339
开本 32开
页数 1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K01-49
丛书名
印张 4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10
142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