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精)
内容
内容推荐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是清末以来数十年时间中,社会环境和文学自身不断发展演化的结果。清末以来的白话报刊,是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变革的最直接因素之一。清末白话报刊驱动与孕育了五四文学革命。但清末的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前后演进关系,而是在曲折发展中的螺旋上升。清末的白话报刊,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本书选择以白话报人与作家、读者、语言与文体、文学格局、主题等几个问题为支撑,以具体的问题和文本分析为抓手,去分析清末的白话报与文学革命及其新文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五四文学革命在清末的萌芽和演进过程。
作者简介
张向东,男,1969年生。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于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研究和中国现代西部文学研究。
负责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语言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子课题“新名词、外来语、汉语欧化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主持完成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末的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及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
著有《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重写现代文学史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民国作家的别材与别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目录
质疑叙史正典,丰富历史细节——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的缘起和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和趋势
三 研究意义和价值
四 研究范围、主要观点和内容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白话报刊与新文学读者和作家的产生
一 白话报刊的发展过程、风行状况和读者
二 白话报刊培养的新文学作家
第三章 清末的白话报人和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关联
一 白话报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二 新文学阵营与林纾的论战
三 文学场中的“权位”之争与白话文学“正宗”地位的确立
四 白话报人的年纪、籍贯(地域)和趣味
五 清末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区别
第四章 清末白话报刊与语言变革
一 “语言意识”的觉醒
二 白话报刊的语言变革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 白话报刊与文体解放
一 “报章”对文体的影响
二 白话报刊与新文学的文体
第六章 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
一 新兴媒体与文学的结合和文学格局的新变
二 白话报刊中的各类文学状况
第七章 风俗改良和“国民性”批判
一 风俗改良
二 梁启超等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三 国民“病”的隐喻
四 国民性批判和改造
五 清末的国民性批判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八章 从“头”到“脚”的革命
一 “剪辫”与革命思潮的勃兴
二 “放足”与婚俗观念的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质疑叙史正典,丰富历
史细节
现代中国的学术发展,
经过“五四”的洗礼,并及以
政治力量为主导设置的学科
体制,固然在在为身处其间
的后来者打造了知识基底;
不幸的是,却同时让在体制
性的知识场域里淬炼陶育的
知识生产者,往往犹如久居
鲍鱼之肆,惯习之至,照本
宣科,从不质疑养成并持续
支配自我的知识,正当性究
竟何在。幸好,大江总是向
东奔流的。质疑我们承续的
知识的正当性,在此际的学
术实践里,再也不是滔天大
罪。可是,仅仅质疑追问那
些在我们生活世界里依旧充
满生命力的知识,是否确可
千秋万世永不移易,并不足
够;我们还必须观照它们的
“来时路”,才能知晓这些知
识基底,究竟是在什么样的
具体历史时空脉络里被安位
定锚,进而成为我们表述思
考与开展知识生产之际,指
方引路的灯火路标。正是在
这个意义上,要将我们承袭
的知识“历史化”,汲引并反
思这段历史过程里的教训,
绝对不可或缺;否则,我们
失丧的,不仅仅是知识创新
的能力,更是让人类应该/
可以挣脱现实束缚的批判能
力。
置诸现实处境,喊口号
、贴标语,不是难事;将已
成学科体制的知识“历史化”
,大不易也。套用章实斋申
述“校雠之义”的理想:“辨
章学术,考镜源流”,如果
不是“深明于道术精微、群
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
。张向东教授的这部新著《
清末的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
》,期可扭转既存的历史成
见,对于浸泡于现存体制之
下的读者来说,正是具体的
实践展示。毕竟,倘使我们
要认识“五四”的主要旋律之
一的“文学革命”,居然还停
留在既存教科书提供的历史
知识,那么这样一种由先行
者(甚至于包括它的祖师爷
级的人物若胡适)制造生产
并传承不已的,显然被正典
化的历史叙述(the
canonization of historical
narrative),不正成了“知
识的暴政”(tyranny of
knowledge)?即如政治/
文化立场都与胡适距离遥远
的郑振铎(西谛)的《中国
俗文学史》(1938),居
然赞同胡适《白话文学史》
(1928)的这番话:“中国
文学史上何尝没有代表时代
的文学?但我们不该向那‘
古文传统史’里去寻,应该
向那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
里去寻”,俨然引胡适为同
道。假此一例,以概其余,
足可想见,文学史的正典,
总是欠缺反思的接棒者层累
建构而成的。
当然,我们的先行者不
是毫无自觉地依样画葫芦。
诸若李孝悌的《清末的下层
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1992)、王德威的“没
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
,都是刺激我们走出神话国
的思想资源。可是,与其费
精耗神于在理论层面耍玩精
致的概念游戏,不如从实证
的角度,为反省思索如何反
抗“知识的暴政”,提供具体
的例证。无论是就近取材既
存易得的史料,还是开发新
的材料,抑或重行勾勒省思
具体的历史过程,乃至于揭
发历史进程里潜藏的权力/
利益勾结的戏码,有心之士
,盍兴乎来。一言蔽之,愈
能深描细写以求逼近历史的
场景,愈能质疑和超越打倒
叙史的正典;逼近历史本真
供应思想动力,源头活水,
必在乎是。我们对“文学革
命”的意义追问,就不会是
凭空说法,也不至于总是在
抽象思维的天空上遨游。
张向东教授的新著《清
末的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
,显示了继承前贤业绩的中
壮世代,努力耕耘的具体成
果;有意问津于斯域者,再
三揣摩品味,自可开卷有益
。在向东教授看来,清末的
白话报对文学革命的前驱作
用,大概无人否定;如何落
实考究具体的影响,就得以
具体问题的分析为基础。令
人瞩目的是,张教授不以文
学视域为足,反而尽量扩充
一己的知识天地,举凡白话
报刊如何培养滋育了新文学
的作者和读者群体,或是早
先白话报刊倡言的风俗改良
、“国民性”批判和“身体革
命”,怎样为“文学革命”的
队伍成员接续音调;乃至其
间纠葛缠绕之个人体验与国
族前景的多重想象,都有所
书写。可以说,文士骚客驰
骋遥想的“文以载道”,不再
是虚无缥缈的“道”,而是可
以化为国族的自我批判和改
造的实际行动;用心所在,
也不再是臻于圣王郅治之境
,而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
张教授的论点,读者自然可
以商量斟酌;却不能否认他
愿意超越知识学科规范与束
缚的宏大企图;他描摹的历
史细节,也丰富了我们的知
识。
向东教授以新著《清末
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稿本
见示,个人受益良多;承蒙
不弃,力邀为序,个人敬辞
不得。谨此对于向东教授打
倒“文学革命”的叙史正典,
奉献的智慧与力气,略抒联
想,稍示顶礼以敬之忱。惟
惭学知有限,文不成篇,倘
获向东教授和读者谅宥,自
为大幸。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
究员
潘光哲 敬笔
2022年1月2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向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59769
开本 32开
页数 55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22-12-01
首版时间 2022-12-01
印刷时间 202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580
CIP核字 2022215119
中图分类号 G219.295.2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1
142
3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