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怡情乐生/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人类之初穴居于石,劳动离不开石器,打火离不开石刀。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石,天生对石有所崇拜。石的神奇力量在人看来,怎样想象也不为过。那五彩的石头,可以熔炼,用来补天,于是一个新的世界就诞生了!神奇而美丽的玉石蕴藏着宇宙洪荒的岁月,经历了漫长的人类发展,留下了一串串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许慎在《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奇石美玉都有着“形”的追求。人们从玉石中可以看出人世间各种物象或生命形态,如中国的四大奇石“东坡肉形石”“岁月”“中华神鹰”“小鸡出壳”。一块奇石,其形如山,可以带你畅游山林;一块奇石,其形如马,任你天马行空,释放性灵;一块奇石.其形如人、如佛、如神,于是幻化出种种神奇的故事、离奇的传说。即便是一块外形不堪的玉石,也要切磋琢磨,随石赋形,使它变为花、草、树、木,变为鸟、鱼、虫、兽,或成人成神,可喜可爱、可敬可佩。奇石美玉的光色,或色彩斑斓,或晶莹澄澈,娱目怡神,甚至让人如痴如醉。“石痴”米芾就是典型的代表。观赏奇石,讲究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这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于虚实、曲直、清浊、美丑、工拙、平奇、显幽等的辩证思维和审美情趣。

中国玉石文化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无法相比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奇石美玉,作为自然运动积累的精华,曾是财富、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超过金银的价值。而更重要的是奇石美玉在道德和精神上的意义,《诗经》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管子提出玉有九德,荀子提出玉有七德,孔子对玉提出了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个方面的德性,更是以德比玉,甚至超出了道德的范畴和精神的境界,赋予玉以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其意在以玉石感悟美德,达到修身为政的目的。古代的志士仁人佩玉明志、修身进德,早已成为一道文化风景线。屈原就说:“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范蠡比德于玉,给梁王提出建议;刘祯比德于石,用荆山石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品性。

奇石美玉是人类最永久的朋友。有时人们将生灵幻化成奇石美玉,它可以是金鸡石,也可以是黄石公、望夫石;有时人们将奇石美玉幻化成生命,它可以化为猴子,也可以化为人。人变成石头,短暂的生命从而实现了永恒;石头变成人,平凡的肉身从而增添了伟大和神性。人石转化的故事隐含着人类对自身的超越和对伟大与神圣的追求。从这一点上来说,奇石美玉的故事也正是人的故事。“不以玉为宝”,而是“以不贪为宝”“以人安为宝”,子罕拒收宝玉和宋仁宗赠送玉带的故事无不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时代的玉石文化有新的特点,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领会玉石文化的精华,对弘扬和开拓中华文化有不可忽视的意义。P253-255

目录

第一章 诗——文人情志

 文化典籍

一 诗成泣鬼神

二 射人先射马

三 大鹏力不济

四 丹心照汗青

五 青白留人间

六 鸟倦而知还

七 江海寄余生

八 梅鹤伴平生

九 此物最相思

十 沈园情未了

十一 两句三年得

十二 咽咽学楚吟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书——形神和美

 文化典籍

一 汉文字源流

二 钟繇专学书

三 王羲之学书

四 右军书百钱

五 敬之不及父

六 常侍登御床

七 高正臣风调

八 蔡邕谈笔法

九 羲之谈笔势

十 高闲学张旭

十一 王羲之《书论》

十二 张怀瓘论书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章 琴——德艺相融

 文化典籍

一 圣贤立标杆

二 绝弦为知音

三 琴挑美人心

四 乐不可妄兴

五 焦尾琴传奇

六 献琴知世风

七 琴撞昏君明

八 抚弦退千军

九 高人隐于市

十 君交淡若水

十一 弃俗存真性

十二 游如皋听琴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四章 棋——博弈万象

 文化典籍

一 大将风度

二 棋可辨材

三 专心致志

四 山外有山

五 棋如其人

六 刮骨疗毒

七 棋痴脱困

八 专艺入神

九 观棋君子

十 君子之风

十一 王子竞伏

十二 一代国手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五章 画——象意合一

 文化典籍

一 改画误昭君

二 恺之画传神

三 宗炳绘山水

四 画圣吴道玄

五 画中亦有诗

六 戴嵩画牛尾

七 成竹已在胸

八 东坡画扇情

九 在心不在相

十 沈周法自然

十一 朱耷画晦涩

十二 郑板桥画竹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六章 茶——养生论道

 文化典籍

一 茶之起源传说

二 秦精深山采茗

三 茶之诸多功用

四 督将患斛二瘕

五 茗不与酪作奴

六 卢仝七碗茶歌

七 易安饮茶助学

八 留仙设茶留客

九 子艺得茶原味

十 医治泉石膏肓

十一 傲物之吃茶汉

十二 龙泓茶泉双绝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七章 花——花格人品

 文化典籍

一 塞外隐雪莲

二 皇苑异杜鹃

三 枳生于淮南

四 花不冒爵赏

五 泪化湘妃竹

六 芙蓉女儿诔

七 周敦颐爱莲

八 醉翁传花杯

九 王子猷赏竹

十 陶渊明爱菊

十一 袁枚说牡丹

十二 陶望龄养兰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八章 石——比德玉石

 文化典籍

一 炼石补天

二 泗滨美石

三 和氏献璧

四 苏轼供石

五 安得不爱

六 雪山冰井

七 比德玉石

八 荆山石性

九 古人视玉

十 石能说话

十一 奇石化育

十二 金鸡异石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序言

吟诗抚琴、题字作画、品茗弈棋、赏花鉴石……这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雅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有所见闻的。只是,在历史长河的延续与积淀过程中,这些“雅趣”艺术所包含的古人对社会人生、人文宇宙、生命感悟的诸多文化思考与情感寄托却已渐渐抽象为“消闲”的形式,现代人在焦躁功利的忙碌之后极容易忽略这些“雅趣”的文化内涵,在简单化的消闲中几乎感受不到“怡情”之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毫无疑问,我们只有融入历史文化、理解历史文化,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享受“雅趣”,享受高质量的生命,并进而深深地敬佩古人的才智、深深地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期待通过生动的故事性阐释让中学生朋友认识这些“雅趣”,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而以健康、乐观的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走好人生之路。所以,针对中学生朋友,我们精心挑选了“诗(歌)、书(法)、琴、棋、画、茶、花、石”八个类型的“雅趣”艺术,以“文化故事,,的形式加以推介。我们根据古代文人聚焦的志趣、侧重的节操与道德追求分别确定了相应的主题——

诗:文人情志

书:形神和关

琴:德艺相融

棋:博弈万象

画:象意合一

茶:养生论道

花:花格人品

石:比德玉石

我们依据上述主题,搜罗中国历史上相关名人的言论主张或奇闻逸事,也有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神话、寓言、小说类文言典籍,通过必要的注释和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的“文意疏通”建构起一个个“文化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的各种义理最终都将指向一个主题——怡情乐生。这是古人追求“雅趣”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所在。所以,我们将此书命名为“怡情乐生”。

本书的八章内容不存在按逻辑先后排列的情况,这给同学们自由选读提供了便利。所以,我们建议中学生朋友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情来分章阅读本书。由于“时过境迁”,我们也许没有必要完全认同古人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但是,我们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得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因此,“文化感悟”设计的若干思考题,大家一定不要忽视哦!

本书由聂剑平、杜庆银、叶燕波,王长来、董鹏、程银炉、阎保安、孙翔共同编著。

内容推荐

聂剑平编著的《怡情乐生》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趣”艺术,即:诗、书、琴、棋、画、茶、花、石。作者依据上述主题,搜索中国历史上相关名人的言论主张或者奇闻轶事,也有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神话、寓言、小说类文言典籍,通过必要的注释和疏通,构建起“文化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的各种义理都指向“怡情乐生”这一主题。

编辑推荐

聂剑平编著的《怡情乐生》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窥视中国古典文化的窗口,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意义,是适合当代青少年阅读的读物。本书的八章内容不存在按逻辑先后排列的情况,这给同学们自由选读提供了便利。所以,我们建议中学生朋友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情来分章阅读本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怡情乐生/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聂剑平等编
译者
编者 聂剑平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83430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2016065510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0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