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地化育/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友编著的《天地化育》是“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系列丛书其中一本。本书试图从天地之原、太初之道、赤子之心、济世之志、山水之趣、家园之思、生命之旅、自然之理、优游之怀等九个方面,每类选取历代文化典籍十余篇对天地化育予以阐释。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化通俗读物。

内容推荐

王友编著的《天地化育》对国学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地化育的思想内核进行了挖掘、阐释,探寻当下我们应赋予道天人合一思想以怎样的时代生命,将天地化育理想的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具有非常及时和深远的意义。书稿编著角度与众不同,涉及内容较为典型,语言通俗易懂,文字优美流畅。

目录

第一章 天地之原

 文化典籍

一 乾坤定矣

二 万物之本原

三 有始也者

四 天地有大美

五 不幸不见天地之纯

六 天行有常

七 承天地之和

八 自然之道

九 未有天地之先

十二 仪肇分,厥生不息

十一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太初之道

 文化典籍

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

二 天地之道

三 大哉圣人之道

四 道生万物

五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六 执古之道

七 道之所言者

八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九 天地间非形即气

十 万事皆有当然之则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章 赤子之心

 文化典籍

一 天地不仁

二 以百姓之心为心

三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四 常德不离

五 举世皆浊我独清

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F‘

九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十 怒发冲冠

十一 怵惕侧隐之心

十二 最初一念之本心

十三 不失赤子之心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四章 济世之志

 文化典籍

一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二 济人之急者,德也

三 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四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T

五 人己求,拒之将惭

六 祖逖闻鸡起舞

七 素怀济世之略

八 以天下为己任

九 醉里挑灯看剑

十 李谦焚券

十一 振人之危,大是好事

十二 郑板桥大兴修筑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五章  山水之趣

 文化典籍

一 洪波涌起

二 清流激湍

三 山气日夕佳

四 青霭人看无

五 日照香炉生紫烟

六 直出浮云间

七 造化钟神秀

八 似与游者相乐

九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十 微波人焉

十一 月出于东山之上

十二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十三 半山居雾若带然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六章 家园之思

 文化典籍

一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二 谁谓宋远,跛予望之

三 日归日归,心亦忧

四 庄舄思归

五 不背本,不忘旧

六 情眷眷而怀归

七 竞夕起相思

八 思乡泪满巾

九 心随流水先还家

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一 化作啼鹃带血归

十二 聒碎乡心梦不成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七章 生命之旅

 文化典籍

一 厥初生民,时维姜螈

二 伏清白以死直兮

三 未知生,焉知死

四 所欲有甚于生者

五 安时而处顺

六 报任安书

七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八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九 浮生若梦,为欢几

十 哀吾生之须臾

十一 未觉池塘春草梦

十二 寒花葬志

十三 祭妹文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八章  自然之理

 文化典籍

一 道法自然

二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三 制天命而用之

四 物有常容

五 依乎天理

六 佝偻承蜩

七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八 清水出芙蓉

九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十 出淤泥而不染

十一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十二 病梅馆记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九章 优游之怀

 文化典籍

一 溱与洧,方涣涣兮

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四 羁鸟恋旧林

五 与朱元思书

六 一夜飞度镜湖月

七 长安市上酒家眠

八 记承天寺夜游

九 密州出猎

十 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十一 湖心亭看雪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试读章节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主张修身养性、积极入世,道家则追求逍遥任性、超然出世。身处两种文化影响下的古代士人在仕途遭受打击后通常用道家思想来疗伤。于是,出现了以摆脱精神羁绊、放松心灵的一种精神追求——优游之怀。

优游之怀寄寓着古人对精神自由的强烈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知识分子一直奉行儒家的理念,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但是,由于士人的出身和儒家追求的理性往往让读书人在仕途上屡遭打击。于是,超脱形体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成为他们理想的追求。优游之怀就是古人到天地之间寻求人与自然相融的精神自由。

古人的优游之怀不仅是在山水之间徜徉,更重要的是通过优游来放松心情、体验生命、发现对人生的感悟。他们会通过对大干世界的远观,突破个人自身的局限,从而从容地舒展个人的精神空间。企盼超然物外的士人或纵情山水,或吟咏山林,借自然山水、鱼跃鸟啼来排解心中的压抑与苦闷。他们怡情山水、流连自然,为的是借山水之美来启迪灵性,并且从中发掘生活之美,以获得精神上的极大享受。

在中国的历史上,真正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做到物我同一、心与道冥的是陶渊明。陶渊明将自己内心的优游之怀与自然田园结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能把自我与自然浑然相融的人。苏轼认为陶渊明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的真性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优游之怀的典型表现。

李白原本有“济苍生”、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也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信心。但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在现实面前依然破碎。在政治失意后,李白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泄内心郁闷,然后怀着优游之心“且放白鹿青崖问”,在江湖间安顿漂泊不定的心灵。

优游反映出的是古人独特的人生境界,一种认识世界、穿透世界的方法。优游是在超越的境界中延伸自己的生命并寄托个人的理想。许多人执着地作精神的远足,就是为了给寂寞的心灵以从容舒展的空间,在优游穿行中抚慰痛苦的心灵。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曾说过:“中国人被认为是讲求实际的民族。然而,他们浪漫的一面也许比现实的一面更深刻,这一点表现在深刻的个性中,在对自由的热爱中,在乐天的生活态度中……在内心里,每个中国人都想当流浪汉,过流浪生活。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依托,在儒教控制下的生活必将是无法忍受的。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这就是每个中国人在成功时是儒家,而失败时变成道家的原因。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回归自然,在自然山水的优游中诗人可以彻底地放松自己的身心,因为他们不必和自然算计,不必和自然作假。在大自然中,他们的心灵会变得简单、清净。也许正是这广袤秀丽的大自然造就了中国文人自由的心灵,他们在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既然优游是一种精神的远足,有些时候古人不必躬身远行,在自己的家中亦可以达到精神的优游。古代一些私家园林的建造就是缘于古人的优游之怀。他们将个人对自然乃至整个宇宙、人生本质的体验与理解有机融于一园之中,是在天人合一、物我相融心态下对自然的关照和把握。园林中一石一木独自成景,为足不出园的少男少女提供了理解自然、融人自然的机会,同时也给游览者以审美愉悦。

古人追求的优游之怀是将自适作为根本的追求,优游的历程也就意味着性灵的解放。古人在优游中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将自己的性灵融人宇宙自然之间。P254-256

序言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共同探讨新世纪的发展前途问题。讨论中,他们一致认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在西方人看来,孔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大思想家,更代表了悠久而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华传统文化。那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又有哪些可以给当今人类发展提供智慧和启迪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思想内涵。

与西方现代观念不同,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古人早就认识到“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也就是说,人如果能够自觉参与到天地运行中去,主动去帮助天地万物自然化育,就可以达到与天地等同的境地。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各自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和谐发展。

在天地化育认识的启迪下,古代人在与自然万物相处中积极探求自然之理、万物之道。他们敬畏自然,并且把从自然万物中探求到的认知规律自觉运用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诸多认知,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安时而处顺”等,既显现出朴素的科学价值,又为传统文化增添了人文色彩。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就曾把“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印在他的著作的扉页上,作为研究物理的指导思想及最高美学原则。

曾几何时,我们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思想的指引下改天换地。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显然这是对“人定胜天”的误读。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社会现实,我们逐渐从这种片面的认识中走了出来,重新意识到“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的道理。其实,荀子不仅提出了“人定胜天”,他还清醒地认识到“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并且提出“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等主张。可见,与天地自然抗争要建立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近几年来,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沙漠侵蚀,重金属污染,雾霾弥漫等等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重提天地化育和谐发展,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仅如此,天地化育在处理人际交往、解决国际问题等方面也有启发意义。在天地化育、天人和谐思想的启发下,我们国家曾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今天又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可见,天地化育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不仅适用于人与自然,也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

本书试图从天地之原、太初之道、赤子之心、济世之志、山水之趣、家园之思、生命之旅、自然之理、优游之怀等九个方面,每类选取历代文化典籍十余篇对天地化育予以阐释。希望这些选文能够给读者一点启发和收获。当然,由于笔者学力有限,文化积淀不足,选文诠释等错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灰干朱家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地化育/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王友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83379
开本 32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3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6065502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09
13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3: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