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国情怀/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强、赵欣编著的《家国情怀》中的选文以儒家济世精神为主线,兼采各家各派的言论和记述。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应该符合青少年的认识特点。青少年文言文的基础不深,且更喜欢带有故事性质的文字,因此选文以各种历史著作中的故事为主,每篇文言文故事后面都有比较通俗的注释、译文和义理揭示,其风格力求简单易懂。

内容推荐

刘强、赵欣编著的《家国情怀》的重点在于弘扬以家国一体为特征的爱国情,以经邦济世为特征的强国梦,以荣辱与共为特征的兴国志,以及普遍存在的社会人文关怀,希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为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提供一份有分量的参考。内容具体分为八章:实干兴邦、勇赴国难、恪尽职守、心系苍生、公共情怀、承继家风、尊师勤学、乐善好施。其中前五章的编写工作主要由刘强承担,后三章由赵欣承担,刘贵松老师在体例的确定和第五章的编写方面给出了至关重要的指导。

目录

第一章 实干兴邦

 文化典籍

一 大禹治水济民

二 管仲善政兴齐

三 赵王胡服骑射

四 李冰勇斗蛟龙

五 萧何巩固后方

六 晁错力谏贵粟

七 何充不喜玄言

八 陶侃监督种柳

九苏轼造福钱塘

十徐光启主持修历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勇赴国难

 文化典籍

一 唐雎不辱使命

二 陈蕃怒讨宦官

三 卞壶父子殉难

四 祖逖闻鸡起舞

五 张巡从容就义

六 李侃妻助夫守城

七 杨业忠贞殉国

八 谢枋得拒不仕元

九 邓世昌殉舰壮威

十 谭嗣同狱中题壁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章 恪尽职守

 文化典籍

一 召公甘棠遗爱

二 臧文仲如齐告

三 韩厥为人不党

四 赵奢铁面无私

五 苏章公私分明

六 国渊不以为功

七 柳宗元论官吏职责

八 孙夷两驳天书

九 青文胜为民请命

十 海瑞冒死上疏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四章 心系苍生

 文化典籍

一 晏子知民饥寒

二 孟子保民而王

三 赵威后问齐使

四 汉文帝悯农减税

五 倪宽收税便民

六 贾思勰齐民要术

七 唐太宗止盗食蝗川

八 杜甫借古讽今

九 何易于挽舟上下

十 林觉民诀别爱妻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五章 公共情怀

 文化典籍

一 子产不毁乡校

二 孔子论为善政

三 轮扁难传斫轮

四 苟息喻以累卵

五 漆室女忧君老

六 孟子力驳许由

七 荀子顺应自然

八 韩非自知知人

九范缜神灭论神

十顾炎武匹夫有责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六章 承继家风

 文化典籍

一 孟母垂范不欺

二 隽母教子仁爱

三 杨震传子清白

四 杨氏简静教子

五 李母束子廉洁

六 谏议仁信卖马

七 君实训俭示康

八 欧父遗训于子

九 王氏厚德修身

十 士铨从母习书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七章 尊师勤学

 文化典籍

一 子路师从孔子

二 晋平公炳烛而学

三 倪宽亦耕亦读

四 匡衡凿壁偷光

五 桓荣讲诵不息

六 承宫樵薪苦学

七 任末陶然于学

八 董遇善积“三余”

九 皇甫谧终悟正道

十 宋濂借书拜师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八章 乐善好施

 文化典籍

一 范蠡两散其金

二 萧子良助贫赈灾

三 严植之勇毅行善

四 孝文帝鼓励施粥

五 辛公义改变陋习

六 李士谦赈施为务

七 宋清善药济人

八 范仲淹兴建义庄

九 朱承逸代人偿债

十 郑板桥嘱弟行善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试读章节

乐善好施,顾名思义就是把帮助别人、救济困难当成是自己的快乐。在儒、墨、道、释等多种思想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美德与传统。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他的《齐桓晋文之事》中,他甚至把同情心的概念从人扩展到禽兽。齐王看到牛要赴死时那种发抖的样子,一种同情心油然而生,孟子由此推论,对于百姓也该有这种同情心。既然这种同情心是每个人都具备的,那么“施仁政”“行王道”,就是找到初心、再推至天下的过程罢了。墨家更进一步提倡无差别的“兼爱”。道家、佛家,更是把济人看成是修行的重要部分——在六道轮回中,善行可以帮助自己的后代或者是自己的来生积累德行,从而成为一种福报。因此,乐善好施对于古代的士大夫来说,既是修身,又是积福。

东汉的严植之,有着极为清高的个人操守。自己辅佐的人获罪,别人都怕受牵连,避之唯恐不及,只有他挺身而出帮助发丧。路上遇人病人膏肓,别人都怕被误解惹麻烦,只有他连病人姓名都不问,就将人带回家中去救治。严植之的所作所为需要极大的勇气。萧子良是南朝最著名的慈善家。他曾因笃信佛教而招致一些人的非议,但在助人济困方面,他恰恰将佛教徒的慈悲襟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谁有了困难,都可以来找他;百姓受灾,他便拿出自己的钱,大力施救;有人贫病无告,他就在自己家后面加盖一排房子,免费收留并医治他们。这些善行,一部分是出于他的责任,更多的则是源于扶危济困的信仰。辛公义看到当地百姓因害怕疾病传染而放弃患病的亲人,就把病人都接到自己办公的地方,日夜和病人待在一起,从而证明疾病并没有传染性。然后再责百姓以孝悌之义,最终使得当地民风日益淳朴。此类善行不断涌现,表明古代的贤士大夫从来都是把行善当成人生准则的,所谓“兼济天下”,除做官要尽做官的责任,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以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在百姓身处困境时造福百姓。

为了更好地劝善,封建社会里,人们常常宣扬“善有善报”“福泽子孙”这样的宿命论思想。比如《齐东野语·朱氏阴德》中就记载,朱承逸救人、帮别人偿还债务的那一年,朱家刚好添丁增户有了朱服,朱服日后官至中书舍人,而其他子孙也有所成就,让朱氏一门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此类因果报应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对此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阴德也好,因果报应也好,当然是种迷信思想,不值得相信,但是善言善行确实能够改变人的气质,影响人的思想,进而成为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有祖辈言传身教,子孙后代出现几个小有成就的名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修身济民是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积德求福是民间行善的强大助力。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读书人乐于行善,民间百姓也同样认可善行,社会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行善为荣、以助人为乐的良好之风。特别是每当盛世,天下太平而无战乱之时,民间就会出现大量的善人善举。范蠡作为古代商人的杰出代表,善于致富,更善于“散财”,堪称古代富商扶危济困的第一人。隋朝的李士谦和唐朝的宋清也都是这样的富人。特别是药商宋清经营药材助人不求回报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追求商业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两者可以兼顾。宋清高价收购良药,平价卖出,看似利润微薄,可是当他占领了市场,赢得了口碑之后,医生就成了他忠实的伙伴,患者就成了他最佳的宣传渠道,他的生意自然也就越做越大。对病人来说,买药是来救命的,付得起药费的人可以得到好药,治好了病自然会感激他;付不起药费的人在他这里也能通过赊欠得到好药,自然更加感激他。在他眼里,善心是第一位的,而这恰恰也是医药行业的社会责任所在。从这点上来看,宋清的所作所为对当代社会来说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与上述这些人相比,郑板桥的善行则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征。一方面,他的行善还是基于宗族的亲疏关系。在考中进士后,他嘱咐弟弟,把薪俸尽散给家族里的穷亲戚和过去的老朋友;向最重要的人表示关心之后,如果还有剩余,再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另一方面,他对于施惠者与受惠者在人格上的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自己与没考中进士的老朋友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自己比较幸运。谈到佃农时,他又说“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从这两处都可以看得出,在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心中,已经开始有了人格平等的意识。他的善行绝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充满了对受惠者的尊重。互相尊重与人格平等这一点,正是现代慈善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的行善传统除民间的个人行为之外,还有着鲜明的自上而下的特征。从西周到晚清,中央政府在从事慈善事业上一直没有缺位。每当大灾来临,从京城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还有些地方政府成立了一种平抑米价的机构,米价贱时收米,米价贵时平价卖出。历朝历代也都有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和民间大户施粥的传统。汉代“文景之治”时期如此,到北魏孝文帝时期更是如此。宋代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高峰,从朝廷到民间,都出现了大量慈善机构。崇宁五年(1106),北宋中央政府诏令在全国推行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政府又命“天下诸州建慈幼局”。在士绅中间则义庄,最典型的当属范仲淹在苏州创建的“范氏义庄”。范仲淹早年生活艰苦,和改嫁的母亲相依为命。或许跟幼年时的这一段经历有关,他在晚年创立了义庄,庇护贫穷的范氏族人,避免其流离失所、迁徙他乡。范氏义庄的规矩详尽,从钱物的发放,到对仓房、田地的管理,对管理者的监督等,都有具体详尽的规定。这一义举也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范氏后人一直严守祖训,使得义庄前后延续八百多年。范氏义庄可谓开启了古代慈善的一个新时代,很快就成为各地官绅争相效仿的对象。

当然,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也与中国古代思想一样,有其难以摆脱的历史局限性。古代的慈善事业与建立在人格平等与公民的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现代慈善事业存在本质差距。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重大改观,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慈善事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最近十年里,城市、乡村到处都活跃着义工和志愿者的身影;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也开始把慈善看作是企业转型升级后的主要工作。相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慈善事业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P246-249

序言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她正以坚实的脚步和不懈的努力,再次赢得世界的尊重。然而与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比,我们的文化自信力还有待深度培育。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都曾思考过同一个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该如何让新时代的青少年继承、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新时代的青少年是我们见到过的眼界最为开阔的一代,改革开放、互联网分别从思想和技术层面为他们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多元化的思想让他们有可能成长为最为睿智的一代。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们的根都深深扎在这片土地,相同的语言习惯、思想观念,相近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同,把大家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如舒婷的那首《致橡树》所言,“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条深植于地下的根脉,它不但凝聚了祖先的智慧,也凝聚了中华民族博大宽广的胸怀,抓住了这条根,就抓住了中华文明的血脉,从而让每个中国人都能真正获得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传承自然应该精心选择其中最优秀的部分。相比较而言,儒家“修身以礼”和“兼济天下”的思想情怀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最为深远,而释、道、墨、法、农、兵家的思想,在国民的人格之中也多有渗透。所以本书中的选文以儒家济世精神为主线,兼采各家各派的言论和记述。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应该符合青少年的认识特点。青少年文言文的基础不深,且更喜欢带有故事性质的文字,因此选文以各种历史著作中的故事为主,每篇文言文故事后面都有比较通俗的注释、译文和义理揭示,其风格力求简单易懂。

本书的重点在于弘扬以家国一体为特征的爱国情,以经邦济世为特征的强国梦,以荣辱与共为特征的兴国志,以及普遍存在的社会人文关怀,希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为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提供一份有分量的参考。内容具体分为八章:实干兴邦、勇赴国难、恪尽职守、心系苍生、公共情怀、承继家风、尊师勤学、乐善好施。其中前五章的编写工作主要由刘强承担,后三章由赵欣承担,刘贵松老师在体例的确定和第五章的编写方面给出了至关重要的指导。

当然,今天我们谈论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走向封闭与复古,而是要带着时代的眼光审视过去的一切。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不意味着裹足不前,而是要创造发展,要与时俱进。因此,青少年应该带着理性的头脑和批判的眼光阅读这些故事,要让故事成为思想的素材,不要为编者的观点所束缚,那么编者就会感到非常地幸运了。

李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国情怀/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刘强//赵欣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83485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8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2016066706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09
13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