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火烧圆明园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给所有中国人的内心都造成了巨大的创痛。而清帝国的南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对太平军的决战在即,清帝国如何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光?历史还能再给它机会吗? 本书以火烧圆明园事件为切入点,将晚清帝国风雨飘摇的历史画面徐徐展开,对咸丰帝、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洪秀全、李秀成、巴夏礼、华尔……诸多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人性底色的刻画与描摹;这里有风云人物成长与折戟,有朝堂政治的诡谲波澜,有战场上的玄黄带血,有对外博弈中清政府的进退失据,有人性的闪光、懦弱与复杂,也有对火烧圆明园之谜等诸多历史迷误的辨正与思考。 作者简介 关河五十州,畅销历史纪实作家,其作品立论客观严谨,史学基础扎实,史料运用力求丰富和全面,注重采用口述史料等第一手资料,同时兼以文学笔法,行文简洁明快,注重阅读体验,条分缕析而又富有历史的思辨性,读者面极广。 代表作有《一寸河山一寸血》《虎部队》《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战神粟裕》《彭大将军》《谋帅刘伯承》《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张作霖大传》《中原大战》《晚清帝国风云》“日本大败局”系列等。今日头条的签约作者,开设的历史自媒体栏目阅读量近亿计。 目录 第一章 天下兵将只靠湖南 第二章 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 第三章 从未见过如此有胆魄的人 第四章 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 第五章 撑起两根穷骨头 第六章 胜天半子 第七章 非重用汉人不可 第八章 至为关键的几个月 第九章 除了拼命就是更拼命 第十章 愤怒而又绝望的嘶喊 参考文献 导语 国内外丰富的史料,多重的观察视角,深入地理解当时历史现场各方的立场,和他们真实人性底色和认知逻辑,试图重新梳理近代史发展脉络,再现一个真实可感的晩清,解读历史的多样可能性。 作者以丰富的史实作支撑,客观冷醒地对许多历史迷误进行了辨正与思考。 如英法联军为何烧的是圆明园?清政府有没有机会避免这一悲剧?清政府的失败能完全归结于军队战力吗?清政府的近代外交是如何建立的?两宫太后真实关系与各自禀赋如何?曾国藩与曾国荃,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狂魔?湘军埋下了清帝国败亡的种子? 精彩页 第一勇将 鄂军开始要铆足劲使绝活了。都兴阿主动撤围、退兵宿松此举,不管他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暗暗符合了“主客之道”的准则。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一转眼的工夫,鄂军已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可是陈玉成却没有看到这一点,他太急于将湘军全部逐出皖境,匆匆忙忙地便调兵对宿松发起了进攻。 都兴阿除了脑子较为清醒外,运气也比弟弟西凌阿好得多,尤其是他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部将,此人名叫多隆阿,被公认为是继塔齐布之后八旗的第一勇将。 多隆阿祖居黑龙江齐齐哈尔城,据考证属于蒙古八旗,也因此从小就像很多蒙古人一样练就了一身骑射的本事。他原先在北方跟着胜保打仗,之后才随都兴阿来到南方。都兴阿领兵出战,多隆阿总是以先锋官的角色在前线一马当先,左冲右突,世人谓之“突将”。 塔齐布固然勇猛绝伦,每战必身先士卒,但他充其量只是一员猛将,用兵没有什么方略。塔齐布每次传令出战,命令上都不说某营应从哪路进兵,某营和某营如何接应,或者怎样进行埋伏,弄得部下茫然不知所从。向他请示,他也答不出个所以然出来,只说你们跟着我往前冲就好了,实际上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多隆阿则不然。他不但部署有方,而且作战时经常可以料敌先机,出其不意。有些捧他的人甚至说韩信、曹操的谋略都不及他。吹自然是吹得过了些,但多隆阿智勇双全,仗打得好是真的。 战将最忌骄傲和急躁,李续宾兵败三河,败在一个“急”字上,如今陈玉成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多隆阿紧紧抓住他急于求战的弱点,明知太平军大兵将至,却故意在营中大摆宴席,通宵达旦地吃饭喝酒。 获知这一情报,陈玉成判断多隆阿没有防备,遂乘夜对其军营进行突袭。谁知多隆阿早已在要隘处预先设下伏兵,太平军一出动就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多隆阿随后乘胜追击,一口气摧毁太平军营垒三十余座。 作为多隆阿的上司,都兴阿也没闲着。他指挥骑兵击败了陈玉成部将李四福的进袭,陈玉成两面夹击宿松的计划由此完全落空。 陈玉成一心要把湘军挤出安徽,虽然吃了败仗,但并不甘心就此罢手。不久他便回太湖与李秀成商议,希望能与其联手再攻宿松。 李秀成认为湘军刚刚获胜,气势正旺,不可轻易与之交战。无奈陈玉成一再强调自己已定下妙计,反败为胜的把握也极大,李秀成拗不过他,只得表示同意。 陈玉成的妙计是沿太湖二郎河抄袭宿松。计策是不错,但他和李秀成都没有料到,扼守二郎河的鲍超会那么厉害,可以说丝毫不亚于多隆阿。 鲍超是重庆人,自幼丧父,母亲给人家当奶妈,家里穷得那真是底朝天,因为生活所迫,他一直给人做杂工,连私塾都没读过。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那一年,重庆籍的向荣募兵组建“川勇营”,鲍超应募入伍,当了一名担水夫,实际也就是军营里的伙夫。向荣后来尾追太平军去了江南,鲍超没有随军东进,他带着妻子来到长沙,想在长沙城里混口饭吃。无奈他大字都不识几个,谋生岂是易事,没多久夫妇俩就坐吃山空,花光了身上几乎所有的积蓄。 从小就穷,想着长大后总能改变人生,料不到的是壮年之后更穷,鲍超苦闷到简直没法活,他搜遍身上仅有的铜板,到街上买来酒菜,又在酒菜里下了毒,准备和妻子一起做个饱死鬼。 邻居老太太认识在湘军水师中当营官的黄翼升,便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他。黄翼升一听,赶紧前去敲鲍超家的门,结果发现门闩都已经插上了,而且屋里的人也不愿开门。他救人心切,干脆砸掉大门冲了进去,进去一看,嗬,鲍超夫妇对面而坐,正要举筷子呢! 黄翼升问鲍超,老太太所说是否属实。在鲍超承认自己的确是想要自杀后,他劝说道:“我看你也是个壮士,为什么要像庸男俗女那样,动不动就哭哭啼啼地寻死呢?” 鲍超又羞又愧,就把自己的落魄之状说了一遍。黄翼升救人救到底,胸脯一拍:“你跟我参加湘军吧,这样不但可以不死,而且说不定还能有飞黄腾达的一天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湘军采取厚饷养兵制度,普通士兵的军饷便足以养活家人,但湘军同时又施行“兵为将有”,兵都是由将自招,而且招募的主要都是湖南兵。换句话说,如果黄翼升不主动开口,鲍超恐怕连湘军的门槛在哪里都找不到。 鲍超绝处逢生,对黄翼升十分感激,当时就流着眼泪给恩人叩了头。黄翼升说到做到,马上拉着鲍超回到了军营,因为鲍超是中途破例招募的士兵,所以他还专门向曾国藩进行了引荐。 有什么难的呀 据说曾国藩擅长相面之术,《冰鉴》被认为是他的相面专著,但彼时的曾国藩却绝对“相不出”鲍超日后的成就。真正重视鲍超并把他提拔起来的人其实是胡林翼。 那还是胡林翼及其湘军水师鏖战于武汉的时候。当时太平军跨踞武昌、汉阳两城,他们在江岸边用石头垒起了多如繁星一般的水寨,用来拱卫两城,同时又依托于水寨,跨江建起浮桥。这些浮桥以形同巨臂的铁索组成,远远看去,仿佛是在洪波之中开辟出了一条坦途。 每次湘军整好队伍还没出发,水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