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交往之道/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天地人”的含义是什么?在古代的智者看来,“天”主要指大气与气候;“地”主要指地质地理,包括岩石土壤与矿产资源;“人”主要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广义上包括一切生命体。天地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天地人”能否和谐相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能否进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的境界呢?

从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质来看,天地人和、和而不同、中庸圆通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则是其主要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治理天下的基本思路,总体上是大同思想,和而不同。儒家讲究中和,中庸调和;道家讲究天和,道法自然;佛家讲究圆通,圆融无碍。虽然主张不一,但思考是相通的。

在天人关系上,老子明确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遵循自然规律,要“天人合一”,不要天人对立。在此影响下先后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交胜”“人定胜天”等思想主张,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天人关系的问题。然而,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主要还是“天人合一”这一主流思想。它强调的是“天、地与人”三者共生共荣,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和,认为天生万物都是为了人,即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不论是儒家、道家、墨家或兵家,都把自然看作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应该寄予深切的关怀与同情。

倡导天地人和谐之道,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子的自然哲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要求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老子积极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不停地运动着的,正所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要顺应事物自己生长变化的原则,不要生硬勉强去做。甚至明确提出“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是自然规律,追溯的是天地万物的总和及根本,讲的是顺应自然的行为准则,也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观,有助于人们克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抗。

在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求得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孔子以“知天命”敬畏苍天,并躬身行之,而不曾有丝毫懈怠与侮慢之心。他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在“君子有三畏”的思想中,明确地把“畏天命”放在第一位,可见其对于天命的敬畏。在此基础上,孟子则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他把宇宙看作是人性之源,把天命与人性合二为一。他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来表明对天道的敬畏之情。由此可见,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平凡之人心存敬畏,抑制浮躁,胸中自然生出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人虽渺小,但心存敬畏,灵魂深处即可清澄而庄严。仰望“天道”,我们不得不敬畏人性的崇高,敬畏生命的神圣,敬畏心灵的纯洁。

然而,上文中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则来源于子思。子思最先提出“诚”作为沟通天人的桥梁。子思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诚”就是天道,努力去把握“诚”的过程,则是行“人道”的过程。只有达到“诚”的人,他们是不需要“思”和“勉”,就能够“从容中道”成为圣人。圣人就是具有“诚”的人.也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在此基础上孟子又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可见,孟子直接继承了子思的观点,并且又进一步提出了“思诚”的思想主张。

相比起来,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子,与主张“天人合一”的孟子,他们在哲学上有一定的差异,但荀子同孟子一样,也极力地弘扬“诚”的思想,并将其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他说:“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期诚者也。”又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不荀》)然而,荀子高扬天地之“诚”的目的,在于确证人道之“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荀子认为在以“诚”养心的基础上,更极力强调“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在此基础上,荀子十分向往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交往,他认为在这种氛围中,即使朋友与你争论什么,那也是相互信任的表现。即使对方站出来批评你,只要他批评得正确,你就应该尊他为师。正所谓“士有争友,不为不义”(《子道》)。“非我而当者,吾师也。”(《修身》)同样,社会主体或政治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必须遵守诚信的原则,所谓“义立而王,信立而霸”。反之,“己诺不信则兵弱”,“权谋立而亡”。(《王霸》)荀子从形而上的拷问到形而下的落实,表明了他将诚信广泛地运用于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从而拓宽了孔、孟所提出的诚实交往的内容。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首先是人类自己,而不是天和鬼神的力量。他提出书写历史是为了“稽其成败兴坏之道”,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无神论者王充则认为,人之所以贵于物,是因为人有知识和智慧。从他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中,我们能感受到“人在自然界并不是完全消极无为的”这一思想。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主张,强调天与人各有长处,在一定意义上“人胜于天”。刘过、刘祁、王廷相等人先后也提出“人定胜天”的主张,认为通过人的努力,人的意志和力量是完全可以战胜自然的。

无论怎样,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就是世界,天地就是社会。人可以包藏天地,天地虽大,可是人心比天地更大。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既要懂规矩,又要学法纪,更不能无法无天。人要对天、地、人怀有敬畏之心,特别是对身边的人,不可轻言污蔑。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服务社会。如果我们无视天地,不尊重事物、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强调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那么,就不仅不利于人与天地的和谐,而且还会面临着自然和社会所带来的巨大惩罚。P248-251

目录

第一章 认识自己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不患”

二 孔子论“自省”

三 各言其志

四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五 人性本善

六 自暴自弃

七 人不可以无耻

八 操心虑患,多能通达

九 知其所止

十 王积薪闻棋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交友之道

 文化典籍

一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二 交友无绝

三 友其德也,不可有挟

四 知人论世

五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六 与人不争

七 曲突徙薪

八 泽人网雁

九 陈太丘与友期

十 管宁割席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章 处世之道

 文化典籍

一 吾道一以贯之

二 君子务本

三 行已有六本

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 田子方侍坐

六 齐家先修身

七 工之侨献琴

八 刘宽仁恕

九 王安石待客

十 刘凝之处世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四章 君子之交

 文化典籍

一 士相见礼

二 和而不同

三 子路初见

四 君子之交淡若水

五 君子中庸之道

六 君子不患

七 晋人好利

八 范元琰遇盗

九 中山君飨都士

十 不偏不党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五章 布衣之交

 文化典籍

一 好生

二 孟尝君舍人

三 苏代为燕说齐

四 章台见相如

五 布衣之侠

六 孙权劝学

七 疏广归乡设酒食

八 伯牙与钟子期

九 贾岛推敲

十 三 顾茅庐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六章 生死之交

 文化典籍

一 朋友之馈

二 成子高寝疾

三 死而冠不免

四 刎颈之交

五 管仲与鲍叔牙

六 荀巨伯看友人疾

七 钱金玉舍生取义

八 范巨卿与张元伯

九 李勉为书生埋金

十 情同朱张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七章 交往以诚

 文化典籍

一 交往以诚

二 子路辞于孔子

三 以德服人

四 自欺欺人

五 自我完善

六 季札挂剑

七 包惊几笃于友谊

八 鲁宗道为人刚直

九 涸辙之鲋

十 曾子烹彘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八章 交往以慎

 文化典籍

一 君子慎其处

二 交往不可不慎

三 择师长不可不慎

四 以慎接于物

五 孙叔敖为楚令尹

六 直为人廉慎

七 圣人之所慎也

八 曾子衣敝衣以耕

九 晏子御者之妻

十 母贤子清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九章 交往以礼

 文化典籍

一 不学礼,无以立

二 孔子观乡射

三 孟子欲休妻

四 良能良知

五 礼起于何也

六 晋献公之丧

七 曾子避席

八 礼贤下士

九 圣人知礼而有勇

十 知己而无礼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十章 天地人之道

 文化典籍

一 问津

二 孟子三乐

三 天之道

四 天地虽大

五 大道之行也

六 王者何贵

七 齐大饥

八 天人之分

九 尧让天下于许由

十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序言

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寻找和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冲击与抗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努力提升自己作为公民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牢固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书是《“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的第八本,主题是“交往之道”。我们都知道:人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一场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交际之道,方能掌控取胜之道。青年人要学一点交际之道,然而对于交际之道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对话与情景。本书正是以中国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故事为切入点,试图从这些人物身上提炼出相对成熟而又完整的交际术,并揭示其义理,这些思想内容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认识、提升道德情操、开拓理想境界,都大有裨益。

本书共分为十章,围绕“交往之道”这一主题阐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我们在交际过程中首先就要做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懂得交往的意义,进而成就自我,融入社会,主要是第一章的内容。二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阐明了交往和处世等,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以及怎样传递交往的力量,主要是第二、第三两章的内容。三是具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呈现出“君子之交淡如水”“布衣之交不可欺”和“生死之交永不忘”的理想境界,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在交往中的魅力,传递出入际交往的正能量,主要是第四、第五、第六章的内容。四是阐述了在人际交往中要发扬和传承的诚信、谨慎、礼仪等几种优秀品质,并引导我们共同思考交往的意义所在,主要是第七、第八、第九章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五是指出了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人三者的有机融合,告诉我们天地人之道是人类共同的法则,主要是第十章的内容。

因此,本书既注重对“交往”这一概念和能力的认识与发展,更关注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对于“道”的体认与反思,尤其是在“义理揭示”中,非常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关联性,强调和突出这一人物或故事中所表现出的人际交往的核心要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阐发,力争让读者有更多的触动、思考与启发。基于此,我们在编写的时候,特别注重对“原文选读”的筛选与整合,在关注学生阅读的已知与未知的同时,尤其注重选文的普适性和核心价值,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有兴趣地且富于创造性地走进阅读文本。如果能做到这样,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衷心期待广大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本书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生活、知识和情感积累,在阅读与体验中更好地懂得与人交往,不断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学会了解、包容他人,主动摒弃功利色彩,努力追求至高无上的交往境界,不断收获更多更好的情谊,成就美好的人生。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本书有许多不足与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和指正。

内容推荐

王想龙编著的《交往之道》共分为十章,围绕“交往之道”这一主题阐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我们在交际过程中首先就要做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懂得交往的意义,进而成就自我,融入社会,主要是第一章的内容。二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阐明了交往和处世等,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以及怎样传递交往的力量,主要是第二、第三两章的内容。三是具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呈现出“君子之交淡如水”“布衣之交不可欺”和“生死之交永不忘”的理想境界,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在交往中的魅力,传递出入际交往的正能量,主要是第四、第五、第六章的内容。四是阐述了在人际交往中要发扬和传承的诚信、谨慎、礼仪等几种优秀品质,并引导我们共同思考交往的意义所在,主要是第七、第八、第九章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五是指出了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人三者的有机融合,告诉我们天地人之道是人类共同的法则,主要是第十章的内容。

编辑推荐

王想龙编著的《交往之道》是《“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的第八本,主题是“交往之道”。本书正是以中国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故事为切入点,试图从这些人物身上提炼出相对成熟而又完整的交际术,并揭示其义理,这些思想内容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认识、提升道德情操、开拓理想境界,都大有裨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交往之道/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想龙编
译者
编者 王想龙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83393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1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2016065504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0
13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