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他乡,忠魂在飘荡;泽国深山,英雄在呐喊。杜聿明将军权威回忆!远征军史料最新版本全景展示,中、美、英、日四国军事实力酣畅淋漓的大碰撞!
七十年前,十万热血男儿,高唱着这首激昂的战歌,从云南出发,跨过奔腾的怒江,穿过瘴气弥漫的原始森林,浩浩荡荡地来到缅甸,跟盟友一道抗击日寇的侵略。当盟友已成为惊弓之鸟,在日军进攻下一触即溃时,他们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这个阴雨绵绵的佛教之国,十万中国男儿抛头颅洒热血,用最悲壮的方式拼死抵抗;在抗日战争最危险的时期,他们用腔热血粉碎了日本从缅甸进入云南、从而包抄灭亡中国的疯狂计划,也无可辩驳地捍卫了中国军人的尊严。
安于道编著的《血战缅甸》放眼全局,并配以大量当时珍贵的图片资料,以历史时间经,以典型人物为纬,以二战局势为背景,从滇缅战局的角度出发,揭密盟军决策内幕,还原重大战争事件。
七十年前,有一支了不起的中国军队,在抗战时期,出征缅甸攻打日本鬼子。可是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
安于道编著的《血战缅甸》放眼全局,并配以大量当时珍贵的图片资料,以历史时间经,以典型人物为纬,以二战局势为背景,从滇缅战局的角度出发,揭密盟军决策内幕,还原重大战争事件。《血战缅甸》以历史的真实性和情节的可读性为取舍素材的基本方法,力求有血有肉地再现中国远征军可歌可泣的悲壮战史。
6 亡命野人山
在日军千方百计地阻截下,杜聿明率领的中国远征军走上险路,穿越野人山,经历了比长征更艰辛的征程,九死一生。
戴安澜与杜聿明失去了联系,被迫孤军作战,那么杜聿明的主力部队呢?
自从曼德勒会战的失败,就注定了中国远征军不得不撤回中国。然而,日军的追击与堵截,迫使中国远征军必须穿过没有人烟的野人山,才有回归祖国的一线希望。
野人山位于中、印、缅交界处,绵延千里,纵深200余公里,山上乔木遮天,藤草迷漫,终年不见天日,猛兽成群,毒蛇、疟蚊、蚂蝗遍地。
1942年6月,杜聿明带领的已溃不成军的中国远征军数万将士,走进了这里。
靠近野人山时,杜聿明命令全体将士扔掉汽车、战炮以及可能给将士们带来负载的所有设施与物品,轻装上路。接着,杜聿明打开出国时蒋介石送给他、而他一直舍不得喝的一瓶红酒,说,“远征军的将士们,这瓶红酒,是蒋委员长送我的饯行酒,我没舍得喝,今天我们把它喝下去,因为,我们穿越的是九死一生的野人山。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野人山,既是我们通往国土的生路,也是我们走向死亡的鬼门关。祝大家好运。”
杜聿明走进去了,将士们也走进去了,于是死亡之旅开始从脚下延伸。
热带的原始森林里从来都是暗无天日,这是野人山给将士们上的“第一堂课”,它使将士们不断迷失方向,不断掉队,不断走失,不断因此而永远离开人世。
雨季,又是折磨将士们的魔鬼,雨水像一滴滴毒液,侵蚀着将士们的皮肤、血液、躯体,许多将士的皮肤开始瘙痒、红肿、糜烂,最后带着脓疮死去。一个南方女战士,临死时,她让身边的姐妹用树叶遮住她的脸和手,她说,“到了那边,不能吓着别人……”
突然冲过来的山洪是吞噬战士的猛兽,将士们来不及提防,来不及躲避,许多将士挣扎着爬上树,但有些战士尚未等到山洪过去,因耗尽体力,又从树上掉下来,被山洪卷走。树上的人眼睁睁看着战友被山洪吞没,却无法营救,心如刀割。到后来,谁也说不清楚凶猛的山洪夺走了多少将士的生命。
毒蛇、野兽、蚂蟥甚至蚂蚁都成了侵蚀将士生命的死敌。这些同是生灵的动物,猝然间发现了另类,便跃跃欲试,它们袭击将士们的时间通常是夜里,每当将士们筋疲力尽、躺在潮湿的地上睡着的时候,它们便乘虚而入,许多人都是在睡梦中死去的,有些人侥幸活了下来,但已遍体鳞伤,失去继续行走的能力。
能够继续行走的将士虽想帮这些遍体鳞伤的将士,然而却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每走一步,两腿都如同拖着千斤重的沙袋,使出了全身的气力,已自身难保,无奈,只能眼巴巴地抛弃重伤的战友,用泪水与他们永别。
进入野人山一个月后,断粮断水断药成为将士们生命的直接威胁,开始,将士们效仿红军当年过雪山草地时吃野菜、吃皮带、吃树叶,但后来遍地能吃的野菜已被吃尽,于是将士们开始吃树叶、树皮,接着浮肿、胃病、肝病、贫血等疾病向将士们袭来,许多人从此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还有许多将士因不能辨别野菜和树叶是否有毒而中毒而死。
野人山的瘴气从来都是突然出现,将士们没有预测的常识和经验,瘴气也成了剥夺将士生命的又一个杀手。许多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什么都没看见没觉察的时候,缓缓地倒下来,渐渐停止了呼吸。
杜聿明和新22师师长廖耀湘在野人山向蒋介石发报求援。男兵们被女野人折磨得奄奄一息,女兵们被野人剥光了衣裳,咬去了乳头。
部队在原始森林里走了三天,才走了十多里。新22师师长廖耀湘以一个军人特有的执着、果断和坚毅,率领全师工兵,手执特制的缅刀,走在部队的最前面,连续不断地将一棵棵大树砍倒,将一根根巨藤除掉,在密不透风的密林里,硬是砍出一条一尺左右宽的“人行道”。在湍急的林间河流上,架起一座简易的木桥,好让后面的部队顺利通过。
杜聿明在踏进野人山的第一步时,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危险!但强烈的自尊心又使他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杜聿明脸色憔悴苍白,胡子留得很长,脸上一点血色也没有,虚汗从脸上点点渗出,雨水打得他睁不开眼。
傍晚,密林的天黑得很早,大家提前在密林中宿营。疲倦的官兵一边用芭蕉叶搭建“营房”,一边往山下看,走了一整天,最多只走了四五里路,这样的行军速度,何时才能走出这不见阳光的密林?每个人都显得忧心忡忡。
“向委员长发报求援!”杜聿明终于发出了命令。
电台还在,这是杜聿明严令绝对不能丢失的一件军用品。现在,它也是杜聿明惟一抱有一丝希望的东西,但很快,这个惟一的希望也变成了绝望。野人山就像一个密不通风的大世界,密密的树叶,挡住了阳光,挡住了狂风,也挡住了频频发射的电波。杜聿明紧皱着眉头,对新22师师长廖耀湘说:“难道我们真要全军覆没在这野人山?”
廖耀湘望着湿漉漉的电台和满脸失望的杜聿明,只摇了摇头。
部队越往野人山深处走,情况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那些女兵,在这次·“死亡大行军”中,其遭遇是无法想象的。
黑夜降临了,这是战士们最紧张的时刻,因为这时也是山中野人们袭击远征军最为频繁的时候。廖耀湘下令,男兵要注意保护女兵,要结伴而行,不要单独行动,不要掉队,但意外还是频频发生了。
几个女兵来到一棵芭蕉树下,匆匆用芭蕉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窝棚,走了一天,又累又饿,她们赶紧钻了进去,紧紧靠在一起睡了,可刚过一会,她们被近处不断发出的沙沙声吵醒,她们连忙爬起来,仔细一听,原来又是白天一直跟随她们的野人来骚扰了,女兵们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枪,将子弹推上膛,时刻准备与野人拼命。
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野人,其行动远比女兵们想象得要快,还没有等女兵们从惊吓中回过神来,两个高大的黑影便从窝棚前一闪而过,女兵们一起开枪向他们射击,但没有打中。这是两个雄野人,已经跟随这几个女兵三天三夜了,几次偷袭都没有成功,这次他们又来试试运气。几声枪响虽然没有打着野人,但也把他们吓得够呛,他们一溜烟跑了。
女兵们暂时松了一口气,她们商量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一个女兵说:“我在老家听老辈人说,野人怕火,我们在窝棚外生一堆火,这样就不怕了。”大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分头去捡干柴,不一会,在附近捡干柴的女兵们都回来了,可就是不见刚才提议的那个女兵。同伴们着急了,她们四处搜寻,嗓子喊哑了,子弹打光了,天也麻麻亮了,终于,在密密的灌木丛中,找到了她们的伙伴。可眼前的惨景令她们悲痛欲绝,只见这个女兵赤身裸体,下身流了很多血,两条细细的瘦腿被血染红,血已经干涸,凝在腿上,全身上下到处是深深的牙齿印,两个乳头已经被咬掉……
在这支部队中,进山时女兵有45人,出来时仅剩5人。师长廖耀湘在看到女兵们的惨状后,望着北面遥远的青山,喃喃自语:“这些女兵,都是我们从国内带出来抗日的,壮志未酬,就死在野人山,还死得这样悲惨,将来回国,我们怎么向她们的亲人交代啊?”
然而,几天之后,男兵们同样遭到雌野人的袭击。一天晚上,士兵张文起来方便,本来是就近解决的,后来感到肚子有些疼,于是往远处多走了两步,等他刚刚蹲下,只听脑后一阵风似的,两个高大的雌野人从背后像饿虎扑食一样扑上去,抬起张文就跑。
她们将他抬到一个十分隐蔽的山洞里,用野人才会有的方法刺激筋疲力尽的张文的下体,她们全天候守着张文,一步也不离开。白天其中一个外出找吃的,另外一个守着他,连上厕所也跟着,到了晚上两个女野人轮番上阵,几天下来,张文被折磨得不像人样了,两个雌野人觉得张文实在没有利用的价值了,这才依依不舍将他放弃,直到部队发现奄奄一息的张文,他才得救。
P89-93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题记
“弟兄们,向前走!弟兄们,向前走!五千年历史的责任,已落在我们的肩头,已落在我们的肩头。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的国家,奴役我们的民族。我们不愿做亡国奴,我们不愿做亡国奴。只有誓死奋斗,只有誓死奋斗,只有誓死奋斗!”
七十年前,十万热血男儿,高唱着这首激昂的战歌,从云南出发,跨过奔腾的怒江,穿过瘴气弥漫的原始森林,浩浩荡荡地来到缅甸,跟盟友一道抗击日寇的侵略。当盟友已成为惊弓之鸟,在日军进攻下一触即溃时,他们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这个阴雨绵绵的佛教之国,十万中国男儿抛头颅洒热血,用最悲壮的方式拼死抵抗;在抗日战争最危险的时期,他们用腔热血粉碎了日本从缅甸进入云南、从而包抄灭亡中国的疯狂计划,也无可辩驳地捍卫了中国军人的尊严。
战争早已成为过去,几万将士大多化成一缕轻烟。当我们在家里悠闲地品茶时,当我们在铺满鲜花和绿草的公园里约会时,当我们穿着“皇军”的战服得意扬扬地摆着姿势照相时,当我们无所事事沉迷于电脑游戏以颓废为个}生时,当我们徘徊迷茫沉迷于日本的动漫之中时,又存谁能记起七十年前的十万勇士?又有谁能想到自己的悠闲、约会、得意、个性,正是他们的牺牲换来的?甚至,又有谁知道这支跨出国门、远征他乡的军队的名字?
今天,我们将郑重地告诉您这支了不起的军队的不朽英名,它就是: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战魂精神永存
1941年12月至1942年8月,中国十万将士临危受命,毅然出国远征,以装备较差的陆军在缅甸同装备精良的日本陆、海、空三军展开殊死较量。在连续予敌以重创之后,终因种种对我不利之因素,功败垂成,铩羽而归。
中国远征军所经历的战斗之惨烈、条件之艰苦、绝境之恐怖、撤退之艰辛都是难以想象的;而西方学者对中国远征军的贡献却长期视而不见,比如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他在其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中,讲述关于缅甸的部分几乎没有涉及中国远征军,这是很有问题的。
1943年3月至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再次出征缅甸,经过整训和美式装备后的中国军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斗力大大提高。所到之处,日军皆被打得落花流水,他们惊呼:“中国军队,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我军损失惨重……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以大致伤亡1:1的代价,牺牲8万余人后,解放缅甸约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取得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此役,为中国和中国军队赢得了世界声誉。
铩羽而归
第二世界大战处于机械化战争时期,常规作战的标准样式是战术空军与地面机械化坦克集群的协同,北非沙漠的坦克战揭示出机械化战争的一个基本规律:即使作战双方都是现代机械化坦克部队,没有制空权的一方必败。缅甸战场机械化程度与欧洲战场相比较而言,最多只能是半机械化水平,大多数情况下,陆军交战仍是以步兵为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制空权是决定性因素这点与欧洲战场是一致的,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对战役的总结就会迷失在隔靴搔痒、似是而非、甚至大而无当的“结论”中,也就不可能总结出真正的经验教训。
中国远征军的作战目标是在同古附近集结雄厚的兵力,对先期到达缅甸、孤军冒进的日军第55师团进行包围作战,在对方主力增援之前将其歼灭,然后兵锋西指,与英军合围西线日军第33师团。
从计划本身看,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但实际战况的发展却完全出乎意料,我远征军第5、第6、第66三个军迟迟未能集结到预定位置。中路同古方面,杜聿明指挥的机械化第5军原打算以戴安澜第200师为正面、廖耀湘新编第22师和余韶第96师为左右两翼,合围歼灭日军第55师团。当日军增援部队第56师团、第18师团迅速加入第55师团进攻行列时,我军竟然对两个新增的日军师团浑然不觉,稀里糊涂地同日军三个师团交上了火。当时,我军只有第200师和新编第22师到达同古战场,第96师因日军空袭尚在铁路运输线上蹒跚而行,另外两个军远远没有完成集结,所以第200师反而陷入重重包围,孤军奋战,最后予敌以大量杀伤后突出重围,幸免全军覆没。新编第22师则变换了角色,由包围敌军变成救援友军,且一直被阻未能与第200师会合。同古之战虽气壮山河、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但在军事上是极其被动的。
日军在中路击退我军后,第56师团迅速而隐蔽地移师东线侧翼,在第5航空师团飞机和第15军团直属坦克、重炮、汽车运输部队的支援下,突破我左翼薄弱防线。我军因情报不灵,竞把人数将近两万,得到加强实际战斗效能接近两个师团的第56师团误判为两、三千人的骚扰性部队,遂造成日军长驱直入,占领我后方基地腊戍,切断我作战之生命线,导致我远征军全面崩溃。
但在影响缅甸战局的诸多条件和因素中,制空权是个根本问题。如果制空权在我军手中,就可不断地空中侦察及时获知日军增援部队在仰光登陆的行动,并在登陆和向同古运动时给予空中打击,而我方地面部队亦可不受日军空袭干扰,及时增援上来。作战飞机还可以加入前线部队作战,从空中协同地面部队防御或进攻,同古作战结局会完全改观。
如果我方掌握绝对制空权,日军第56师团向我军侧翼的迂回就会被我侦知。缅甸地形复杂,行军作战只能依靠公路,离开公路则寸步难行,数万人在公路上运动,正是空中打击绝好的目标,日军向我军后方的奔袭将会严重受阻甚至瘫痪。这点后来在北非的阿拉曼会战和诺曼底会战、以及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得到完全的证明。
由于第一次入缅作战日军掌握着完全的制空权,因而整个战场形势呈现一边倒局面。一位基层指挥员、第96师陈启銮营长在回忆录《第九十六师入缅远征的惨败》中认为:“日军飞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使我军经常处于敌机轰炸扫射的威胁之下,严重地削弱了我军的战斗力。”蒋介石曾向负责远征军作战指挥的史迪威将军当面询问作战失败的原因,史迪威坦诚相告,没有制空权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它诱发了其他作战条件朝不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
扬眉吐气
1943年退入印度和云南境内的远征军经过休整和换上美式武器装备后,开始向缅北发动反攻。进入胡康河谷的中国驻印军不仅地面火力占尽优势,而且在飞机的掩护下,连战连捷。他们运用空中补给、空中运送伤员、远程空降,克服了地面后勤供应所无法克服的困难,避免了沿公路呆板地平推的战法,轻松地渗透到日军侧翼后方,使日军防不胜防。在地面战斗中,空中打击使日军无法据守固定防御阵地。
在攻克于邦的战斗中,“八时半,F—51战斗机四架凌空,向地面部队要求指示目标。地面部队以布板联络讯号指示了目标,空军连续两次循环,弹弹命中敌阵地,向地面部队报告任务完成,翱翔而去。美军飞机投弹后,我各种口径的炮火,从两个方向发射,集中轰击高地之敌……”
在攻克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孟关战斗中,新编第22师第114团和第113团的全体官兵,在我优势空军和炮火以及各种自动火力的掩护下,从南北两个方向向敌中心阵地夹击,将其外围据点一个个摧毁、占领,此战消灭了日军第18师团的主力。
密支那是日军缅北防御中枢。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0师和美军特种部队“加拉哈德”支队进行混编,利用空投补给,在大雨中轻装穿越崇山峻岭,行进20多天突然出现在密支那附近,在美军第10航空队猛烈轰炸的配合下,一举占领机场。第二天,新编第30师第5团迅速空降在该机场,为之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日军战史记载:“5月16日,敌航空部队的战斗机、轰炸机联合机群大举空袭密支那,终日进行猛烈轰炸,17日,敌挺进部队突然袭击机场,并予以占领。”
新编第38师在攻克八莫时,采取强大火力逐步推进的战术,美国空军协同新编第38师攻击。每天自早晨开始,先以空军轰炸,炮兵射击破坏,然后步兵在坦克配合下进攻。
腾冲为滇西方面中国远征军反攻作战的目标。我军在空军掩护下,只用一天时间即攻克腾冲之屏障来凤山。日本战史记载:“7月26日,远征军以战斗机、轰炸机混合机群57架进行轰炸、扫射,同时以一日5000发炮弹的炮击和大量火焰喷射器,目标来凤山,开始了第二次总攻击……被破坏的阵地无力修复,终日激烈的轰炸伤亡不停地出现。加之,有力敌人之一部,已侵入城墙和来凤山中间,因此不得不放弃来凤山。”随后我军进围腾冲,由于城池坚固,日军据守有险可凭。我以空军轮番轰炸,炸开缺口十多处,地面部队蜂拥杀入城内,除二、三百人漏网外,日军几乎全军覆没。
日本军方总结缅北战斗时写道:“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迫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特别是由于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冰雹般的枪、炮的低空射击,经常出现战况逆转。”
什么叫做“逆转”?就是眼看失败却胜利了,眼看胜利在望却失败了,这就是绝对制空权的战场功能。我们通过两次入缅作战一败一胜的比较,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制空权是决定缅甸战场军事上胜败的关键性因素,这也比较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常规作战规律。
“先欧后亚”的战略导致北非、缅甸战场一胜一败
找到了缅甸战场胜负的关键因素——制空权,我们就可重新审视以往的结论,并正确地看待其他方面的因素对战役的影响。比如,过去认为中国远征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军队的不堪一击,迅速后撤,使中路我军过分前突,右翼失去掩护,致使我失去彬马那会战的歼敌良机,这种看法也许夸大了英军的因素。
英军统帅亚历山大将军在法国会战中与德军较量过,指挥过敦刻尔克大撤退。对空地协同作战有着铭心刻骨的体会,当马圭基地的英国空军被日本空军摧毁后,他就无心恋战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常规作战来看,彻底丧失制空权后,地面部队的后撤在军事上是合理的,否则就被彻底消灭在固守阵地上。另外,即使英军死守阵地,由于我军集结迟缓,日军第56师团、第18师团已经迅速增援上来,在对方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要想消灭当面三个日军师团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况日军最终又从我军防守的东线穿插到我后方,因此,不能过分夸大英军后撤的因素。
其实,英国方面应负的最大责任、也是不可饶恕的错误是没有提供原本答应的空中掩护,这一点美国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同古之战打响后的第四天,亚历山大同蒋介石在腊戍会晤时信誓旦旦,保证在数星期,英军将为中国地面部队提供300多架作战飞机。以致蒋介石认为缅甸战场的作战,是中国地面部队在英国空中打击的配合下对日军地面部队的战斗,可以像欧洲战场的德军对英法联军那样稳操胜券,史迪威日记记载蒋介石已经在考虑追击问题了。
尽管亚历山大在同蒋介石会晤时提醒道:“钧座注意空军之重要,本人绝对同意,凡取得制空权者必胜,否则必败,实为不易之原则。”可是直到缅甸战场崩溃,也不见英国派出一架飞机前来助战,而日军已经有400多架作战飞机投入缅甸战场。在关键的制空权方面,蒋介石受骗上当,这才是英国方面对中国远征军失败真正应该负的责任!诸位应该记得,在决定出兵朝鲜之前,当斯大林告知苏联不能马上提供空军掩护时,毛泽东立即电告在莫斯科的周恩来,暂缓出兵。
1942年4月18日,也就是我东线被日军第56师团突破之际,宋美龄致信美国总统行政助理居礼先生说:“除十足配备志愿队所需人员及飞机80架外,其余租借案内拟拔中国之驱逐机,将拨发美国空军第10队用,以防护印度东北之被侵及防免英国远东空军之被毁灭,委座闻此建议,不胜震怒,由此要求总统立即加派飞机300架,以助中国远征军一项通知。”美国方面置若罔闻。到了6月初,隆美尔突破加查拉一线进逼托卜鲁克,正在印度集结、原定支援缅甸作战的美国第10航空队的作战飞机,紧急向地中海转场,这时中国远征军各部尚在作艰苦卓绝之撤退。早在1941年5月20日,英国远东军总司令波普汉托中国军事考察团团长商震给蒋介石一信:“敝国已在向美订制飞机中,指定妥马霍克机100架,分配于贵国,期其能发生良好之效果也。”以后美英食言,这批飞机全部用在了北非战场。
为何英美两国自食其言,没有把作战飞机投入缅句战场呢?因为中国远征军出兵两个月前,德军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向北非英军发起了凌厉攻势。美英两国根据“先欧后亚”的战略,将所有作战物资供应向北非战场倾斜,尤其是原定用于缅甸战场的飞机几乎全部调往地中海,向缅甸战场提供空军的承诺无法兑现,致使我远征军作战失去空中掩护。
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英军溃不成军。从3月份开始。德国凯塞林第4航空军团几乎毁灭了英国地中海空军基地马耳他,德军地中海补给线恢复畅通,英军在北非丧失了制空权。6月份,隆美尔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
在美国的紧急运输下,原定用于缅甸战场的现有的和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坦克、重炮和飞机全部调往北非。美国的输血很快见效,6月份英国空军出动架数猛增,战场形势顿时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
隆美尔不愿坐以待毙,冒险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的德意军队遭到惨败,从而决定了同盟国和轴心国在北非的命运。等到蒙哥马利反攻时,美国已向英军提供了700多架双引擎的轰炸机,近1100架战斗机,900辆中型坦克,800辆轻型坦克,90门反坦克炮(105毫米)以及25000辆卡车和吉普车。在美国援助的这些武器装备中,有相当一部分原是打算用于缅甸战场的。
曾任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处长的梅林津对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会战分析如下:
“英军的炮兵还不断轰击非洲军,再加上飞机不停地轰炸,我军损失惨重。汽油储备几乎消耗完了……非洲军已处在危殆中。9月1日这一天,坦克部队进退维谷,动弹不得,并遭到炮兵和航空兵不断的轰炸。……9月2日早晨,隆美尔决定撤退,但由于缺乏汽油,在白天进行任何大规模的退却都是不可能的,非洲军只得就地不动,接连不断地遭到飞机轰炸和炮火的袭击。……9月3日,隆美尔的突击群全力以赴地向东撤退,我们扔掉了50辆坦克、50门野炮,还有约400辆战伤的汽车。”
威廉·夏伊勒也指出:“但是隆美尔没有达到目的,9月3日,他中止战斗,转攻为守。在埃及的英军好不容易得到了坦克、飞机的有力增援(坦克和飞机主要来自美国)。”
隆美尔元帅分析阿拉曼会战失败原因时写道:“英国人的空中优势,已经使我们过去战无不胜的战术规律,都随风飘去了。除非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强大的空军,不然对如何打破敌人的空中优势,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真正的答案。在今后的任何会战中,美英空军的力量将会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慎重地得出结论:北非战局彻底逆转取决于制空权易手,北非英军的制空权是以彻底放弃缅甸战场制空权换来的,并以中国远征军承受巨大牺牲为代价。
战魂精神永存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深远地影响了欧洲战局的发展。
阿拉曼会战后,北非的德意军队彻底丧失了主动权,25万人于1943年5月12日向英美军队投降。1943年7月12日,也就在北非德意军队全军覆灭不到两个月,英美军队以北非为跳板,不失时机地发动西西里登陆,打击轴心国“柔软的腹部”。此时决定苏德两国战略主动权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到达高潮,苏德双方统帅部都派出了最后的战略预备队。德军南面曼斯坦因集团已占据上风,苏军最高统帅部最后一支战略预备队——草原派遣军罗特米斯特罗夫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已经全部投入战斗,并遭受严重挫折。斯大林震怒之下,将该集团军司令员罗特米斯特罗夫撤职,差点送军事法庭审判。
曼斯坦因元帅回忆道:“在这个时候也击败了敌方机动预备队所作的反击,敌方的10个战车或机械化军均被击溃及受到严重损失。到了7月13日,面对着南方集团军的敌军共被俘24000人,损失战车1800辆,野炮267门,战防炮1080门。……7月13日,当战斗达到了高潮,胜利在望之时,两个集团军的总司令被希特勒召往汇报。他在开会时首先宣布西方盟军已在西西里登陆,所以情况已发生了一个严重的逆转。……所以在意大利和巴尔干西部都有成立一个新军团之必要。这些兵力必须从东战场上去抽调,因此‘卫城’作战必须要停止。……我就指出战斗现在是正好达到了顶点,此时若是摆脱战斗即无异于放弃了胜利,我们至少要把敌军的机动预备队都完全击溃才能罢手。”
苏军朱可夫元帅也承认:“从分析敌人的行动中可以感到,别耳哥罗德地域的敌军是由比较有主动精神的有经验的将领指挥的,实际上就是这样,这个敌军集团的首领是曼斯坦因元帅。”但是,惊慌失措的希特勒拒绝了曼斯坦因等将领的建议,作出了立即撤出库尔斯克会战的决定,放弃了快要到手的胜利,导致了德军战略主动权的彻底丧失。
从整个欧亚战局密切之关系而论,以及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战场相互关联而论,1942年的缅甸战场同北非战场、西西里登陆、库尔斯克会战构成一种逻辑联系。因此,中国的战史学家应该负起责任来,向世界指明:北非战场的制空权是以放弃缅甸战场制空权为代价的;1942年夏季,中国远征军是在失败不可抗拒的情况下浴血奋战,以自己的悲壮失败换回英军在北非会战决定性的胜利,并通过西西里登陆、库尔斯克会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朝胜利方向转变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大环节,这就足以证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重大军事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