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能源危机/大众财智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敲响终级危机的警钟,揭开石油行业的神秘面纱,分析人类面临的种种困境,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出路……

本书使广大群众了解地球和宇宙间有多少种能源可供利用,人类现在已经利用的能源来自何方,使用后带给人们的利弊以及应该如何有效使用、尽量节约宝贵的能源,未来有多少种能源可以开发利用等。书中涉及多个主题,从技术、政治、生态及经济各个角度探讨能源与社会,指出21世纪并非是20世纪的可预见延续。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敲响终极危机的警钟,揭开石油行业的神秘面纱,分析人类面临的种种困境,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出路。

据普遍估计,我们人类至今已用尽一半的石油,但我们的人口和经济还在不断增长。我们将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用完剩余石油中最容易开采的那部分。在经济学界,对经济发展持乐观论调的不乏其人,他们集体导控着人民、政府的意见和看法,因此许多人无法接受真相,无法想象我们的世界也许即将面临人类智慧无法解决的严峻问题。1998年前后,“最后的能源危机”的概念开始回潮,在互联网上首次出现。我们很容易理解丰富的化石燃料能造福人类社会,却常常意识不到人口的多寡、人类的命运与煤炭、石油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书是各种专题的一个组合,包括技术、政治、生态,以及有关能源和社会的经济命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将以他们各自专业的视角,帮助读者真正理解这最后的危机的来龙去脉,剖析深藏着的真相,预测未来的走势,指出人类的出路。

经济学家们错误地指出,由于机器的改良(而不是燃料种类及形式的日渐多样化),即便燃料资源减少,我们仍可以产出更多的能源,这让人们误以为我们的世界可以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然而,事实却是1830年至2001年世界人均能源消耗增长了8倍。

21世纪,我们面临着石油的自然枯竭,更糟糕的是,我们无法找到一种同样有效、便捷、廉价的替代燃料。

人类早已作茧自缚,一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大量能源及物质需求。只有物质需求减少,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才能得以缓解。如何实现平稳过渡,是现今我们所面临、需思考的问题。

目录

1 引言 天地之初

第一章 最后的石油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2 被掩盖的真相——哈伯特顶峰101景

 3 步步紧逼的终极危机

 4 石油行业的神秘面纱

 5 不容乐观的世界煤炭资源

第二章 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

 6 发光的并不一定都是金子——里海狂想

 7 里海狂想新篇章

 8 大国争霸

 9 黑非洲,黑黄金

 10 暴增的中国汽车工业

 11 世界舞台上的委内瑞拉、查韦斯和拉丁美洲石油

第三章 上下求索,任重道远

 12 能源过渡迫在眉睫

 13 人口、能源和经济增长:矛盾重重

 14 远水救近火——可再生能源受到的制约因素

 15 生物燃料——一个大赌注

 16 有生命的土壤

 17 核裂变能源技术真能带来希望吗

 18 核聚变能源的幻梦

 19 浅尝地热

第四章 后石油时代——应对之策

 20 后石油时代的法国和澳大利亚

 21 朝鲜给人类未来带来的经验教训

 22 失去化石能源的日本如何生存

 23 简约的生活方式

 24 尾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试读章节

在矿物燃料作为动力的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在工业革命提高食品运输、货运和客运效率之前,人口密度与资源多少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如果人口过多,超过了当地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这些人口将无法长期生存。但是,由于人们找到越来越多以廉价矿物燃料为主的能源,由于交通运输系统因此而日益进步,只要通过从其他地区输入资源,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就可以超越该地区的物质和生态承受能力的限制。只要能源价格依然保持低廉,只要能源产量依然丰富,同时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依然还能忍受,这种情况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但是现在,这种人口超载的情况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世界人口总量已经超出了整个地球的物质和生态承载能力,仅仅依靠矿物燃料维持现状。生态经济学家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所谓的生态足迹,就是为一个地区全部人口生产足够资源并吸收相应二氧化碳排放量所需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或海洋面积总和。同样的研究方法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的文章《跟踪人类经济的生态超载》中有所介绍。

美国发展重定义组织于2002年11月做出一份报告,概述了146国的生态足迹。正如可持续性研究专家解释说,“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容量约20%”。他还说,“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生态赤字正在上升。由于这种过度消费,人类经济正在耗尽地球的自然资本”。

正在消费约四分之三世界资源的是生活在所谓“富裕国家”的大约12亿人口,而消费剩下的四分之一的是世界上另外50亿人。在这50亿人中,三分之一(根据各种联合国机构和其他组织)属于生活在严重贫困或极端贫困的人口。

如果全世界全部人口都以美加两国国民的平均物质和能源消费水平进行消费,那么地球的全部资源和面积需要乘以三倍才能提供满足需求。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这在客观上是否可能实现,二是经济扩张在逻辑上是否能够有效消除贫困。既然石油与天然气推动了各种经济扩张,那么石油顶峰和天然气顶峰的来临以及随后世界石油产量的滑坡将直接威胁到试图实现全球经济无限增长的努力。

1997年,地质学顾问沃尔特?扬这样写道:无可争议的是,石油生产将会达到顶峰,之后其产量就会开始下降。如果情况确实更加乐观,也就是说,石油顶峰到来的日期会比大多数地质学家预测的日期要稍晚一点,这样的乐观情况只会使我们的问题更加严重。因为这就意味着,等到石油产量到达转折点的时候,当时的人口会比原先的人口更多,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人将更难适应缺乏石油的生活。若要构想“后石油时期的标准生活方式”,就要考虑世界能源形势的无数方面。一旦世界石油总产量下降,最终无法满足世界石油需求,将带来很多后果: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被改变,个人生活方式也被改变。

在石油顶峰以后的数十年里,世界石油产量的持续下坡趋势将会造成世界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等方面的严峻形势。仅仅因为这个因素,世界人口数量就将很有可能明显减少。作为地球村成员,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来迎接这个挑战?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提倡保持现状的人说,等到石油用完的时候,取而代之的会是极端的节能措施以及向可再生能源的彻底转变。而与此同时,各国政治领导人一边抵制石油与能源价格的提高,一边又时刻声称对“市场机制”充满信心。虽然很有可能出现技术改进(但不是技术突破),但是各种迹象表明,现在既没有出现彻底的节能措施,也没有向可再生能源发生彻底转变,而且甚至各国领导人也没有一致推动这个事业的发展。

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廉价石油产量的持续增长导致了人口大幅增加,工业和技术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城市型工业化国家对廉价矿物能源极其依赖。如果重要原材料、粮食、能源矿石和工业产品的运输继续依赖廉价矿物能源,而矿物燃料却产量下降、价格惊人,人类就走到了转折点。目前的发展将无法无止境延伸,而且在我看来,甚至不会超过十年。

序言

在远古时代,地球大气不适宜人类生存,幸而,当时并没有人类。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及水转化为食物,同时释放出氧气。蓝细菌一度繁荣,由其黏结堆砌而成的叠层岩如今随处可见。在当时,蓝细菌数目无比庞大,不断的新陈代谢竟然改造了地球大气,使其变得适合人类生存。这一切发生在约25亿年前,氧气大量生成的同时,化石大量堆砌,形成了最早的地壳地貌。

不可思议的是,进化奇迹并不止于此。蓝细菌最终合成石油烃,今天人们从中冶炼出石油,汽车、轮船、飞机因此有了前进的动力。

是的,您想过吗?20世纪大行其道的石油来源于巨大的蓝细菌墓冢,大多形成于9亿与15亿年前那两段全球变暖时期。接着,经历了沉淀及其他地质变化之后,蓝细菌尸体被灼烧、压缩、液化,其内在化学属性随之变化。千百万年之后,它们变成了石油。这一进程仍在继续,然而人类消耗石油的速度太快,新的储备无法在当今石油耗尽之前生成。

据估算,人类至今消耗的石油占其总储备的二分之一,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极有可能在不到30年的时间之内将绝大部分的剩余储备消耗殆尽。

石油作为商品燃料之前,人类大量使用煤炭,煤炭之前则是木材。据说当时在英国,树木被过量砍伐,人们因此开始使用煤炭,可喜的是,主要煤田附近又发现了铁矿,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极有利的资源保障。煤炭的商业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促成了全球第一个人口高峰、消费高潮,众多工贸公司也应运而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730年,煤炭被石油大规模取代。可以说,石油的出现恰逢时机,因为煤炭的大量使用已带来了严重污染与疾病,城市浓雾沉沉,人们多发肺病及其他疾病。

显而易见,先进技术与燃料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例如马力发动机与植物燃料,火车与煤炭,汽车、飞机、火箭与石油、天然气。然而,人类总认为自己独立于自然法则之外,因此无法将其本身与石油联系起来。这就好比人类在观察亚原子粒子(如夸克、微中子)时,无法想象这些粒子与自身有什么联系。我们很容易理解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却常常忘记我们自身也是由这些粒子组成的。同样,我们很容易理解丰富的化石燃料造福社会,却常常意识不到人口的多寡、人类的命运与煤炭、石油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于最后的能源危机的言论一度沉寂,尤其在那些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采纳里根或撒切尔经济政策的国家。然而,大约在1998年,这些观点理念重又卷土重来。据我观察,这一切从互联网讨论开始,领头人是来自夏威夷的杰伊?汉生,在网上有极大号召力,先后创立了达尔文群、灭绝群以及能源资源群。可以说,是他在互联网上引导了以能源科学为中心的思想风潮,描述人类危机,其观点归纳总结在网页www.dieoff.org/synopsis.htm中。其辩证清晰,文笔简洁有力:

能源是使一切运转的动力(没有能源一切无法运转),因此,全球经济发展完全依赖能源储备。从前如此,今后亦是如此。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资金、劳力或技术都无法“产生”能源。因此,人们需要更多能源生成石油,或者帮助现存能源(例如风能)转化为另一种可用能源。这条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绝对没有例外!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浪费能源。普及的热力发动机,例如柴油机等,运转时所浪费的能源超过燃料提供的50%。

能源“资源”生成的能源必须大于其消耗的能源,否则成为“散能装置”(人称“净能源”原则)。15公斤的石油要喷至地面5米高的距离,需要消耗735焦耳的能量以克服地心引力,喷得越高,所需能量越多。最浓缩、实用的石油最先生成,之后便需要越来越多的能源发掘并生成石油。有时,消耗的能源比生成的能源更多,“资源”即成为“散能装置”。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工业社会赖以生存的“高浓缩”化石燃料与化石燃料资源成为“散能装置”后我们被迫使用的“稀释”能源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所谓 “可再生”能源系统能生成的能源,仅是化石燃料生成能源的千万分之一。

本书旨在探索这些极限。书中涉及多个主题,从技术、政治、生态及经济各个角度探讨能源与社会,指出21世纪并非是20世纪的可预见延续。本书共分四章,每章开头各有引言,大致介绍本章的目的和意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能源危机/大众财智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澳大利亚)希拉·纽曼
译者 龚东风//曹钦琦//项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29237
开本 16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16.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7 12: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