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仍有人仰望星空(韩少功创作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韩少功,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等,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本书通过选取韩少功各个时段的代表性作品,以此达到点面结合的作用并且,较全面梳理介绍了韩少功创作的基本情况。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以点带面的方式来组构的。即通过选取各个时段的代表性作品,点面结合,较易覆盖韩少功的大部分作品。本书的意义在于,作者第一次全面梳理介绍了韩少功创作的基本情况,给想了解韩少功创作的人提供了一个基本可靠的阅读路线和简略提示;述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深化对韩少功的基本评价,也符合实际,客观公允。

目录

为自己的理想和趣味/单正平

绪论

第一章

史的描述

第二章

韩少功“文革”创作规避模式化的可能性

第三章

“张种田”的“虎气”与“猴气”

——兼论韩少功早期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的变迁

第四章

作者丙崽化的文学史意义

第五章

韩少功散文的思想维度

第六章

词典体:形式与意义的双向建构

第七章

“言”“象”危机及乡土的美学意义

第八章

浅议《801室故事》形式探索的历史蕴含

第九章

乡村“写意”:韵味的延留及残损

——《山南水北》阅读笔记

后记

附录·韩少功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史的描述

韩少功迄今三十余年的创作所涉及的文学体裁,主要为小说、散文两类,没有诗歌与戏剧。在进入他的创作之前,有必要分述其小说、散文的创作史。

一 小说创作史论

韩少功的小说创作起始于1972年。先后创作有《月兰》、《西望茅草地》、《马桥词典》、《暗示》等经典作品。出版的小说集有《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归去来》(英文)、《爸爸爸》、《韩少功》、《北门口预言》、《领袖之死》、《空院残月》、《报告政府》等。

(一)

各个时期的小说文本都有十分鲜明的变化。我们可以将其小说创作大略地划分为五个阶段:

1970年代初中期极“左”思潮影响下的创作发轫期;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问题小说”创作期;

1985年至1990年代中期的“寻根”小说创作期;

19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以《马桥词典》、《暗示》等为代表的文体探索期;

新世纪,入住汨罗八景后,以“诗意八景”为重要特征的新乡土小说创作期。

创作发轫

韩少功早期小说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语境及自身的下乡经历关系密切。

1968年12月,韩少功主动报名,下乡到湖南省泪罗县天井公社茶场。下乡的第二年,成为天井茶场文艺宣传队队员。那时,常和其他队员一起搞一些自编自演的节目,如对口词、快板等。另外,还受命为公社编写黑板报,出宣传栏。文字生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两年后,因组织“知青读书小组”被公社拘押审查。韩少功鉴此对主流意识形态冰冷冷的规训功能,有了初步的亲身体验与认识。

1972年,韩少功开始了小说创作。短篇小说《路》可以算作处女作,但没有公开发表。随后两年,在没有正式刊号的内部刊物,如《泪罗文艺》、《工农兵文艺》等上面,发表了一些文章。这一时段的创作,加上一些未刊稿,因未保存,基本上都已散佚了。

从974年起,韩少功开始公开发表作品。《红炉上山》、《一条胖鲤鱼》、《稻草问题》、《对台戏》等短篇小说均发表在《湘江文艺》上。1978年,《七月洪峰》、《夜宿青江铺》两篇作品先后发表于《人民文学》。一年里有两篇作品发表于当时影响甚巨的全国性刊物,自然为韩少功赢得了初步的声名。

这些创作并没有跳出主流文学的窠臼,基本上围绕当时的意识形态来展开虚构性叙事,带有很浓烈的火药味。

这一时期,韩少功还关注过民歌。这与政策执行者的倡导不无关系。但民歌中的活性因子,后来却反映到了“寻根文学”的创作当中。

“问题小说”

韩少功“问题小说”的创作,以1980年为界,经历了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为典型的“伤痕”与“反思”式文学。这时的韩少功尚在湖南师范学院学习。他与这一时段的其他作家一样,汇入了控诉和声讨“四人帮”的历史洪流当中。1978年9月,也参加了“四五文学社”,与社友共同倡导省会城市和大学内的“民主墙”,并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极“左”教条主义,积极呼吁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这种热切的申诉与抗辩委婉曲折地反映在了《夜宿青江铺》、《吴四老倌》、《月兰》等作品中。如《吴四老倌》,就通过表现吴本义与上头政策的对抗,反映了民众意欲改变现状,清除极“左”思潮遗存的急切心情。

1980年的学潮给韩少功一种全新的个人历史体验,并促使其反思进一步深入。时年9月.在群众的吁请下,韩少功介入了因选举区人民代表而产生的学生运动。在此过程中,戏剧性地陷入被夹击的“窘境”:批评校方的官僚主义为校方所不满;劝返了静坐绝食的学生,批评激进情绪和违法行为同时又招致激进学生不满。学生的表现尤其让韩少功失望,他们在运动中很快建立“官僚体制”,让他“看透”了一些所谓的“民主”。

对中国现实的深切认识直接影响了韩少功“问题小说”的创作。随后的《西望茅草地》、《回声》、《癌》等小说,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革命者本身。如《西望茅草地》中的张种田,《回声》中的根满、路大为,在革命过程中因历史的局限以及自身各色各样的缺陷,于是不自觉地承担了施害者的角色。这种叙述彻底解构了韩少功以前的话语,使得他没法再围绕革命主体展开叙事。

寻根小说

在韩少功解构了自身话语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即1983年,其小说转向了对现实庸常的关注。《风吹唢呐声》、《飞过蓝天》、《反光镜里》、《近邻》、《谷雨茶》等作品不再介入宏大的政治话题,也不再反思革命本身,而是投入到对日常的关注与叙述当中。这种近乎不痛不痒的人情小说显然需要某种突破c1984年,南帆就适时地指出了这种“成熟”后的停滞。他敏锐地发现,这“一系列小说好像都有些接近”,“对于种种题材的理解程度好像只能在某一个层次上徘徊”,而且,“艺术处理也往往是光滑得使人既抓不住缺陷也感觉不到好处”。

韩少功本人也强烈地意识到,探讨一条别样的路是势在必行的了。在1984年9月写作的《信息社会与文学》中,他对以往的叙事方式表示了扬弃的态度。到这年12月,写作散文《戈壁听沙》,该文已流露出对戈壁中蕴含之远古巨大精神能量的热切向往。可以说,1985年之前,韩少功的“寻根”文学理念就已呼之欲出。

1985年,韩少功创作理论散文《文学的“根”》。文章一发表即成为“寻根文学”的“宣言书”——它呼唤一种具有鲜活中国特色的文学话语,这样的文学应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中。韩少功随后的创作顺应了这种理论吁求。1985年一年中,他集束抛出了一批震荡文坛,风格独异的作品。主要有中篇《爸爸爸》,短篇《空城》、《归去来》、《蓝盖子》、《雷祸》、《诱惑》、《史遗三录》、《老梦》。

在《归去来》、《蓝盖子》等作品中,除人物本身怪异、诡谲的心理、情绪外,文本四处都游荡着神神鬼鬼,难以捉摸的事象与物象。这种叙事方式的独特性及其因由,随后在《东方的寻找和重造》、《文学和人格——访作家韩少功》(与林伟平的对话录)中得到了较详尽的阐述。在韩少功看来,“寻根”的内涵应当有客体、主体两个维度——文学的“寻根”,不只是要表现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物、事,更要体现在创作主体的层面,即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等方面,要用东方的方式而不是西方的方式。P6-10

序言

为自己的理想和趣味

单正平

眼前这部小书,是述务四年心血的结晶。我不敢说它有多大的价值。因为,对于述务和我来说,做这个“项目”的目的,是想效法孔子,追求“为己之学”——选择一个有价值的对象来学习。经过四年的努力,述务熟悉理解了韩少功的作品;他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境界,也因此而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我认为,这才是本项目真正的价值所在。至于书本身,不过是这个学习过程的记录而已。

通常以为,文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分析揭示作家作品的思想和审美意义,并给予相应的尽量客观的评价。尽管很多研究者的学养、见识、境界远低于研究对象,但他偏要把自E端起来,抬高到足以当学术法官的高度。可是,他抬高自己的同时也远离了对象,他在高空中看不清对象的模样,更谈不上深入解析。他除了放言高论,讲空话,使大词,基本没有什么自己的体会和发现。如此研究,既无益于读者,也无益于自己;唯一效果,可能是空耗心力,浪费资源。遗憾的是,这样的“成果”越来越多。每年出版的学术著作汗牛充栋,真正让人记住的学者,却凤毛麟角。

所以,我对述务这本书的定位,就是一个低姿态学习者的心得体会。

但这并不意味述务的研究没有价值。对于读者诸公来说,本书的意义在于,作者第一次全面梳理介绍了韩少功创作的基本情况,给想了解韩少功创作的人提供了一个基本可靠的阅读路线和简略提示;述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深化对韩少功的基本评价,也符合实际,客观公允。这样说并非无据。为写此书,述务先用两年时间,搜集、整理、编纂了五十多万字的《韩少功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这使他对韩少功的创作情况和有关研究现状,做到了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韩少功创作综论》;又经过一年多的修改整理,才有今天这本书稿。比之于其他资深高明评论家,述务对韩少功的理解分析,或许尚有肤浅幼稚之处:但我敢断定,他是迄今为止,对韩少功创作情况了解得最为全面细致的人;就此而言,他称得上是韩少功研究专家了。

我相信,对于文学研究来说,只有先成为掌握资料的专家,才能成为有所建树的学者。可惜如今愿意在搜集资料上下功夫的人越来越少。古人所谓无根游谈反倒大行其道。不读原作而敢写评论文章的评论家,并非罕见。我宁愿现在的述务,是一个材料多而见解少的专家,不愿他是无材料而夸夸其谈的空头批评家。所幸述务对我的看法还能接受。

我相信,述务在今后艰苦而愉快的漫长学术旅途中,能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良知,有独立品格和自由思想的人。

孔子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大胆演绎:理想的学者为自己的理想和趣味,现实的学者为世俗的功名与利禄。

理想乎?现实乎?

或可问:我们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还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这很难说。

但少功早就说过:仍有人仰望星空。

愿与述务共思共勉。

2008年4月25日于海口

后记

研究韩少功已近四年。有好几次,朋友问起:因何缘故确定了这个研究对象?面对这一问题,首先想起的就是导师单正平先生。其时,我刚开始硕士阶段的学习,文史常识略知一二,对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则不甚明了。单老师涉猎甚广,又与韩少功先生交往多年,比较熟悉这方面的情况。而且,他一再强调研究对象自身的重要性。毕竟,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学习是首要的。对象的文学与思想高度,于初涉研究者是挑战与鞭策,同时,亦关系到成果的学术价值,影响日后研究的眼光和标高。还有一些作美的因缘。我是湖南人,熟悉韩少功笔下的那方水土,自然有了一种亲近感。于是,选择韩少功作为研究对象就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当前,“学风”日下,“文心”不古。单老师历来厌憎那种信口雌黄的学术姿态。他多次和我谈及资料的重要性。这差不多是救我于“水火”之中,得以确立比较端正的为学之道——这之前,我喜好写一些不着边际的浮泛之辞。在单老师为本书所作序言中,他有一句颇有意味的寄语:宁愿我是一个“材料多而见解少的专家”。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全身心投入到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中。这一工作历时两年,终于编纂成《韩少功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这本创作论涉及到的大部分参考文献,均来自此一资料集,因此,在末尾也就不再专附“参考文献”。

有了资料的准备,写作确实轻松了许多,毕竟无需太多煞费苦心的臆造、揣度。但单老师并不轻松。我每写一章,大到立意,小到字句,他都悉心予以指导。

最近一年多,我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写作本书,每一章至少修改过五六遍。现在回首,虽遗憾于才识的粗浅,但还是怦然于那份干劲的。这干劲一方面源自我的性情。而出书的机会也是一个莫大的刺激因素。若没有单老师的帮助,书的出版,恐怕很难成为现实。

写作开始不久,我就到福建跟随南帆先生读博士,本书最终的修订完成,主要是在读博士的这半年间。感谢南帆先生,他虽然有些担心我的时间,但依旧对这一研究予以全力支持,使得我“分身有术”,足以全力做好这一工作。感谢韩少功先生——他的人格、学问、创作的灵性,都给我无形的动力与指引。还要感谢毕光明、张浩文、刘复生、刘小新,以及近年来在研究中给予我热情鼓励和帮助的诸位老师、同学与朋友。

记于海口金花村

2008年4月23日

书评(媒体评论)

比之于其他资深高明评论家,述务对韩少功的理解分析,或许有肤浅幼稚之处;但我敢断定,他是迄今为止,对韩少功创作情况了解得最为全面细致的人;就此而言,他称得上是韩少功研究专家了。

——单正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仍有人仰望星空(韩少功创作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述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5272
开本 32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