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共同富裕的代村之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探索)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深度调研并分析了代村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步步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地经验相结合,生动展现了代村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全书共分五章,详细展示了代村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方面的显著成就,回顾了代村的改革和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特征和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的核心作用。探讨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乡村建设、发展农民主体力量等关键环节如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剖析了在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和策略。本书既提供了一个具体且生动的代村发展案例,也在理论上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指导,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完美结合,对所有关心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读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共同富裕的代村样板
一、代村基本情况 
二、共同富裕取得突出成绩 
三、乡村振兴实现跨越发展
第二章 代村改革与发展历程
一、从分到统——顺势而为、逆势而上 
二、从统到富——盘活资源,发展集体经济 
三、从富到强——建设乡村,振兴代村 
第三章 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社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特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特征
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四、代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探索
第四章 代村之路对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启示
一、以党支部引领乡村建设 
二、以农业现代化带动经济发展
三、以发展凝聚农民主体力量 
四、以集体经济内核促进共同富裕
第五章 在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
一、人类文明形态的新旧之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共同富裕基因 
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四、在“两个结合”中推进共同富裕 
结论 做强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附录
附录一:代村大事记(1950-2023年年初) 
附录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国乡村的新变革 
附录三:以共享发展促共同富裕:理念、挑战与路径 
后记
导语
对代村模式与乡村振兴策略的深度解读,深度剖析共同富裕的代村模式,为构建乡村振兴完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撑
“代村蝶变”的路径和经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代村的共同富裕实践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书通过对代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深入调研,围绕产业兴旺发展、生态建设、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实践及理论层面对代村的共同富裕路径进行了探索,梳理了代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历程,揭示了代村之路对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启示,既阐明了在“两个结合”中推进共同富裕,又提出在代村的实践基础上带动更多村庄一起奔向共同富裕,奋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样板、共同富裕示范区。
精彩页
一、从分到统——顺势而为、逆势而上
(一)农业互助组合作化时期
1950 年春,时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的于志忠到莒南县参观农业互助组后,邀请本村共产党员朱瑞田、王月坤、刘怀荣、李士英、张景元及其他 16 户农民,在前圩子成立了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随后又有共产党员王锡芳、龙茂喜、宋中怀、孙怀义等组织农民在后圩子成立了同样的互助组。至 1951 年春,代村办起了 9 个大小不等的农业互助组。1953 年,代村农业生产互助组合并成立了 4 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 年,代村 4 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与晒米城前初级农业合作社合并成立了代村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 年 8 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同年,代村结束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加入卞庄人民公社,代村生产大队成立,于志忠任生产大队大队长。生产大队下辖 11 个生产小队和 1 个青年小农场(1960 年原青年小农场改为农业试验场)。同时代村和其他地方一样,在前圩子(1 —4 生产队)、后圩子(5 —8 生产队)、河西(9 —11 生产队)、青年小农场办了 4 个公共食堂,至 1960 年 2 月,公共食堂自动解散。
其中,青年小农场初设于 1957 年 8 月。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代村土地高洼不平,旱不能浇,涝不能排,耕地零散分布,道路无序交错,村里的“鬼汪子”“三岔汪”“大沙汪”等分散在农田里,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困扰着代村人。1958 年秋,代村引进了第一台 50 马力的锅驼机,用于抽水灌溉。此后又陆续购进 2 台75 马力“东方红”链轨式拖拉机、7 台 24 马力拖拉机、12 台水稻脱粒机,机械化劳作减轻“人扛马驮”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初步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1964 年,大队支部书记李桂兰带领乡亲们“削高平洼造粮田,填汪修渠除水患”,实现了“田成方、渠成网、旱能浇、涝能排”,单季田变成了双季田,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
“田成方”:从 1964 年秋开始,对代村的 3000 亩耕地进行了统一规划,把原来大小不等的小地块规划成为 28 方,大的地块120 亩,小的地块 80 亩。
“路成网”:修建青年路、沙沟河南北路、西湖几条东西路等。
“填大汪”:1964 年冬,代村实施了“稻改工程”,削高填洼,整平土地。李桂兰带领全队党员干部、社员,顶风雪,冒严寒,男女老少齐上阵,肩挑人抬车子推,经过一冬春的奋战,硬是把过去荒草芦苇丛生的“鬼汪子”“三岔汪”“大洼子”“大沙汪”等填平建成了高产稳产的高产田。
“修石渠”:1965 年春,代村在南环路小汶河上修建了一处大型渡槽,用于拦截西干渠的水灌溉土地,现在渡槽仍发挥着蓄水排洪功能。新修的道路两侧全部建成了“三面光”的石渠,路的一侧为灌溉渠,另一侧为排水渠,实现了小岭灌区自流灌溉全覆盖。
当时李桂兰带领青年突击队成员,向上级要来四包种子,每包一斤半,开展了科学试验,一共试验了 144 个项目,做了 1200余个处理,推广了 29 个优良品种,连续几年向国家和兄弟队提供了 60 余万斤良种,代村一跃成为苍山县的良种繁育基地。青年小农场占地 24 亩,设有小麦、水稻、棉花等高产试验田,土壤化验室、奶牛场等。他们引进优良品种进行试种、推广。李桂兰带领青年突击队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培育出自己的 3 个小麦优良品种“代麦 1 号”“代麦 2 号”“代麦 3 号”,在二庙、层山、庄坞等公社进行推广种植,使小麦产量从原来的 100 —200斤提高到 500 —600 斤。1959 年代村大队团支部、代村大队青年小农场分别获得共青团中央“建设社会主义青年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60 年,青年小农场改名为农业试验场,同年,代村生产大队荣获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先进单位;1960 年 3 月 1 日,《大众日报》刊登了获奖名单。1963 年,代村生产大队荣获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党支部副书记李桂兰作为集体代表去上海参加了表彰大会,受到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4年,代村全部实施了“稻麦连作”,3000 亩土地阡陌纵横,一望无际,麦浪翻滚,稻花飘香。周边村的社员羡慕地评价道:代村就像演电影,5 天前还是一片黄灿灿的麦子,5 天后就变成了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代村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居全县第一,成为全县第一个“过长江”的村。1965 年,李桂兰还代表代村大队参加了全国第三次育种工作会议。在会上,李桂兰介绍了育种的经验,受到了与会领导、农业育种专家的一致好评。
代村一边大抓农业发展,一边大办工副业,麻袋厂、养蚕场、铁木业社、磨面厂等一些工副业,不仅方便了群众,也增加了集体收入。1968 年代村率先用上了电,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告别了煤油灯时代,成为全县第一个用电村。1971 年 1 月 24 日,《大众日报》称卞庄公社代村大队是比较过硬的“四好民兵连”。1976 年 5 月,在济宁召开山东省“三夏”工作会议,李桂兰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会上省里奖励代村大队 4 台 24 马力拖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共同富裕的代村之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探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立胜//张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232491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23-06-01
首版时间 2023-06-01
印刷时间 202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392
CIP核字 2023098537
中图分类号 F321.3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