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今辉映文博城(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洪军主编的这本《古今辉映文博城(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主要介绍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时间为经,景点为纬,既全景式叙述自2006年5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建设文化博览城的决策以来的十年间,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记述各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科学合理地整合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高水平地建设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的做法;同时又着重介绍扬州目前已经建成开放的120个重要文博场馆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展览主题,介绍那些作为文博城建设历史资源的文化遗产项目的来龙去脉,介绍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博览城建设过程中的项目调整,介绍相关重大工程和历史事件。阅读本书,既可以了解近几年来扬州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文化扬州建设的奋斗历程;又可以了解扬州目前已经建成开放的120个重要文博场馆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展览主题。该书是一本理论性、参考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历史普及读物。

内容推荐

“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系统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带领扬州人民在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方面走过的光辉历程。

丛书共分为五册,各分册紧扣新世纪以来的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这一核心线索,用扎实的史料、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全方位、多梯次地介绍了近年来扬州各相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古城保护和发展、大运河申遗、文化博览城建设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特别介绍了隋炀帝陵发现和考古挖掘的经过。

洪军主编的这本《古今辉映文博城(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丛书序言/洪锦华

开篇话

第一章 神来之笔

 扬州双博馆矗立城市西区

 从一个馆发展到一座城

 由一座城转为一张城市名片

第二章 蜀冈毓秀

 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隋炀帝陵

 唐城遗址博物馆

 崔致远纪念馆

 阮元墓

 大明寺

 栖灵塔

 鉴真纪念堂

 欧阳修纪念馆

 苏东坡纪念馆

 石涛墓

 大明寺西花园

 鉴真佛教学院

 鉴真图书馆

 鉴真书画院

 蜀冈西峰生态园

 甘泉陈园

第三章 湖光添色

 万花园

 宋夹城

 扬派盆景博物馆

 双峰云栈

 鉴真广场

 板桥道情园

 瘦西湖历史文化展示馆

 冶春后社旧址

 瘦西湖水系微缩展示园

 莲性寺

第四章 十里文昌

 扬州双博馆

 扬州市图书馆

 扬州市美术馆

 扬州市音乐厅

 扬州市文化馆

 扬州大学动植物标本馆

 江苏省扬州中学校史馆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史馆

 董子祠

 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门厅

 阮元家庙

 蕃嫠观

 扬州市规划展示馆

 扬州科技馆

 中国大运河文化展示馆

 肖峰、宋韧艺术馆

 马可波罗花世界

第五章 水运绵长

 茱萸湾风景区

 竹西公园

 大王庙

 天宁寺及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

 《四库全书》陈列馆、扬州八怪艺术广场

 重宁寺

 神在堂

 东关古渡

 马可·波罗纪念馆

 吴氏宅第及扬州院士史料陈列馆

 普哈丁墓及伊斯兰教文化陈列馆

 长生寺阁

 康山文化园及盐宗庙、卢氏盐商住宅、扬州大运河文化展示馆

 南门遗址保护展示馆

 荷花池公园及影园遗址

 文峰寺

 高曼寺

 润扬大桥纪念馆

 润扬森林公园

第六章 巷城底蕴

 东门遗址公园

 东关历史文化陈列馆

 武当行宫

 汪氏小苑

 张玉良纪念馆

 个同及盐商生活文化展示馆、竹文化展示馆

 扬州民间收藏馆

 壶园及扬州城市记忆馆

 街南书屋

 李长乐故居

 逸圃及扬州国画院史料陈列展

 华氏园及扬州钱币馆

 西方寺及扬州八怪纪念馆

 罗聘故居

 宋大城西门遗址博物馆

 何园及何家史料陈列馆、片石山房

 小盘谷及周氏史料陈列展

 汪鲁门盐商住宅

 基督教堂

 天主教堂

 仙鹤寺

 愿生寺

 旌忠寺

 祗陀林

 二分明月楼

 蔚圃

 梅花书院及扬州书院博物馆

 岭南会馆

第七章 浩气长存

 史可法纪念馆

 熊成基故居及生平史料陈列馆

 胡笔江故居

 朱自清故居及生平展

 曹起潘故居

 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

 “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陈列馆

 扬州革命烈士陵园及烈士事迹陈列馆

 扬州廉政文化展示馆

 “中国共产党在扬州”史料陈列馆

第八章 非遗传承

 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

 扬州玉器博物馆

 扬州剪纸博物馆

 扬州工艺美术馆

 中国淮扬菜博物馆

 扬州中医药文化展示馆

 雕版印刷技艺展示馆

 谢馥春香粉作坊

 杭集牙刷博物馆

 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

 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

 金韵琴筝文化展示馆

第九章 广场风韵

 广陵新城市民中心广场

 史可法广场

 阮元广场

 扬州中学院士广场

 吴王夫差广场

 虹桥坊休闲文化广场

 杜十娘广场

 邵伯谢安广场

 廉政文化广场

 诗韵广场

第十章 开放新篇

 用文博之光照亮场馆开放之路

 把文博城门开得大些、更大些

 以文博场馆为“第二课堂”铸魂未来

结束语

附录一 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大事记(2005—2015)

附录二 扬州已建成的120个文博场馆目录

后记

丛书跋/王克胜

试读章节

鉴真纪念堂

鉴真大师为唐代高僧,住持大明寺。到了56岁高龄,六渡东瀛,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鉴真东渡不但在日本传播了汉传佛教的律宗和天台宗,还带去了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盛唐文化,被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和“中日友好使者”。

1963年正值鉴真圆寂1200周年,日本举办“鉴真年”活动。周总理采纳了赵朴初“以民间的力量”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建议,在国内佛教界、文化界同时举行纪念鉴真活动。国务院还决定在大明寺建造鉴真纪念堂,周总理亲自指定我国著名古典建筑专家梁思成主持设计。鉴真纪念堂于1973年破土动工,于1974年11月竣工。

鉴真纪念堂由前后两组建筑群构成:一组是以四松堂为主的陈列室,陈列着鉴真东渡日本的史料图片和东渡路线图;另一组南有纪念碑亭,北有纪念堂正殿,再由长达80米的环抱走廊将正殿与碑亭连接,形成一个仿唐式四合院。2004年,鉴真纪念堂被评为“中国百年经典建筑”。

纪念碑亭内矗立着一方汉白玉卧碑,莲花座托碑。卧碑中间阴文镌字,正面横刻着郭沫若所题的“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九个大字;背面刻有赵朴初为纪念鉴真和尚网寂1200周年撰写的长篇颂诗并序。

仿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造的正殿为鉴真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殿内中央供奉着鉴真坐像。这尊像,是1980年4月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坐像在扬州大明寺展出时,由扬州的工艺师日夜仿制而成的。坐像鉴真两手叠放于膝上,左足在上,盘膝而坐,双目紧闭,慈容和雅,神态安详而坚毅。正殿东两两侧壁上是反映鉴真生平和东渡事迹的四幅绢本画。

鉴真纪念馆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国家宗教局挂牌命名为全国“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鉴真大师已经成为古城扬州的城市品牌,成为中日两国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纽带。本世纪以来,扬州相继建设了鉴真佛教学院、鉴真图书馆、鉴真书画院等;还在大明寺脚下、瘦西湖畔,兴建了竖立“鉴真东渡”巨幅浮雕的鉴真广场。2006年,以“鉴真”命名的中国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扬正式开赛,至今已连续举办11年,吸引了数百万国内外长跑选手和广大市民踊跃参与,被国际田联连续三次评为“金标赛事”。

欧阳修纪念馆

大明寺天王殿北侧的院落西墙,开八角形洞门,上嵌“仙人旧馆”砖额。进门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平山堂、谷林堂和欧阳文忠公祠三座建筑。这里现已开设了欧阳修、苏东坡两位“文章太守”的纪念馆。

平山堂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当时,屡遭贬谪的欧阳修由滁州调任扬州知府,发现了这一片清幽古朴之地,于此筑平山堂,以作讲学、游宴之所。凭栏远眺,江南诸山如在眼前,取“远山来与此堂平”之意,定名“平山堂”。平山堂建成后,欧阳修在四周遍植花木,其亲手种植的杨柳,被后人称之为“欧公柳”。欧阳修公务之余,寄情于山水诗酒,留下了许多诗赋名篇。平山堂上“坐花载月”“风流宛在”匾额和楹联,留下了文人雅士的有趣传说。原建筑经历代兴毁、修葺,今日遗存为同治九年盐运使方溶颐重建。

清光绪五年,两淮盐运使欧阳正墉集族人白金五千余,以楠木重建欧阳文忠公祠,厅堂正中悬“六一宗风”匾额。祠堂北墙正中,雕刻着欧阳修石刻像。此像镌刻时巧妙地运用光线的折射,使得画像“远看白胡须,近看黑胡须”,从任何角度看,欧公双目均与观者默默对视,其双足亦均面对观者,效果奇特,堪称神品。“文革”中,大明寺当家和尚为防红卫兵破坏,把石刻像用石灰涂抹,上书毛主席语录。如此保全的欧阳修石刻像,至今仍栩栩如生。

欧阳修任扬州知府不过一年时间,但他推行的仁政爱民之策、简刑宽狱之举,特别是他拒收富豪十万“羡余”的廉洁品格,深深地留在扬州人民的口碑中。

2015年,大明寺在欧阳祠建欧阳修纪念馆。馆内两厢展出了欧阳修生前事迹图片,寄托了扬州人民对这位文章太守的缅怀之情。

P29-31

序言

扬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漫长的历史给扬州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厚重的底蕴。这座“通史式城市”数度繁盛,创造了廛闸扑地、歌吹沸天、商贾如织、富甲天下、名动四海的辉煌。然而,在经历了清康乾时期的繁华和喧嚣之后,由于丧失了盐运的独有优势,加上交通格局的多元化,扬州的枢纽城市地位迅即失却,经济日渐式微。从此,扬州似乎逐步远离了世人关注的目光。

祸福倚伏,近代扬州衰落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价值无法估量的历史文化遗产。1982年,国务院公布首批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赫然在列。

扬州无愧于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这固然缘于她拥有辉煌的历史以及前人慷慨馈赠的文化遗产,但同时也缘于后人对这段光辉历史的敬畏以及对这份宝贵遗产的精心呵护。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和城市发展滚滚车轮的急骤节拍中,历届市委、市政府以敬畏历史、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踏实而从容地迈着前行的步伐,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在不断叩击着构建现代文明的崭新梦想。

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进入新世纪,扬州以一座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再度引起世人的瞩目。是什么让我们又一次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感到自豪?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我们坚守了文化名城保护和复兴之路,是我们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努力传承和彰显的那固有的特质和个性,使我们在“千城一面”的城市特色危机中化茧成蝶、脱颖而出。扬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因为放射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光华而再次享誉世界。

古城保护与改造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举目四望,有的大拆大建,丢失了城市固有的历史文脉与价值;有的固守传统,却不能充分绽放出对现代人的吸引。扬州对古城的成功保护,源自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思路。简略言之,可以浓缩为十二个字:“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实践有力地证明,加强古城保护,彰显古城特色,激发古城活力,促进古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化古城是市民的共有家园,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可以说,全面保护古城,业已凝聚为扬州的“城市意志”。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严守一条“铁律”:规划古城修缮与改造,必须广泛倾听各方意见。正因为如此,扬州古城历史格局才得以基本完整保留,这在全国13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甚为少见。

市委决定由市政协牵头组织编撰这套《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主要是出于这么几点考虑:

首先,对名城保护与复兴做一次回望具有重要意义。编撰一套丛书,其重要性在于:通过回望,记述名城保护与复兴的起因、过程与艰辛,可以为这座名城的后来人知晓这段经历提供依据。

其次,对名城保护与复兴做一个总结很有必要。扬州的名城保护与复兴,在全国堪称典范。长期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批文化人和广大市民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名城保护与复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是我们几十年努力的结果。认真总结名城保护与复兴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可以为同类城市提供借鉴。

第三,对名城保护与复兴做一个记录很有价值。当代人口述和记录当代史,其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的伟大事业而言,有完整的资料,可以查阅引用;很多当事人都在,可以提供鲜活素材;很多人既是当事人,又是见证人。这样,可以既写得客观公正,又写得生动可读。丛书由市政协来牵头组织,以文史书籍的形式编辑出版,也是考虑对历史负责,使丛书尽量具有权威性。

丛书力求体现几个核心思想:一是敬畏意识,注重表达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之情;二是传承品德,注重记述我们届届传递,“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信念;三是工匠精神,注重总结我们力争做到精细、精致的主要做法;四是舍得投入,注重反映我们保护与复兴古城的坚强决心;五是市民参与、社会参与,注重记录我们对全体市民为古城保护所作贡献的崇高敬意。

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丰厚遗产,是一个地方精之所存、气之所蕴,我们保护的目的是将历代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的编纂,既是阶段性总结,也是继续前进的动力。

积跬步以至千里。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的千秋伟业,任重而道远,只有里程碑,没有终点站。

(作者为扬州市政协主席)

后记

《古今辉映文博城——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记述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各相关职能部门为建设文化博览城齐心协力、科学合理地整合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全力以赴地建设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场馆,以及探索文博场馆开放利用的一些做法。考虑到一些文化遗存年代久远,书中对其来龙去脉作适当介绍,只是为了让“纪实”更为完整。

全书由洪军负责列出“编书提纲”,并审阅统稿;钱爱民协助对“编书提纲”进行条目细化。全书文稿撰写人员分工如下:《开篇话》《第一章神来之笔》《第三章湖光添色》为王鹏;《第二章蜀冈毓秀》为蒋寿建;《第四章十里文吕》为宗苏琴;《第五章水运绵长》《第六章巷城底蕴》为余志群;《第七章浩气长存》为洪军;《第八章非遗传承》《第九章广场风韵》为朱福炷;《第十章开放新篇》《结束语》为钱爱民;附录《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大事记》《扬州已建成的120个文博场馆目录》由张静负责整理列出。

全书图片由孙黎明负责统筹;参与本书拍摄照片的有孙黎明、鲍京科;提供照片的有束家平、张静、宗苏琴、李斌、刘栋、王卓、洪晓程、周泽华及相关单位。部分图片作者不明,请作者本人与文博办联系,以便奉酬,并致以歉意。

在编撰《古今辉映文博城——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各相关部门和相关同志的鼎力相助。值此书稿付梓之际,谨向所有关心、支持编撰工作的部门和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古今辉映文博城——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涉及的扬州历史文化遗存、文博城建设大事、文博场馆等很多,但编撰时间仅两个多月。时间紧、任务重,加之编撰人员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够精确和遗漏之处,敬请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今辉映文博城(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洪军
绘者
出版社 广陵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406792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2016292496
中图分类号 G269.275.33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5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