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辛亥
内容
编辑推荐

几乎在一夜之间,以武昌起义为触发点,革命的火焰迅速在南北中国燃烧,大清帝国摇摇欲坠,隐居田园的袁世凯冷眼旁观、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却浑然不觉国内的巨变,这貌似偶然发生、突如其来的辛亥革命,居然是与同盟会本部无关的若干革命党人的一场精心策划……

为何说辛亥革命像是一次擦枪走火的意外?为何说孙中山不是辛亥革命的总导演?

《辛亥1911》是一本全面揭示辛亥革命内幕的民国风云百科全书!本书由陆建国著。

内容推荐

《辛亥1911》——一本全面揭示辛亥革命内幕的民国风云百科全书!

1911年的上半年,在黄花岗起义中惨遭失利的孙、黄等革命党人一度陷入低迷,同盟会内部也纷争不断,而以宋教仁为首的一批年轻人却在摸索、寻求新的革命方略,此时,清王朝的立宪新政却看上去井然有序地展开,没有人认为大清帝国会在这一年终结……

然而,几乎在一夜之间,以武昌起义为触发点,革命的火焰迅速在南北中国燃烧,大清帝国摇摇欲坠,隐居田园的袁世凯冷眼旁观、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却浑然不觉国内的巨变,这貌似偶然发生、突如其来的辛亥革命,居然是与同盟会本部无关的若干革命党人的一场精心策划……

《辛亥1911》讲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本书由陆建国著。

目录

上卷 1911年——上半年的沉寂

第一章 革命大佬:孙中山的错愕

 S博士之忧思

 不可思议之喜讯

 博士的雄奇设想

 美国人不领情

 十五年前的英国记忆

 回国!凡事总得从实际入手

第二章 渔父之思:忍见黄花凋零

 槟榔屿之冬

 宋教仁何许人也?

 难道叫我们都学陈天华,蹈海去!

 放开革命的视野

 这就是陈星台殉国之海!

 广州:起义筹备者的雄心

 湖北:宋教仁之革命三策

 广东:革命的是非端口?

 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第三章 故人来访:袁世凯的韬晦

 二十年前事的散忆

 二十年中事的叙说

 三国结盟:袁世凯的大清奇想

 洹上其实并不如梦

中卷 1911年——中程的爆发

第四章 一触即发:辛亥年的怒吼

 四川总督的妙算

 上海的同盟会中部总会

 川变——革命之源头

 “八月十五杀鞑子!”(1)

 北方的老长官们

 “八月十五杀鞑子!”(2)

第五章 起义!革命党的发声

 革命不是浮云

 开局并不顺畅

 到此田地,唯有一搏!

 谁来做大都督?

 连黎军门都反了?

 机会来了?不,只是他来了!

 洹上村的人气真旺

 前路难行啊!

第六章 天火!倒戈者的壁垒

 这边老袁起复,那边黄兴到汉

 冯黄初战,汉口失陷!

 湖南兵变:背后的枪声

 吴禄贞的担忧

 北国冰土依旧

 北方来使

下卷 1911年——关于未来的商议

第七章 武汉:南与北的较量

 袁某人焉能不知其中奥妙?

 宋教仁的憋屈

 黄司令从此不再是什么司令了

 冯男爵的背叛奇想

 镇江城里的两张猪肝脸

 上海滩的战争

 大辫子

第八章 南京!中立者的蹉跎

 袁世凯的心事

 宋教仁的心事

 汪精卫一言定局

 和平似乎已成定局

 临时国会这场局

 大清国最后的另类

 冯国璋还有点用

第九章 体制:民国的未来之争

 川中事的结局

 举国共和?不,只是南方半壁河山!

 孙中山归来

 革命不只是需要豪言

附录

 大事年表

 人物介绍表

试读章节

此刻,在前往华盛顿的火车上,孙中山为自己胸中的雄奇设想而倍受鼓舞。

孙中山的想法是:武昌首义已经成功,说不定各地会纷起响应,一个崭新的中国:中华民国即将到来,然而满清朝廷必然不会轻易言退,犹如当年驱逐元人的明朝,在很长时期内不得不延续与蒙古的战争。

所以,中华民国必须尽快取得国际社会的承认,特别是要取得若干强国的支持,如此一来,新政权便可以立足于万国之林而不倒了。

在孙中山的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强国之名当然就是他脚下的这片国土——美利坚合众国。若是能获得美国政府的支持,无异于给新政府打了一剂强心针。

于是,孙中山就在火车之上拟写了一份短简,所谓短简,当然文字量不会很多,洋人都喜欢看言简意赅的文字,不喜欢长篇大论。孙中山决心在不长的篇幅里,向美国政府阐述自己的主张以及即将成立的中华民国对美国的善意和渴求支持之企图。

孙中山在收信人处写下了一个美国人的名字:费兰德·蔡司·诺克斯,他是当时合众国政府的国务卿(诺克斯并未在公开场合提及孙中山的来信,但是后来,美国的研究者在诺克斯的文稿中发现了这份短简,证明了此信的存在)。

抵达华盛顿后,孙中山向美国国务院递交了此信。在他的想象中,此简或许很有可能会引起国务卿的热烈反应。

孙中山的乐观不是毫无理由的,他在火车上看了几份美国近期的报纸,发现美国舆论对发生在遥远中国的革命似乎颇有好感。譬如这几天的《纽约时报》,连续发表了《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革命军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制政府》等文,连篇累牍地报道中国革命,有一段文字引用了据说是发自上海的电报:

“武昌已宣布成立共和政权。一支强大的革命军武装力量已从汉口开拔,准备与来自北方的清国皇家部队作战。”

令孙中山感到尤为欣慰的是,美国记者还在文中盛赞“起义军组织严明,供给良好,外国人受到保护”。

不只是《纽约时报》,《圣路易斯邮报》的调查表明:美国公众大多数人都希望辛亥革命可为“整个亚洲的复苏指明道路”!

孙中山想起一个美国友人,他叫荷马·李,是一本畅销书的作者,也曾被一度认为是一名军事奇才。那本畅销书的名字叫做《无知之勇》,出版于1909年,居然精准地预测了日本的崛起,包括日后的太平洋战争,以至于被麦克阿瑟的参谋人员誉为“千里眼”。当时麦克阿瑟正好担任西点军校校长,十分重视这本书,建议将其列为西点学员的必读读物,不过教务长却不以为然,在执行这项命令时打了折扣,将其列为选读读物。讽刺的是日本人却很欢迎这本书,《无知之勇》在日本一下子就卖出8.4万册。日本出版商在封面上宣传说,这是一本“所有热血的东方男子值得一看的好书”,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日本军方将其列为军校学员的必读书。

比书更传奇的是荷马·李的人生,他曾考入西点军校,一心渴望成为将军,但无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久就由于身体瘦弱而被开除。几番碰壁之后,他异想天开地来到了神奇的大清帝国。加入了康有为的维新团队,当时康有为正在国内招兵买马,筹建一支所谓的“保皇军”,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拯救已经成为慈禧手中傀儡的光绪皇帝。

机会真的来了,神奇的1900年,神奇的义和团在北京表现刀枪不入的绝技,接着是八国联军入侵。一片大乱之际,荷马·李带着“保皇义勇军”上路了,他的目的地是北京,他的任务是解救大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可想而知,这支乌合之众在途中遭遇了一支清军,荷马·李下令发起攻击,但是无人理睬他的军令,荷马·李转身一看,他的军队已经作鸟兽散。荷马·李只能尴尬地对清军说了声:HELLO!

不久荷马·李又在日本现身,据说孙中山就是在那里与这个传奇人物遭遇。

“一个瘦小、驼背、面色苍白的陌生人向我走来,对我说:我想把我的命运托付给你,因为我相信你的理想会成功。”

若干年以后孙中山回忆说,“助手告诉我他就是荷马·李——当代最杰出的军事天才。”

此后荷马·李便成了孙中山的首席西方顾问,他身着将军服,频频出现在美欧等国的媒体上,宣扬中国革命,为孙中山争取到了许多民间援助。他还帮助孙中山制定了军事战略。据说他的一篇文章《飞机在战争中的用途》令孙中山产生了组建空军的念头,两人特地为此探讨了很久。

在荷马·李为孙中山所制定的军事计划中,提到了一支听上去很强大的民国革命军,这支军队的训练基地设定于东京湾的某处(越南)或者是广州湾(法租),这支军队将拥有来复枪、大炮和充足的弹药,聘请美国军官、工程师、军医(当然还有翻译)。筹建这样一支军队当然需要巨资,但荷马·李乐观地设想美国人会为孙中山的革命理想筹集350万美元,分四期支付给孙中山。

这个听上去很美的计划后来以“长堤”命名,可想而知的是,直到1910年9月,荷马·李还是没有筹集到这笔巨款,甚至连十分之一都不能兑现。1911年1月孙中山来到美国时,发现荷马·李确实很努力地在为中国革命摇旗呐喊——可惜几乎是毫无效果。

而今,孙中山把他的希望寄托在了费兰德·蔡司·诺克斯身上,形势已经改变了,武昌首义成功了,这意味着革命的胜利不再是一个幻想,而是正在成为现实。美国政府可以无视他的理想,但也许乐意为现实买单。P14-16

序言

1911年的上半年,在黄花岗起义中惨遭失利的孙、黄等革命党人一度陷入低迷,同盟会内部也纷争不断,而以宋教仁为首的一批年轻人却在摸索、寻求新的革命方略,此时,清王朝的立宪新政却看上去井然有序地展开,没有人认为大清帝国会在这一年终结……

然而,几乎在一夜之间,以武昌起义为触发点,革命的火焰迅速在南北中国燃烧,大清帝国摇摇欲坠,隐居田园的袁世凯冷眼旁观、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却浑然不觉国内的巨变,这貌似偶然发生、突如其来的辛亥革命,居然是与同盟会本部无关的若干革命党人的一场精心策划……

其实,1911年的辛亥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许多人身在局中而不自知!孙中山、宋教仁,一个想要令中国成为总统权力独重的美国,一个则想要令中国成为权力平衡的欧陆国度,而袁世凯,暗自冷笑着看着南国的争论,他只关心实权——无论美国也好,欧陆国度也好,一切都是国外的风云,此间唯有中国之事——而中国的事,总是和国外的事有点不同!

书评(媒体评论)

辛亥革命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

辛亥革命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

——金以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任)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辛亥革命在整个亚洲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的一个新的政权。这个就是辛亥革命的伟大的空前的历史意义。

——冯天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辛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建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562954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7.06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