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师映象(20世纪闻人风尚志)
内容
编辑推荐

读者欣赏杂志社所编的《大师映象:20世纪闻人风尚志》是《读者欣赏》的人物卷汇编,其中所介绍的:梁思成、成从周、刘文典、汪曾祺、冰心、吴祖光、马三立、启功、季羡林、章含之、何香凝、吕凤子、谢稚柳、徐悲鸿……这些名字因他们的事业而闪光,他们的共同点是永远有一颗中国心。人物涉及名家大师、巾帼名媛、影视明星,带你浏览一场名人盛典。

内容推荐

读者欣赏杂志社所编的《大师映象:20世纪闻人风尚志》是《读者》的图片版,是一份《读者》的视觉杂志,她秉承《读者》的人文精神,凸显《读者》求真、向善、唯美的主张,试图彰显人们略知一二或尚未发掘的自然美、形式美、心灵美。《大师映象:20世纪闻人风尚志》图文并茂,谐趣天成,绘声绘色,甚是悦目。

目录

第一卷 大师风采

 怪人刘文典

 听朱光潜老师闲谈

 建筑学家梁思成

 文怀八斗文怀沙

 季羡林自传

 能与诸贤齐品目 不将世故系情怀——记一代名师启功先生

 立德 立功 立言——追忆马三立的艺术人生

 陈从周:中国园林之父

第二卷 画坛名宿

 齐白石的『蔬笋气』

 绘画名师吕凤子

 中国现代美术的一代宗师徐悲鸿

 应无不舞时——艺术大师谢稚柳的一生

 东方神韵,时代精神——中国杰出油画家苏天赐

 陈逸飞:用生命诠释艺术

 陈丹青:西北是我的根

第三卷 文学名家

 吴祖光、新凤霞:旷世姻缘

 林海音:从城南走来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汪曾祺:『永远』的大作家

 文学是生命的体验——专访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

 刘墉的情与艺

第四卷 巾帼名媛

 我是这样走上舞台的——邓肯自述

 双清楼主何香凝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记冰心

 张充和的艺术人生

 红墙名媛 优雅谢幕——章含之的人生细节

 胡因梦:华丽的知性

第五卷 影视流光

 命运就是追随音乐天赋——『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

 邵兵:责任是男人的本能

 刘若英:一个人的精彩

 海清:最好的角色永远是下一个

 沙溢:我热爱这光芒四射的舞台

 上帝的新宠儿——吉赛尔·邦臣

 斯嘉丽·约翰逊:21世纪的玛丽莲·梦露

试读章节

怪人刘文典

文/帅彦 供图/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刘文典(1889~1958年)。字叔雅,原名文聪,笔名刘天民。安徽合肥人。祖籍怀宁县。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1938年到昆明,先后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为九三学社成员。一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他讲授的课程,从先秦、两汉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铃声响后,走进来的却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看啊!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消瘦的脸孔安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入。长头高兮如望平空之孤鹤,肌肤黄瘦兮似辟谷之老衲。中等的身材赢瘠得虽尚不至于骨子在身里边打架,但背上两块高耸着的肩骨却大有接触的可能。状貌如此,声音呢?天啊!不听时尤可,一听时真叫我连打了几个冷噤。既尖锐兮又无力,初如饥鼠兮终类寒猿……”

这是上世纪30年代清华学生对教授刘文典的印象。这个看起来一点儿都不气宇轩昂的“憔悴得可怕的人物”,确乎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其学生回忆说:“其知识之渊博,治学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刘文典精通英、德、日、意等语言,学贯中西,尤精国学。1916年他27岁时,即被聘为北大教授。当时北大文科教授中胡适、刘半农、刘文典、陈独秀、朱希祖都是卯年出生,又皆为北大的灵魂人物,因此,北大文科教员的办公室被戏称为“卯字号”。刘文典即为北大“卯字号”教授之一。(后转聘清华大学)

在北大,刘文典是与辜鸿铭齐名的怪人。他放浪形迹,不合流俗,狂傲不羁,言谈惊世。有学生曾回忆他的穿着说:“他的长衫特别长,扫地而行。像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妇女所穿的裙子一样——不准看到脚,走路不能踩到裙边,只得轻轻慢移莲步。他偶尔也穿皮鞋,既破且脏,从不擦油。”由于字“叔雅”,刘文典自称“狸豆鸟”。他解释说,在古汉语中“刘”通“狸”;而“叔”则通“菽”,豆子的意思;“鸟”则为“鸦”,乃“雅”之异体。

1928年11月23日,安徽省立第一女中校庆,时处安庆的安徽大学学生在看演出的过程中秩序混乱,与当时的女中校长程勉发生冲突,程向上级汇报说学生捣乱,请军警维持秩序,结果引发了学潮。蒋介石十分恼怒,遂经教育部下文传令时代理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亲到南京予以说明。自称“《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的刘文典,对朱自清等教现代文学的人都瞧不上眼,何况在他眼里是“一介武夫”的蒋介石,所以对下达的文件用“责令”“责成”“纵容学生闹事”等词,尤其对“传令刘文典”“蒋委员长召见”等措辞极为不满。在出发到南京前,刘文典曾发牢骚说:“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之而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秘书,声讨过袁世凯,革命有功。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

当时的南开学生刘兆吉在《刘文典先生遗闻逸事数则》中回忆:

“因有怨气,见蒋时,戴礼帽着长衫,昂首阔步,跟随侍从飘然直达蒋介石办公室。蒋介石面带怒容,既不起座,也不让座,冲口即问:‘你是刘文典么?’这对刘文典正如火上浇油,也冲口而出:‘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这更激怒了蒋介石,一拍桌子,并怒吼:‘无耻文人!你怂恿共党分子闹事,该当何罪?’刘文典也应声反驳蒋介石为不实之词,并大声呼喊:‘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躬身向蒋碰去,早被侍卫挡住。蒋介石又吼:‘疯子!疯子!押下去!’”

后来,经蔡元培等力保,陈立夫从中斡旋,蒋介石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才不得不将刘文典释放,但附前提——刘文典“即日离皖”。

刘文典上课也颇有意思。“上课前先由校役沏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他就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中的精义,从不理会下课铃响,有时一高兴就讲到五点多才下课”。有一次他上了半个小时就结束了,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点上课。”原来那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是要在皓月下讲《月赋》。到星期三,校园里摆了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对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生动形象,见解精辟,让听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有一次刘文典给学生做《红楼梦》讲座,由于慕名而来的听众太多,讲座由原计划中的小教室迁到室外小广场,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文典高论。其时天已近晚,刘文典则秉烛讲授。他“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然后大抒己见”。

在西南联大期间,刘文典避居昆明市郊官渡,离学校较远,每次上课都需步行到校。尽管如此,他却从不缺课。他说:“国难当头,宁可被飞机炸死,也不能缺课。”解放后,刘文典年事渐高,云南大学为了让他集中精力进行学术研究,一度没排他的课,但他坚持要上课,并声色俱厉地说:“教授怎能不教书?不教书就是失职!”

刘文典最让人觉其“怪”和“狂傲”的举止是他对新文学创作的态度。由于刘文典认为国学才是民族精神复兴的工具,只有在国学中才能挖掘出民族精神的精髓,所以,他很瞧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认为“文学创作的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

P2-5

序言

生命之华

文/胡亚权 《读者》杂志、《读者欣赏》杂志创始人

世间万物皆有渊妙,每一个生命体都有它一生中的美丽。大到鲸象鲲鹏,小如蜉蝣蝼蚁;巨似千年古柏,渺至无名浮萍;每一物种都遵照自己的宿命,沿着纯粹于自身的轨迹,走它自己的路。人们太注重热切,却忘记冷冽;太注重宏举,却忽略些小,于是新生命的诞生,如同沙漠瀚海里恰逢一场暴雨而绽放出几朵小花,能有谁知?

1981年春,兰州,龙尾山下,甘肃人民出版社四楼朝南一间偌大的办公室里,只有两位编辑办公,那就是创刊伊始的《读者文摘》编辑部。空落落的西面墙壁上,张贴着一幅手写的标语:“世界上许多最美丽的花,往往开放在无人知晓的地方。”这幅标语是我从一本书上抄写下来并贴在墙上的。当时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兰州本地,也鲜有几人知道甘肃有一份名叫《读者文摘》的杂志。两位编辑张贴这幅标语给自己鼓气,坚信《读者文摘》虽诞生在无人知晓的地方,但她一定会是最美丽的。30年的时空转换印证了我们最初的信念。《读者文摘》1993年改名,就是今日的《读者》。如今的《读者》,在地球上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

2001年,我开始做另一件事情,那就是创办一份全新的《读者》系列刊,她的名字叫《读者欣赏》。兰州,黄河之滨,也是在一间偌大的办公室里,我们几位编辑在南墙醒目的位置张贴了一幅标语:“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国”。这是英国诗人布莱克写下的禅意诗句。我们的初衷是想把这份杂志办成能够轻易进入人们各自小宇宙里的一朵小花,当然,她一定也会是最美丽的。十年下来,《读者欣赏》,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却渐显风采。

《读者欣赏》其实是《读者》的图片版,是一份《读者》的视觉杂志,她秉承《读者》的人文精神,凸显《读者》求真、向善、唯美的主张,试图彰显人们略知一二或尚未发掘的自然美、形式美、心灵美。以此为原则,《读者欣赏》开辟了一些在同类期刊中不常有的边缘栏目。如《大师巨匠》《文化纪事》《艺术人生》《行走》和稍后些开办的《古韵今谈》《鲜话说吧》等。这些栏目图文并茂,谐趣天成,绘声绘色,甚是悦目。

《文化纪事》作为《读者欣赏》的老牌栏目最早进入读者视野。文化以纪事的形式出现,在当年的中国还挺新鲜。因为“纪事”不同于“记事”,“记事”只是简单记录,“纪事”却具有文化考量和纪年般的史实价值。早期的《文化纪事》带有某种热点焦点的味道,如《西游记和真实的唐僧唐玄奘》对位于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和百家讲坛。随着这份杂志的成熟,《文化纪事》开始有了系统和规模、广度和深度。编辑们试图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政治、军事、文化领域里一些带有文化色彩的事件中,把其脉络,萃其精华。他们策划了《水煮春秋》《魏晋风骨》《唐诗之路》等令人过目难忘的专题。使读者知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大圣人不是孔子而是治齐的管仲,第一名将不是吴起而是演绎晋楚城濮之战的先轸,第一策士不是张仪而是到处献策到处碰壁的孔子,第一刺客不是荆轲而是豪言退赢政的安陵君门客唐雎……这套书的历史卷书名《大国之美:中国古代文明图鉴》,选录了《文化纪事》栏目中的精华。

大自然和社会,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两大环境。从本质上说,旅游,就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一份张扬美的杂志,《读者欣赏》的旅游栏目以“行走”为特色。它试图用最真实最美丽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下行者的见闻。我去过世界一些地方,不大拍自己的大头照,主要拍风光,积累下来,个人照只有数十张,风光照却有上千张,闲暇拿出来翻翻,联想起许多往事。行走主要是长见识,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也。

这一分册书名《步尺量天:走进世界最美之地》,选的都是《读者欣赏》编辑以特有的艺术眼光遴选的行走力作。作者们或为画家摄影家,或为文学青年,倚重精美图片辅之小文,特别适合现代青年人的口味。我主张一个地方最好一去再去才能领略它的美。但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游遍所有“最美之地”,怎么办?看这本书或许是个好选择。

《人物》栏目乃《读者欣赏》初创阶段所为。那时候,传媒对文艺界人士的集中介绍如凤毛麟角。编辑部想通过此栏目优选一批真正的文化精英们的历史贡献,进而积淀下来,完成对文化的顶礼。梁思成、成从周、刘文典、汪曾祺、冰心、吴祖光、马三立、启功、季羡林、章含之、何香凝、吕凤子、谢稚柳、徐悲鸿……这些名字因他们的事业而闪光,他们的共同点是永远有一颗中国心。在这套书中,人物卷名为《大师映象:20世纪闻人风尚志》。

最后一本叫《笔墨江山:中国传统文化赏读》,主要编选《读者欣赏》的文章随笔。随笔随笔,随心落笔。仅仅浏览目录就会让你心动不已。《中国古代房屋限购令》《汉武帝如何“拉动内需”》《火腿与状元》……以小见大、以短搏长的俏皮文字里也有大哲理。最近读一本叫《塔木德》的书,讲到一个故事,说狐狸来到一片葡萄园边,看着成熟的葡萄馋涎欲滴,但无门可入。好不容易寻到一小洞,但它自己太肥,钻不进去。聪明的狐狸想出办法,再把自己饿3天,钻了进去。于是它大吃3天,享受到无比的幸福。它忽然又想起外边的世界更精彩,于是又想从那个洞逃出,不承想这3天吃太多,出不了那洞。于是,聪明的狐狸被迫故伎重演,再把自己饿了3天,终于来到外边。

出来后,狐狸长叹说:“葡萄园啊,你和你的果实对我何用?里面的一切虽然美丽可爱,但于我何益呢?我进去时什么样子,出来时还是什么样子。”这讲的是人生。读者在这本书里也可以读到另外一些隽永的故事。

思绪又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两条标语上。第一条:“世界上许多最美丽的花,往往开放在无人知晓的地方。”说“无人知晓”,也不尽然。

蜜蜂知道!所以后来《读者》杂志的刊徽或者LOGO是一只蜜蜂。那蜜蜂暗喻编辑,他们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

蝴蝶也知道!第二条:“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国”,是《读者欣赏》的旨圭。细心的读者在阅读这份杂志时会发现,每篇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个小小的彩色方块,方块中有一个图案,那正是一只展翅的蝴蝶。

开始我们还提起过生命的话题。我曾经说过:“杂志是有生命的。”算起来现在的《读者》已到而立之年,所以她显得成熟,风姿绰约。《读者欣赏》只在垂髻之年,幼稚是很自然的事,好在有这么多热心读者,好在我们根植在中华这片热土上,美好的未来是必然的。

这套书是生命的礼赞,也是一份生命的祝愿,建议您认真读读。

书评(媒体评论)

变革的时代,人心浮躁得厉害。在社会飞速发展时,人的需求也在拼命膨胀。接踵而至的文化快餐、娱乐快餐、旅游快餐……数量之多、花样之多、翻新频率之高,令人目不暇接。尝过新鲜,待这快餐的狂风暴雨过后,逐渐定格下来的人心重新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是花团锦簇的垃圾食品,还是细水长流的家常便饭?五千年的文明和外来的精粹还能不能滋养这个民族?我自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先入为主,不敢说自己品位有多高,却敢讲自己口味不低,一般的刊物是入不了眼的,《读者欣赏》却令我心仪。和老大哥《读者》相比,她还是个小姑娘。10年过去,小姑娘坚定不移,带着清新的空气、和着优雅的旋律,在图文并茂的路上舞蹈,舞姿越来越曼妙,观众也越来越多。再过十年,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家 朱恩光

《读者欣赏》已经迎来了她的10岁生日,这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她拥有一支非常有创造力的团队,他们的努力创造了这本高质量的视觉杂志。我在加拿大有幸和很多中国人一起工作,合作得非常开心。中国是个非常美丽和富有灵气的国家,到中国去一直是我的一大梦想!

——加拿大著名摄影家 Yanick Dery

阅读《读者欣赏》就像一场轻松却充实的旅行,群山间、溪流畔、田野中、城市里……满是文化与历史的痕迹,可口却没有满汉全席的繁复,清爽却没有快餐的不健康添加成分。

——河北读者 黄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师映象(20世纪闻人风尚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读者欣赏杂志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1643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8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9
18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