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超限战(十五周年纪念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乔良、王湘穗所著的《超限战(十五周年纪念版)》是一本在海外被翻译、传播、评论最广的当代汉语名著;一本精准预言“9·11”事件爆发的“新战争论”;一本继《孙子兵法》之后的全世界影响最大,美国西点军校学员课外必读的“中国兵法”;一本让欧盟各国高级将领赞赏钦佩的“新战略圣经”。

20世纪的“全面战争”,开启了新的战争时代。战争一起,无分平民和军人,皆受到战争的威胁。本书作者提出了“超限战”理论,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内容推荐

乔良、王湘穗所著的《超限战(十五周年纪念版)》从战争与战法两个方面,首次提出了超限战的理论,并揭示未来时代的战争形态与规律。这是一种可以超越实力局限和制约的战争方式,对处于强势和弱势的国家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超限战》因准确预见了“9·11”事件的发生,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被《华盛顿邮报》誉为四十年来中国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并被西点军校列为学员必读书及美海军学院正式教材。意大利陆军总监、陆军上将米尼将军称该书是“一部当代名著”。

目录

我们的命运被改变 / 中文再版自序

无处不见超限战的踪迹 / 中文三版自序

《超限战》的诞生源于中国现实 / 法文版序言 / 法国将军米歇尔?简

中情局误译误读别有用心 / 作者为《超限战》法文版所撰写的序言

超限战:第四“福音书” / 意文版序言 / 意大利陆军上将米尼

“9·11”的悲剧不可避免 / 日文版序言

序论:海湾战争改变世界

上卷 论新战争

 第一章 总是先行到来的武器革命

 第二章 战神的面孔模糊了

 第三章 背离经典的经典

 第四章 美国人在大象身上摸到了什么

下卷 论新战法

 第五章 战争博弈的新着法

 第六章 寻找胜律:剑走偏锋

 第七章 万法归一:超限组合

 第八章 必要的原则

结语:全球化时代的超限战

本书自创词表

附录一:作者答疑

附录二:从“妖魔化”到学理化——对《超限战》评介的流变

附录三:超限战:寻求均衡者——《简氏防务周刊》对《超限战》的评价

附录四:国家与新恐怖主义之间的角逐——超越军事界限的战争

附录五:“9·11”周年祭——21世纪真正开端

附录六:《超限战》的历史传承及对霸权主义的警示

附录七:自“超限战”中和平崛起:针对中国特点的大战略

中文初版后记

中文再版后记

中文三版后记

试读章节

没有谁能拥有战争冠名权

武器革命是军事革命的前奏。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即将到来的军事革命,将不再被一两件单一武器所推动。大量的技术发明,在不断刺激人们对新武器心向神往的同时,也迅速消解了每一种武器的神奇。以往只需要数件武器或装备的发明,像马镫、马克沁机枪,就足以引起战争样式的改变,现在则需要上百种武器构成若干个武器系统,才能从整体上影响战争。然而武器发明得越多,单一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就越小,这是隐含在武器与战争关系里的悖论。就此意义上说,除了全面使用核武器这一越来越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可以称之为核战争外,其他任何一种哪怕是极富革命性的武器,都已不再拥有对未来战争的冠名权。

或许正是因为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才有了“高技术战争”和“信息战”的提法,意在以宽泛的技术概念替代具体的武器概念,用模糊学的方法解决这道难题。可这似乎仍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细究起来,最先出现在美国建筑业中的“高技术”一词,实在是有点语焉不详。什么是高技术?它针对什么而言?从逻辑上说,高和低只是相对概念。而用一个可变性很大的概念,刻舟求剑式地为千变万化中的战争命名,本身就很成问题。当一代所谓的高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低技术时,我们是否还准备把接下来出现的新鲜玩艺儿再次命名为高技术?而这是否会给我们在技术大爆炸的今天,称呼和使用每一项新出现的技术带来混乱和麻烦?何况是否高技术究竟应以什么为标准?就技术本身来说,每一项技术都是具体的,因而也就有它的时限性。昨天的“高”,很可能是今天的“低”,而今天的“新”,又会成为明天的“旧”。相对于M-60坦克、“眼镜蛇”直升机和‘B-52这些60-70年代的主战兵器,“艾布拉姆斯”坦克、“阿帕奇”武装直升机、F-117以及“爱国者”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是高技术;而在B-2、F-22、“科曼奇”直升机和“杰斯塔”联合监视目标攻击系统面前,它们眼看着又要成为明日黄花。如此说来,始终都是一个变数的高技术武器概念,岂不成了“新娘子”的头衔,随着“年年花开人不同”,只剩下空壳一样的名分,不断地戴在那些正在成为“新娘子”的女人头上。那么,在接连不断的一环环战争链条中,每一种武器都在随时随地的由高变低、由新变旧,时间之矢不肯在任何一点上停留,也就没有一种武器可以久居高技术的王座,既然如此,所谓的高技术战争,究竟是指哪一种高技术?

泛泛而言的高技术不能成为未来战争的同义语,作为当代高技术之一的、几乎在所有现代武器的构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信息技术,就更不足以用来命名一场战争。即使在一场未来战争中所有武器都嵌上信息元件而被充分的信息化,我们仍不能把这种战争称作信息战争,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信息化战争⑥。因为不论信息技术如何重要,它都不能完全替代每一种技术本身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已经充分信息技术化了的F-22战斗机仍是战斗机,“战斧”导弹仍是导弹,而不能笼统地把它们称作信息武器,用这些武器进行的战争也不能称作信息战。广义的信息化战争和狭义的信息战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指被信息技术所强化并伴随的各种形态的战争;后者则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获得或压制信息的作战。此外,信息崇拜制造的当代神话,使人们误以为它是唯一的朝阳技术,其他的一切都已经日薄西山。这种神话可以给比尔·盖茨的口袋里带来更多的钱,却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同样依赖于其他技术的发展,相关材料技术的开发直接制约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如生物技术的进展就决定着信息技术未来的命运⑧。说到生物信息技术,我们不妨回到前面的话题,再做一个小小的假设:如果有人用信息制导的生物武器打击了生物计算机,它应该算是生物战呢还是信息战?恐怕没有人能用一句话答得上来,但这却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事情。其实,人们根本不必为信息技术能否在今日坐大煞费苦心,因为它本身就是技术综合的产物,它的第一次出现及每一次进步,都是一个与其他技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合过程,而这正是技术综合—全球化时代最本质的特征。这一特征当然也会像钢印数码一样在每一件现代武器上留下它的典型印记。我们并不否认在未来战场上,某些先进武器仍会起主导作用,但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已很难有谁还能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它可能是主导的,却不是唯一的,更不会是长久不变的。也就是说,没有谁还能把自己的名字大言不惭地冠于某一场现代战争的前面。

P50-51

序言

本书初版至今,算来已六年有半。六年时间不长,围绕这本小书在国内外掀起的种种喧哗与骚动,至今还未完全平息。不过在我们两人这里,此事已是尘埃落定。因为我们一开始就认定,我们要写给这个世界的,只是一部有关新战争的兵书,而不是一部道学专著。尽管我们并不认同用伦理学观点去度量兵学理论,但我们仍然承认这是读者自己的权利。一本书既已出版,是耶,非耶,就只能由人去评说。对此,我们既不想干预实际上也干预不了。所以,即便我们发现不少赞同者和反对者一样,都没能真正理解这本书时,我们仍然不想在它发行第二版之际,对此做过多的辩白。

我们只是加进了一些附件,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因为六年时间里毕竟发生了不少事情。特别是当世界上不少人把“9·11”这样的惊天事件与本书联系在一起时,的确有必要在新版中加进这些附件。但对于正文,我们决定不做任何一字的改动。一是我们只能尊重历史;二是现在看来,我们当初所写的东西,六年后仍没有什么需要改动之处:它的脉息迄今还在与历史同步。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东欧和中亚的颜色革命、基地组织及其他极端恐怖势力的继续肆虐,甚至最近国际油价历史性突破67美元以及在美国某些政治势力的干预下,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失败,都在向世人证实着这本书的生命力。

这本书还未成为历史,但它毕竟已经创下了某些历史记录:比如,它是中国第一部在一年时间里连续印刷10次的非文学类书;还有,它也是第一部被极其看重并维护知识产权的美国人公开盗版发行的中国人写的书。但这一切对我们而言,都不及我们在这本书中所表达的内容更有意义。

人有人的命运,书有书的命运。有意味的是,人(作者)往往无法改变书的命运,而书却常常能改变人(包括作者)的命运。六年间,我们的命运确已被这本小书所改变。而对这本书被误读误解的命运,我们却无能为力。好在我们对历史特别是人类军事思想史充满信心,因为迄今为止,它们还从来没有不公正过。

仅以此为再版序。

2005年8月16日作者识

后记

在最初写作此书的时候,我们就抱定一个小小的“野心”:要让本书具有某种经典性。因为我们意识到,在新一轮军事革命的大门开启之时,仅靠对以往经典的注释和阐发,无法应因国家安全面对的新威胁。军事思想领域需要原创之风的荡涤。

我们似乎接近了初始目标。然而,“名满天下,谤满天下”,原创性著作总是命运多舛。此次再版,我们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简宁和牟洁,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当然,我们还要感谢为此书出版作出重要贡献的项小米、程步涛和黄国荣;感谢读过此书的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读者,感谢无数听过我们讲演的听众,感谢报道宣传过此书的媒体;感谢为《超限战》日文版、意大利文版、法文版、中文繁体字版翻译、作序、出版、发行付出劳动的朋友们,甚至还要感谢未经我们授权擅出英文版的美国出版商和发行商们,不管他们出于什么动机,毕竟扩大了《超限战》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我们赢得了许多用自己眼睛阅读、用自己头脑思考的朋友。

最后,我们仍然想借此机会感谢家人。尽管与我们荣辱与共的他们不在乎,我们还是要说,感谢你们对我们始终不渝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于2005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超限战》是一部名著。美国的情报机构和公众舆论,特别是那些害怕中国和它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美国人,使这部著作闻名遐迩。

——意大利陆军上将 来尼

《超限战》是一部关于现代中国战略思考的特殊文献。一切的变化都来源于:战争已经突破了通常的界限。

——法国将军 米歇尔

《超限战》也许不能和克劳塞维茨或孙子所写的东西相比,但它的确论证了一些独创的思想,作为一个展望和引导21世纪战争的创作,它与《大趋势》和《力量的转移》一样,是一个不错的努力。

——美国维吉尼亚军事学院教授 Dr.Ehsan Ahari

以中国共产党的背景,加上中国固有的军事文化,益之以转化过了的辩证法,搅拌上几十年的战争冶炼,才造就了《超限战》的思想温床,试问,美国和台湾怎么学?不论怎么学,也都只是东施效颦。

——中国台湾学者 刘振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超限战(十五周年纪念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乔良//王湘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72984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2014130860
中图分类号 E81
丛书名
印张 16.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6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