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冲突与协调(论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与伦理) |
内容 | 内容推荐 纳博科夫(1899-1977)是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关于他的艺术理念、艺术形式、艺术手法以及作品中的伦理道德内涵、形而上含义等的研究均已充分展开,构成了近百年的纳博科夫批评史。作者结合多年来对纳博科夫小说的研究,并将研究核心定位在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与伦理上,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全新的分析视角和客观全面的论述,为读者清晰地展现出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的精髓。全书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分析出纳博科夫的艺术观与伦理观,这是后文展开的基础;第二章分析了纳博科夫观念中艺术与伦理二者的冲突关系如何影响了其创作发展轨迹;第三章表面看起来是对第二章内容的否定,但实际是转折之后的深化,分析了在更深层次上艺术与伦理在其创作中的协调关系。本书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其研究成果对广大外国文学研究者、爱好者,尤其是纳博科夫的读者们来说,都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为艳,女,1980年生,山东省日照市人,文学博士,临沂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1部,主持山东省社科联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会项目课题1项,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优秀作品奖1次,参与编写了外国文学教材《20世纪欧美文学》。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不同”与“反对”:论纳博科夫的艺术理念与伦理观念 第一节 纳博科夫的“非俄罗斯性” 第二节 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质疑 第三节 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排斥 第四节 纳博科夫对《堂吉诃德》的批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纳博科夫对艺术自由的追寻之路 第一节 艺术自由与艺术体验——从《洛丽塔》备受争议的叙事策略谈起 第二节 艺术自由之起始征程:《玛丽》《王,后,杰克》与《防守》 第三节 《天资》:一位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史 第四节 艺术自由之化境:《洛丽塔》《普宁》与《微暗的火》 第三章 纳博科夫“越艺术越伦理”的内涵与表现 第一节 论纳博科夫的“越艺术越道德” 第二节 论纳博科夫“次级人物”的伦理性 第三节 论纳博科夫“艺术与日常生活”主题的发展 第四节 发现:既在文本内,又在文本外 结语 我们为什么爱纳博科夫 参考文献 附录 纳博科夫重要作品创作年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冲突与协调(论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与伦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为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67009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7 |
出版时间 | 2023-10-01 |
首版时间 | 2023-10-01 |
印刷时间 | 202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44 |
CIP核字 | 2023180177 |
中图分类号 | I712.074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