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宝中的历史密码(夏商-南北朝卷)/CCTV国宝档案特别节目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宝档案》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一档文物历史纪录片栏目。该栏目秉承“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的定位宗旨,集权威性、故事性、观赏性为一体,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宝级文物精品为主线,挖掘国宝背后的故事。《国宝档案》让观众对遥不可及的国之瑰宝不再陌生,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本《国宝中的历史密码(夏商-南北朝卷)》从栏目中选编了夏商-南北朝时期的国宝,并介绍了它们各自背后的动人故事。是海内外华人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必备读物。

内容推荐

每—件国宝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璀璨的历史瞬间,一幅幅国之瑰宝的画面融汇在—起,编织出一幅中华文明的壮美画卷。

本套图书根据CCTV-4《国宝档案》60集特别节目汇编而成,全书以中国历史朝代顺序为主线,以有代表性的历代国宝为切入点,通过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等权威专家学者的精彩解读,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中国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

本套图书一共4卷,分别为夏商-南北朝卷、隋唐-辽金卷、元明卷、清代&两岸故宫卷,可谓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是海内外读者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赏鉴读物。

本书为其中的夏商-南北朝卷,书名为《国宝中的历史密码(夏商-南北朝卷)》。

《国宝中的历史密码(夏商-南北朝卷)》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编著。

目录

第一篇 中华文明的起源

 《伏羲女娲图麻布画》:神话人类起源/012

 人面鱼纹陶盆:古人图腾崇拜鱼神/015

 C形玉雕龙:早期中国龙形象的代表/017

 玉琮王:良渚人的宗教法器/020

第二篇 青铜之光

 后母戊鼎: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026

 青铜礼器群:最早采用合范技术铸造/030

 妇好鸮尊:中国首位女将军“代言人”/032

 偶方彝:殷商超豪华祭祀礼器/034

 亚丑铜钺:殷商最能显示等级的武器/036

 四羊方尊: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039

第三篇 春秋战国的军事武器

 越王勾践剑:青铜剑之王/044

 连弩:冷兵器时代的一朵奇葩/047

 杜虎符:调兵遣将必备信物/050

 青铜车马器:夏商周战车的零部件/053

 《孙子兵法》竹简:最古老的版本面世/056

第四篇 古蜀国文明三星堆

 玉器神人头像:第一代古蜀国国王/062

 玉方舟:造型融合各种祭祀元素/065

 青铜神树:通往古蜀国大门的钥匙/067

 大立人青铜像:最高大精美的青铜像/070

 青铜神坛:再现古蜀国人祭祀场景/074

第五篇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陵铜车马:古代铜铸艺术的神品/078

 青石甲胄:秦朝军服改革的里程碑/083

 6号陪葬坑:文官俑为何手拿小刀、身背磨刀石?/086

 李斯碑:十字碑文见证历史/089

第六篇 汉朝人的华美装扮

 汉代裸体俑:一丝不挂难掩汉服魅力/094

 素纱禅衣:单件重量不足一两/098

 玉舞人:汉代最流行的“袖舞”造型/101

 妆奁:有身份女子的象征/104

 铜镜:一面会变魔术的镜/107

第七篇 汉朝的科技

 地动仪:世界地震监测仪器的鼻祖/112

 长信宫灯:极具环保价值的“台灯”/117

 青铜卡尺:游动中测量长、宽、高/119

 人体经脉漆俑:昭示汉代针灸的发达/122

第八篇 汉朝人的幸福生活

 《庖厨图》:专门表现烹饪的画像石/128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西汉人能喝多少酒?/131

 击鼓说唱俑:中国汉代第一俑/134

 六博棋:一盘棋引发“七国之乱”/137

第九篇 汉代的军事改革

 额济纳汉简:记录汉代政治、经济和军事/142

 葆塞天田延袤三里七十:汉代的防御工事/145

 《马王堆驻军图》:兵马钱粮标示于军事地图/147

 汉代行军青铜釜:军队烧水煮饭的炊具/150

 东汉青铜马:汉代最早出现的马/153

第十篇 西汉外蕃南越国

 南越王龙钮金印:个头大于汉皇金印/158

 玻璃牌饰:中国最早的平板玻璃/161

 南越王屏风:中国最早的屏风实物/164

 南越王古铁剑:汉代最长的铁剑/166

 青铜烧烤炉:随美食家沉睡地下2100年/168

第十一篇 英雄辈出的三国

 铜雀台与二乔:铜雀台实为军事基地/172

 《三顾茅庐》:刘备更擅管理和经营/177

 三国吴简:记录吴国经济军事状况/180

第十二篇 神奇的火烧赤壁

 《曹操征东吴图》:三国第一次大会战/186

 《草船借箭图》:诸葛亮、孙权智慧的结晶/188

 诸葛亮的发明:损益连弩,木牛流马/190

 《帝王名臣画像》:桃园三结义,肝胆相照/194

 《关壮缪立马图》:忠义之士的典型代表/196

第十三篇 魏晋人文风貌

 青瓷莲花尊:中国是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202

 青瓷虎子:起源战国,盛行魏晋南北朝/205

 兽耳青瓷卣:三国时越窑青瓷的精品/206

 马头鹿角金步摇:民族融合的产物/208

 《女史箴图》:游丝描的典型代表作/210

 北魏木板漆画:隶书向楷书过渡/213

第十四篇 中外交流的序曲

 胡人骑兽烛台:出自三个幼儿合葬墓/218

 胡人杂技佣:贵族的堂会——百戏/221

 北魏鼓乐陶俑:魏晋时写实之风形成/225

 大同北魏窑藏:波斯器皿深刻影响中国/229

第十五篇 乱世珍宝

 《快雪时晴帖》:仅次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234

 《鸭头丸帖》:王献之行草风格代表作/237

 《平复帖》:中华第一帖/240

 《洛神赋图》:人神传奇浪漫的爱情故事/243

 《鸳鸯七志斋藏石》:七对夫妇的墓志铭/246

第十六篇 佛光东渐

 《皇帝礼佛图》:国家支持促进佛教兴盛/252

 《文昭皇后礼佛图》:佛教造像艺术世俗化/256

 云冈石窟:雕凿历史分三个时期/258

 天龙山石窟:佛像造型趋于丰满/262

后记/265

试读章节

《伏羲女娲图麻布画》:神话人类起源

《伏羲女娲图麻布画》用麻布纺织而成,上半部是两个人的上半身,左边是女娲:高耸的发髻,细长的眉毛,眼神中透露出女娲的娴静,她左手搭住伏羲的肩膀,右手执规高举头上。

画的右边是伏羲:他头戴方巾,方巾上插着一支形似满弓、尾如麦穗的簪子,与女娲侧面相觑,圆圆的脸庞上一片祥和。

伏羲右手揽着女娲的肩,左手执矩举在头上,用食指与女娲对指着。规和矩是指圆规和矩尺,皆是用来做方和圆的工具,伏羲和女娲手上拿着规和矩,寓意天地万物的方和圆都是伏羲和女娲制造的,也同时象征着天圆地方。

《伏羲女娲图麻布画》中的线条类似工笔描法,写意与写实相结合,伏羲女娲两人双肩上载着太阳,双尾下含着月亮,身后左右,宇宙茫茫,星汉闪闪。

2009年8月,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览中,展出了《伏羲女娲图麻布画》,画中画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伏羲和女娲,并且是交媾在一起的形象。

画中伏羲女娲修长的身躯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都穿着红色的对襟镶边花上衣,直到腰部两体相连,合穿一条裙子,裙裾之下,则是两条粗硕丰满、相互盘绕的蛇身。

为什么画中会呈现出伏羲女娲蛇尾相绕的形象呢?中国古代就有“三皇五帝”之说,伏羲和女娲都是三皇之一。相传,他们都是人类的始祖,而女娲原本是伏羲的妹妹。一次天降洪水,兄妹俩爬进一个大葫芦里,躲过了劫难,然后伏羲和女娲成婚,繁衍了人类。这幅《伏羲女娲图麻布画》描绘了伏羲女娲合体缠绕的形象,是因为伏羲和女娲最初出现在神话故事中时,就是人身蛇尾的样子。

伏羲和女娲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人物,在中国古史传说、中国传统的古史系统当中,居于三皇之列,有很多生动的传说,更重要的是,伏羲与女娲的组合,为中国的古史系统,提供了一个起源性的传说。有学者考证,伏羲是和盘古联系在一起的,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世界创造者,那么伏羲也就成了世界的创造者。

根据古史传说,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这个传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经过一次洪水的浩劫,人类灭绝,只剩下伏羲和女娲,他们是兄妹两个,最后结成婚姻,才开始了人类的繁衍;另一个版本是女娲抟土造人,用黄土照着自己的样子造人。

事实上,包括伏羲女娲在内的一些古神话传说都是一种历史的影子。所谓历史的影子,就是说它包含历史的速递。但是,毕竟是口口相传的结果,但是就伏羲女娲本身来说,这个氏族部落存不存在,现在还难以定论。

《伏羲女娲图麻布画》出土时保存非常完好。除了麻布的颜色变成土灰色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丝毫损坏腐朽痕迹。麻布画经历了千年的埋藏,依然色彩鲜艳、经纬分明。这幅画用麻布纺织而成,用中原汉族所崇拜的伏羲和女娲作为题材,纺织出对神仙描摹的图画,充分反映人类对生命的崇拜。

既然伏羲女娲结合繁衍了我们今天的人类,那么伏羲女娲的传说,是否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呢?文明的起源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

文明这一概念非常复杂。有学者做过统计,中西方关于文明的概念,达到数百种之多。现在比较通行、大家比较认可的一个标准,就是四要素说,包括城市、金属、文字和礼仪性建筑。

但是,如果把四项标准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民族,很难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玛雅文明是世界上公认的文明,但它却没有铜器时代,也不冶炼青铜器;再比如文字存在于许多文明里,但在中国古代,匈奴民族也建立了政权,却不使用文字。这四项标准在许多民族里,有的存在两项,有的存在三项,有的四项都存在,所以可以说,人类文明是在不同的区域里发生的,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另外,在历史长河里,这四项标准并非齐头并进,不是一下子就在某一时期全部出现,要有一个过程。有的民族和地区,可能这几项出现得早;有的民族可能文字萌芽的状态早一些;有的民族是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才借用别的文明的文字,比如邻国日本的文字就是借用中国的汉字产生的。

人面鱼纹陶盆:古人图腾崇拜鱼神

人面鱼纹陶盆敞口卷唇,由细泥红陶制成,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额头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了这件陶盆,这样一件彩绘精美的陶盆的用处到底是什么?在原始社会,孩子是部落繁衍壮大的希望,可在疾病灾害面前,古人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神灵。当部落中有儿童夭折,人们便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在陶盆上绘制招魂纹饰埋在部落附近。这件人面鱼纹陶盆,就是当时盖在瓮棺上的陶盆。陶盆上神秘的纹饰,不仅是古人对神灵崇拜的实物资料,同时,陶盆的鱼纹和网纹图案,也是古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稍有变形的鱼纹,表达出人们把鱼神作为图腾崇拜的愿望。

作为距今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珍品,人面鱼纹陶盆上的纹饰,今天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然而这些神秘的纹饰,恰恰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古人愿望最真实的呈现。在同时期出土的陶器上,有图腾彩绘的很多,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幅彩绘巨制。

人面鱼纹盆所处的时代是仰韶时期。仰韶文化距今大约七千到六千年,主要范围是在今天的陕西和河南地区,比较重要的遗址有很多,例如:西安的半坡遗址,临潼的姜寨遗址,还有河南濮阳的西水坡遗址等等。这个时期的陶器,最主要的就是烧制出来的很鲜艳的陶器。

以人面鱼纹盆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是仰韶的早期文化,反映那个时代中国文化发展达到相当高度。它的艺术造型,它背后所包含的那些宗教信仰,也都很有意思。仰韶文化时期,特别是仰韶文化的早期,还处于一种平等的农耕村落社会。当时,陶器上除了人面鱼纹以外,也有其他一些符号,这就跟文字的起源有关系。因为我们的文字,毕竟是从符号到文字的。再从墓葬来看,这时候的随葬品,每一个墓室都是三四件,也没有什么贫富的悬殊,大家处于比较平等的状态,所以说仰韶文化时期还处于一种原始社会平等的农耕村落社会阶段。

不管是人面鱼纹盆,还是在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大量精美陶罐,不管是上面的花纹还是器形都非常精美,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拥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这能不能证明那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文明呢?

看一种文化是不是文明,会使用文明形成的一些特征。反过来考察这个阶段,具不具备文明形成标志和特征呢?我们会发现,早期仰韶文化文字还处于符号阶段,另外,虽然在遗址里面发现有零星铜片,但它还没有在社会生活里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我们也看不到有城市。整体上说,仰韶文化、半坡时期,整个社会还处于一种平等的、团结的、和谐的田园生活阶段,应该算是正在走向文明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起点。

P12-16

序言

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热地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上下五千年绵延不断、有文字记载的悠久文明史中,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存,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巨大财富和宝贵遗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热潮,取得了丰硕成果。胡锦涛同志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

弘扬中华文明、加强文化建设,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是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一个特色鲜明的栏目,《国宝档案》立足国情、服务大众,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传承的结晶——国宝文物展示给全世界,让海内外观众进一步了解、认识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精神养分,为激发爱国情怀、增进友好情谊、促进世界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宝档案》的节目内容很吸引人,我一直很关注,可以说我是它的忠实观众。这个栏目通过讲述国宝文物背后传奇故事的方式,来发掘、介绍、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每期内容时间不长,但都精挑细选、画龙点睛,对各时期、各民族的国宝重器进行梳理介绍、研读内涵,然后以具有代表性的精益求精的画面,配以简单精炼、通俗易懂的解说词,介绍给海内外的观众朋友,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主持人任志宏,形象庄重亲和,声音醇厚稳重,风格自然大气,展示了一名优秀主持人的良好风貌,看了他的节目,让人赏心悦目、扣人心弦,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央电视台优秀主持人超凡脱俗的水平,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1年暑期,《国宝档案》连续两个月推出“特别节目”,每集节目的时间延长了,讲述更为生动和深刻,更具有通俗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在观众朋友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希望《国宝档案》栏目组,继续坚持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指导和目标,继续以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宝级文物精品为主线,继续挖掘国宝背后的生动故事,坚持高档次选题,高品位格调,内容权威客观;同时,继续努力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出发,不断提高栏目的质量和品位,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为国内外观众服务。

祝愿《国宝档案》栏目越办越好,祝愿栏目组全体同志和国内外观众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热地

2012年10月23日

后记

《国宝档案》编织出一幅中华文明的壮丽画卷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总监 杨刚毅

对于《国宝档案》栏目,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忠实观众想必并不陌生,从2004年创办至今,正如它的名字,默默地为海内外观众解密了大量的国宝档案,从过去一档10分钟的节目扩展为现在15分钟的日播栏目,而且还在节假日为观众提供了很多特别节目。

2011年暑期,《国宝档案》制片人提出要为频道制作暑假60集特别节目,每集45分钟,连续播出两个月。我认为这个建议很好,把过去八年来陆续播出过的节目素材重新组合与编排,让尘封已久的史实文物再次走到观众面前,不仅帮暑期休假的青少年朋友按年代由远及近鲜活地学习和梳理历史知识,而且栏目本身也实现了效益最大化,这是一件事半功倍、两全其美的事情,也为我们的常规栏目盘活节目资源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国宝档案》暑期特别节目与其常规节目有所不同,栏目请来了各路文物权威专家,通过与主持人对话。旁征博引地从每个文物中不仅分析出了它的文物价值,还挖掘出它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乃至丰富的文化内涵,编织出一幅幅令国人骄傲的中华文明的壮丽画卷。比如其中有一集《青铜之光》,它带领观众一起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器是立国的重器,是王权的象征,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首先展示的第一件国’宝,就是被称为“中国青铜器之王”的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鼎不仅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同时也是中国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艺术瑰宝。节目首先从它在1939年如何被一位农民无意发现,到出土以来,后人不断地推测它的名字和考究它的身世入手,引人入胜。专家通过生动讲述一个个故事,解密了它为什么叫司母戊,为什么是那样的铸造、为什么是那样的图案,并还原出古人赋予它很多的思想以及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影响。整个节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给观众以知识、乐趣乃至思考和启迪。所谓藏礼于器,礼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一直延续至今,以礼治国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治国理念,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我们和后代。

八年默默耕耘,如今结出了丰硕果实,《国宝档案》依据其良好的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和专业性,保持了稳定的收视率和逐渐增多的忠实观众,2011年《国宝档案》跻身于中央电视台栏目综合评价的前30位,被评选为央视年度品牌栏目。整体来看,除了《国宝档案》常规节目的稳定质量受到观众、专家和领导认可外,《国宝档案》特别节目在扩大栏目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关注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功不可没。

《国宝档案》的成长和成熟可喜可贺,它凝聚了所有编辑、记者、主持人、制片人以及领导的辛勤、智慧和汗水,希望《国宝档案》永葆活力、追求品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宝中的历史密码(夏商-南北朝卷)/CCTV国宝档案特别节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1066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