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宝传世之谜
内容
编辑推荐

今日百官不仅不懂不愿更不能以文物昭德,而且还置文物所固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不顾,往往掠贪文物为私有以满足自己不齿之欲望,岂不悲哉?正因如此,《国宝传世之谜》中,笔者窦忠如不揣鄙陋,在数十万件堪属国宝级文物中遴选出近百件,既追述每件国宝身上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又对其作者、工艺、造型、材质、用途、效果、流传等方面进行解析,如能为读者开启一扇了解、认识、鉴赏与热爱中华文物之门窗,则不胜欢欣鼓舞之至矣。

内容推荐

《国宝传世之谜》为《中华国宝之谜》丛书之一,所选文物大致按照所属年代先后为序,内容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甚至难以明确厘清界限,但是这并不妨碍激起我们对中华国宝之热爱,何况哪一件历经千百年风雨流传至今的国宝背后不隐藏着一段历史旧事?即便这段历史旧事有多么沧桑与辉煌,有多么曲折与坦荡,有多么匪夷所思与合情合理,有多么屈辱凄凉与激荡昂扬……都是中华文明不能离弃的一部分,何况古贤先哲那谆谆告诫至今犹铮铮在耳呢——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于是,《国宝传世之谜》中,笔者窦忠如在传世之谜中遴选出最为世人耳熟能详但又难求甚解的16件珍贵文物,并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钩沉索隐、稽考求证,竭力缀合早巳散失飘零或惨遭破坏的历史碎片,渴望使每件国宝的流变过程得以连接复原,使读者在纵横捭阖、峰回路转的行文中,既能厘清历史旧事的发展脉络,又能享受国之瑰宝的人文滋养。

目录

引子

一、“青铜之王”的今世前生——商司母戊大方鼎

二、“四羊”劫后又重生——商四羊方尊

三、迷雾重重说“毛公”——西周毛公鼎

四、双鼎记——西周大盂鼎、大克鼎

五、百年蒙尘惹聚讼——西周散氏盘

六、化私为公的不朽见证——西周虢季子白盘

七、风雨沧桑越千年——战国秦石鼓

八、奇帖·奇人·奇事——西晋陆机《平复帖》

九、“游吞主人”的情怀——隋展子虔《游春图》

十、天价竞拍起“风波”——隋佚名《(索靖)出师颂》

十一、“画痴”与“神仙”的生死奇缘——唐佚名《八十七神仙卷》

十二、众望所归一“孤品”——北宋张先《十咏图》

十三、故纸堆里的夺命法帖——北宋米芾《苕溪诗帖》

十四、“神品”画作的是非磨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十五、“富春山”的劫难与传奇——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试读章节

吴希增发现同村村民吴玉瑶家一块田地里的土质与众不同之后,并没有声张出去,而是与堂弟吴培文在3月初的一天晚上拿着“洛阳铲”,来到吴玉瑶家的那块田地里进行“探宝”。据说,有经验的盗墓贼、“探宝人”或考古工作者,仅从“洛阳铲”自地下所带出的极少量泥土,便能确认这地下有无宝藏。所以,当吴氏兄弟用“洛阳铲”在村民吴玉瑶家田地里“探宝”时,果然从已经深入地下13米处的“洛阳铲”上有了重大发现,因为拔出的“洛阳铲”铲尖不仅有些卷刃,而且还附有褐绿色的青铜锈。于是,按照当地“探宝”不分地界、利益均分之俗规,吴希增找到了这块田地的主人吴玉瑶,告知详情后便开始合力挖宝。为了不走漏风声,几个人只能趁着夜色在黑暗中挖掘,经过整整一夜的辛苦挖掘,在掘进到地下约10米深的地方,他们终于听到“当啷”一声闷响,于是大家急忙将新挖的泥土向两旁扒开,并借着昏暗的马灯光亮,发现了一个形似马槽状的青铜器。随即,吴希增等人紧紧抓住“马槽”边沿突出的两只立耳,想把它彻底拉出土坑,可是由于坑深而底部狭小,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使“马槽”发生丝毫的挪动,而这时东方天色也已经露出了一丝鱼肚白,这使他们不得不按捺住激动而又焦急的心情,暂时放弃了揭开这件“宝贝”神秘面纱的念头,约定第二天晚上再来起宝。随后,吴希增等人往坑内回填了一些浮土,并用杂草覆盖在坑口上以作隐蔽后便回了家。挨过整整一个白天之后,吴希增等人又找来几个亲近之人做帮手,急不可耐地来到头天晚上挖掘的那个大坑前,并搭建了一个带有滑轮的脚手架,将足有手腕粗细的麻绳拴在“马槽”立耳上,然后几个人在坑外使劲往上拉,另外几个人则在坑内及时向挪动的“马槽”底下垫土。就这样,吴希增等人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以每次1厘米的进度将“马槽”拉出了10多米深的大坑。由于这件青铜器形似马槽,于是他们便将其称之为“马槽鼎”,殊不知这就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重宝——司母戊大方鼎。

遭遇劫夺

国宝面世,纷争不断。为了遮人耳目不走漏消息,吴希增等人挖出“马槽鼎”之后,便将这件巨大的青铜器国宝秘密地运回到村里,埋藏在吴培文家院里的一堆粪土下面。不料,武官村出土巨大青铜器“马槽鼎”的消息,还是在当年4月中旬被北平(今北京)同益恒古玩铺的经理萧延卿(注:也有肖寅卿、萧寅卿之说,,恐是读音之误)获知了,随即便与吴希增等人取得联系,并秘密赶到吴培文家验看“马槽鼎”。初见“马槽鼎”的萧延卿,不由自主地瞪大了双眼,展现在他面前的实在是世所罕见的青钏重器,只见这件“马槽鼎”长方立耳,宽边方口,四柱中空,所有花纹均以云雷纹为地,两立耳外廓上饰有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间为一人头,好像将要被两只老虎所吞噬一样,这即是后来被考古学家称之为“虎噬人纹”的图案,至于两立耳的侧缘部分,也饰有鱼纹;在“马槽鼎”的腹部上下,则以夔纹带构成方框,两夔相对形成饕餮状,中间以短扉棱相隔,鼎腹四隅也以扉棱为装饰,只是以扉棱为中心还装饰有三组兽面纹,上为牛首纹,下为饕餮纹;而鼎身四面的中央部位,则是长方形的空白地,这就使“马槽鼎”在整体造型上显得雄健庄重。确实,这件“马槽鼎”不仅通高足有133厘米,口长约有110厘米,宽达78厘米,足高46厘米,就连鼎壁也有6厘米之厚,而且足部除了饰有兽面纹之外,下面还有三道弦纹。最珍贵的是,这件“马槽鼎”腹部内壁上刻有“司母戊”三字铭文,从而使这件被当地人俗称为“马槽鼎”的殷商青铜器有了一个正式学名——司母戊大方鼎。据说,萧延卿当即答应出资20万元大洋收购司母戌大方鼎,但是他提出由于这件青铜器重达875公斤,不便于自己将其运回到北平出售,遂要求吴希增等人将宝鼎分割成几块。于是,吴希增等人先是用钢锯锯割,在几根锯条被拉平而大鼎只被锯出一道印痕之后,便改由几名大汉轮流用大铁锤猛力锤击,可数十次猛烈捶击却只有一只立耳被捶打松动脱落下来,司母戊大方鼎本身则依然没有丝毫损伤。这时,吴希增等人因担心猛烈捶打宝鼎所发出的响亮声音会引起其他村民的注意,更害怕被盘踞在武官村附近的日军听见,便决定哪怕交易不成也要停止对宝鼎的捶打。因此,萧延卿巨资收购司母戊大方鼎的美梦也就随之破灭了。P4-6

序言

本丛书冠名《中华国宝之谜》,其实书中所述内容本不应该成为一个个谜题,或者说我们有责任去解开这一个个谜题,特别是那些流失海外的中华国宝之谜,特别是对于炎黄子孙而言。确实,2009年新春伊始,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当年英法联军从中国圆明园海晏堂劫掠的十二兽首铜像之兔首与鼠首的举动,之所以会激起中国人民普遍的强烈反应,根源并不在于这两件铜兽首在艺术上有多么高贵的价值。诚如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所言,这两件铜兽首并不是什么珍贵的文物,它的艺术造型一点儿也不美,其所值充其量只是一个成本费(几十万元人民币)而已。那么,这样的两件铜兽首拍卖又为什么会激起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要求流失文物无条件回归之集体热望呢?究其根源,恐怕是这两件铜兽首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深深地触动了中国人民满是疮痍的内心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两件铜兽首又何尝不能收入“中华国宝”之列呢?

泱泱中华,国宝无限。记得《国语·楚语》中有这样一段问答:晋定公咨问前来受聘的楚国大夫王孙围何谓国宝,王孙围回答说:“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在这里,王孙围将国宝按照自然与人文属性划分为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六种类型。不过,笔者基于本丛书体例之构想,主要解析可移动的馆藏类器物珍宝,并渴望以此辅翼道德、救援传统。还记得《左传》中有关于文物昭德之论:“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十分遗憾的是,今日百官不仅不懂不愿更不能以文物昭德,而且还置文物所固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不顾,往往掠贪文物为私有以满足自己不齿之欲望,岂不悲哉?正因如此,笔者不揣鄙陋,在数十万件堪属国宝级文物中遴选出近百件,既追述每件国宝身上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又对其作者、工艺、造型、材质、用途、效果、流传等方面进行解析,如能为读者开启一扇了解、认识、鉴赏与热爱中华文物之门窗,则不胜欢欣鼓舞之至矣。

本丛书分为传世之谜、消亡之谜、盗案之谜、流失之谜与回归之谜五册,每册所选文物大致按照所属年代先后为序,内容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甚至难以明确厘清界限,但是这并不妨碍激起我们对中华国宝之热爱,何况哪一件历经千百年风雨流传至今的国宝背后不隐藏着一段历史旧事?即便这段历史旧事有多么沧桑与辉煌,有多么曲折与坦荡,有多么匪夷所思与合情合理,有多么屈辱凄凉与激荡昂扬……都是中华文明不能离弃的一部分,何况古贤先哲那谆谆告诫至今犹铮铮在耳呢——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于是,笔者在传世之谜中遴选出最为世人耳熟能详但又难求甚解的16件珍贵文物,并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钩沉索隐、稽考求证,竭力缀合早巳散失飘零或惨遭破坏的历史碎片,渴望使每件国宝的流变过程得以连接复原,使读者在纵横捭阖、峰回路转的行文中,既能厘清历史旧事的发展脉络,又能享受国之瑰宝的人文滋养。

然而,在千百年的历史流变中又有多少国之瑰宝消亡不见,比如解救达尔文人类进化论于尴尬境地并填补人类进化史上最重要缺环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比如原本只是先人烹煮烧烤食物之器具后来竟嬗变为国家最高权力象征的“禹之九鼎”,比如承载着奉而献之不改其忠、面临强势越发智勇这两段非凡历史典故的“和氏之璧”,比如唯一能够领会神秘佛旨且单脉相传的佛教衣钵“木棉袈裟”……竟然都在错综复杂的阴谋阳略中消亡无寻。在这里,笔者只能以敏感心智深入进行探微洞察,以犀利笔触划破层层被离奇传说所遮盖的历史迷雾,戳穿一道道被荒诞利害关系所砌筑的人为壁垒,以便读者能够比较顺畅地穿越岁月通道,去明晰那些已经封存久远了的国宝消亡之谜。

令人遗憾的是,世人的贪念与妄想从来也不曾泯灭过,特别是面对价值连城的国之瑰宝,一些人为了攫取个人与团体的冠冕堂皇,或换取看似光鲜美艳的物质享受,不再只限于垂涎欲滴或想入非非,而是采取了明火执仗的抢劫、奸猾狡诈的盗掘、蝇营狗苟的算计、欲壑难填的掠夺,简直把滔天罪恶抒发得罄竹难书。在这里,笔者同样只能以一则则案例揭示事件真相,以一步步深入探究人文法理,以一段段旧事阐释传奇过往,以一件件国宝展现文化灵光……从而唤醒被邪恶欲望遮蔽了的“人之初,性本善”,从而希望重新建立起被权谋强势逼迫而蛰伏一隅的“善相劝,德皆建”,从而珍视被无情岁月掩埋了的“邪僻事,绝无问”,从而达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古圣贤所竭力倡导的戒恶亲善之高妙境界。

而令人愤懑的是,一批批见宝起意的外国文化强盗们,不是在“共同发掘”这一“合法”外衣笼罩下将中华国宝裹挟而去,就是凭借枪炮这一恃强凌弱工具的恫吓而巧取豪夺,反正只要是他们认为具有“研究”价值的中华瑰宝,总想不择手段地掠归已有而后快,并不顾及被掠夺者的心灵惨痛与文化损伤;与外国强盗公开抢掠所不同的,还有国内诸多唯利是图的奸邪们,他们不仅完全丧失掉了自己的人格与国格,而且否顾遭受时人及后世对其数典忘祖所进行的唾弃,将难以数计的中华瑰宝抛售给外邦异族,甚至不惜将精美绝伦的国之瑰宝肢解毁坏,他们的种种恶行劣迹比外国强盗们更加让人痛彻心扉。在这里,笔者不能不在客观理性叙述中袒露自己拍案而起的真性情,在娓娓讲述中不能不予以一针见血的深刻揭示,并祈望读者就此明了诸多珍稀文物流失海外之经过,领略这些难以再见的国之瑰宝之非凡神采。

稍感欣慰的是,泱泱中华的无限国宝虽有无数珍稀孤品流失海外,但是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因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支持而回收著名《三希堂》法帖中“二希”之举,也有近年来海内外爱国赤子与富商巨贾费尽心机或投入巨资回购一些流失文物,还有国内外有识之士要求流失文物无条件回归之日益高涨的呼声,更有国内外数家专门从事中华流失文物回归之民间机构的不懈努力。当然,多年来以各种渠道回收的中华国宝,较之至今仍滞留异域外邦的国宝数量,还只如沧海一粟般微不足道,种种努力较之一些国家不遵守国际法则的强权蛮横,还犹如精卫填海般脆弱无力,但是我们的努力不会因此而停止。故此,笔者在有限回归的中华国宝中遴选出部分经典案例,旨在唤醒世人如何去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共同推动中华流失文物回归大潮的早日到来。

笔者不知道这套《中华国宝之谜丛书》能否算得上是一部融史实性、艺术性、鉴赏性及故事性于一体的中华文物片断史,但是笔者在构思之初及行文之中都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虽然借鉴了诸多前贤先哲之睿智成果,可依然感觉限于个人才识之浅陋、见解之拙劣、文笔之青涩,其中妄解、偏差或谬误之处一定难以避免,故此恳望专家学者与读者朋友们批评匡正也就绝对不是什么客套的谦辞了。

书评(媒体评论)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郑孝燮

文物承载历史、记录文明,乃国之瑰宝。忠如同志揭示国宝之谜,功莫大焉。这需要更精深的学养、扎实的考证和非凡的勇气方能做到。我很高兴在这套丛书中都看到了他丰硕的成果。并在此祝贺这一丛书的出版。

——罗哲文

解密中华国宝,抒写华彩文章。

——耿宝昌

中华国宝是中华文化之基因,传承中华文化功莫大焉!贺《中华国宝之谜丛书》出版。

——刘庆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宝传世之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窦忠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25622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