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1919-1924修订版)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1919-1924)》为题,通过大量相关史料的梳理,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与女性成长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深入的考察,并由此认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勃兴与发展,是北京女高师及其一代“新女性”脱颖而出的重要背景;五四时期《新青年》同人及“北大”因素,是北京女高师得以成为全国“女子文化中心”的关键;“独立人格的生活”,是作为“五四”一代新女性的女高师学生迥异于传统之所在;为文学革命所感召所激励的女高师“校园书写”,其内容及书写本身,彰显了新一代知识女性的精神风采。 作者简介 何玲华,女,广东德庆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 目录 引言 一 立论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框架结构及其他 第一章 历史沿革:从“学堂”到“学校” 一“初级师范”时代(1908-1919) (一)“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时期(1908-1912) (二)“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时期(1912-1919) 二 “高等师范”时代(1919-1924) (一)超贤妻良母主义一“女高师”要旨 (二)改革中行进一“女高师”校政 (三)独立张扬“女高师”学生 第二章 教改的推进;陈中凡、许寿裳与女高师 一 陈中凡与女高师 (一)”驱方运动” (二)革新文科 二 许寿裳与女高师 (一)改革“组织系统” (二)广聘名校师资 (三)重视图书仪器设施建设 (四)筹划“女子大学” (五)去职 第三章 新思潮的传布:《新青年》同人与女高师 一 蔡元培与女高师 (一)立学立业立人格 (二)提倡“白话文” (三)解说“学生自治” 二 胡适与女高师 (一)《新青年》主将蜚声异常 (二)“李超”事件 (三)《晨报》启事 三 李大钊与女高师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以热切的现实情怀引导学生 四 周氏兄弟与女高师 (一)相继“西席”女高师 (二)先后宣讲女高师 (三)在“女师大风潮”中 第四章 “独立人格的生活”:校园“新女性” 一 在新思潮激荡中觉醒 (一)质疑传统“妇德” (二)肩领女子责任 二 在社会参与中历练 (一)“女子第一次的干政游行” (二)举办“北京平民职业女学校” (三)组织“北京女权运动同盟” 第五章 “言说”自我的开始:女高师“校园书写” 一“书写”的发生及其发展 (一)社团、宗旨及会刊 (二)语体、文体的转变 (三)进入文学中心“社区” 二“书写”的内容及其特质 (一)以“觉醒”姿态关注世间 (二)“女性意识”独树一帜 结语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首版后记 首版书评 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1919-1924修订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何玲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22187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7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0 |
出版时间 | 2022-12-01 |
首版时间 | 2022-12-01 |
印刷时间 | 2022-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00 |
CIP核字 | 2021274126 |
中图分类号 | G776-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