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灸法临床实践教程 |
内容 |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讲述,共10章。上篇主要阐述灸法的发展历史和临床应用,系统地讲述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以及其他各类灸法的操作方法、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下篇着重介绍了常见施灸材料,讨论了灸法的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强调了施灸禁忌与注意事项,并援引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等古代医籍中关于灸法的论述,以期丰富学生对于灸法的理解。另附有“灸法操作技能评估项目表”,记录了灸法操作评估要点,以便对学生的灸法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因此,本书较为适合针灸推拿学专业研究生使用,也可为其他各级各类专业学生以及针灸爱好者深入学习灸法提供参考。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概述 一、灸法的发展历史 (一)灸法的起源 (二)灸法的发展 二、灸法的作用、适应证和临床应用 (一)灸法的作用 (二)灸法的适应证 (三)灸法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艾炷灸 一、直接灸 (一)化脓灸 (二)非化脓灸 二、间接灸 (一)隔姜灸 (二)隔盐灸 (三)隔鳖甲灸 (四)隔蒜灸 (五)隔药饼灸 (六)铺灸 视频1 长蛇灸操作 (七)隔核桃壳眼镜灸 第三章 艾条灸 一、悬起灸 (一)温和灸 (二)雀啄灸 (三)回旋灸 二、实按灸 第四章 温针灸 第五章 温灸器灸 一、温灸盒灸 二、温灸筒灸 三、温灸架灸 四、苇管灸 第六章 其他灸法 一、火热灸 (一)灯火灸 视频2 灯火灸操作 (二)黄蜡灸 视频3 黄蜡灸操作 (三)药锭灸 视频4 药锭灸操作 (四)药捻灸 (五)药线灸 二、非火热灸 (一)天灸 1.毛茛叶灸 2.蒜泥灸 3.吴茱萸灸 4.斑蝥灸 5.白芥子灸 6.蓖麻子灸 7.甘遂灸 8.细辛灸 9.天南星灸 (二)药物敷灸 (三)冷淋 (四)化学灸 三、艾饼灸 (一)熨灸 (二)日光灸 四、艾熏灸 (一)烟熏灸 (二)蒸汽灸 五、电子灸疗仪灸 (一)TDP治疗器灸 (二)激光灸 (三)微波灸 六、冻灸法 (一)冰灸 (二)电子冷冻灸 下篇 第七章 施灸材料 一、艾叶 二、艾绒 三、艾炷 四、艾条 五、其他材料 (一)火热类 (二)非火热类 第八章 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 一、灸感 二、灸量 三、灸法补泻 第九章 施灸禁忌与注意事项 第十章 古代医籍关于灸法的论述 一、《黄帝内经》论灸法 二、《伤寒杂病论》论灸法 三、《针灸甲乙经》论灸法 四、《肘后备急方》论灸法 五、《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论灸法 附录 灸法操作技能评估项目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灸法临床实践教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吴焕淦//李璟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727982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2 |
出版时间 | 2019-04-01 |
首版时间 | 2019-04-01 |
印刷时间 | 201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本科及以上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88 |
CIP核字 | 2019030504 |
中图分类号 | R245.8 |
丛书名 | |
印张 | 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8 |
宽 | 188 |
高 | 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