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人编著的《战争的终结(轰炸日本)》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军事类图书,是“直击二战”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通过战争亲历者的描述、珍贵的历史图片、珍贵的文字资料等全方位地展示原子弹袭击日本的全过程。本书旨在还原真实的战争场景,并以全新的视角,从战争参与者的角度向读者讲述战争的过程 ,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书中可检索到珍贵的关于制造原子弹的学术材料,可以感受若干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追求与纠结,更可切身感受深处战争中的高级将领的决断以及普通民众的痛苦与挣扎。本书体例独特新颖,语言简练生动,内容主次分明。读者也可通过阅读得到人生的启迪,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科技与人性的矛盾。
《战争的终结(轰炸日本))》由兵人编著,讲述了:美国军方估计,如果登陆作战,占领东京的代价是至少要付出1OO万美国士兵的生命。而此时,美国显然也没有继续等下去的耐心。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市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约14万人丧生。
1945年8月9日,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约7万人丧生。
两座现代化城市顷刻间灰飞烟灭,成为一片废墟。日本列岛上升起的蘑菇云意味着人类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火攻东京
火已经延烧到两岸的仓库去了,在强风的煽动下,发出了电焊时的火焰一样“叭叭”的声响。纷飞的大火星,轻飘飘地落到乱窜的人们的肩上和背上,又从那里燃烧开来。
开头的时候我们还互相提醒:“喂,落上火了。”还跑近前去帮助搓灭。却不知在这期间,自己的头巾和扎脚式劳动服也毫不容情地烧着了。还没等告诉别人,自己已经被烧死了。眼看着身旁有人烧得痛苦地乱跳,已经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
抱着孩子的我的上面是妈妈,妈妈的上面是爸爸庇护着我们。我那闭着的眼睛已经变得像火焰一样通红了,心里想:“烧死该多么痛苦啊。”“难道我会在这里死吗?我不愿意死。”
爸爸可能觉得这一切已经过去了吧,突然跳起来说:“代志子,跳进去!”他像发了疯一样摇着我的肩膀。妈妈取下自己的防空头巾。盖在了我的头上。在火中被热风吹得头发都倒竖起来的妈妈的脸,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日本“东京空袭记录会”成员桥本代志子
1945年的夏天,亚洲战区的战事虽然胶着,但大家都明白,这场战争已经快要结束了。经历了3年的残酷厮杀,日本人早已疲惫不堪,已经不可能再主动攻击,更别说发动像珍珠港那样的奇袭了。此时,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所有军事战略基地都已被盟军占领,而且,在菲律宾和莱特湾海战以及本土冲绳岛、硫黄岛等接连不断的对抗中,日本的海军和航空兵也遭到沉重的打击。曾经日本的战火几乎烧遍了亚洲,但到最后却转头扑向了自己的家园。被盟军堵住家门的日本,此时的日子并不好过。
当时对日本执行空袭任务的是美军第20轰炸机指挥部司令——柯蒂斯.李梅将军。这个在欧洲战场上创造了“无规避行动”战术的指挥官,将轰炸机空袭准度调节到了最高点。而李梅将军到了日本,却碰到了一个极大的挑战,那就是日本夏秋多台风,风速对航线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导致美军惯用的高空昼间精确轰炸往往偏离目标。于是根据形势,李梅将军制订了新的空袭计划——采用燃烧弹在夜间低空轰炸日本。
最早的投放目标是东京。2架导航机到达东京上空,在预定目标区投下照明弹,然后以十字架的形式投下燃烧弹,燃起两条火龙,仿佛枪靶一样,为后续飞机指示目标。紧接着,300多架B一29轰炸机鱼贯而下,单机间隔15米依次进人,在1500米高度向目标地区投掷2000多吨燃烧弹。这期间,还有数十架经过改装的B一29轰炸机直接洒下了数十吨汽油,这样,可以让原本零散的火焰迅速聚集在一起,如同奔跑的火舌。
由于日本经常发生地震,所以为了减少损失,从很早开始,日本人就坚持使用木质房屋了。可在火势的袭击下,日本木质房只会让大火燃烧得更加迅猛。炽热的燃烧弹可以让木屋和身处其中的人瞬间变成焦炭,许多躲在防空洞里的人也都被活活烤死。多数人面对毫无还手之力的大火,都选择了跳人附近的池塘或河流。可是,在美国空军划定的死亡十字区域里,灼烈的火焰所形成的高温竟然将池塘里的水都煮开了!就像一口烧着热水的大锅,在水中避难的人们都被翻滚的热水活活烫死了。
燃烧所产生的热气流不断向上冲,导致飞行在千米高空、长达30米的B一29轰炸机也跟着晃动。在B-29轰炸机快速飞回位于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基地时,机组成员才发现B一29轰炸机原本的银色机腹都已被熏成了黑色。
从天而降的大火在日本共造成554350人伤亡,244万栋房屋被毁,800万人无家可归。日本军事工业在轰炸中遭到极大的破坏,航空工厂被毁面积达60%,其他工厂被毁面积达40%至90%不等。此外美军还通过海上封锁切断了日本通向外界的生活供给线,使日本不能通过海路从周边的中国、朝鲜等国获得燃料、食品以及原材料。无数美军潜艇在日本海域附近自由巡弋,并将那些试图冲破封锁的货船和油轮一一击沉。在日本海滨射程范围之内,盟军的战舰轰炸了日本的港口和军事设施。
此时日本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或是在倒塌破损的城市瓦砾间,或是穿越重重障碍来到荒芜的乡问寻找粮食。政府也因此采取了一项无奈的措施——鼓励人们收集橡子,至少,这种食物还算充足。P3-5
一场世界之战,两大阵营,六大主要战场,60多场重大战役。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这是人类战史前所未有的最强战场。
这场战争中的战争,其战况的激烈与残酷,承载的英勇与哀伤,给后人留下的沉重思索,都是以让它成为经典。
要想真正了解这样一场浩大的战争,我们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纵观全局,我们应该有一个真切的、务实的视角。
于是我们从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多部由个人撰写的战后回忆录中,选取了一系列战争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借他们曾经“直击”战场的经验、对战争最真切的感触,来告诉世人真正的战争究竟是什么。
在文中,你可以像大多数历经血与火的战场的老兵一样,回忆战场的冰冷,也可以像某位元帅一样思索战况,考虑战局走向,如窥看,如亲历,就像你亲临了战场,拥有了那些遥远、真实而充满硝烟味道的回忆。而无论是哪一个人的回忆和讲述,都是我们观察战争、理解战争的绝佳方式。
在他们的诉说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战机厮杀于不列颠上空,铁甲集群正战于东线冻土,航空母舰对决于中途岛,百万士兵登陆诺曼底,从波兰到马其诺防线,德军坦克的铁蹄践踏了欧洲大部分土地;从不列颠到莫斯科,反法西斯同盟国背水一战挫败法西斯的狂想;从珍珠港到中途岛,庞大的舰队点燃沸腾的海洋;从斯大林格勒到瓜岛,反法西斯同盟国绝地反击变换攻守的战局;从诺曼底到柏林,东西两线的大军将红旗插上大厦顶端……
直击战争背后的战争,破译真相背后的真相。让我们直击二战,还原战事,再现直宴而充满亲历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