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萨大人传(上下)/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原居长白山、后移居宁古塔、爱辉的富察哈拉家族的优秀代表、我国北方抗击沙俄的民族英雄、清代康熙年间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传说故事。

萨布素被清皇室任命为黑龙江将军后,励精图治,披荆斩棘,开发并治理北疆。这里既有“雅克萨之战”一类的战争场面,反映萨公的大智大勇;也有其率边民开疆拓土,建设黑龙江的动人传说。故事大起大落,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感动不已。

内容推荐

萨布素被清皇室任命为黑龙江将军后,励精图治,披荆斩棘,开发并治理北疆。这里既有“雅克萨之战”一类的战争场面,反映萨公的大智大勇;也有其率边民开疆拓土,建设黑龙江的动人传说。故事大起大落,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感动不已。

目录

《萨大人传》传承情况

上册

引子

第一章 有名望的家族

第二章 虎崽,生在虎窝里

第三章 鹰在飞翔

下册

第三章 鹰在飞翔

第四章 鹰击万里

后记

试读章节

清代圣祖爷康熙帝驾崩,雍正胤祯受旨承继大宝。御极太和殿的第五个年头,即雍正五年,丁未年秋,正是萨布素将军二十周年的忌日,也是该部乌勒本刚刚以《萨大人传》的名字定下的时候。富察哈拉家族的掌权人、五辈姑太奶奶临终前授命族人,今后定要宣讲萨宁姑安巴玛发的业绩,力践萨大人的遗训:“凡我儿孙,务习羌语,务效国恩,以扬家风,世代传递,不可中辍也。”因为富察哈拉家族历来是由姑奶奶掌家,所以,族人谨遵五辈姑太奶奶的临终之命,自此开始,年年讲唱《萨大人传》。

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要讲故将军,需先说说咱们富察氏家族的起根发蔓。要唠起根发蔓,就得讲讲富察氏家族的祖居地。沧海桑田,说来话长。

那是康熙二十一年,沙俄对中国的警告置若罔闻。除继续盘踞尼布楚、雅克萨及精奇里江、额尔古纳河流域之外,又向黑龙江下游进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势不可免。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康熙二十二年,壬戌四月,康熙帝急下圣旨,命萨布素以副都统衔率领富察氏儿男及八旗兵,千里迢迢北上黑龙江抵御罗刹。军令如山,家族马上密定起兵。尽管行色匆匆,粮草不足,寒衣供不应时,困难很多。但还是破艰难,排险阻,水陆并进。一路由呼尔哈河乘船前进,一路顺呼尔哈河沿岸骑马穿越密林而行。将士们披荆斩棘,伐柯铺路,迅速到达黑龙江爱辉一带,痛歼了来犯之敌,赢得全胜。本想胜利后返回故里,可圣旨又下,要他们永戍爱辉。从此,富察氏的一部分儿男便世代留在了北疆,富氏家族在相距数千里的宁古塔与爱辉两地居住。兄弟、父子、母子、夫妻、亲人两分离,天各一方,后来才陆续团圆。

光阴如白驹过隙呀,于北疆居住的儿男们生儿育女,代代传宗,另立谱书。时过二百多年,在本地的子孙却不知道本家的源头历史,为此,祖上要求宣讲家族史。朱伯西就为这个,受命讲唱《萨大人传》,不仅要讲富察氏的族史,还请族人记住我们的根在哪里。不至于年深日久,数典忘祖,亲族相遇,如同路人。

富察氏家族的祖居地在宁古塔。“宁古塔”为满语,此乃古肃慎之地,是满洲先世女真人世代生存的沃土。宁古塔的名称说来颇有趣,讲法很多,不一而足。一种说法是:宁古塔最早始见于《大清志》。书中写道:“明万历三十六年秋九月,呼尔喀路人侵我宁古塔城。”这“呼尔喀路人”,指的便是当时沿江一带的野人。宁古塔原称宁古特,满洲称“六”为“宁古”,称“坐”为“特”。相传清皇族远祖曾有兄弟六个坐在这里,故而称之。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宁古”之后非为“特”,而为“塔”,满洲称“塔”为“个”。说这里是金太祖阿骨打起兵之处,当时有兄弟六人,各踞一方。据讲,后来曾有人在海浪河中上游长汀一带,发现了六座古城。不论哪种说法,都说明我们祖先居住的宁古塔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是几千年来人类生存之所。说书人之所以不怕费唇舌,向诸位介绍几种传说,就是为了使族人对宁古塔之名的来历有个大概的了解。

祖先居地的名称表过,再来说说宁古塔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它处于呼尔哈河的支流——海浪河中游龙头山西面的平畴沃野上,北靠青山绿水,南依丘陵林莽。山环水绕,土地肥沃,峰峦罗列,草深林密。自然条件优越,物产极为丰富,黑油油的土地宜于耕稼。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燕麦、秫、黍、稷、高粱、荞麦、铃铛麦、大豆、红豆、苞米等,尤以稷子为最。每到春天,芍药花开,遍地如雪,百里飘香,甚是好看。群山起伏,林木参天,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掠来窜去。动物有黑熊、虎、棕熊、猝大猝、鹿、野猪、狗獾、猞猁狲、貉子、豹子、狸猫、狐狸、蜜狗等,飞禽有大雁、天鹅、雕、仙鹤、飞龙、沙半斤。还有水獭、飞鼠、紫貂以及各种蟒蛇,其中以貂皮为世人宝重,真可谓“东瀛物产富难详,美毳尤称豹鼠良。”人们从牡丹江的源流上溯,直抵二道白河、三道白河。然后再从这里攀援长白山的南坡或北坡,用各种方式捕猎或采集人参、草药等。

宁古塔河流遍布,鱼类品种繁多,以细鳞鱼、鲟鳇鱼最为著名,其他有鲤鱼、鲫鱼、狗鱼、草根鱼、鲢鱼等。人们“以捕鱼为乐,或钓或网,或以叉或以枪,每出必车载而归。”还有能取出大量珍珠的淡水蚌,所产东珠,极为珍贵。传说早年在海浪河中,曾有人拾得大块儿金沙狗头金。平常,宁古塔人春秋两季赶海。一个是从绥芬河东去,翻过锡霍特阿林,即到日本海的西海岸;一个是从珲春人东海或南海。只要出海,收获颇丰,随时可以品尝各种各样的海味,置办丰富的鱼宴、海宴。若从南方运进,路途太远,困难很多,十分不便。因此,每年京师和内地所需之大量海产品,也大都是从宁古塔运去的。

人们向来把宁古塔视为人间福地,据传,龙头山曾飞有白尾的神鹰。北方的女真人都崇敬鹰,认为有鹰飞翔的地方,是神居住过的地方,为圣洁之地。风鉴先生说:“宁古塔为非凡之地,肯定出将军。住在这儿,世代不受穷。”此乃金玉良言,一点儿没掺假,难怪世人把这里称之为“塞北的金珠”。自唐宋以来,只要一提到宁古塔,就禁不住流口水,那真是肥得很哪!当时有句话说得好:“只要不怕苦,宁古塔的金银塞满屋。”各位阿哥呀,我们富察氏家族的祖居地,是何等的富庶、多么的壮美呀!

宁古塔地处源于长白山北支的呼尔哈河畔,呼尔哈河注入松花江,通达黑龙江。因而,自古以来,它便是东北边疆地区前往中原的通道枢纽。渤海时期的朝贡道从此启程,经鸭绿江,出渤海,前往唐朝京城长安;元明两朝的陆路交通道也经此地,北接斡朵里,东抵旧开原;金和清初有驿道经吉林通往盛京,并可转道前往朝鲜会宁。水路则下达松花江,通往黑龙江,直到出海口。呼尔哈河水深流急,能载千吨以上的巨舟。地势开阔,气象雄厚,岸边的十里峭壁悬崖,酷似扬子江上的赤壁、黄河的龙门,惊险异常。从宁古塔坐船顺呼尔哈河而下,遂进入松花江。往前走,通连混同江,进入鞑靼海峡,一路顺水行舟。若遇有军情险事,从宁古塔发兵,即如离弦之箭,由松花江驶入黑龙江。再经同江往西拐,逆水上行,便可到雅克萨、额尔毕齐河、洛古河,直抵尼布楚,与沙俄隔兴安岭相持。可以说,宁古塔南瞻长白,雄视朝鲜;北绕龙江,久扼混同之险,与罗刹对垒;东控东海,远眺日本海;西握老岭,为北方之要冲,素有“北疆锁匙”之称,是历朝兵家必争之地、屯兵之所。

宁古塔不仅是军事战略要地,也是北疆的政治中心。早在唐朝时,就将这里作为一个受制于朝廷的行政区,通过渤海都督府的最高长官和朝廷所派的长史监督政务。明朝时,曾于此设立卫所,以夷制夷。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一黑龙江流域的过程中,更把宁古塔看做重要的军政据点,先后派大将前去征服呼尔哈河之地。十几年来,连续用兵,不惜代价,全力进剿,终于占据了宁古塔,并作为后勤基地,同乌拉、叶赫、辉发等部落长期抗衡。继而以此为桥梁,扩充力量,增强储备,征讨窝集部。

据记载,明万历三十六年,“九月,窝集部之呼尔哈路千人,侵我宁古塔城,我驻防萨齐库兵百击败之。”这表明了努尔哈赤不但以宁古塔为后方基地,而且早已在此设防。随后,又把一些归附人口安置在这里“驻牧”。至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国号为大清的时候,宁古塔已是百十户人家的一座商贾云集、较为繁华的城埠了。战略地位日显重要,驻防力量不断加强,管辖地区逐渐扩大。宁古塔将军初期的镇守区是东至日本海三千五百七十里;西至威远堡边门五百九十五里开原界;南至郭勒敏删延阿林南一千三百六十里朝界;北至拉哈福阿色库地方六百里蒙古界;东南至锡赫特山二千三百里海界;东北至赫哲、费雅喀三千里海界;西南至英额门七百里盛京将军界;西北至赫儿苏门四百五十里蒙古界。东北还包括自乌弟河以南、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南岸的全部以及库页岛在内的沿海与海中各岛屿。可以说,大清北疆的大半之土皆属宁古塔将军统御管辖,国内任何省份没有它所辖疆域那么辽阔无垠。我们家族的先人,就是在这片广袤的地域里跨马驰骋、为朝廷建功立业的。

天聪三年,是皇太极下朝鲜、降蒙古之年。前方要打仗,急需后方的稳定。而后方是否安宁,关键在于宁古塔驻防力量的强弱。为此,当年秋九月,皇太极下旨,从吉林把一户显赫的人家开进了宁古塔,以增加那里的防御力量,此举在史书上有正式的记载。那么,是哪一个姓氏的家族呢?就是随汗王爷转战南北的咱们满洲富察氏的一支英雄世家。正是这个家族,在紧要关头受皇命,从吉林迁到呼尔哈河畔、落户于宁古塔的。

富察氏,乃一个古老的姓氏,上可追溯到金代。当时在黑号姓中,有一支便是蒲察,也有写成付察、符察、富察的。译成汉姓,有写成李姓的,还有写成马姓的,皆为女真人中之大姓。清朝通志《世族谱》里,记载着富察氏散处于沙济、叶赫、额宜湖、扎库塔、赛音纳殷、额赫库伦、讷殷江、辉发、吉林乌拉、长白山等地方。说书人今天要向各位阿哥讲唱的落户于宁古塔的富察氏家族,即是这其中赫赫有名的不平凡的一支。

富察氏这一支,自雍正年就建立了传世谱书的总谱。说起这传世总谱,说书人需交代一下。原来在宁古塔的总谱是一部满文谱,居住于爱辉的富察氏家族,曾三次去宁古塔寻踪、拜祖、跪叩,阅读传世总谱。后来,这部满文谱被烧了。宁古塔的同族为了续谱,又写了汉文谱。但此谱书记得比较乱,其中有些辈分也不清。我们现在要讲的萨布素出生的这支富察氏家族,主要是根据萨大人在世时的回忆,并对照了后来改成汉文的《宁古塔镶黄旗傅氏阖族宗谱》的记载。按照回忆和族谱的记载,这一支的始祖尔德依,原居满洲肇迹发祥之地长白山,以游猎为生,那一带的深山、河流等处,留下了族人的足迹。这个家族从尔德依起,生息繁衍,绵绵不绝,各辈均非单传,多有兄弟数人。其时人烟星稀,俱遂意愿,居佐近之泉眼乡、寄信乡各处。皆系体态魁伟、身膺操练、善射捕猎之人,或骑射娴熟、文武兼优,堪称超等之士。随军从事,曾于珲春旗佐总辖,也曾奉调迁徙布勒哈图、榆树河子等处驻守。萨布素即为这支傈悍骁勇、威名显赫家族的后裔子孙。

为了让各位阿哥更多地了解萨布素出生的这个在清朝基业中,几代人东征西讨、屡建奇功、闻著于世的富氏家族,不妨在这里先介绍一下各代的情况。

尔德依是萨布素远祖在谱书上可以追溯到的第一代,对他的记载不多。这代的祖先大多是在流经延吉、图们以及进入图们江的嘎呀河两岸游猎,也常到长白山一带狩猎。

萨布素远祖在谱书上可以追溯到的第二代,即尔德依的儿子充舜巴奔,还有写做充舜巴或充顺巴本的。谱书对充舜巴奔的记载较多,从中可以看出富氏族众到这一代,已从原始的游牧生活向有猎物便打、无猎物便住下来的定居生活转变。他们经常住在岳克通额,也就是布尔哈通河的一侧,冬天筑有穴室,夏天盖有马架子。仍以狩猎为主,兼顾采集,并有了简单的农耕,养些家畜。

P7-11

序言

《萨大人传》是一部二百七十余年来流传在黑龙江省爱辉一带满族民间的脍炙人口的口碑说部。在北方,传讲《萨大人传》已成为一种古风,讲唱之佳者受到人们的尊敬。尤其在富察哈拉家族以及关姓、吴姓、杨姓、张姓等氏族中,更以能讲《萨大人传》为荣。

《萨大人传》这部宝卷,因为讲的是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家族的黑龙江省首任将军萨布素一生的传说故事,所以被族人称之为富察氏家书或富氏子弟书。内容的来源,既有萨布素本姓家族的子弟,怀着对老将军的赞佩、思念与缅怀之情回忆的往事,也有萨布素将军为了启迪族人,现身说法讲述的家事和亲身经历。由于讲唱人多是亲眼目睹或身体力行者,故而讲得愈加生动、细腻、感人,不但对《清史稿》中《萨布素传》的内容是一种补充和拓展,而且消除了很多关于萨布素的疑团。流播的时间越久,故事越多、越丰富。

《萨大人传》流传伊始,没有具体的名称,就叫乌勒本。“乌勒本”为满语,译成汉语即传、传记之意。也就是由富氏家族中的长老讲述将军的一些事,用以颂扬、缅怀祖先。随着岁月的推移,又收进了本族的族众及将军身边将士们的追忆,对乌勒本不断进行丰赡、扩展。加上萨布素的亲属、后辈,包括儿女们的充实、修润,使其日臻完善。大约于萨布素故去后的康熙末年,已初具说部规模,到了雍正年间,被族人以《萨大人传》的名目在族中传讲。经年磨砺,才形成了现在的洋洋巨篇,是本族中最受欢迎的口碑书目之一。

在清康、雍、乾、嘉年间,《萨大人传》是以满语在本姓族中传讲的,具有鲜明的满洲书夹叙夹唱的特点。直到解放初期,黑龙江爱辉一带,仍有不少老年人、中年男女用满语讲唱。其中,大五家子的张石头、赵小凤等,就是讲唱《萨大人传》中一些段子的能手。满语称《萨大人传》为“萨宁姑乌勒本”。“萨宁姑”译成汉语为萨上人,即萨大人。还有一种传本叫“萨克达额真乌勒本”。“萨克达额真”汉译为老主人,皆指《萨大人传》。后来,满语渐渐消失,年轻人自然而然地开始用汉语传讲了,“萨宁姑乌勒本”、“萨克达额真乌勒本”被称之为记录《萨大人传》的神本。

据先父富希陆先生回忆,《萨大人传》最初是口耳相传,多无固定唱本。直至清末,为了讲唱有所依据,流传方便,就由族中会写满文的人,将内容简要地记在毛头纸上,大体上是一个故事一个纲。然后再将记述各个故事提纲的毛头纸用纸捻的绳儿穿在一起,汇集装订成册。平时把神本,即“萨宁姑乌勒本”的故事提纲存放在族中专用的木匣子里,供在西炕的神龛上,同族谱和萨满祭祀用的神器供在一起。也有个别讲述人为了便于准备,自己留下文字提纲,供放在自家西炕神龛上。用时,请下来温习;用毕,再请到神位上。

有了传本,则将有利于更多的人参加讲唱。本来满族诸姓,当然富察氏家族也不例外,素有传统的敬祖礼俗,慎终追远,继往开来。以爱辉大五家子为中心居住的满洲富察氏家族,有镶黄、正黄两旗各牛录的人,皆为康熙二十二年时,由本族将军萨布素奉旨从故乡宁古塔带到黑龙江抗击罗刹南侵而永戍爱辉的。对萨布素的讴歌,其实就是对本族英雄业绩的礼赞。故此,每每讲唱《萨大人传》,族人都很肃穆、虔诚。在节庆、祝寿、新春伊始或家祭结束后,阖族欢聚在一起,焚香、立案,按长幼辈分依序落座,请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老或者文才、口才佳秀者讲唱《萨大人传》。以将军的故事,通过对英雄业绩的传诵,黾勉后辈子孙,不负祖望,奋志韬进,承袭爱国之志,保卫边陲,光耀家风。

此传本是由爱辉富察哈拉大五家子的富察德连祖辈珍藏并传承的,自清代乾隆朝以来,代代有传人。乾隆朝时,德连公的曾祖父将讲述本传给德连公的祖父,即道光朝的备御发福凌阿。发福凌阿再传给德连公的父亲,即光绪庚子年抗俄殉将伊郎阿将军。伊郎阿又传给了德连公。德连公在民国初年病逝前,传给长子富希陆。经过富希陆先生的整理,使《萨大人传》叙议更加丰富,引人爱听。除此之外,对本说部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还有:远祖——富察氏正黄旗佐领伯奇那大人,抗俄牺牲的将领阿拉密大人,果拉查、嘎哈、嘎泰、达期哈、祖僧额、那凌阿、德泰等诸大人以及萨布素之二大爷珠和纳大人,萨布素的叔伯兄弟珠和纳之子、抗俄中殉难的额赫图将军,萨布素之弟党丹佐领,萨布素之侄瑚拉布、塔林布将军,萨布素的长子雅图、三子雅顺等。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对本书的形成做出贡献的也有朝中的大臣,如马喇、安珠瑚、松筠、赛冲阿、英和、戴均元、倭仁等。他们出于对萨布素将军的尊崇,有的增补了内容,有的润笔赠书,为《萨大人传》题词。大学士倭仁、戴均元、英和等,皆在爱辉萨大人的藏书楼里,留下了自己的墨宝。可惜的是于庚子年,即光绪二十六年,由于沙俄的入侵,这些珍贵之作全部化为灰烬。以上介绍的,即是这本说部形成的始末概略。

早年,满洲家族祭礼之后的余兴,则是听讲家史及族源的故事。在富察氏家族中,就是讲唱《萨大人传》。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也不单单是对萨布素个人的崇拜,主要的是对祖先业绩来龙去脉的一种回顾、一种敬仰。将祖先创业的艰难一点一滴地向族人渗透,使之从中得到教益,激励后代不辱家风,更是一种讲家风、述族史、唱英雄、扬国威的传承教育的虔诚、肃穆之举。因此,每当祭祀完毕,讲唱《萨大人传》便成为家族敬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讲《萨大人传》之前,讲述人得漱口、洗手、焚香,族众还要磕头。在简单表示敬重的祈祝礼仪后,再从木匣子里请出唱本的提纲,然后按提纲开讲。首先,依照族中讲唱《萨大人传》的习俗,用满语报出《萨大人传》的名字,为的是让族人记住本民族的语言。开篇的时候,仍用满语唱一遍“敬酒歌”,曲调高亢、悠扬,非常好听,现在已失传。唱“敬酒歌”的目的,一是表示虔诚;二是使全场肃穆,精神集中,用说部敬尊先踪,诚奉先志,以启后人。酒要敬三杯。第一杯献给神龛,把话本请下来;第二杯向东南遥祭。因为东南方坐落着宁古塔,为我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也是祖先的灵寝所在地,即老坟的地方;第三杯洒向富察氏居住的大五家子西北方向,那里埋葬着从康熙年间迁移来的历代英雄和先辈长者。为了保持讲述的原貌,我朱伯西把满文的“敬酒歌”复述一遍。

富察哈拉依萨布素乌勒本,恩毕特呵。

艾依——,莫讷——,扎林德。

喔依——,莫讷——,我林德。

沙比依侬给,乌春勒勒。

沙延依侬给,给苏勒勒。

各凌妈妈,各凌玛发,各凌阿浑格赫额云,

额木给苏,乌春勒勒,

富察哈拉依萨布素乌勒本。

萨哈连乌拉,富莫西郭勒敏射恩德,

兴安达巴杭,富莫西郭勒敏阔罗德。

萨宁姑乌勒本德,

阿林登恩,阿布卡登恩,莫德力苏民簿。

富察哈拉各凌扎兰,恒葛勒莫,

翻德林德,班丹杜莫,安巴沙奴勒·阿勒刻,

车库牙力,尼莫哈牙力·乌力尖牙力·朱克腾菲……

歌词大意为:现在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呢?为了什么要唱讲呢?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是个安祥、幸福的时刻。各位奶奶、爷爷,各位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我要给你们讲唱的是满洲的古歌——富察氏的萨布素说部。黑龙江的水呵,总是那么辽阔;兴安岭的山呵,总是绵延无边;萨大人的乌勒本呵,要比山高,比水长,比海深,富察氏家族的辈辈儿孙们给您磕头了!我们摆上了高桌,敬上了鹿肉,献上了美酒,奉上了供品,请萨大人的神灵尽享吧!

满语的“敬酒歌”到咸丰朝以后就不用了,改由说书人用汉语先唱一首“定场歌”,内容同“敬酒歌”大致相同。有曲牌,曲调是一种悠缓深沉的旋律。其歌词是:

在吉祥的日子里,

受族众之托,我要虔诚讲诵。

各凌妈妈,各凌玛发,

各凌哈哈赫赫阿浑,

这是百天唱不完的古歌,

这是百天说不尽的“朱奔”,

我要敬颂祖代的巴图鲁。

萨哈连的水呵,浩浩东流,

兴安岭的山呵,绵延无际。

这是我们日夜巡狩的土地,

这是我们儿孙开垦的故居。

别忘了皇上赏咱们家族的亮顶子,

别忘了皇上赏咱们家族的黄马褂,

好男儿热血要永洒在疆场上,

决不能让耶鲁里豺狼闯进家园。

我敲响尼玛琴鹿皮神鼓呵,

我弹起银色的木库连,

我要动情地敲起来,

我要动情地跳起来,

我要动情地唱起来,

我要动情地讲起来,

小突离里安睡的哈哈济@别闹哩,

沙延包里的萨里甘居别笑哩,

要学长辈们谦恭的样子,

听我开讲《萨大人传》……

各位阿哥,讲唱《萨大人传》之前,我先用嘉庆朝大学士戴均元老大人的一首《赞萨布素》五言绝句开场:

忠勇传家世,

沥血荐国恩。

箜篌声切切,

常忆故将军。

后记

当划上全书的最后一个句号时,总算长舒了一口气。回想记录、整理的全过程,似乎有些话要说。

我为什么会参加到满族说部编辑部的行列之中呢?说起此项工作,原是一件十分耗时费力的劳动,有实实在在的甘苦在里面。何况这并非一般书籍,而是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对满族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行。应该说,从身体状况到文化积累,自认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难道本人作为整理者是一种误会吗?不是。说起原因大致有二:

第一,我虽非满族,可对满族的习俗和历史却一直充满着好奇,甚至想深入它、了解它、认识它。曾不止一次地想过,原本一个游牧在白山黑水的少数民族,竞能在群雄割据、世事纷扰的情势下,突然崛起,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建立起统治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的封建王朝。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历史公认的、世界瞩目的“康乾盛世”,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令人景仰的代表人物流播世间。之所以如此,定会有历史的渊源、社会的原因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后来,在从事文化艺术研究时,接触了满族新城戏。戏剧向来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与它所形成的环境,即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地域、民俗等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访查,以八角鼓为基调的满族新城戏之满族文化个性和艺术的鲜活性使我愈加领悟到了满族历史的丰富多彩、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民族血脉的源远流长。进而由开始的对满族及其文化的关注,生发出一种深沉的热爱之情,并产生了参与其中的冲动。

第二,在与长期从事满族文化研究的满族八旗子弟后裔富育光先生的合作中,他那酷爱满族说部、孜孜以求的研究精神,对抢救口头文化遗产的满腔热忱,还有以作为满族的一员而自豪,对本家族家风族史的敬重有加,年逾古稀仍抱病讲述满族说部的执着和投入,尤其是每讲到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的情怀,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激励我决心为弘扬满族文化献出绵薄之力。

《萨大人传》讲述的是原居长白山、后移居宁古塔、爱辉的富察哈拉家族的优秀代表、我国北方抗击沙俄的民族英雄、清代康熙年间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传说故事。我曾受命参加《吉林省志·建置志》一书的撰稿,翻阅了大量的清至建国前的相关资料,故而对萨布素有些了解。那个年代,他虽然没有参加激烈的逐鹿中原的战争,但是自接受皇命、被委任为黑龙江将军的十八年里,带领富察氏家族及满洲八旗官民在北戍黑龙江、进剿噶尔丹、筑修城池、开辟驿道、设立官庄、举办义学等方面建树颇多,政绩显赫。特别是在率领满洲八旗劲旅奋勇驱逐入侵之敌的斗争中,驰骋疆场,叱咤风云,赶走了一批批侵略者,为抵御外侮、维护边疆领土完整屡建奇功。他不只是一纠纠武夫,更是反侵略的英勇斗士,对于当时我国龙江松水的建设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清史和满族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人们为了纪念他,萨布素这神勇的名字,被到处吟咏;那神奇的故事,在白山黑水广泛流传。除了史书记载外,后人有为之作传的,如《萨布素传》,讲唱了他那不平凡的经历;有满怀激情写其故事的,如《抗俄英雄萨布素》等,传诵了他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萨大人传》是一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传统说部,作为个人传记体的书籍,与已经出版的一些有关萨布素的著作当然会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同样是记述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讲他的成长,说他的动人事迹。我作为整理稿的第一读者,深感它与已出版的“传”与“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它不像其他书籍直面记述,而是以满族最受欢迎的一种说唱艺术来称颂萨大人的。形式灵活、涉猎范围之广,是同类著作所不可比拟的。  其次,它是从生活在爱辉富察哈拉家人的角度,生动、细腻地讲述了富察氏家族的由来、发展和族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萨布素的成长及不凡的作为,令人仿佛回到了充满民族征战和反击外寇侵犯中华国土的硝烟迷漫的年代,有如身临其境、亲闻目睹一般。其讲唱,令人备感亲切,十分信服。如讲萨布素在孩提时代,为给波尔辰妈妈报仇,按爷爷哈勒苏教给的办法,同小伙伴儿上山捉小狼以震慑“水鬼”的故事,听来自然、质朴、生动,萨布素的聪明、机灵、天真和稚气跃然而出。再如萨布素做了领催之后,为探明敌情,只身深入雅库茨克,了解并掌握了哈巴罗夫率军入侵的动向和行程,为大清及时予以打击立了大功。由于是以目睹者的口气来叙述的,他那机敏百变的智谋、英勇善战的作风、深沉忠贞的爱国热情皆活龙活现,呼之欲出,昭然感人。我们知道,讲唱《萨大人传》的爱辉大五家子族人以及满洲各姓的父老兄弟,多是在康熙二十二年,由萨布素奉旨从宁古塔带到北域黑龙江永戍爱辉的兵民之后。他们对萨布素的颂扬,实际上是对本家族、对国人民族精神的讴歌和礼赞。因而,这部以《萨大人传》命名的乌勒本,实乃富察氏家书或富氏子弟书。

再次,它是在极为广阔的背景下讲唱萨布素的,不仅抒发了浓浓的满族情怀,也展示了独特的满族风俗。读着书稿,不时会有一幅幅蘸着郁郁文采的香泽、透着古朴的满族风情画卷映现在人们眼前。就这一点而言,是在别的著作中很少见到的。

该部已在黑龙江省爱辉一带流传了二百七十多年、脍炙人口的满族传统说部,多次经人补充、修缮,又由讲述人费时半年,做了娓娓动听的讲唱录音,为后来的成书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可以说,富育光先生功不可没!本人在整理时,根据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编委会提出的总体要求,力图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忠实记录,保持讲述人讲述之原貌,使其有原汁原味之感;  第二,注意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体现说部形式的本体特征;  第三,传记不同于传说,记述有所本,取舍有所据,大体上符合历史真实。

总之,在整理产生、流传于白山黑水地域的满族传统说部《萨大人传》的过程中,力求使其体现民族的、地域的历史性和传承性。然而,尽管流传经年,能够真正做到高质量的整理,并非易事。本人过去对满族文化毕竞接触不多,把握如此鸿篇巨制则需下大力气,时有力不从心之感。况且又是从录音下载,不但较之已有文字稿的多费功夫,而且诸方面的困难也不少,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处。

书稿现已面世,敬希读者不吝赐教。

于敏

2004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萨大人传(上下)/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6054754
开本 16开
页数 7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6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8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77.3
丛书名
印张 46.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0
156
28
整理 于敏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