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纪事/红土地之歌
内容
编辑推荐

郭小东,国家一级作家、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1966年獒》、《红庐》、《风的青年时代》、《非常迷离》、《非常迷惑》、《罪恶》、《想象中的时间》、《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中国当代知青文学》、《雨天的曼陀罗》等。作品多次获奖。

这本《中国纪事》是其创作的经典小说之一。

内容推荐

《中国纪事》以1979年知青返城前后为主线,描写了一批从广州下放到云南农场的知识青年的生活遭遇,刻画了不同性格的各种人物,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命运、理想和追求,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那段特定的历史和知青这种特定的历史现象。

《中国纪事》的作者是郭小东。

目录

自序 南北方的痉挛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后记

试读章节

方炜骑着车子,横穿了整个广州城,在三元里一条小街上找到肖湘家。那是一座法国式的红砖小楼,她和父母住在一起。他敲响了一层的铁门。

手气不错!娘的,再来一局然后走人。黑屋里一盏鬼火似的电灯,灯泡早已油烟斑斑。牌桌上十几只手,各自按在自己的钱码上。那些手,一概在极度静默中痉挛战栗,有的钩曲多毛,指甲乌黑嵌满汗泥;有的苍白圆润,诡诈奸巧;有的如铁如钢,透着残暴的乖戾;有的筋弛力懈,瘫在那儿,作死亡的最终期待。等待着石破天惊的最后瞬间。何亚义今晚手气很好,已经赢了不少票子。见好就收,他时刻在做着退却开溜的准备,嘴里不停地喊着:“最后一盘!最后一盘!娘的,将令不如屎尿急。”一手捂着屁股,做着恋战又因为要拉屎不得不暂离一会儿的情状。他不得不如此,否则他赢了这么多钱脱脚就走,说不定就倒在门口起不来。那晚他刚到这黑屋,推门一看,桌下倒着一个赌友,满脸是血,大腿被戳了一刀,地上几张脏极了的钞票。其他人早已作鸟兽散。这是一个倒霉的赢家。何亚义先踢了他一脚,然后臭骂着这个窝囊透顶的赌友一通,把他拖出来,叫一辆三轮,给20元。“给拉去医院收拾!”他说,然后扬长而去。这种事见.导多了。放点血算什么?死人都是常事,赌起钱来,个个都是疯子。

何亚义摸起三块牌,贴在掌心。憋着气,运足冬藏力,把吃奶的力气也使上。神情紧张地、庄严地绷紧脸上的肌肉,用食指和拇指捏住牌角,一点一点地往外抻,第一张牌露出一个小黑点,半边K、全K,第二张牌又是一个黑点,半边K。他兴奋得脸膛发紫,双眼像两道闪电放着血红的光芒,粗黑的眉毛紧紧地凑到一起,在眉毛即将相碰瞬间,他“啪”地一弹纸牌,亮相,大叫:“哈!三K!”雷鸣一般的吼叫威震黑屋,所有的人都怵然,颓然。所有的手都死了,瘫了。何亚义赢了全局,他把三张纸牌甩在桌上,并不去拢钱。却一只脚踏到牌桌上,双手叉在腰间,敞开的牛仔装,露出一壁热汗涔涔的胸脯,那胸脯在向众人示威:这儿可顶得上千军万马的践踏呢!他必须先镇一镇满桌的鼠辈。

有人不屑一顾,有人愤愤然,有人讨好地谄笑,有人脸色惨白,有人简直死了一样靠着点男人意识撑持才不致嚎啕大哭……

何亚义开始拢钱,他的手毫不犹豫地把对面一个面相凶残的矮个儿的钱堆刮过来。好家伙!足足有几百块吧,都是50元一张的大票子。这家伙做银元生意,何亚义几年前和他交过手,大打一场,把他制服了。他面不改色,额上几道皱纹蓄着春光,幽幽的,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亚义笑嘻嘻地对着他看看:“行!老哥够气魄。暂借小弟花几天。赢家轮流做,小意思!”何亚义知道如何对付他,给他戴高帽,他一点办法也没有。酥了。收拾了他,其他人都好办。何亚义又在其他钱堆里有选择地拈了几张大票,然后非常气概地宣布:

“小弟今日特来向各位好汉借几张票子,老农友得了绝症,缺钱花。我代老农友向诸位作揖。后会有期。”说罢一个鹞子翻身,从条凳上腾空而起,直扑黑屋门外,消失在茫茫夜中。

这是郊区一间花农看花守夜的小屋。夜夜开赌。它远离市区,警察已多次光临扫荡,但山高皇帝远,隐患依旧。

他凭手感,估摸口袋里至少有千余元。除去本钱,大约赢了六七百,与昨夜拉平,不输不赢。昨天林大川找了他,告诉他肖湘得了绝症,没得救了。其他话没说。何亚义手头正有千余元,刚刚与人做了一批手镯形电子表生意,本想给母亲凑钱买屋的。心想何不去赌上一回,轻车熟路的,赢上千儿八百,给肖湘送去,也算尽了农友的情分。他与车剑洪是铁哥儿们,回城之后,他在心理上时常扮演肖湘保护人的角色,只是自惭出身低微,不敢太常去上大学讲师家的门。车剑洪生死未卜,看她苦挨着,何亚义曾打过肖湘的主意。论相貌自己不敢恭维,但论钱财,论其他,他何亚义足可以让肖湘过得舒坦。他曾几次怀揣着大把钞票兴冲冲去找肖湘。他知道她苦极了,带着个孩子。到了她家门,即退缩,大骂自己存心不良,乘人之危。朋友妻不可欺呀!垂头丧气转回来。他每每想送钱给肖湘,又送不出手,怕有什么嫌疑。人家是大学讲师的女儿,你算什么?下九流。

那天他在三元里游荡,在路边小店里喝啤酒,一瓶又一瓶,开了四五瓶“珠江”,居然有几分醉意。这是一间在路边拐角处草草搭起的席棚,里面用苇席和塑料布隔成一个一个的小间。何亚义自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从外地流窜来的一些生意人,在远离城区的干线公路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开起饭店,弄几个外地女孩子当女招待,偶尔做些“打野食”的勾当。隔着一层塑料布的小间里,时时传出些男女压低了嗓门的调笑,逗得何亚义心里发烧发热。他叫来老板,从兜里抓出一把钱,压在桌上的啤酒瓶底,往塑料布乜了一眼。老板也不言语,淫邪却深藏不露的一笑。

“卫生,出活?”他说着行话,迫视着老板。老板是个40开外的中年人,多年漂泊生涯在他脸上印着许多飘忽不定的神情。他马上觉出这小伙子不是正道人物,糊弄不得,随即变得恭敬。他本想狠狠敲他一笔,转而打消了这个念头。

老板把何亚义引进另一小问。围墙后面是田野。偶尔有蛙鸣,夜气从席缝沁进来。一盏捻得很暗的油灯。人呢?

那使他很晚才回到家。他彻底地打消了对肖湘的欲望。

他想真真实实地帮助她一回,然后永远不再见她。可是现在,她要死了。

求求你们,别抽烟了!现代派小巴半是求饶半是嗔怪地嚷嚷。编辑部就她一个女的。天气这么热!男编辑们可以脱光了膀子伏在那儿改稿。就她不行。她有些不服气,男女不平等,几时我也脱光了才惬意。她发狠地想着。敞开的落地窗,涌进来一股股热流,仅有一台吊扇在头顶呼叫,反倒把那热流搅散到每一个角落。她的办公台紧挨着林大川,唯有他正襟危坐,背心和衬衣全湿透了,白花花的头发沾在一起,汗涔涔的,可还一个劲地吸烟。编辑部人人都吸,五六支烟囱对着她。她也抽烟,可那需要气氛。在奥林匹克餐厅,全空调,叫上一杯柠檬茶,酸里微苦带甜,抽上一根薄荷烟,长把的。听老琴师拉《印第安小夜曲》。那情调才叫棒。再在红木地板上旋上几圈,那才叫惬意。可现在,满屋子男人的汗味,烟味。P3-6

序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lO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后记

我曾在多篇序言和跋中,谈到写作这部小说的缘起、过程以及出版的种种坎坷,出版后的反响及多年来流传的状况,众人对之亦有颇多议论,几乎每一次地北天南的知青聚会、北调南腔的知青论坛,都会谈到这个话题,皆因为它讲述并再现了1979年的知青大逃亡。那场震惊中外,并在事后长久地影响着知青运动评价的知青事件,30多年来,成为民问不绝如缕的谈资。人们以各种方式谈论它,传说它,以各种语调托举着它的种种事象或细节。由于官方对之并无详细的记录与评价,这个事件便成为了传说,人们张扬了它的某些方面,又神化了它的某些主角或追随者。对之的历史叙述至今仍无人问津,对之的文学叙事也还远远不够。它本身所具备的一个时代的精彩,一种被遏制的人性变局,一些散落于民间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也还远未被真实、正面地予以舒展与铺陈。30多年来对之的话语禁忌,在时有时无的障碍中,依然在限制着文学对之的批判或张扬。也许这正是这个话题与事件的魅力所在。

1987年秋天,此时离我从云南知青笔会归来已经过去了三个年头。

1984年秋天,我在云南行走了一个多月,在西双版纳的时间最久,那儿是中国知青大逃亡的策源地。我想象着五年前1979年的某天黄昏。逃亡的知青们,以此为起点,朝两个方向奔涌:向南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大多战死沙场;向北回到各自的城市,.大多彷徨无依。方向与前路命运殊异,理想与追求相同:寻找人生的位置,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那个时代青年们的选择和坚定的理想。他们纯洁得简单,也简单得蛮野。他们的行动只是想证明一些什么,哪怕以命相殉,也在所不惜,以求诸青春的最后一搏。

基于这种精神性理解,我对发端于云南的知青大逃亡,有一种穿越的注目:此前,新中国和毛泽东时代的所有教育,所有经过现实洗礼的共产主义风格,都在这一瞬间,以一种超世的超现实的精神眺望,获得了现世的永生。这一代青年最宝贵的最崇高的精神追逐,在这一瞬间获得了别种意义的涅槃。上战场为国捐躯或者离开乡村回城,在高蹈的人文意义上,这两个青年运动的方向和国家利益、民族意志,在形而上层面上实现了高度的和谐。这种貌似分裂却又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包含着对“文革”的反动,自然也高扬着对某种失落的人文的接续。

我在1987年的某天黄昏,悟到了这一点,它成为我下定决心突围当时的话语禁忌的理由,并坚信对这一事件的文学叙述,已经水到渠成。正面叙述这一事件,并努力寻找这一事件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的正面作用。我始终坚定地相信,在这个看似充满了破坏的事件中,其主导力量与时代精神,是蕴蓄着饱满的建设性的。它革命的异质性,和后来中国的变革事实,存在着直接的革命性联系。它和80年代所倡导所实行的思想解放,也有着某种内在的现实联系。

这部书终于写成,辗转了几个出版社,于1990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年间,这部小说由花城出版社于1990年、1991年、2001年三度重印或再版,1993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再版。现在又承蒙武汉大学出版社厚爱,再度再版。不同年代的青年读者,自当对之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青春的激情与虚妄,人在青年时代的狂桀与追求,是所有时代青年们的共同性格。

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张福臣先生,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劳。

2011年10月9日 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纪事/红土地之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小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94352
开本 32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1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5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