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白记忆/黄土地之歌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一代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青春,当青春远逝的时候,就想重回青春,触动青春。《黑白记忆》是肖复兴的青春回忆录,36年后,他们重返北大荒,北大荒对于一代知青,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特殊字眼,它几乎成为了一代人宿命般的象征或隐喻,容纳一代人的青春,一段共和国的历史。

内容推荐

《黑白记忆》是一本回忆录式的长篇纪实文学,作者肖复兴在2004年8月重返北大荒,时隔22年后再重新踏上那片黑土地,面对曾留有自己青春痕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面对现在依然生活在那里的老农和老知青,面对那些永远留在那里的知青亡魂,作者的心灵再次受到冲击和震撼,感情的闸门再次被冲开,于是开始了一次追忆如梦年华的青春之旅。作者把这段难忘的日子装到一个访问式的框架中,而不是像以往传统的编年体那样来提炼泛泛的回忆,结构的严谨,文笔的优美,故事的感人,超出了长篇小说的塑造力。它既是作者的青春回忆录,也是一代人残酷的命运史,更是一段共和国颠簸的断代史。特别是作者在《黑白记忆》中一改往日的创作风格和写法,在历史、社会、人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从而就使作品具有了极强的历史感、责任感和可读性,其思想深度超过了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实属知青文学中的上乘之作。

目录

自序

《黑白记忆》新版前言

一、36年后重聚在北京站钟楼下的16号北大荒知青

二、记忆有时不可靠:重新找回消失的往昔

三、两地知青在一锅老汤中乱炖出来的味道

四、富锦老城记忆—一凋谢的花瓣萎缩在本纹里

五、暮色中挥舞的红头巾:在吞吐过我们的青春岁月的老路上

六、没有一个“爱”字的爱之小溪,流淌了36年后的黄昏

七、男人之间的友情:只需要家常的粗茶淡饭

八、眼前就是曾经让我惊心动魄的七星河

九、到三队去看老孙——烟像活了似的精灵

十、一个曾经的女英雄之死:飘散在遗忘的风中

十一、底窑:神秘的林中老巫、老猫和那片林子都没了

十二-、当年军务股空洞洞的窗子—一青春告别的不同方式

十三、在一种伤感悲中的:第一对知青的婚礼

十四、荒凉泥泞中一朵洁白的莲花与无法忘却的大公鸡和大黄狗

十五、巧遇当年“大寨队”的老队长,不能不想起“大寨花”的命运

十六、我的“三明治”学校宿舍与一去不返的教育诗

十七、杨老师:一个志愿军右派的约会和秘密

十八、邂逅“曹大肚子”的闺女,让我想起荒原上的奇遇

十九、屠格涅夫伴我度过在猪号的灰暗日子

二十、雁窝岛传奇:冒险和恋爱是一样的

二十一、风雪中的那辆老马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心地

二十二、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二十三、你单纯得像真理一样

二十四、在多雪的冬天里,叶至善先生帮我走出了厄运

二十五、那一刻不敢再回头

二十六、黑龙江边女宿舍里的枪声

二十七、一场乌苏里江边原始的森林大火的逃生者

二十八、相逢不如长相忆,一度相逢一度愁

试读章节

这样的隐隐的一问,像针刺了我一样,让我有些吃惊,曾经有过的坚定与坚强,显得有些摇摇欲坠。看着大家正在开心,我不敢有丝毫的流露,心却有些沉甸甸。

火车快要开了,凤琴还没有走,其实,她也是非常想回北大荒看看的,只是她儿子在北大荒出生时候因为患有脑缺氧后遗症使得小脑损伤,需要人来照顾,她只好让秋子代她去了,心里却恋恋不舍的,一直送进了火车的车厢里面。我们笑着说凤琴对秋子感情最深,凤琴笑着说,那是我对北大荒感情深!

全部买的是软卧,想想以前每一次无论从北大荒回来探亲,还是从北京回北大荒,坐的都是硬座,这一次,大家应该咸鱼翻翻身,享享福了,虽说稍稍破费些,对残破不堪的青春,总算是一个小小的补偿。

绿色的车厢,总能够让大家立刻想起以前的日子。那时,每一次回家,都先要坐上一个白天的汽车,才能够从大兴岛过七星和富锦,到达一个叫做福利屯的小火车站,然后坐上一天蜗牛一样的慢车才能够到佳木斯,在那里换乘到达哈尔滨的慢车,再到哈尔滨换乘到达北京的快车。一切都顺利的话,起码也要三天三夜的样子才能够回到家。路远、时间长,都在其次,关键是有很多的时候根本买不到票,而探亲假的时间和兜里的钱都是有数的,不允许我在外面耽搁,因为多耽搁一天,就多了一天的花销少了一天的假期。那是我们最着急的时候了。在那些个路远天长的日子里,火车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好的印象。在甩手无边的北大荒的荒草甸子里,想家、回家,成了心头常常念想的主旋律,渴望见到绿色的车厢、又怕见到绿色车厢,成了那时的一种说不出的痛。因为只要一见到那绿色的车厢,对于我们来说家就等于近在咫尺了,即使路途再遥远,它马上可以拉我回家了;而一想到探亲假总是有数的,再好的节目总是要收尾的,还得坐上它再回到北大荒去,心里对那绿色的车厢总有一种畏惧的感觉,以至后来只要一见到甚至一想到那绿色的车厢,头就疼。

闹腾腾安置下铺位之后,李龙云让弟弟和外甥赶紧把啤酒和蒜肠、小肚和猪头肉拿出来,喝!喝!咱哥儿几个凑齐了,多不容易呀!

他说得对,充满感情。虽说都在北京,凑齐了,特别是大家一起同回北大荒,同回当年我们插队的二队,真是不容易。我们这一行16人,除了小陈的大哥和李龙云的外甥没有到过北大荒,一老一小,是受了我们的感染专门要去看看北大荒之外,好像非要补补这一课似的;再有是小陈的爱人邓灿和李龙云的弟弟来敏,当年不是和我们在一个队上的,其余12位当年都是在北大荒大兴岛的二队的知青。当然,当年在大兴二队的足有上百名知青,但是能够凑齐了这样12人一起重返北大荒,也真是不容易,更何况在12人里有包括我在内的5对是那里恋爱结婚的呢。是啊,是不容易,干杯吧!

火车在酒杯里啤酒泡沫的摇摇晃晃中驶动了。

36年前,1968年的7月20日上午10点38分,我们就是从这里离开的北京站,那一天,阳光灿烂。我再也没有见过那样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永远也忘记不了,就是火车像今天这样刚刚驶动,我们的车厢里就有一个同学失声哭了起来。那多少和当时热烈激动的场面显得不大协调的哭声,让满车厢里所有的人都为之一惊。谁都不会明白那刚刚离开北京的哭声,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只有现在,我才多少明白一些,那哭声是对我们青春命定般的一种隐喻或象征。

36年之后,我们重走回头路,只有笑声,那哭声却隐隐地滴泣在我的心里,琥珀一样在逝去的岁月里凝结闪烁。

36年之后,就在火车刚刚驶动的时候,我们12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哭声,往事就这样显示了神奇的力量,一下子回黄转绿.鲜活如昨。

当然,在这一瞬间,往事被回忆起来许多,似乎火车的驶动突然具有了哈里·波特里的法老那魔法的功能,能够立刻让死灰复燃,让逝去的一切如同惊蛰的虫子一样,迅速地拱出地皮而乍起翅膀活了过来。那一瞬间,往事如潮水,立刻淹没了车厢,淹没了大家。

在这时,大家说得最多的是李龙云,说他当年探亲假期满从北京回北大荒时候,给哈尔滨的女知青周彦写了一封信,路过哈尔滨下车在人家里住了一夜。大家纷纷地向他开着玩笑,让他老实交代,那一夜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幽默的李龙云只是一脸的坏笑,一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的无辜样子,让大家尽情地猜测,让过去一段完全的单纯与纯洁,亵渎为今天添油加醋的浪漫和想象。当然,玩笑只是玩笑,只有在这时大家才又脱却了平日上班时的盔甲,显现出当年的率直与轻松。之所以开这样的玩笑,因为明天一清早,火车到哈尔滨,在站台上迎接我们的,首当其冲就有周彦。在我们此次重返北大荒之行,在哈尔滨为我们张罗的就是周彦,当然,还有刘树才和刘树华兄妹两人。从哈尔滨出发,周彦和我们一起回大兴二队,我们的队伍就扩大到了17人。

想到北大荒之行,终于开始成行了,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些激动。那一晚,几乎所有的人,带了药的自己拿出了药,没带药的,找赵军——正经医院的主治大夫兼门诊科主任,要来安眠药片,才能够勉强地入睡。P7-9

序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lO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白记忆/黄土地之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复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91887
开本 32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2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