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舫自选集(黑夜走廊)(精)/制高点文库
内容
内容推荐
“制高点文库”之《李舫自选集》是一部鲁迅文学奖得主李舫的散文集。知性的文字将带领读者回到古雅的春秋时代、辉煌的大唐王朝,感受成都、吉林的深厚底蕴和日新月异,解读嵇康的潇洒、韩愈的耿直、苏东坡的达观、陈子昂的孤独、李贽的狂傲,品味经典电影赋予的感动。李舫的文字知性冷静,她将大量资料读透,化作文学性的语言呈现在作品中,从历史走向未来,从故乡走向世界。
李舫鲁迅文学奖获奖感言:中国历史是一部大书,要想读懂今天,就一定要返回历史的现场,读懂昨天。文学的功用,就是试图将那些早已枯萎数百数千年的花朵重新放回历史的清水里,还原其时间、人物、场景、环境、思想,使其再度绽放。
目录
辑一 金
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长相思,忆长安
那一场突如其来的漫天大雪
何以春节,何以中国
辑二 木
漂泊中的永恒
成都的七张面孔
追寻夜郎
也无风雨也无晴
辑三 水
江春入旧年
在火中生莲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天地之悠悠
辑四 火
叩敲的痕迹
今宵别梦寒
风雨泽随
此情可待成追忆
辑五 土
长缨
霓虹
苟利国家生死以
山山记水程
序言
黑夜走廊
漫长的夜,无边的夜。
夜,是暂停,是遣情,是格物,是放纵,是悬置;
是蹒跚中的困顿,是困顿中的慰藉,是慰藉中的伤怀,
是伤怀中的冥思,是冥思中的眼泪。没有眼泪的冥思是
忸怩的,没有冥思的伤怀是浅薄的,没有伤怀的慰藉是
虚伪的,没有慰藉的困顿是惆怅的,没有困顿的蹒跚是
麻木的,没有黑夜的白昼是拥挤的,没有明天的黑夜是
漫漶的。

当白昼的浮华和喧嚣一幕幕退去,如水的夜色一幕
幕浸润;当紧张的心情一点点松弛,部分的情绪归诸沉
潜;当我们对镜一壁地洗去残妆,让午夜的清风轻轻拂
过脸颊,让真实的自我从疲倦的面容中显露出来,我们
往往得以反观那些白日里我们所沉湎和执着的东西。
街灯穿窗而过,灯光映照如帘,窗外是行进着的夜

人声消逝了,蝉鸣隐退了,忧伤淡漠了,思维搁置
了,白昼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象征物已经凋落。夜寒如
水,夜来香在乍暖还寒的空气中抖抖索索地展开花瓣,
远处不眠的鸟音踏水而来。夜已经成熟,饱满到无,浓
厚得让人心里踏实。往事是一艘沉船,静静地躺在记忆
的海底;不知藏在何处的东西,此时是最好的收藏。
夜,浓缩了距离,荡涤了尘埃,消释了差池,封存
了空间,分不清哪里是枝头的残叶,哪里是枝间抖动的
秋风。夜,包藏了一切,收容了一切——空灵有力的清
风,透侵重衣的寒气;不可告人的阴谋,无法痊愈的伤
口;超尘拔俗的情怀,宠辱不惊的气度;某个黄昏的憔
悴,患得患失的停滞;对生命本真的颖悟,不落言筌的
心事。夜,在咄咄逼人中有一种冷静中的容忍和容忍中
的冷静,在不动声色中散发着君临一切的气势。
夜,是行旅者的客栈,是欢乐者的梦魇,是重创者
的浓睡,是死亡者的天堂;夜,是我们收藏岁月的旧皮
箱,夜幕四垂,隔年的嶙峋往事、惊天动地的欢喜与悲
伤,便都显得遥远而阑珊。

夜,是豪饮者的——卜夜容衰鬓,开筵属异方;烛
分歌扇泪,雨送酒船香。是苦吟者的——为了一个句子
的凄美,多少次寒夜梦回,惊悸地拥被而起,月光正映
照夜的无眠。
是思乡者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失眠
者的——疏疏落落的星星是无数失眠者睁大的眼睛。是
夜游者的——采得荷花带叶归,这是行动的高度写意所
达到的随心所欲的大手笔。是相思者的——在一个不知
名的夜晚里,伴着山下传来的尖锐的火车汽笛声,天空
中忽然有一颗流星燃着细碎的点点白光悲伤地滑过,相
思便穿透了心房;夜是一个个被相思噬坏了的空壳,用
笔永远也填不满,夜夜重复一个孤寂的梦,梦中总不见
思念的人。是满怀心事者的——良心只有在夜深人静的
时候,才悄悄出来敲打灵魂;有人得到轻轻的拍打而怡
然入睡,有人得到狠狠的敲打而辗转反侧。
夜,如同明月,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曾说:“死亡的可怕之处,就
在于它把生命变成了命运。”在这一点上,黑夜与死亡
的确异曲同工。生命融化在死亡中,就像白昼被黑夜吞
没,在一个没有坐标的系统中,夜,得到了无限的自由
、无限的张扬、无限的延伸。夜,统一了一切,又阻隔
了一切,简约而铺排,逼仄而辽阔,斑斓的色彩在这里
销声匿迹,沸腾的喧嚣在这里复归沉默。世界的错迕变
迁、人情的沧桑冷暖,都不可排遣地荡漾在柔软寂寥的
夜色中。在这一瞬间,人道也就是天道。它给了我们一
个刻骨铭心的警示:当生命化为一缕轻烟时,无论我们
如何多情,都将无法回忆生前身后那些最为着意的事情


医生说,绝大部分婴儿都出生在夜间。现代发达的
医疗技术始终搞不清楚,为什么人类把所有的缤纷忙碌
都放进白天,却唯一将自己生命的起点选择在这些万籁
俱寂的夜晚。
母亲们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期冀、充满企盼的
白天之后,孩子们却毫不经意地在她们意念松弛的夜晚
将她们从熟睡中唤醒。为了这一刻,她们已经等得很久
了,期待的心情饱满得像成熟的秋天。可是,某个酣睡
中的阵痛让一切都变得猝不及防。生命的骚动便从这种
猝不及防开始,夜在沉睡中保持着它的不可退让的清醒

太多神奇的传说了,关于这些神奇的夜晚。星星推
开耳边的嘈杂,深情地相互凝视,以便世界在某一个早
晨向孩子们敞开玲珑的心。夜,是生命密集的走廊,是
孩子们飞翔和降落的翅膀。从孩子们身上夜教给人们如
何小心翼翼地躲开万丈红尘中的浮闹和喧嚣,静静地谛
听生命的声音;如何去感受,去理解那不充分的理解,
去言说那不可言说的渊默,充满了感悟和深情。孩子们
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就像黎明破晓的前刻,像即
将消退的忧伤,像命运轻轻的叩击,像英雄怒剑出鞘的
悲壮。不是孩子们选择在夜晚悄然降临,而是因为有了
他们,才有了白天和黑夜的划分——他们走开,世界便
开始沉睡;他们走来,一切便从头开始。
时间使时间得以生存,生活将服务于生活。
许多年前,我是无数个怕黑的孩子中的一个。黑夜
,特别是没有星星没有灯光的夜晚,给了我无穷
导语
★本书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高标,以“纲举目张”的方法,作家自选散文代表作,来展示中国当代文学优秀卓越的散文经典,以报答广大读者。
★作家高境悠远、闳言崇议、挚爱深情、才气纵横,思想的成熟度与新锐度、艺术的丰富性与先锋性,在书中尽情展现。
★展示了名家作品的文学之美。作品高尚雅致的情操、新锐精微的精神气象,具有纵横天地、穿越古今的自由恣肆和思想丰赡的文学品格。
★相信这套高品质的经典,一定能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惊喜。
精彩页
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历史悬案。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亦颇具启示。
——题记
公元前五百余年的某一天,两位衣袂飘飘的智者翩然相遇。时间,不详;地点,不详;观众,不详。但是,他们短暂的对话,却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传世佳话。
其中的一位,温而厉,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
另一位,年略长,耳垂肩,深藏若虚,含而不露。这也许是他们的第二次会面,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后两千五百余年的岁月中,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

他们,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孔子是两千五百年来儒家的始祖,老子是两千五百年来道学的滥觞。司马迁对两人有过明确考证,“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史记·孔世家》),“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将去向年长的老子求教。
贵族世家的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尽管他被后世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但身世并不光彩,“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七露,首上圩顶,所以他的母亲为他取名曰丘。与孔子相比,平民出身的老子身世颇为含混,除弥漫坊间的奇闻逸趣外,只知道他“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某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一去不复返。
两千五百年来,人们对他们的会面颇多好奇,也颇多猜测和演绎。《礼记·曾子问》考据孔子 17 岁时问礼于老子,即鲁昭公七年(前 535),地点在鲁国的巷党,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史记》载,他们的第二次相见是在十七年之后的鲁昭公二十四年(前 518),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孔子适周,这一年他已经 34 岁。第三次,孔子年过半百,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 498),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庄子·天运》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第四次在鹿邑,具体时间不详,只有《吕氏春秋·当染》简单的记载:“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历史不可妄测,但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这样的记载虽然未必逼近真实,却足见后人的善意与期待。 孔子对老子一向有着极大的好奇。我们不妨想象这样的场景——两位孤独的智者踽踽独行,他们的神情疲倦而诡谲,赫然卓立,没人理解他们的激奋,更没人理解他们的孤独和愁苦。
孔子的弟子曾点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颇得孔子的赞许。这是一幅春秋末期世态人情的风俗画,生命的充实和欢乐盎然风中。阳光明媚,春意欢愉,人们沐浴、歌唱、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我们似乎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煦,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老子也徘徊在这春末的暖阳中,他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象:“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在他的耳边,是呼喊声、应诺声、斥责声,世事喧嚣纷扰,世人兴高采烈,就像要参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台览胜,媸妍良善邪恶美丽狰狞,又有什么分别,谁又能够分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如此忧伤而又抒情的语气,在老子散文般的叙事中,并不少见。在茫茫人海中,老子反复抒写自己“独异于人”的孤独与惆怅,在“小我”与“大众”之间种种难以融合的差异中,老子在反思、在犹豫、在踟蹰、在审视众生、在拷问自己。这孤独和惆怅曾吸引过年幼的孔子,而这一次,他想问的是,孤独和惆怅背后的机杼。
历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定格。
一个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个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他们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两千五百年前的这一刻,他们终于相遇。司马迁以如椽巨笔记录了这历史的一刻——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
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妙趣横生的描画,读来令人浮想联翩。
老子直言不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舫自选集(黑夜走廊)(精)/制高点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052574
开本 32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24-02-01
首版时间 2024-02-01
印刷时间 202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70
CIP核字 202316071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