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北朝原来是这样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中国》是有史以来最全的中国断代史,每卷从50个角度观照该段历史,用50篇专题文章,深度阐述历史知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并融合了当前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讲述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每卷末附录该时间段的详细年谱,是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通俗历史读物。

张程所著的《南北朝原来是这样》再现了5到6世纪,中国从南北对峙、东西分裂,到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

内容推荐

群雄并起、社会动荡、能人辈出、怪胎不断、民族融合、文化碰撞……

南北朝,是一个大破坏的乱世,也是一个大融合的盛世;是一个分裂了两百年的铁血时代,也是一段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光輝岁月。张程所著的《南北朝原来是这样》再现了5到6世纪,中国从南北对峙、东西分裂,到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南北朝原来是这样》中有草原民族拓跋鲜卑的崛起、衰落与消亡,有一代代被权力击垮的南朝皇帝的变态,有边关小兵高欢的艰难奋斗与失意,有江南的烟雨柔情和在温柔乡中的魂断命丧,更有一个民族的挣扎、迷茫与蜕变。这是一曲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时期的悲歌壮曲,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重温与铭记。

目录

一 主角是这样炼成的

二 拓跋焘的赫赫武功

三 最后一个史官:崔浩

四 成也太后:千古一后冯太后

五 到洛阳去,到汉人的地方去!

六 谁阻挡汉化就让谁灭亡

七 草根做皇帝

八 君臣关系永远是个大难题

九 元嘉之治,不过如此

十 战场有风险,北伐需谨慎

十一 刘家的精神病史Ⅰ:精神病开始发作

十二 刘家的精神病史Ⅱ:一个都不正常

十三 刘家的精神病史Ⅲ:没有最变态,只有更变态

十四 七夕夜弒君

十五 刘宋王朝的背水一战

十六 萧子良谋位:书呆子斗不过实干家

十七 萧鸾篡位:爷爷夺了孙子的皇位

十八 变态皇帝代代有.南朝特别多

十九 萧衍防卫过当,当上了皇帝

二○ 盛极而衰,北魏也不能幸免

二一 南北方又打起来了!

二二 战场无赢家,大家都歇了吧

二三 亡也太后:胡作非为胡太后

二四 北魏社会分裂了

二五 六镇起义:大动乱中的小人物

二六 河阴之变Ⅰ:大屠杀是如何酿成的

二七 河阴之变Ⅱ:大屠杀如何善后

二八 战神传说:陈庆之

二九 小皇帝手刃大权臣

三○ 高欢“欢”起来

三一 一次逃亡导致的帝国分裂

三二 两魏争锋:一年一小打,三年一大打

三三 战争是发展最大的动力

三四 癫狂高洋与傀儡羔羊

三五 傀儡皇帝不是好当的

三六 “佛门天子”萧衍

三七 昭明太子萧统

三八 侯景之乱Ⅰ:八百残兵攻梁

三九 侯景之乱Ⅱ:不是侯景太厉害,而是南梁太窝囊

四○ 侯景之乱Ⅲ:权力大过亲情

四一 萧詧:自己挖坑埋自己

四二 如何看待陈朝的篡国?

四三 北齐是怎么败下去的?

四四 又是统一,北周灭亡北齐

四五 又是政变,这回主角是杨坚

四六 金陵王气黯然收

四七 大文豪、大狂人谢灵运之死

四八 旧时王谢门前燕

四九 佛教是如何在中国站稳脚跟的

五○ 说说南北朝官场的“临时工”

附录:南北朝年谱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 主角是这样炼成的

谈到南北朝,首先要来认识一下主角拓跋部落。

拓跋部和魏晋时期建立五个燕国的主角慕容部一样,都属于鲜卑族,都发源于东北地区。和慕容鲜卑的“少年得志”不同,拓跋鲜卑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跑龙套的”,直到南北朝时才熬出头做了主角。

拓跋鲜卑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可能发源于现在东北嫩江流域和大兴安岭附近地区,后来南迁。拓跋部的迁徙,不是渐进的松散的迁徙,而是所有部落人民集体陛的彻底迁走,因此事后难以确定他们最初的居住地。等拓跋部发达后,《魏书》上说他们祖上发源于“大鲜卑山”,在山上凿有石室作为祖宗之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还曾派人去祖宗发源地祭祀,《魏书》抄录了祭祀的祝文。后人对拓跋部的发源地始终有争论,直到1980年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旗大兴安岭北段巅峰东麓的嘎仙洞内发现了石刻铭文,与《魏书》所记载的祭祀祖宗之庙的祝文完全相同,这才证明嘎仙洞就是拓跋部落的祖宗之庙。而大鲜卑山就是现在的大兴安岭了。当时,拓跋部处于原始的氏族部落阶段,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和组织形式。

南方温润的气候和丰饶的物产,对远处大兴安岭的拓跋部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恰好在东汉时期,占据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被东汉打败西迁,空出了一大片无主的土地。拓跋部趁机向南、向西迁移,逐步占领、消化了原来匈奴人的领地。到东汉桓、灵二帝的时候,拓跋部已经生活在现在的辽河西部地区,开始了游牧生活。此后,他们沿着阴山山脉继续向西南迁徙,进入到内蒙古南部地区。

随着越来越靠近中原地区,拓跋部开始进入传统史书的视野。不过他们仅仅被当做可有可无的配角,出现在朝贡表演和边地逸闻之中。拓跋部的人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喜欢剃掉头顶的部分头发,再把周边的头发编成小辫子垂下来,所以他们被东汉称为“索头鲜卑”。

拓跋部的游牧生活过得比较滋润,部族人口不断增长(其中也吸收了部分匈奴残部)。他们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加上不断迁徙向未知的前方,内部凝聚力特别强。到了三国时期,拓跋部出现了一个杰出的领袖,叫做拓跋力微。他担任大酋长时,带着部落大规模南下,最后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力微施行强权统治,部落中有首领不服从号令或者仅仅是没有按时参加部落集会就会受到严刑惩罚。这从反面证明,当时的拓跋部已经逐渐告别氏族社会,大酋长废除了民主推举而变为世袭,部落开始出现政权的雏形。不过,力微还没有组建明确的政权形式,更没有编练固定的军队,还是有事的时候就召集部落,没事的时候听任部落四散游牧。

力微先是臣服于三国中的曹魏,后来又是西晋的藩属。拓跋部和中原王朝展开了积极的交往,用北方的皮毛、牲畜交换中原的粮食、布匹和金银。魏晋为了笼络拓跋部,不时给予丰厚的赏赐。拓跋部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力微还派儿子沙漠汗去洛阳当“质子”(人质),结果沙漠汗严重汉化,几十年后返回草原时俨然是一个汉族贵族的做派了。拓跋贵族们接受不了沙漠汗,又担心力微将位子传给他,就设下埋伏将沙漠汗暗杀了。

据说力微活了一百多岁。北魏建国后,追谥他为“神元皇帝”,庙号“始祖”。

这应该是一个民族在童年时期编造的神话。拓跋鲜卑类似的神话还有他们在迁徙过程中经历的“九难八阻”,以及如何在上天的帮助下战胜诸多困难,等等。神话迭出,恰恰说明了一个民族还没有发展成熟。

力微死后,拓跋部出现了短暂的动荡,最后力微的孙子拓跋猗卢重新统一了拓跋部落。猗卢很有祖父的风格,并且将祖父的强权统治发扬光大。他屠杀了任何胆敢挑战自己权威的部落贵族和百姓,进一步打破了部落内部的民主传统,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当时,中原大乱,强大的拓跋部自然成了北方各派争取和利用的对象。猗卢支持的是西晋的残余势力,和刘琨势力一起四处出击。由于刘琨出面争取,西晋在愍帝建兴三年(315年)封猗卢为代王。拓跋部落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政权名称和形式。猗卢也彻底从一个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变成了割据势力的君主。

猗卢死后,拓跋部又经历了短暂的动荡,直到东晋成康四年(338年)猗卢的侄孙拓跋什翼犍成为新一任代王。

什翼犍根据史书的描绘,天生就是君王像。他“生而奇伟,宽仁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身长八尺,隆准龙颜,立发委地,卧则乳垂至席”。如果什翼犍真长成这样,的确不是“凡人”。什翼犍的经历也很传奇。他从小被当做“质子”前往后赵,居住在赵都襄国(今河北定县)多年,汉化比较深。什翼犍学会了不少汉族的政治话语和手腕,比凶悍的同胞们更懂得收买人心。比如他有一次在作战中被射瞎了一只眼睛。后来抓住了射箭的敌人,大臣们提议将射箭的人活活割死。什翼犍说:“各为其主,何罪之有?”于是将其释放了。

在政治上,什翼犍对拓跋部落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如果说爷爷猗卢为拓跋鲜卑描绘了政权的蓝图,那么孙子什翼犍则实现了这个蓝图。他设官分职,颁布法律,制定国家机构,正式建立了代国。拓跋人建国过程中,汉族人帮了大忙。什翼犍以汉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帮助自己建立法制。经过一番作为后,拓跋部势力大长,统治区域东到现在的辽宁,西到甘肃一带,南距阴山,北尽沙漠,面积几百万平方公里。拓跋部的军队有多少呢?史书说什翼犍“带甲四十万”。这就过于夸张了。如果什翼犍真的有40万武装,早就可以争夺天下了。比较可信的是,这40万人可能是拓跋部能够动员的所有青壮年的总数。那时候,部落有事,青壮年都得跨马横刀出征,在一定程度上大家都算是军人。

什翼犍还想走得更远,让部落定居下来。他计划在盛乐等地筑造城池。可是,以他母亲为代表的贵族们反对定居。他们的理由是,一旦定居下来就可能遭到敌人的包围,到时候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还不如游牧来得安全自在。什翼犍觉得有道理,最终放弃了筑城定居的计划。

初生的代国四处征战,到处掳掠,日子过得挺滋润。可惜什翼犍的运气实在不好,遇到了更强大的敌人——前秦。前秦在苻坚的率领下,逐一消灭北方割据势力,势力如日中天。苻坚不能容忍代国的存在,于376年率领50万秦军大举北伐拓跋部。什翼犍硬着头皮应战,结果败得一塌糊涂,仓皇向蒙古高原逃亡。沿途因为缺乏粮草,拓跋部伤亡惨重。屋漏偏逢连阴雨。什翼犍的庶长子拓跋寔君又听信谗言,先杀储弟,后杀什翼犍。什翼犍时年57岁。苻坚捕杀了拓跋定君,将拓跋鲜卑残余分别划归匈奴刘库仁、刘卫辰两部治理。代国正式灭亡。

如果是一般的部落,遭到如此重创,在历史舞台上的戏基本上就算唱完了。可拓跋部不是一般的部落。他们在常年的迁徙和游牧中强化了内部凝聚力,如今即便亡国了相互之间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一心谋划着复国。同时,他们要感谢动荡的年代。乱世中隐藏着大把的机会。

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惨败。被它征服的北方各族纷纷复国。386年,散落的拓跋部落一致推举什翼犍的嫡孙、16岁的拓跋珪为代王,正式复国。拓跋珪移居盛乐,不久改国号为“魏”。为了与三国时的曹魏相区别,历史上将拓跋珪建立的魏国称为“北魏”。拓跋珪就是北魏的道武帝。

P1-3

序言

重温年少叛逆的中国

张程

如果可以将中国古代历史看做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南北朝时光就像极了他的青春期。

当散布在长江黄河等地的文明之火,孕育出完备的国家形态后,中国就如呱呱落地的婴儿,开始涂抹自己的历史长卷。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婴儿期和大秦、两汉的孩童期,中国在3世纪(东汉末年)迈入了青春期。正如每个自然人都要经历青春期的迷茫、躁动,才能走出种种不确定,从一个少年成长为青年。中国在从3世纪初到6世纪后期的300多年里,经历了反复的分裂混乱和南北征伐,迎来了隋唐时期的辉煌。而南北朝(420年到589年)是这段历史青春期的高潮,散发着浓郁的叛逆气息。

南北朝的170年间,中国从南北对峙、北方分裂走向大一统的盛世,期间难以确数的皇冠落地、权贵身首异处,华丽的鲜血横飞;烽火硝烟起了又散,散了又起,多少生灵涂炭;几代人筚路蓝缕,走向希望和危险并存的未知地域。北方游牧民族跳下马匹,来到黄河岸边置地耕耘,中原汉族百姓则携家带口,深入长江以南的蛮荒之地,继续世外桃源般的梦想。那是普罗大众的梦想,读书人的梦想是实现个人价值、继而国泰民安,而最高统治者们一直没有放弃天下一统的追求。美好的梦想,是乱世中最耀眼的光彩,虽然一再遭致残酷现实的打击,却支撑了当时无数人的人生,让他们能够冲出动乱,挺立在严冬之中,并且穿透千年尘埃,闪耀到了今日。

如今,南北朝以分裂动乱而著称。青春期以躁动和叛逆而著称。两者有共通之处,都是一个“乱”字,思想观念没有成形,各种思潮在脑海中交杂搅动;感觉体内充满力量,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股力量;不断地吸收外界新信息,还不知道如何内化为自己所有。也因为如此,青春期看似迷乱,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成长期,乱中孕育着成熟的种子。历史学界对南北朝的评价,也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在破坏的同时稳步建设。

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地区。各民族间相互碰撞,激烈征伐,有矛盾,有战争,个别时候甚至表现为残酷的屠戮,但各民族之间更有相互欣赏和学习。汉族农夫觉得游牧民族的服装更实用,少数民族的奶酪、胡饼美味可口。少数民族也逐渐认识到汉族的政治制度能满足统治需要,首领们则喜欢上汉族政治制度集权和专制的特点——它们能够满足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权力欲。入驻中原长久了后,汉族的农耕传统、诗词歌赋也进入了少数民族的血液。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汉化,就是这个潮流的表现。他的汉化是全面的、彻底的、激进的改革,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如今,显赫一时的匈奴、鲜卑等民族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看似无迹可寻,但是如今中华民族身上流淌的基因之一。

南北朝是一个在社会结构上“试错”的时期。世袭门阀在南北朝稳固发展,大家族垄断了政权、霸占肥田良产,政治保障经济,并且公权力世袭化,传子及孙。出身打倒一切,将能力、品德、功绩等踩在脚下。世族子弟不劳而获,富贵一生,寒族人家终日奔波劳累,还要为生计发愁。中国社会的等级开始固化,冻结了社会流动性。南北朝的门阀制度表面上登峰造极,却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清要显贵的官职都被世族子弟占据着,但实职实权渐渐流入寒族子弟的手中。后期,出身卑微的人才越来越能够凭借自身努力飞黄腾达。世族门阀的势力在事实上削弱了,这个制度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创建,公开选才取代了门阀世袭。科举制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发明,可算是在南北朝门阀制度“试错”之后的创举,保障了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公正。

南北朝还是一个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时期——正如思想没有定型的叛逆少年都要经历迷茫徘徊和辨伪存真的青春期一样。南北朝在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举足轻重。

竹林七贤的癫狂不羁,可以解读为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威的藐视和反抗,何尝不是暴露了那一代中国知识精英对自身、对世界、对两者关系认识的迷茫与徘徊。南北朝时代,两晋时期的玄学思潮归于沉寂。讲求报应和避世的佛学思想大放异彩。佛教飞速发展,大批佛经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佛学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各个方面。后世蔚为壮观的北方佛像石刻和隐现在江南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这个时期佛教大兴的例证。儒学好比中国这个少年郎之前的主导思想,如今面临严峻挑战——正如每个少年郎的思想在青春期都会遭遇危机一样。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接纳了玄学、佛学等的养分,儒生们也虚心与僧侣等交游,适应了时局的变化,继续保持了主导思想地位。土生土长的道教则继续发展,组织更加严密,道规教仪更为完备。儒、释、道三者共同主导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格局开始形成。不同的人、个人的不同阶段,都能从三者中找到思想的养分乃至归宿。

具体到文化上,乱世和盛世一样,为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南北朝既有“羽檄起边亭,烽火入成阳”(《代出自蓟北门行》)的混乱,让文人们“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拟行路难》其六),也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的清丽灵动,还有“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的阔寥恬静。

骈文统治着南北朝的文坛。南朝的谢灵运、谢眺出身世族豪门,作品传诵一时,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作品往往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南方的吴歌越曲明丽柔婉,北方则稍逊风骚。但北方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民歌。北方民歌质朴刚健,情意真切,同时不乏其他类型的作品,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衙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还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庾信的《哀江南赋》糅合了跌宕剧变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曲折的个人际遇,融合了南方成熟精致的文学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南北朝的文坛,为迎接唐朝文学的成熟和繁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长大后的我们时常还会回顾青春期,寻找我们性格、观念等成形的路径,思考我们一些言行的成因。我们翻阅历史的目的,也是古为今用,让历史关照现实。我们重新阅读南北朝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文化成形的脉络,理清中国大历史的发展。如果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若干现实的影子——那就是在南北朝种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种子开出来的鲜花。

翻过这一页吧,去看看中国是如何走过懵懂和躁动、迷茫和动荡,成长为成熟温润的青年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北朝原来是这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04886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9.09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