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长,秋须守其收,冬务保其藏。
本书从天人合一的理论分析入手,阐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法,运用中医理论,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个季节人体相关部位的保养重点与养生祛病之道,适合于每个热爱养生的人阅读。按照本书中的方法顺时而养,讲究四季的饮食起居,以调养人体的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这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益的。
图书 | 从春到冬谈养生 |
内容 | 编辑推荐 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长,秋须守其收,冬务保其藏。 本书从天人合一的理论分析入手,阐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法,运用中医理论,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个季节人体相关部位的保养重点与养生祛病之道,适合于每个热爱养生的人阅读。按照本书中的方法顺时而养,讲究四季的饮食起居,以调养人体的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这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益的。 内容推荐 自然界四时的季节变化,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健康和寿命方面,受季节的影响更为突出。四季变化通常按照一定规律转变,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四季轮回中,世间的一切生物也都随着四季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一种正常的规律,人们如果能够顺应这种自然的变化,懂得适时保养,就可以避免或减轻疾病的发生,拥有健康。 本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纲,遵循“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健康理念,从调节身心、调配饮食、预防疾病、运动身心等方面详加阐释,将我国的古老文化、中医精华与现代医学科学地熔为一炉,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生活,拥有健康。 目录 第一章 天人合一谈四季养生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顺应四时变化 顺应地域特点 注重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 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 阴阳其实并不神秘 养生之大道在于维持阴阳平衡 疾病的发生是因为阴阳平衡失调 让身体回归健康的不药之法 四季变化与人体健康 春季气候特点与防病 夏季气候特点与防病 秋季气候特点与防病 冬季气候特点与防病 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要注意“五脏应五时” 在换季时要特别注意养生 不同人群的季节养生重点 因人而异,辨证施养 因体质而异,辨证施养 男性四季养生之重 女性四季养生之重 中老年四季养生之重 青少年四季养生之重 第二章 春季养生谈 春天重在养“生” 万物复苏,养生要趁早 春养生发宜绿化 饮食调养也应因人而异 春季运动总动员 春天重在养阳 阳气是生命的源动力 阳气生发,适当春捂 春季养阳,重在锻炼 春季上火的饮食调理法 春天重在养肝 肝血充沛面容娇丽 春季如何疏肝气 养阳补肝多食绿 肝胆相照 养肝还须护脾胃 春天怎样养颜美体 护颜养颜之道 春季是减肥正当时 郊外踏青防过敏 春天怎样养眼睛 多吃养肝食物以养目 多赏花以悦目 多按摩养眼睛的穴位 春天怎样养筋 养生从养筋开始 步行是最好的养筋法 天还要会养头 春意盎然,要防春困 春季最适合梳头养生 春季关键是防风 风为百病之长 春季风病的科学用药 不求医的自然祛风之道 顺应时节,调养精神 排解抑郁,培养开朗的性格 养肝要制怒 知足乐俗,文娱畅情 第三章 夏季养生谈 夏天重在养“长” 夏季养生,重在清养 安睡早起 无厌于日 夏天重在养阳 防暑防湿,补养阳气 既要避免阳气过盛,又要防止过寒伤阳 防暑解热,谨防冷气病 夏天重在养心 心静自然凉 清心火 做心脏最喜欢的事情 夏季养生多食苦 长夏要养脾 湿气通于脾 养脾多吃黄色食物 养脾四法 夏季防湿邪致病 以热除热 饮食调理祛暑湿 夏季养生要常出汗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在夏至 冬病夏治法 冬病夏治不要盲目从众 第四章 秋季养生谈 秋天重在养收 入秋暑未消,养收要记牢 早卧早起收神气 秋季宜收不宜散 秋日最宜登高峰 秋天重在养阴 秋季养阴,及时进补 节制房事,蓄养阴精 以滋阴防内燥 护阳敛阴,常使身动 秋天重在养肺 秋日养肺需防燥 做好皮肤护理 肺气虚者的保健强身法 护肺,学会腹式呼吸 秋季养肺,早防“火攻” 秋季疾病的防范 多事之秋,要防心脑血管疾病 管好你的嘴巴,远离食源性疾患 别让气管炎、哮喘找上你 科学秋冻 做好防寒锻炼 第五章 冬季养生谈 冬天重在养藏 冬不养藏,春必病温 御寒保暖护两头 早睡晚起,精力充沛 冬天重在养阴 冬季进补要养阴 滋阴比壮阳更重要 滋阴是养颜的根本 冬天重在养肾 肾是生命的源动力 冬季养藏,补肾为先 房事调摄,养精蓄锐 运动调摄勿损阳 冬季膀胱的保养 小忍乱大谋 别把膀胱“灌醉”了 冬季疾病的防范 寒为百病之源 筑好疾病的防护墙 冬季食疗能防病 冬季防病的三招两式 夏病冬治 夏病冬治,三九天最好 肾病冬治 其他疾病的夏病冬治法 第六章 二十四节气养生谈 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养生 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养生 雨水养生 惊蛰养生 春分养生 清明养生 谷雨养生 立夏养生 小满养生 芒种养生 夏至养生 小暑养生 大暑养生 立秋养生 处暑养生 白露养生 秋分养生 寒露养生 霜降养生 立冬养生 小雪养生 大雪养生 冬至养生 小寒养生 大寒养生 年节中的养生法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腊八节 试读章节 秋季气候特点与防病 秋季,指我国农历七、八、九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人们常常以“秋高气爽”、“风干物燥”来形容秋季的气候。秋季是一个金风送爽、桂花飘香的好季节,也是一个气候宜人、登高远眺的季节。这是因为人们刚刚度过了炎热的盛夏,每当凉风吹来的时候,不觉为之头脑清醒,精神振奋,行动潇洒。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秋季虽然短,却是一个转变的季节,如果能根据秋季的气候特点,,保健得当,养生有道,不仅在多事之秋对身体保持健康大有裨益,而且能够精神饱满地度过严寒的冬天。 秋天,由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热转寒,进人到“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而万物成熟,也到了收获之时。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要把“收养”作为养生的根本原则,《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即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呢?关键是要防燥护阴。中医学认为,秋季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干燥。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可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秋天,昼夜温差渐大,天气干燥,且常有冷空气侵袭,气候逐渐转冷。因此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旧疾也易复发。古代养生家认为秋气与人体肺脏相应,秋季气候干燥,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症。干燥的气候影响到肺的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故秋季养生要点之一是防止燥气伤人。 中医学认为,燥气从性质来分,可以分为温燥与凉燥。初秋之气,由于感受了夏季炎热气候的余气,刚烈肃杀,形如老虎咬人之凶猛,称之为温燥;由于天气不断收敛,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而成为肃杀的气候,这时候人们常常会觉得口鼻干燥、渴饮不止、皮肤干燥甚至大便干燥等。所以,人们常把初秋的燥气比喻为“秋老虎”,其意思是指燥气伤人,即由于其消津耗液,形如老虎,凶猛异常。正如大文豪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所描述的“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郁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把天地间那种刚烈肃杀之气作为秋季的写照,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深秋之气,由于接近寒冷的冬季,寒意渐加,则称为凉燥。至于进行高温作业的人们,汗出太多,导致身体内津液严重损耗的,则不分季节均可出现,属于中医“内燥”之列。 到了暮秋初冬,气温速降,天气渐凉,气候干燥,患咽干咳嗽的人逐渐增多起来,那么,气候转凉后为什么容易患咳嗽呢? 我们的老祖先把肺脏比喻为清虚的娇脏,好像一座悬垂的金钟,如果外邪侵袭肺道,病人每易发生咳嗽,就像金钟被掩击而发生钟鸣一样,因此,咳嗽就是肺脏受邪的报警信号。清代名医喻嘉言认为“秋伤于燥”,其主要表现就是咳嗽,故咳嗽是因为伤于燥。气候干燥,外邪(尤其为燥邪)容易从口鼻而人或从皮毛而受,侵犯肺道,所以天凉风燥易发生咳嗽。此外,秋季天气肃杀,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人们呼吸道的津液易于蒸发,故出现了咽干口燥等现象。 俗语说:“秋冬咳嗽,壮汉也愁”,“入门见咳嗽,医生眉头皱”,就是说有些人患了咳嗽后,缠绵不愈,令病人和医生感到十分苦恼和棘手。 此外,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如肺气干燥,津不敷布,肠腑传导失常,还会导致便秘。 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初秋天气较热,不宜过食生冷,如贪食生冷过多,损伤胃肠,可致腹痛、腹泻,现代医学称之为急性胃肠炎,嗜好生冷不洁的食物,某些致病菌易于侵犯人的胃肠而发生细菌性或阿米巴痢疾以及伤寒病。 由于秋季气候宜人,秋高气爽,是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旅游中,情侣在林荫下散步,在花前互吐倾心,每每呼吸人花粉及接触动物的皮屑而产生荨麻疹。另外,天气炎热时,人们往往贪凉喜冷,嗜睡于通风或野外露天之处。一些含有病毒、细菌的蚊子叮咬人的身体,使人们容易患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疾病。 因此,在秋季里,人们除了易患咳嗽外,还容易患便秘、急性胃肠炎、细菌性或阿米巴痢疾、伤寒病、荨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及疟疾等疾病。 当然,上述的几种疾病只是好发于秋季的一些常见病。要知道,人类的疾病是复杂的、多样的。中医把与季节有关的疾病称为“时行病”,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受外界环境、气候等影响(如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发生在秋季的时行病主要为秋燥病和伏暑病。秋燥病与现代医学中发生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相似;而伏暑病则与现代医学中发生于秋季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相似。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非其时而有其气”的疾病,也就是说,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急性黄疸性肝炎。 人们一旦掌握了时行病的发展规律,就可防患于未然,采取有效措施去杜绝某些节令病的发生。如秋季来临时,抓住“秋令防燥”这个关键而进行调养进补。此外,更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多喝开水,做好秋季养生和保健。 P21-23 序言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人体也有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黄帝内经》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一年中的四季变化无疑会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很多感染性疾病都与气候变化与身体相关部位功能失常有关。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依据自己的体质找出“生、长、收、藏”的侧重点,否则生发不足、收藏不够,都会加重体质的偏颇;同时,根据四季的时气变化的规律,进行适当调摄,加强人体正气,以抵御疾病的入侵,有必要摸索和建立一套适应四季气候变化的养生方法。 四季养生,顾名思义,则是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通过护养调摄,以求长寿之意。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集四季养生成果之大成,提出了四季养生的重要观点和具体方法。主要有:“法于阴阳”,即顺应正常气候、异常气候的阴阳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藏于精者,春不温病”;“和于术数”。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养生方法,如春季应“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起居有常;春夏应“夜卧早起”;秋应“早卧早起”;冬应“早卧晚起”。 倘若违背上述养生之道,不能顺四时而适寒暑,则会“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黄帝内经·素问》)。这里告诉我们,人只有适应四时变化的规律,才能够达到内外环境的统一。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就会减弱,甚至对内脏造成严重的损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顺应四时的变化,对身体阴阳的平衡进行调摄,调养起居、饮食、精神,这是顺应四时寒暑变更,保证身体健康的基本原则之一。 本书从天人合一的理论分析入手,阐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法,运用中医理论,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个季节人体相关部位的保养重点与养生祛病之道,适合于每个热爱养生的人阅读。按照本书中的方法顺时而养,讲究四季的饮食起居,以调养人体的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这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益的。 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倘若本书能帮助你每天健康一点点,能帮助提升你的健康指数,笔者将不胜欣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从春到冬谈养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宪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朝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542282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4 |
宽 | 165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