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什么是学科知识史(精)/乐道文库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为“乐道文库”之一种。学科知识,往大了说,是催生近代世界诞生的大问题,人们常常提及的“现代性”,实际依托于各分科知识加以阐释,并促成过去的知识与近代知识有了明确的分界。往近了说,涉及近代以来中国如何接受域外新知的问题,包括“中学”“西学”之会通,以及知识的转型,影响也及于今日。往小了说,这也是与每个人的成长都息息相关的问题,对于所生活的世界的认知,所凭借的即来自于自小所接受的分科教育。本书以“问题”为导向,略说审视近代学科知识在中国的成长需重视的问题。
目录

引论 中国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问题与视野
一 问题的辨析
二 “未完成性”:成长中的学科知识
三 中国视野:本土因素的作用
第一章 西学、东学、新学:知识传播的路径与变奏
一 “西学”传播:选择与迎合?
二 “东学”:日本因素的影响
三 “新学”:“普遍性”与“现代性”
第二章 新知与新语:各学科专门术语的译介
一 理解新知识:催生学科术语的基本因素
二 新型政治治理方式主导的“政治话语”
三 “文明”观念影响下的学科术语
四 回归“知识”后的持续论辩
第三章 学科的制度化(一):以分科为基础的分层教育的确立
一 变革科举、推广学校
二 “中学”“西学”纷争下分级分科教育的推进
三 “普及”与“提高”:“国家政权建设”主导下的各级教育
第四章 学科的制度化(二):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一 “国家政权建设”与教育学术
二 如何使学术教育成为建国的力量
三 学科规划之“国际化”与“本土化”
第五章 学科知识走向公众:知识传播的媒介
一 “有一学即有一报”
二 白话报章与知识的“演义”
三 以声音、图像为媒介的知识传播
第六章 重塑过去:“学科史”的书写
一 “他学”催生的“新史学”
二 “专史”:新的历史书写样式
三 “有”还是“无”:“学科史”书写的难局
结语 “学归于一”:近代中国学科知识成长的意义
一 立足于中西古今的视野
二 确立“整体性”的观念
三 守护“历史的维度”
序言
回头想来,当初接受本书写作任务时,于可能遇到
的难题并没有多加考虑,这也导致计划的时间一再延后
。关注近代学科知识在中国的成长,已有不少年头,但
所讨论的还只是很有限的部分。这是因为问题牵涉的范
围甚广,通常对此的考察要么聚焦某一分科,要么专就
某一方面的问题立说,现在要拓展去处理面上的问题,
难度不小。事实上,与之有关的“科学史”“概念史”
及其他各种“专史”,在“乐道文库”已有专书介绍,
这样又面临取舍的难题。好处不是没有,可以据此反省
过往研究的得失,进一步审视以往重视不够的面相,以
便对“学科知识史”涉及的基本问题做较为系统的梳理

当初约稿时,主编罗志田教授提出的是“什么是知
识史”这一主题。这更难驾驭。围绕“学科知识史”展
开,可以将范围大致限定于近代中国,并减少一些歧义
。学科、知识及学科知识,其内涵并不是那么明晰,不
只相关概念,还包括涉及的各分科知识,大体皆是“援
西入中”的产物,经历中学与西学(包括东学)漫长的
会通之旅,才逐步清晰起来,成就的则是明显烙上本土
印痕的分科知识。此亦表明,学科知识的成长,无论中
外,都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西方分科知识的传入只
是问题的一面,什么因素主导中国对此的接引,是值得
重视的另一面,并不存在单纯的“知识移
植”(knowledge implantation),需高度重视“本
土的作用”或“传统的发明”。换言之,讨论近代学科
知识对中国的渗透,当认识到所谓“西方知识”是历史
性范畴;中国所接纳的“西方知识”,从一开始就加入
了“中国”元素。
学科及学科知识之所以难以把握,在于其处于不断
变动中。有一点是清楚的,它是昭示近代世界区分于古
代世界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近代世界诞
生的重要概念“现代性”,便是由各分科知识提供阐释
的。问题的复杂在于,如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
强调的,“未完成性”乃“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不仅
其历史进程经常会发生偏离,其过程也尚未“终结”。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也提示我们注意:“
从一开始,现代社会科学的第一大问题就一直是现代性
本身。”其对“多种多样的现代性”的阐释,更是言明
不应把现代性看成“单一的进程”。无论如何,近代学
科知识在中国的成长,对于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
自有其重要性。近代中国以“变”著称,而奠定晚清以
降历史基调且影响至今的,重要一环即是以分科为标志
的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这期间争论的重大问题,无论
是晚清围绕“中体西用”的争论,还是民国时期发生的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等等,都可以看到学科知识的影
子,参与其中之众多学者,也试图化解中学与西学的“
紧张”,厘清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陆续推进的“学科的制
度化”,影响更为昭著,不仅以分科为基础的新式教育
得以落实,中央研究院1928年的成立,还意味着不少学
科建立起代表国家的学术机构。直接后果是,包括物理
学、经济学、哲学等一系列今日统称为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近代学科知识体系,逐渐为中国社会
所接纳,并摈弃了以“六艺”为核心、以“四科”为基
本框架的“中学”分类体系;对自然世界及现实社会的
认知,也渐次脱离本土资源,转而采纳近代学科知识提
供的资源。不宁唯是,相伴而生的各种“新概念”,以
及对近代学科知识的历史追溯,还重塑了“中国之过去
”。
上述种种,大致构成我对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基本
认识,也期待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够在本书加以阐
述。照理说,回答“什么是学科知识史”,需在理论及
方法层面多加重视,但我的选择是以“问题”为导向,
略说审视近代学科知识在中国的成长需重视哪些方面的
问题,有哪些基本线索以及可资利用的史料。由于个人
视野的局限性,书中也只是略陈如何去把握这些“问题
”。更准确的书名,或当是“学科知识史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近二十年来,围绕学科知识在中国
的成长,陆续发表了一些论作,如《“采西学”:学科
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略论晚清对“西学门径”的探
讨》(《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策问”与科
举体制下对“西学”的接引——以〈中外策问大观〉为
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7年
第58期)、《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历史的维度——以
晚清出版的西学汇编资料为中心》(『アジア文化交流
研究』2009年第4号)、《晚清中国西学书籍的流通—
—略论〈万国公法〉及“公法”的“知识复制”》(《
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3期)、「清末西學書の編纂
にみえる西洋知識の受容」(『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近代
知の空間の形成』東方書店、2013)、“‘Lack of
Nation’ and ‘Lack of History’: The
Emergence of a Discourse of Weakness in Late
Qing China,” Discourses of Weakness in
Modern China: Historical Diagnoses of the
‘Sick Man of East As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学问意义变化的时代,这是学术见解纷歧
的时代。如果你想了解某一门学问,这是你的书架
;如果你想进入某一学门,这是你的向导;如果你
想分享某一学门的心得,这是你的园地;如果你想
成为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乐道之人,这是你的文库。
——罗志田
二十世纪是一个高度专科化的时代,人文学也
不例外,“乐道文库”可以帮助人们把握各门学问
的旨趣,并进而“酤美酒,自斟酌”。
——王汎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什么是学科知识史(精)/乐道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77707
开本 32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84
出版时间 2024-04-01
首版时间 2024-04-01
印刷时间 202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510
CIP核字 2024013898
中图分类号 K03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