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数以百计的王朝兴替,太多的英雄传奇,读来无不荡气回肠。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无不具有雄才大略;其开国之始,又无不气象万千、燕啄新泥、鸟衔熟禾、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在战争中取胜?怎样能够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关键是什么?本书将结合具体的战争案例分析古人的谋略,再现历史上著名军事家、谋略家的智慧和风采,从而把有益的经验运用到我们当今的社会中。

内容推荐

做人和做事是人生中的两大要务,无论是哪一项,都需要智慧的支撑。智慧的来源在哪里?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就是其中之一。它们是古人的经历,虽然与现实生活有些距离,但也可以提供借鉴。

经验可谓后事之师,教训堪称前车之鉴。它们作为人生中的重要智慧资源,对我们既是鞭策,又是指引。将古人的经历中可资借鉴的部分提取出来,以其经验与教训引导现代人的行为,才能让我们少走弯路,避免失误。

当然,经验不是真理,不能一味套用;教训也不是简单的失败案例,我们切不可只笑古人之失,不见自己之短。感受古人行事做人方面的得与失,以之规范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才能真正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汲取智慧,完善自我。

目录

第一章 制敌须对症下药

统筹斗志的致胜要诀

实例:不战而屈人之兵

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区别

反客为主的两种办法

“火牛攻战”:活学活用的经典范例

合纵连横——强与弱的对抗之策

危机生存理论——远交近攻

拜将封侯的智慧

第二章 发展才是硬道理

本末并重:适时的经济变革

人亡法存:变革中的代价

向先进看齐的时代远见

魄力成就的深层变革

以法治国:现代民主法治的典范

改革切忌急功近利

改革也需长效支持者

变与不变的顽强斗争

第三章 明君治国要义:广揽贤良

不计前嫌,有容乃大

管理之道,唯在用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领导与管理:汉高祖的成功之道

唯才是用的三国鼎立之道

虚心纳谏的帝王样本

慧眼识才的明君之道

重人不重器的帅才领袖

第四章 经营成败之道

强势统治与短命王朝

创业难,守业亦难

与民休息,与国安定

天人合一,独尊儒术

王莽新政:短命王朝的上位与覆灭

执政理念造就的盛世个性

兼收并蓄的统治之道

康乾盛世背后的隐忧

第五章 内外较量的成败因果

长城:抵御侵略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和平往来的史迹

互惠互利的交往之路

郑和下西洋:交通内外的壮举

变则通,不变则滞

第六章 历史智慧的博弈法则

君臣双赢的前车之鉴

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选择

赵高:走出囚徒困境的模范

急流勇退的生存之道

后记

试读章节

统筹斗志的致胜要诀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来源于(佐传》里面的《曹刿论战》一文,讲述的是在战场上选择最好的时机进攻才能取得胜利。一般说来,战争都是军人的事情,但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却有一位平民,以自己的才能指挥军队抗击别国的入侵并取得胜利。“曹刿抗齐”之战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位这样的平民。这个案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鲁庄公决定抗战,就向全国发出了动员令,并且号召大家献计献策,于是曹刿请求见庄公。

见面之后,曹刿和庄公之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曹刿问庄公:“齐强鲁弱,您凭借什么去同齐国作战?”庄公答道:“衣食一类用来安身的物品,我不敢独自享用,必定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每个民众,他们不会跟从您去作战的。”庄公说:“祭祀的时候,我都用最好的牛羊、珠玉和丝帛,而且数量也是最多的,从来都是按照规定进行,不敢有丝毫的增减,祷告的时候也实话实说,不敢有丝毫的夸大。”曹刿答道:“打仗需要的是军队和人民,这种小信不足以使鬼神展现,鬼神是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虽然我不能一一调查清楚,但是处理的时候也一定要合乎情理。”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人民做好事的一种表现,您可以凭这个同齐国打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一同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到长勺迎战,到了长勺安营扎寨。齐将首先下令进军。刹那间,鼓声动地,杀声四起。鲁庄公正准备擂鼓出营迎战,曹刿拦住说:“主公且稍安勿躁,时机未到。”齐军数万大军冲到鲁营寨前,见鲁国军营没有反应,好像没有要出兵的意思,于是便平静下来。过了一会儿,齐军再次擂鼓冲锋,庄公又想迎战。曹刿说:“还是不可以。”于是鲁军依然不动。齐军冲了一阵冲不破鲁军的阵营,只好又退回去了。齐军首领大怒,跟着又命令擂响第三通鼓。这一次,齐军虽然还是高喊着冲锋,但心里却想着鲁军不敢出来迎战,加之已连续两次鼓足劲儿冲锋,疲惫不堪,无形中已松懈了斗志。

曹刿一听到齐军擂响第三通鼓,便连忙对庄公说:“现在是出击的时候了,擂鼓迎战吧!”庄公下令擂战鼓出寨迎敌,刚才鲁国兵将见齐军骄横的气焰,早就憋着满腔怒火,此时一听战鼓擂响,便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呐喊着掩杀过去。齐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漫山遍野地溃逃。鲁庄公大喜,便下令追击,曹刿又拦住说:“不行。”说完后他跳下战车,仔细地观察着泥地上齐军的脚印和车辙,又站在车栏上远眺一番,随后说:“可以追击了!”战役结束,鲁国大获全胜。

班师回朝的路上,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得胜的原因。曹刿回答:“打仗依靠士兵的勇气,齐军敲一鼓的时候,士兵的士气正旺,第二鼓有所低落,第三鼓则精疲力竭,而我军严阵以待,士兵的士气却逐渐充盈,所以能够战胜齐军。同时,齐国是大国,狡诈多端,我们要防备他们佯装败走,而埋下伏兵,因此我要观察一番,发现齐军车辙狼藉,旌旗靡乱,这些都是真正败逃的迹象,所以才能下令追击。”

战争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将士的战斗力,没有战场上的冲锋陷阵,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曹刿论述了战争取胜必须得民心;具体战法的采用要根据战场的实际;作战中要避敌锐气而击其惰性,始终保持我方的高昂士气;在敌败退时要慎重追击,谨防有诈。这些论述充分地证明了曹刿是一个深谙军事谋略的将才。曹刿的军事理论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

毛泽东同志曾对“长勺之战”给予了高度评价:“文中指出了战前的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而这一切,在当时,都是曹刿过人胆识的充分体现。因此可以说,长勺之战的成功就是曹刿过人胆识的成功。

可以把曹刿称为是优秀的军事家,他之所以取胜,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谋略、智慧、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而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以逸待劳”本出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意思是以养精蓄锐之师对待疲劳的敌人,趁机出击取胜,曹刿在长勺之战中运用的显然是“以逸待劳”之谋。

以逸待劳实际上是掌握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的艺术,它所体现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运用之妙在于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形势下牢牢抓住中心控制权,支配局势的发展变化,既能静观其变,又能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知己知彼,进退得宜,方能百战百胜。在彼虚我盈,彼弱我强之际,才可采取攻势。反之,则须沉着静观,等待时机,以退为进。P3-P5

序言

20世纪初,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这段话充分地肯定了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历史本来就是关于人和事及其经验的记录。换言之,把历代人和事的经验记录下来,就成为历史。

中华民族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令人不禁感叹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以百计的王朝兴替,太多的英雄传奇,读来无不荡气回肠。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无不具有雄才大略;其开国之始,又无不气象万千、燕啄新泥、鸟衔熟禾、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但统治日久,统治阶级内部嗜欲渐盛,骄奢之心代替了求治之心,不再治世惟危,很少慎重如始,在这种状况下,整个王朝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为了解决危机,各方有识之士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欲在危机之中力挽狂澜,于是历史上才屡有中兴之主而造中兴之势的事件发生。

然而翻遍二十四史,数一数不多的几个中兴时期,其气象也不尽人意,有的甚至还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王朝的覆灭。有一些统治者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就像一座梁柱被蚀空的大厦,纵有华丽的外表,也经不起哪怕是一阵风或一场雨的吹打。所以,后来的读史者又无不慨叹“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几乎都伴随着血与火的惨烈斗争,都伴随着家破国亡、妻离子散的末世悲歌。在除旧布新的王朝更替之际,社会长期陷入大动荡之中,民生凋敝,灾害肆虐,人口锐减,经济和社会生活呈现大幅度的倒退。新的王朝建立之后,刚上任的皇帝就采取新的措施治理自己的王朝,于是,各种措施应运而生,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得到发展,人民也逐步地安定下来,社会开始向前继续进步,新王朝的建立又成为史书上繁荣的一笔。整个历史就是在这繁荣一衰落——整治——再繁荣的不断循环之中持续向前发展。

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在战争中取胜?怎样能够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关键是什么?本书将结合具体的战争案例分析古人的谋略,再现历史上著名军事家、谋略家的智慧和风采,从而把有益的经验运用到我们当今的社会中。牢记历史,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因此就有了《孙子兵法》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变革,作为王朝兴衰的话题始终伴随在历史的进程中。每当百废待兴或是国运日下之时,变革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们在齐国称霸的背后看到了管仲的功不可没;在秦朝大一统之前领略了商鞅的才华;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见到了王安石和张居正的力挽狂澜,见识了赵武灵王和北魏孝文帝的文化改革,等等。次次改革都伴有非议与争执,君王与力主改革者需要怎样的胆识和魄力才能够抵制非议?又需要怎样的智慧和才华才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他们的改革在当时都或多或少地解决了一些危机,维持了社会继续向前发展。这其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的呢?您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国家终于稳定下来,君主开始考虑如何才能够招募到更多的人才来为自己服务,怎样分配才能够让贤臣良将发挥他们最大的能力,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得更加强盛和繁荣。面对这些问题,各朝各代的君主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燕王黄金台招募人才的大气,唐太宗虚心纳谏的胸襟,曾国藩大胆用人的魄力,也有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和治世。从来都是读史以为鉴,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于今也意义非凡,尤其对现代公司的管理和经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科学万古长青,就在于它教导后来者借鉴历史上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历史学家的责任就是找到一条缩短现代人和历史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从而领悟历史的智慧和哲理。明智的中国人必将从自己丰厚的历史遗产中得到教益,知耻知辱,从而加深对现代社会文明的认识,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把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历史的智慧,是无数先贤圣哲将前人所付出的血与火的代价进行总结而得出的宝贵经验,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不仅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因此,如果想要深刻地了解现实,面向未来,就应该多读历史,我们将受益无穷。

后记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历史,而历史本来就是人和事的经验的记录,也就是说把历代人和事的经验记录下来,就成为历史。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读历史有两个方向:一是站在后世——即另一个时代,另一种社会型态,另一种生活方式,从自我主观习惯出发,而又自称是以客观的观点去看历史,然后再整理那一个历史时代的人和事——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文学、艺术等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评论它、歌颂它、或讽刺它。这种研究,尽管是客观的批判,其实,始终是有主观的成见,但不能说不是历史;二是从历史的人和事的活动中,撷取教训,学习古人做人临事的经验,作为自己的参考,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古人的智慧和谋略,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

本书读历史采取的方式为后者,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历史案例,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历史案例展现五千年世界风貌,以或严肃或活泼的描写手法去描述一个个历史人物,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勾画人类文明发展的踪迹,然后去粗取精,从历史中学习古人的治国用人之法,得出对当今有益的经验与教训,以便于为其他人的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科林伍德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 “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于远古;过去的历史今天仍然存在着,它并没有死去。”因此,记住昨天就等于记住了自己从何而来,怎样而来,从而更好地为自己将向何处去作理性的分析,在我看来这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了。

中国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还有很多,本书只能点到此为止了,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的介绍勾起读者对中国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更多的兴趣与思考。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为深入的分析与讲解,以求共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靖立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30589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0
16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36:07